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
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
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图1)
众人都说曾国藩事业惊寰宇,功名震天下,小时候定是天纵奇才。
不然长大后哪能有那么大名头,惹得后世那么多人崇拜。
毛泽东年轻时,最佩服曾国藩。
读完曾文正公全集之后,说了一句名言。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死后谥号是文正公,曾文正即是曾国藩。
毛泽东那话是说,近代所有先贤,我毛泽东眼里只看中一个,那就是曾国藩。
说来也巧,毛泽东平生的对手,一生的生死冤家蒋介石,最佩服的人也是曾国藩。
据说,蒋介石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书是《圣经》,因为宋美龄信基督教,那本《圣经》是取悦老婆的。
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他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用曾国藩的治兵方略做教学课本。
但不能说曾国藩后来成就很大,不能说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佩服他,就得说他小时候是天生奇才,禀赋过人。
实际上,他是一个笨小孩。
不仅有史料证明,还有很多后人的评论,都有提及。
(图2)
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是怎样成长为日后的中兴名臣、一代大儒?是谁拯救了这个笨小孩?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
用一个关键词来说,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家向来认为,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资质平常,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各种缺陷。
但他有一个大多数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拯救了笨小孩,成就了曾国藩。
这个优点就是,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不足、缺点,都能做到认真地反思、反省与学习。
人们也许都可以这样做,但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实在。
不仅反思、反省,而且以一个崇高的信仰为镜,严格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
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梁启超认为,正是有这种反思和反省,正是有这种多数人不具备的自我教育精神,曾国藩的一生是一场华丽的转身。
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文章中评价曾国藩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原因是什么呢?他说,“文正以扑挫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洗劫。
”意思是说,曾国藩最大的长处就是终其一生,都能坚持不断地践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这条道路。
所以他始终在人生道路上不停地进步,最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而且,最难得的是他能把反思、反省、自我教育的心得体会都记下来。
记在日记里,写在家信中。
在家书里,现身说法,立身垂范,教育家眷子孙,实为
难得。
他的家书不比卢梭的《忏悔录》差,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人生诸多方面。
所以梁启超说,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家庭教育的精华之作,说曾国藩所记之心得体会,“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意思是说别人所言大多为空话,曾国藩家书和日记里写的,都不是空话,实打实的,不是唐宋以来饱学之士、大儒之士所能望其项背的。
对我梁启超来说,对我辈人来说,甚至对后人来说,都会终身受益,且得益匪浅。
梁启超还认为,曾国藩不仅是清代中兴名臣,一代大儒,还是一位教育家。
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曾国藩家书与家训。
事实上在中国教育史上,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曾国藩和他的家书都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在文牍学和教育学上,被视为标准家训。
比有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影响还要广泛和深远。
曾国藩的家书、家信,主要是写给他的孩子的,还有一些是写给他的兄弟姐妹和族人的。
写作时间大多是在他出去当官以后。
家书内容主要是做人和做事两方面。
这正是儒家强调的核心。
孔子讲,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是仁。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也。
仁者,二人也。
哪两个人?人与己。
所以仁讲的就是人与己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公共关系学家。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伟业,和他以儒学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
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曾国藩原本不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但为什么一个资质普通的曾国藩,后来会成为非凡的曾国藩呢?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要从曾国藩的“高考”说起。
科举源头在隋唐,但发展完善到极致是在明清两朝。
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有范进中举为佐证。
范进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中了一个举人。
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曾麟书,别看名字起得很雅,看上去很有学问,但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
不要说参加最低一级的乡试,就是取得乡试的考试资格秀才,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才总算考上,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
这时他已经43岁,曾国藩都20多岁了。
实在考不动了,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为什么他爹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
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20年。
然后考乡试,运气甚好,第一次就过了关,考了个举人。
这个笨小孩,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就考得特别好。
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朝廷的会试。
(图3)
因为势在必得,曾国藩提前半年就到北京温习功课。
虽是农耕世家,但家里也给他备足了盘缠。
毕竟是农家孩子,到了北京曾国藩不敢住豪华客店,找了一个吃住便宜的地方,湖南驻京办。
古人比较聪明,驻京办不由当地政府筹建,而由商会或者在京的原籍名人出资建设,当时不叫驻京办叫会馆,
曾国藩就住在长沙会馆。
会馆虽然有在京打探消息的职责,另外一面,它和现在驻京办不一样,古人特别重乡谊,亲不亲,故乡人,但凡有老乡来,收费非常低。
所以会馆还兼有关照乡亲的义务。
曾国藩住到长沙会馆,后来证明这个选择非常英明。
为什么呢?他熬了半年,踌躇满志地参加了会试考试,结果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竟没考上。
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下次会试要等好几年。
曾国藩的运气实在好,恰好第二年为庆贺皇太后60大寿增加一次恩科。
曾国藩想,干脆不回家了,在北京再温习一年,不相信第二年还考不上。
所以半年的费用,节衣缩食地住了一年半。
要不是住在会馆,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还真做不到。
转眼一年过去,恩科来到。
曾国藩想自己苦吃过了,难受过了,会试一开,好事自来。
可万没料到,结果跟去年一样,又落榜了。
说起来曾国藩算是复读生,两次高考落榜,身上又一文不名。
这事搁别人身上,肯定痛苦得要命,但曾国藩与众不同,他痛苦并快乐着,收拾好行李,也不回家,云游天下去了。
往好里说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难听点,就是散心去了。
他打算先游天津、山东,尔后顺着运河到江浙,再从江浙沿着长江回湖南。
东南形胜,他要到东南转一圈。
曾国藩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了。
只好弯到江苏睢宁。
干什么呢?借钱。
睢宁知县叫易作梅,也是湖南湘乡人,而且跟曾国藩他爹有交情。
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跑到易作梅这个世叔那里。
易作梅真是目光如炬。
一看这小伙子,志向高远,谈吐不凡,将来定非池中之物。
不等曾国藩开口,就主动借钱给他,一下子就是
100两银子。
易作梅一个知县,年薪才40两白银, 100两真不是小数目。
曾国藩本想借几两银子做路费,没想到易作梅能借給他100两。
腰包鼓了,底气也足了。
他打算尽情游览山川,增长阅历,揣着100两银子来到南京考察山川地形。
这真是命运,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其最大对头曾国藩却对南京十分熟悉。
他年轻时除了北京只到南京考察过,这真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在南京他很快就把100两银子花光了。
农家子弟本应勤俭持家,怎么花得这么大手大脚?事实上曾国藩一生勤俭自守,不论什么事都注重节约,甚至儿子结婚,女儿出嫁,都非常节省。
勤俭守家的一个人,唯独在一件事上肯花钱,买书。
后来曾国藩笑称自己是个书痴,一辈子都喜欢读书。
读到什么地步?到晚年,把左眼都读瞎了。
在南京他书痴的毛病犯了,最喜欢逛书店。
在一个书肆里,看中一套精刻本《二十三史》,非常喜欢。
那时候还没有清史稿,没有《二十四史》,只有《二十三史》。
这套《二十三史》价格刚好就是100两银子。
这么贵,家庭不富裕,又是借的钱,花了连回家路费都没了着落,一般人绝对不会买。
若实在喜欢,站在人家书店里头,天天白看几眼就行了。
可小伙子脑瓜一热,100两银子把《二十三史》买了。
本来借银两时就没钱,现在又身无分文了。
年轻就是资本,没什么能难倒年轻人。
曾国藩赴京时带的被褥、各季衣服非常充足,现时刚好是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暮春已暖。
小伙子一不做二不休,把所有冬服、行李全当了。
当来的钱做路费,水路便宜,于是走水路回湖南。
驮着一大堆《二
十三史》,和书里的五千年文明史,吭哧吭哧地回了老家。
到了家门口,曾国藩心犯嘀咕:两次会试没考取,花光了所有的钱,已不太有脸见人。
借人家100两银子,还花光了,家里又不富裕,回家怎么跟爹说呢?曾国藩是近乡情更怯,不敢见老爹。
你不敢见也得见,不敢说也得说,总得回家。
硬着头皮进了门。
跟他爹一五一十把考试怎么失败,怎么借钱,怎么一冲动买了一大堆书回来都说了,等着他爹一顿臭骂。
曾国藩的爹那真是不一般,虽然科举考试不行,但教育儿子却是一个好爹。
在听完儿子一番哭诉之后,只平静地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替你偿还欠债。
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借来的钱就不算白费了。
这爹多聪明,至少在家庭教育上有三点值得称道:(图4)
第一,他儿子两次“高考”没考上,是人生重大挫折。
曾国藩心里最痛的也是这一点。
但他爹只字没提,只提买书的事,一下就把儿子最重的心理负担化解了。
第二,曾国藩想,买书的事怎么着他爹也要埋怨几句,因借款数目不小。
农民家庭,父亲教私塾,挣点钱不容易。
就算不骂他,恐怕也得说,你借得也忒多了点。
结果他爹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替你偿还债务。
一句埋怨都没有。
这出乎孩子意料。
越是出乎意料,越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震撼。
曾国藩后来经常回忆这件事,说他爹这句话,是他这辈子喜欢读史书最重要的起点。
第三,不仅没埋怨孩子,而且在孩子忐忑不安的情况下,说出了一句教育孩子最关键的话。
就是你别忘记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而
且要细心研读,持之以恒。
这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也说中了许多人的毛病,很喜欢买书,哗一下弄回好多书,其实没看几本。
曾国藩他爹真不愧叫曾麟书这个名字,真是书中的麒麟。
轻轻巧巧的几句话,树立了儿子一生的读书习惯。
当时,他爹说完就转身走了,曾国藩突然跪下来,仰天发誓,不把《二十三史》认认真真地读完,作为一个儒生,我就是大不孝的畜生。
发了毒誓。
所以当爹的别凶神恶煞地对着孩子大叫,有时平平淡淡一句话,对孩子就有重要影响,这也是我们讲曾国藩家训的意义所在。
此后,曾国藩从没有一天间断过,每日坚持读几十页史书,而且做笔记,做札记。
认认真真、细细致致地用两年时间把《二十三史》全部读完。
毕竟他爹要替他还那100两银子的债,曾家那两年过得非常拮据。
两年之后,又要入京参加会试,家里没钱,找亲戚东拼西凑了几十吊钱。
曾国藩到北京又入住长沙会馆时,身上只剩下三吊钱。
上次考完才变成穷光蛋,这次还没考就已经变成穷光蛋。
凭着坚强的信念,农村小伙子曾国藩两年苦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湖南曾家历史上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
后来,爱读书、爱学习的曾国藩也成为晚清开启洋务运动第一人。
有人可能会奇怪,曾麟书一个私塾先生怎么会这么聪明地培养了儿子一生读书的习惯呢?说起来这也得益于曾麟书的爹,就是曾国藩的爷爷。
曾国藩的爷爷叫曾玉屏,对他一生影响很大。
曾玉屏年轻时,
是个纨绔子弟,整天游手好闲。
一次在集市被一位长者耻笑,说他无知无能。
人生都是辉煌的,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长者的四个字就是曾玉屏的一个契机。
从此,他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努力发家致富,使曾家成了当地的富户。
虽然家里有了点钱,他在当地也有些名望,但曾玉屏知自己不是读书人,家业兴旺也旺不到哪儿去。
所以他许下弘愿:从我这代起曾家要耕读传家。
请人写了四个大字:“耕读传家”,悬堂铭训。
倾其所有培养儿子曾麟书考科举,还要把孙子也培养出来。
曾国藩教育儿子、孙子,始终以曾玉屏的耕读传家为家训之首。
曾国藩经常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曾国藩家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图5)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
曾纪泽是晚清最有名的外交家,也是最伟大的外交家。
他年轻时,参加一次科举考试之后就不考了,跟他爹说,我不想为科举考试而读书。
这在学而优则仕,通过科考才能飞黄腾达的封建时代,简直是骇人听闻。
几个叔叔都说侄儿疯了,心想大哥曾国藩肯定不同意,因曾国藩就是靠科考混出头的,是科考的受益者。
真是出人意料,曾国藩说:行啊,那你想学什么呢?曾纪泽说我喜欢西学,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
当时了解西学的人还不多,但曾国藩一听,好啊,我支持你,那就不考了,你去研究西学,研究英语。
后来曾纪泽成为中国早期少数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的人。
不仅精通英语,还精通俄语、法语,凭着过人的胆量和智慧到沙俄谈判,把伊犁从俄国人手里谈了回来。
老二曾纪鸿也不喜欢科举考试,尤其不喜欢文史。
他爹是文史大
家,儿子就是不喜欢文史,而特别喜欢数学。
曾国藩对数学一窍不通,但全力支持儿子研读数学。
后来曾纪鸿凭着自己创造的方法,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00多位,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领先。
他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电学专著。
所以,曾国藩所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是指读书仅为科举考试,如果那样认为,真是太小看了曾国藩的智慧。
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
意思是: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人生信仰。
曾国藩之所以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所以身处逆境波澜不惊,就是因为他心中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和信念。
他认为只有靠读书才可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
这是读书最大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叫以图自卫其身。
是说你要在社会上立足,要存活,你就要有特长,有专业。
你要解决温饱,怎么能没有特长、没有专业呢?只有靠读书才能构筑你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而且读书可以保养我们这具佛家讲的臭皮囊,可以养生。
曾国藩的这个观点极具前瞻性。
前段时间一篇最新研究报告说,瑞典科学家在全球52个国家做了长达数年的跟踪实验,看哪一种社会因素和人类最大的疾病杀手心脏病关系最密切。
在52个国家各个阶层、各个人种、各个民族中做了实验,结果非常惊人:和心脏病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因素既不是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环境,更不是一个人的家庭环境,而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罹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32%。
换
句话说,读的书越多,患心脏病的可能越少。
所以为了少患心脏病,不患心脏病,努力从今日开始多读书。
曾国藩还说过一句名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是当世的相术大家。
问题是怎么读书呢?曾国藩有关读书方法在家训中内容非常多,有三条他最为看重:
第一,读书要读经典。
书浩如烟海,很多人弄一大堆书回来,东翻一下西翻一下,浅尝辄止。
虽然好象看了很多,但看得快,忘得也快。
经典是经过岁月检验,经过实践检验的前人的思想和智慧。
知识随着时代前进不断翻新,但思想越经过沉淀,越有智慧。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这其实是讲读书要精读。
王国维说过,做学问要先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所谓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其实就是沉浸读书法,要能够沉浸其中。
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弄回好多书,每本都翻一翻,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对于书中思想性的精华、智慧性的精华要读通读透才能完全把握。
否则很难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曾国藩主张沉浸其中,但从不主张死记硬背,且最恨死记硬背。
他小时候背书一晚上都背不下来一篇。
他给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用,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曾国藩又说,读书不要死记硬背,但也不是像看闲书一样。
他主张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也是被后世特别推崇的,就是要做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胡适先生对此法最为推崇。
第三,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不要随大流。
他教儿子读书时,不要求和他读一样的书,但一定要有你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
曾纪泽喜欢西学,喜欢语言学,曾国藩就很支持他。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要指导儿子读书,也找来儿子读的书来读。
为了培养儿子,一个父亲这样做非常难得。
后来曾纪泽写出《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两本书时,都是曾国藩先替他批阅一遍,然后才帮他刻版发行。
有人会问,曾国藩指导孩子读书,两个儿子都喜欢西学,他怎么能够指导呢?曾国藩确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人物。
他的幕僚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但凡有一点才能的人,都被他搜罗府内,他的幕府号称网罗天下之才。
像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全在他的幕府里。
他教不了儿子,就让儿子跟这些科学家学。
曾国藩还有一个创举,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
他主张,应该培养喜欢西学的孩子的兴趣,选拔一些优良的孩子,政府出资送他们到国外西学环境中去学习。
于是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批留学生。
天资聪颖,喜欢西学的孩子被送到西方读书。
第一批曾国藩亲自选了40多人,里头有一个小孩,姓詹,名天佑,后来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叫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曾国藩改了一下,叫不可一日不读书。
晚年时他对曾纪泽说,我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非要说有一件,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
这话真是掷地有声,这要多大的毅力和人生的那种境界?(图6)
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一辈子能坚持无一日不读书,虽然很惊人,
但也算不上绝对的稀奇。
他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几起几落,风云变幻,却始终能坚持另外一个字就显得有些稀奇了。
那么这个字会是什么呢?请下期继续阅读。
主讲人简介:郦波,祖籍江苏丹阳,生于1972年。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个应用文体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儒家教育思想与实践、应用文体学。
图1 备受推崇的《曾国藩家书》
图2 笨小孩曾国藩刻苦夜读
图3 年青的曾国藩赴京赶考
图4 聪明的老爹激励曾国藩立志读书
图5 曾国藩教育儿孙以耕读传家
图6 晚年的曾国藩仍“无一日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