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体的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概念
行为就是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这是 外部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行为还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 即意识。外在的行为是内在意识活动的外在表现,意识本 身也是一种潜在行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目的性; 原因性; 差异性; 可塑性; 意识调节性。
3. 归因理论
对于失败的归因不同,行为也不同: A:将失败归结于内部原因(努力,能力)时,会使人产生内
疚和无助感。 B: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运气,任务难度)时,会使人产
生敌意和愤怒。 C:将失败归结于稳定性原因(能力,难度)时,会降低个人
今后的工作积极性。 D:将失败归结于不稳定性原因(努力,运气)时,会提高个
一、个性概述
2. 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的差异性,是个人在认知,情感 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区 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它集中地反应了个体的精神面貌和类型差异。
3. 自我意识: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它是个性结构的自我 调节系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自我意志 对人的行为调节作用表现在引发和制止行为,心理活动 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增强和减弱, 动机的协调,动作的协调与检查调整等。
(八)影响个体行为模式的因素
个体因素 生理:遣传的生理差异 心理:心理过程与特征 个体经验 教育与学习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工作环境 人际环境
情境因素 人为设定的情境 权威改变 威胁改变 操纵改变
图2-4: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二、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
(一)知觉
知觉是个体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进行解释和赋予意义的 过程,是以某种方式 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感觉进行组织 与整合,加入了知觉者的理解而形成的印象。
3. 意志过程: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 实现目标而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情绪、 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五)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5)言语活动是人们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 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接受别人的经验的过程;
(6)想象是人们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 情感过程: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不仅反映了事物 的属性,在这一个过程中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了 喜欢或不喜欢、满意和不满意等主观体验。
1. 个性倾向性:指个体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 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行为选择。它包括:需要、 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的心理 特点。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集中地反应了个 体的精神面貌和类型差异。
(1)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自我调节系统包括三个层次:
(1)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认识;
(2)对自身活动状态的认识;
(3)对自己思维、情感和意志过程的认识。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三者是统一体,不可分割。 (1)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动力结构,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
的选择和行为的表现;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的特征结构,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活
图2-2:心理的结构
(四)心理过程
1. 认识过程:是个体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 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个体保存和积累经验的心理过程;
(4)思维是个体运用在头脑中的知觉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 认识事物、反映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心理过程就 是思维,如分析、总结、概括、推理等;
3. 归因理论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归因时可能用到的三种形式:归因 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 或关系。
三种信息的使用:
一贯性信息:即个体的行为在前后不同的时间内,或在其 它场合的行为是否前后一贯;
一致性信息:个体的行为是否与周围其它人有相同的反应;
(2)气质:是指由神经特点所决定的,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3)性格:是指个体对事物特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 方式。
3.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它是个性结构的自 我调节系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自我意志 对人的行为调节作用表现在引发和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 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增强和减弱,动 机的协调,动作的协调与检查调整等。
(二)社会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因素: (1)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见: 认知对象的因素 (1)魅力; (2)知名度; (3)认知对象的主观表现。 情境因素 (1)空间距离; (2)特定的背景。
(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与管理行为
1. “ 他人知觉”与“ 知人善任”; 2. “ 自我知觉”与“ 自我实现”; 3. “ 人际知觉” 与建立人际关系; 4. “ 角色知觉”与责任意识。 (1)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公众的期待,完成好自己的角色
观察 个体行为
解百度文库 高
区别性 低 高
一致性 低 高
一贯性 低
归因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图2-6:三种行为信息与外部内部归因的关系
3. 归因理论
(3)维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两个维度:归因的来源、归因的稳定性。
当个体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结于不同的原因时,对其心 理状态与后续行为的积极性有着重要影响。
运动觉投射区
目标确定、 意志活动
感觉投射区 视觉投射区 听觉投射区
图2-1:大脑与人的部分行为的对应图示
(四)心理的结构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心
理
意志过程
或
心
理 现
个性倾向
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
象
个性心理 个性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行为; (2)培养员工们的角色意识即责任心、责任感,使员工们了
解自己的角色行为标准,实现责任制的管理方式。明确职 责,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归因
归因就是根据个体外部行为反应特征来推测其内在心 理状态,并对行为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1. 归因的内容
(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原因分析,而不 是对物体活动的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或努力(内 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自我保护与自我 服务。
第二部分 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
一、个性概述 二、能力差异与管理 三、气质差异与管理 四、性格差异与管理
一、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在先天素质与 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心理活 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包括三个部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 自我意识。 1. 个性倾向性:指个体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 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行为选择。它包括:需 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对于成功的归因不同,行为也不同:
A:归结为内部原因(能力,努力),个体会感到满足和自豪;
B: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简单,运气好),个体感到惊奇和 感激;
C:归结为稳定因素(能力,难度),个体工作的积极性可能 会增加,也可能会降低。
D:归结为不稳定原因时(努力,运气),个体会产生迷盲和 不自信感,工作积极性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降低。
区别性信息:在对待不同的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 差别。以上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对行为归因 的可先靠程度。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区别性 低 高 高
行为信息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归因类型
行动者 客观刺激物 情境
图2-5:三种行为信息协变与归因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外在归因者,心理不稳定,不成熟,有反社会倾向,人际 关系有较多的困扰。
3. 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观点:
海德提出两种行为发生的原因: 内部原因: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 外部原因:机会、环境、任务难度等。
行为发生的原因与行为的预测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行为是 由外部原因引起的,那么行为是否会再发生则很难确定; 如果行为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该行为 者的许多特点,并对该行为的再次出现进行预测。
组织行为学
王雁飞 博士 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
第二章 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
一、个体的行为 二、个体的心理过程 三、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
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组织行为离不开个人的行为;
个体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 的差异;
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管理者在考虑组织管理问题 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人的工作积极性。
3. 归因偏差
(1)归因的基本错误:行为者会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 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如销售不佳时会认为下属不勤 奋;
(2)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行为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 和观察者对行为者的归因是不同的。行为者强调外部环境 等不同控制的因素,做外部归因;而观察者强调行为者本 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动的特点和行为模式; (3)自我意识则在两者中起着调节作用,对心理和行为起着
控制、调节作用。
(六)个体的行为模式的解释
1. 行为主义学家关于行为模式的解释 (1)华生:S-R模式,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2)斯金纳:行为是外界环境刺激的函数; 2. 格式塔学派
代表人物勒温提出心理学的场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 界环境与人的自我状态的函数。
B=F(P×E) 3. 新行为主义学派-托尔曼 (1)中介变量-需要、动机、态度、认知等; (2)B=F(S,P,H,T,A); 4.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诱因
需要
在长时间 未满足成 为内驱力
动机
行为的直 接动力
行为
心理活动 与外显行 为
目标
行为指向 结果
目标实现,新的需要产生 图2-3:个体行为的一般模式
(2)行为的归因,即对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推测其内在的心理 活动;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个体过去的行为来预测其 未来的行为。
2. 归因的类别
(1)内在归因可分为两种:能力,努力。 (2)外在归因可分为两种:任务难度与运气。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控制 能力 努力
外在控制 难度 运气
内在归因:自我概念好,自信心强,面对失败有忍耐力, 适应性强,人际关系良好,
(三)心理现象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事管理活动,必须了解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的实质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器官; (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知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和投射性特点;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不同;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矛盾与冲突生产的原因与双方知觉差异有着紧密相关;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自己、人际关系、社会事件 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点: (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原因的过程; (2)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遵循背景-图形原则; (3)社会知觉的反应性; (4)社会知觉的防御性。 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晕轮效应;(2)首因效应;(3)第一印象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5)假定相似作用;(6)宽大效应;
(二)个性的特征
1.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 2. 本质性; 3. 独特性; 4. 综合性; 5. 稳定性; 6. 倾向性。
(三)个性的结构
1. 个性的动力结构:又称为个性的倾向结构,是个性结构 中最高的层次,它是个性发展的原因,决定着一个人态 度的选择和积极性的表现。
(1)人与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个性倾向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