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难题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1—— 2011年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却在逐年下降。2012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0 万,2013年接近700万,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各高校也在积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帮助学生应对就业问题。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从改变自身做起,转变就业观念,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积极提高能力素质,提高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度,取得就业市场的主动权。
一、用人单位重视的录用标准据上海高校组织的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重视的 5 项录用标准
依次为: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但重视专业知识和各项能力等“硬素质”,也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工作进取精神等“软素质”标准。在各种工作能力中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能够较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中国人力资源网一项调查显示,72%的受调查单位把招聘大
学生作为充实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单位
中,对所招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仅为12%。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界定已经逐渐走出“唯学历”的误区,评价人才主要强调“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能力和素质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最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能力不足这是一些单位放弃应届毕业生转而招聘有工作经验人员的主要原因。高校教学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虽然有一些实习、实践课程,但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基本上以教师授课、参观企业为主,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课程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影响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第一年的工作表现。
(二)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高校毕业生对企业、行业和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缺少基本
的认识和定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目标不明确。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准备,选择工作时往往只考虑发达地区和高薪酬岗位,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纪律。由于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部分学生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稍有不顺便跳槽离职,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和忠诚度产生怀疑。
(三)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依赖性强,习惯于
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据某高校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不到30%。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
异,寄希望用大学所学用一辈子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工作中大量使用的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主动学习来补充,拓宽知识面,形成创新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人单位的领导不可能像学校老师那样布置学习任务,没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大学生就难以快速达到工作要求。
(四)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温室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普遍缺乏技巧。在工作中,面对同事、上级领导不知该如何处理关系,影响了工作能力的发挥。
三、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力的几点建议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经济等大环境的,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还受家庭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作为就业主体,面临目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从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做起,获得更多选择机会。
(一)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始终是就业的基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广泛涉猎管、经、文等各个学科,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重视实践课程,提高动手能力
大学生要以对待专业理论课的认真程度对待实习、实践课程。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不要简单把技术工作误认为在
办公室设计画图。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努力培养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在校时,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应该关注社会动态,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学习一些大学学不到的东西,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调整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就业观念的形成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要在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就业观点施加影响。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要放低心态,调低期望值,要树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择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竞争意识。就业选择时,切忌盲目攀比,避免从众心理,要全面考虑个人兴趣、社会需要、个人能力的匹配,主动适应社会环境。调整就业心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就业选择和机会就会增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