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基于GIS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收 稿 日期 : 0 9 l 0 2 0 1J
资助项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一 江 羽状 流 与 杭 州 湾 口射 流 共 同 作 用 下 泥 沙输 运 与 沉 积 (0 7 0 4 ; 家 海 长 4665)国 洋 局 第 二 海 洋研 究 所 基 本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金
第2 卷第3 9 期
文 章 编 号 :0 2 3 8 ( 0 0 0 — 0 90 1 0 — 6 2 2 1 ) 30 1- 9
海 岸 工 程
21 年9 00 月
基 于 GI S的长 江 口南 支 下 段 河 势 演 变 及 稳 定 性 分 析
刘杜娟 , 叶银 灿 , 李 冬 , 陈小 玲
Mo e, E d lD M) 在此基 础上 , , 对这 2 O多 a 来长 江 口南支下段 的河 势演变进 行 分析 , 并对 该 河 段 的稳 定性进 行评价 。所得 结论 可为长 江 口南 、 北港分 流 口治 理提供 参考 。
1 研 究 区 概 况
1 1 水 文 泥 沙 特 征 .
南支下段 是长 江 口河 势 变化 最 不稳 定 的 区段 , 体 表 现 为洲 滩 游 移不 定 ( 具 俗称 扁 担
沙、 中央沙 、 浏河 沙三沙游 荡 ) 动力条件 复 杂 , 槽 易位 , , 滩 冲淤 多变 , 其南 北 港分 流 口位 尤 于此 河段 , 而南支河 势控制 的关键 则是 南北 港分 流 口的整 治 。北 港 口门 的扁担 沙 受横 向 水流切 滩产生 了 3 通道 , 个 南港 口门则有 新浏 河 沙包 和 新浏 河 沙 , 有 3个 通 道 , 也 中央 沙 作为南 北港分 汊 口的分流 沙洲 , 长期 水动力 作 用下 呈现 “ 在 下移 一上 提 一再 下 移” 的周 期

地形变异条件下长江口南港河段水动力变化

地形变异条件下长江口南港河段水动力变化
第1期 2020 年 2 月
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1 Feb. 2020
DOI:10.12170/20181223001
钱明霞,路川藤,孙高霞,等. 地形变异条件下长江口南港河段水动力变化 [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0(1):51-58. (QIAN Mingxia, LU Chuanteng, SUN Gaoxia, et al. Hydrodynamic changes in south channel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 under topographic variation conditions[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1): 51-58. (in Chinese))
收稿日期:2018-12-2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0405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509161) 作者简介:钱明霞(1979—),女,江苏盐城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工程治理研究。
E-mail:mxqian@ 通信作者: 路川藤(E-mail:ctlu@)
关 键 词:长江口;南港;河床演变;潮流
中图分类号:TV1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40X(2020)01-0051-08
长江口是我国第一大河口,三级分叉,四口入海。2 000 多年前,长江入海口位于镇江—扬州一带[1],随 着历史的变迁,长江入海口逐渐下移至如今的上海。河口地形的变化会对河口潮波传播、潮流泥沙运动产 生巨大影响[2]。据朱玉荣等[2-3] 的研究,在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的潮波为驻波以 及驻波-前进波混合型,随着古长江河口湾被充填、长江口东进南移,长江口的潮波也逐渐转变为现今的前 进波型。除自然演变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河口地形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口地区的围 垦工程、水工整治建筑物等日益增多,这些工程的实施,亦会对河床地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流运动[4-5]。 路川藤等[6-7] 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北槽潮波传播的影响;曹帅[8] 研究了横沙东滩围垦工程对周 边水域水动力、地形变化的影响;Jiang 等[9-10] 基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前后的地形、水文资料,探究了深水 航道工程之后水动力泥沙的变化情况;朱磊[11] 利用不同年份的长江河口地形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横向环 流在驱动河口环流中的作用,阐述了河口环流变化对盐水输运的影响;道付海等[12] 分析了南北槽分流口河 段的地形特征,利用 FVCOM 模型研究了分流口潜堤工程的修建、潜堤方向的偏转以及分流口上段瑞丰沙 地形变化等因素对南北槽落潮分流比的影响。

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GIS评价与分析

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GIS评价与分析

E m i ag n_ s 1 3 cm — a :ynj g g @ 6 . o l i i
维普资讯
2期

静 等 :长江南 京段岸线资源 G S评价与分析 I
21 0
( ) 数据 预处 理 ,主要 有 C D数 据 、遥 感 影 2 A
据 源 的采集 ,诸 如有 :
杨 静 ,李满春 ,丁贤荣 ,刘永学
( 1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 院 ,南京 2 09 ; 10 3 2河 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 院,南京 20 9 ) 10 8
摘 要 :岸线 资源 是特殊的国土资源 ,岸线资源评价是岸线 资源研 究的主要工作 之一 。以往 的研 究仅从 自然 和经 济的角度出发 ,对于生态条件 的考虑鲜有涉及 。为了达到经济和生态 的双赢 ,根据长江南京段岸线 资源的特点 , 综合考虑 自然 、经济和生态 因素 ,构建 了岸线 前沿水深 、岸 线稳定性 、岸线 陆域宽度 、岸 线集疏 运条件 、水 源
口,其 地 形 除 骚 狗 山、 小 河 口孤 丘 于 江 边 外 ,其 他 沿江 均 有 滩 地 分 布 。束 窄 带 主要 有 三 山 矶 、下
经 济 的发 展 和 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岸 线 的利 用 功 能 不断 丰 富 ,经 济 活 动 的 空 间 范 围 也 不 断 扩 大 。
维普资讯
第 1 0卷 第 2期 20 0 8年 4月
地 球 信 息 科 学
GEO.NFORM I I ON SCI ENCE
Vo. 0.No 2 11 .
Ap .,2 08 r 0
长 江 南京 段 岸 线 资 源 GI S评 价 与 分 析
i aj g( M sno 0 3 nN ni T e sr n20 ) n i

基于GIS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时空多维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时空多维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时空多维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长江是中国最长河流,经过多个省份和城市,最终注入东海形成长江口。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长江流域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也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GIS在环境监测和评估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GIS在分析、集成和可视化空间数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变化规律,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基于GIS技术,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进行多维时空分析,探索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收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数据,包括水质、悬浮物、海洋生态等指标的时空数据。

2. 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空间数据库,并构建生态环境变化模型。

3.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空间插值、空间分析和时序分析等方法,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多维时空分析。

4. 探索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收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质、悬浮物、海洋生态等环境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筛选和格式转换,以符合建库和分析的要求。

3. 空间数据建库:利用ArcGIS软件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空间数据库,包括水文、气象、潮汐等数据,以及影响海洋生态的因素数据。

4. 生态环境变化模型构建:基于采集到的水质、悬浮物、海洋生态等数据,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变化模型。

5. 时空多维分析:利用ArcGIS平台进行空间插值、空间分析和时序分析,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时空多维分析。

6. 数据可视化和结果分析:利用ArcGIS软件生成图表和地图等可视化结果,对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整治策略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整治策略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整治策略张俊勇;吴华林;赵德招【摘要】长江口南港长期以来是一条上下贯通、水深条件良好的入海通道.长系列水沙、地形实测资料表明,近期南港河段发生了一系列的河势变化,突出表现在瑞丰沙下沙体的冲刷和中部串沟的发展.在近期河床演变特征、演变趋势分析,以及南港12.5 mn深水航道回淤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南港航道的整治策略,并提出初步治理方案.【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6页(P115-120)【关键词】演变特征;航道;回淤;整治策略【作者】张俊勇;吴华林;赵德招【作者单位】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长江口南港河段位于南北港分汊口与南北槽分汊口之间,上接南支,下连南槽和北槽,全长约25 km。

当前,南港水域水深江阔,两岸深水码头密布,分布有外高桥港区、宝山港区等重要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及海洋装备产业基础设施密集的水域。

除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外,南港水域还有长兴水道、宝山支航道、上海港外高桥支航道等。

近期以来,南港出现了瑞丰沙下沙体冲刷、中部串沟发育等河势变化,给南港及北槽河段的河势稳定及航道维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2010年3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深增深到12.5 m以后,南港河段航道回淤量较大,已成为长江口深水航道仅次于北槽中段的重点回淤区段。

本文以长系列的水沙、地形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回淤特性,研究提出南港航道的整治策略。

1 南港河段历史演变自上海港开港以来,长江口南港始终是一条上下贯通的入海航道。

20世纪上半叶,长江流域曾发生1931年、1935年、1949年及1954年共4次较大的洪水过程,南港河槽成为宽阔水深的通海航道。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整治策略

长江口南港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及航道整治策略
2 0 1 3年 1 2月
水 运 工 程
P o r t& W a t e r w a y En g i n e e i r n g
De c . 2 01 3
第1 2期

总第 4 8 6期
N o . 1 2 S e ia r l No . 4 8 6
长江 口南港 河段近期河床演 变特征 及 航道 整治策 略水
Z HANG J u n — y o n g , WU Hu a — l i n ,ZHAO De — z h a o
( 1 . S h a n g h a i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r e f o r E s t u a r i n e a n d C o a s t a l S c i e n c e , S h a n g h a i 2 0 1 2 0 1 , C h i n a ;
2 . Y a n g t z e E s t u a r y Wa t e r w a y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0 3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T h e s o u t h c h a n n e l i n t h e Ya n g t z e Ri v e r e s t u a r y h a s a l w a y s b e e n a g o o d a c c e s s t o t h e s e a w i t h
Re c e n t r i v e r b e d e v o l u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r e g u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o f s o ut h c ha nn e l , Ya ng t z e Ri v e r e s t ua r y

长江口近期来沙量变化及其对河势的影响分析

长江口近期来沙量变化及其对河势的影响分析

长江口近期来沙量变化及其对河势的影响分析李保;付桂;杜亚南【摘要】长江来水来沙变化影响因素众多,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运动影响越来越显著.作为长江流域的终端,长江口地区既受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显著地受到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大通站近几十年的泥沙监测资料,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大通站的年均输沙量一直呈下降趋势,2003年大通站的年均输沙量出现显著下降.长江口来沙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流域来沙量的显著减少,与水库工程拦沙、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人工采沙及中游河道泥沙淤积等因素有关.长江口来沙量减少对南支及口外三角洲影响相对明显,均表现为冲刷特征,对此长江口综合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充分给予重视.【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6页(P129-134)【关键词】长江口;大通;输沙量;河势变化【作者】李保;付桂;杜亚南【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 200136;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 20000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 20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长江河口是江海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径流和潮流相互消长非常明显,呈多级分汊格局。

多年来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河口的环境。

1988年,鉴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于1989年开始分期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在长江流域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数量远远超过之前2 000多年的总和,基本形成全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体系,这其中包括三峡工程等一大批综合利用水利枢纽。

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水土保持与南水北调工程的的逐步建设,各关键河段的河势控制工程、沿江引水工程等,均会对来水来沙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

《海岸工程》第29卷(2010年)总目次

《海岸工程》第29卷(2010年)总目次

高 小 惠 ,亓 发 庆 ,边 淑 华 ,岳娜 娜 ,王 方 旗 ,赵 洪 鹏 ( ) 1
内 流 流 速 时 变 输液 直管 动力 特 性 的数 值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王 国 兴 , 万 卿 ( ) 孙 8 D A及 MD A 在 山东 省 渔 港 评 价 体 系 中 的应 用 及 比较 E E … … … … … … … 于 定 勇 , 大运 , 景 丽 ( 5 史 赵 1)
我 国 海 域 无缝 垂 直 基 准 面 的选 择 … … … … … … … … … … … …… 陈艳 华 ,周 兴 华 , 翠 羽 , 孙 李 杰 (3 4)
爆 破 挤 淤 法 围 堰施 工质 量控 制及 安 全 防范 … … … … … … … … … … 贾延 权 , 细 木 , 守 东 , 甘 郭 王艳 红 (9 4)



叶 李 冬 , 小玲 ( ) 陈 1 9 基 于 G S的长 江 口南 支 下段 河势 演 变 及 稳 定 性 分 析 … … … … … … 刘 杜 娟 , 银 灿 , I
滨海 核 电厂 环 境 功 能 区 调 整 问 题分 析 … … … … … …… … … … … …



第 3 期
垂 向 变化 的波 浪 辐 射 应 力 影 响 下 流 场 数 值研 究 … … … … … … … … ・
… … ・
东野 大 明 , 国相 , 丙 臣( ) 武 粱 】 刘建波 , 学昌, 王 朱淑 香 ( 1 1)
胶 州 湾北 部 近 岸 海 域 水 质 预 测 … … … … … … … … …… … … … … …
山 东 省 围 填 海 造 地 管理 浅探 — — 以胶 州 湾 为例 … … … … … … … … … … … 刘 洪 滨 , 孙

基于GIS的长江口冲淤演变及对水沙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长江口冲淤演变及对水沙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长江口冲淤演变及对水沙响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长江口是河口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水文地理单位。

长江口地区的水沙变化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长江口地区的泥沙运移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冲淤是影响河口区域演变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已成为河口区域研究的重要工具。

GIS技术能够对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冲淤过程,并掌握河口区域变化的趋势,以及与水沙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基于GIS技术,对长江口地区的冲淤演变进行研究,揭示水沙对冲淤演变的影响机理,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建立长江口冲淤演变的空间与时间模型基于GIS技术,使用多种数据源,建立长江口冲淤的空间和时间模型。

通过获取历史水系变化等数据,并将其与现代遥感数据融合,得出长江口地区的底部地貌变化。

同时,还将历史河道、河岸线、潮汐等数据融入模型中据,以反映长江口冲淤演变规律的时间序列变化。

2. 分析长江口冲淤演变的规律及其对水沙的响应基于GIS技术,分析长江口地区的水沙响应对冲淤演变规律的影响,探讨水沙变化对长江口冲淤演变产生的影响机理。

同时,还将潮汐、风力等因素考虑进来,探究其对长江口冲淤演变产生的影响。

3. 分析长江口沉积物质量及其对生态及经济影响基于GIS技术,利用多源数据对长江口地区沉积物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分析沉积物质量分布、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长江口地区的沉积物质量对水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揭示长江口地区冲淤演变的规律,对于了解河口区域演变趋势、推进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指导作用。

2. 探究冲淤演变与水沙的响应关系,可以为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3. 分析沉积物质量及其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为相关利益方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床演变特征

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床演变特征

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床演变特征
孙英;阮文杰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年(卷),期】1988(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504)
【作者】孙英;阮文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长江口南支河床近期冲淤演变机制 [J], 刘杰;赵德招;程海峰
2.长江口南支河段——暗沙分汊型河床演变分析 [J], 沈惠激
3.长江口南支河床质的运动规律 [J], 阮文杰
4.近百余年来长江口南支水下地形演变特征分析 [J], 梁鑫鑫;王磊;王军
5.长江口南支河床容积对来沙量减少的响应规律研究 [J], 缴健;杨啸宇;丁磊;黄宇明;王逸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南港近年河势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长江口南港近年河势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 猛 ,李为华 ,张宏伟
( 上海河 口海岸科 学研究 中心 河 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 实验室 ,上海 2 0 1 2 0 1 )
摘要 :通过对物理模 型试验和现 场观 测数据 的分析 ,研究南港近年河势 变化的原 因、趋 势、不利影响 以及 应对措施 。 研 究表 明 :1 )由于大规模 水利工程的建设 ,南其 它工程措施 的条件
2 0 1 3年 4月
水 运 工 程
P o r t& W a t e r w a y En g i n e e r i n g
Apr . 201 3
第 4期
总第 4 7 8期
No . 4 S e r i a l No . 4 7 8
长江 口南港近年河势变化分 析及对 策研 究术
o b v i o u s a d a p t a b l e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t h e r i v e r r e g i me o n t h e s o u t h c h a n n e l i s h a p p e n i n g ; 2 ) Wi t h o u t o t h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L I U Me n g , L I We i — h u a , Z HANG Ho n g — w e i
f S h a n g h a i Es t u a r i n e a n d C o a s t a l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 s t u a r i n e e& C o a s t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Mi n i s t y r o f T r a n s p o  ̄s ,

基于可见光遥感测深技术的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势演变规律研究

基于可见光遥感测深技术的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势演变规律研究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重点 项 目资 助 (0 3 0 0 ; 5 3 9 1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资 助 ( 0 0 0 4 。 4 6 6 4 ) 作者简介 : 东(95 )男, 张 1 7 一 , 江苏 省 通 州 市 人 , 师 , 士 , 事 海 洋 动 力 过 程 及 海 洋 信 息 技 术 研 究 。 E mal z a go g nn .d .a 讲 博 从 - i: hn d n @ ju e u c
水 动力 、 地形 条件 下 河 段 的沙 体 、 道 变 化 规律 , 河 如 夏 云 峰 等 分析 了长 江 下游 三沙 的 水 道演 变 规 律 , 提 出 了三 沙水 道 深 水航 道 整 治 的设 想 ; 承 坤 等L 林 6 从 河 床特性 和演 变 角度研 究 了 白茆沙浅 滩 和航道 的
收 稿 日期 : 0 70 — 3 修 订 日期 : 0 7 1 — 4 2 0 40 ; 2 0 — 02 。
道 演 变 的影 响 等 。 上述研 究 多基 于历史 实测 水 下地形 数 据来分 析 河 段 的冲 淤及演 变 规 律 , 因此 水 深 数 据 的存 在 与 否 和质 量高低 是 影响研 究 的重要 因素 。遥感 测深 技术 是 海 岸 、 口及 其他 水 体水深 测量 的一种 新方法 , 河 不
张东 潘 雪峰。 张鹰 ,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 9 ;. 京 财 经 大 学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 1 江 1 0 7 2南 江苏 南 京 20 4 ) 1 0 6
摘 要 :以长 江 口南支 河段 为研 究 区 , 利用 L n stE M+遥 感 影像 反演 的 1 9 a da T 9 9年 水下地 形 和该 河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期演变及水动力特性分析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期演变及水动力特性分析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期演变及水动力特性分析万远扬;孔令双;戚定满;顾峰峰;王巍【摘要】基于近十年来的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横沙通道河床演变基本特性和水、沙变化情况,初步揭示了横沙通道的基本演变趋势和动力特性.同时利用数学模型(SWEM),统一边界条件后,详细比较多年来横沙通道水动力因子变化过程,包括潮位、流速、流向、优势流等;通过长系列统一边界的潮流数模计算比较,分析了横沙通道水动力特性.最后结合实测资料及数模计算结果,分析了横沙通道的变化情况与北槽和北港变化情况的基本关系以及基本发展趋势.【期刊名称】《水道港口》【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6页(P373-378)【关键词】SWEM;地形演变;数值模拟;长江口;横沙通道【作者】万远扬;孔令双;戚定满;顾峰峰;王巍【作者单位】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代尔夫特,2601DA;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3%O242.1Biography:WAN Yuan-yang(1981-),male,assistant professor.横沙通道(北纬31.3度,东经121.8度,图1)位于长江口长兴岛和横沙岛之间,两侧分别连接长江三角洲最大的2个入海通道——北港与北槽,是北港与北槽之间水量、泥沙交换的重要通道。

目前该通道平均宽约1.2 km,长约8 km,贯通水深约10 m(本文中高程系统均为吴淞基面)。

横沙通道也是长江口水域唯一一条独立的、南北向连通通道,是北港和北槽入海前的勾通交换渠道。

由于该通道相对整个长江口而言尺度甚小,且目前状况良好[1],所以一直以来对该通道的研究较少。

随着长江口航道的持续开发以及崇明三岛战略地位的不断升级[2],有必要深入研究横沙通道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以便为附近水域的航道、港区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长江“南京-南通”河段演变及碍航特性分析

长江“南京-南通”河段演变及碍航特性分析
南 通至南 京河 段各 分 河 段 ( 南京 河 段 、 扬 河 段 、 镇 扬 中河 段 、 澄通河 段 ) 了遵 循 自身 的演 变规 律 外 , 除 还 表 现 出一定 的相互 关 联性 , 河段 之 间 节 点 的稳 定 与 两 否, 对下 游河 段进 口河 床 的稳 定起 着重 要作 用 , 是整 也
很 多水 利工作 者 曾对南 京至南 通河 段 的演变 及治 理 进行 过分 析 J 但多 是基 于单 河 段 的演 变 或从 河 , 道 整治 的 角 度 来 进 行 。本 文 在 已有 研 究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 过对 长江南 京 至南 通 河 段 长河 段 河 床 演 变及 碍 通 航 特性 进行 分析 和归 纳 , 其演 变趋势 进行 预测 , 对 并提 出 了航 道 治理方 案初 步设想 。
了航 道 整 治 方 案 初 步 设 想 , 该段 航 道 整 治 提 供 了参 考 。 为
关 键 词: 河床 演 变 ;碍 航 特 性 ; 道 整 治 ;南 京 一南通 河段 航 文 献 标 志 码 :A
中 图 法分 类 号 : V 5 T 8
1 基 本 情 况
1 1 河道 概 况 .

程 的作用 下 , 该河段 总体 河势 趋于 相对稳 定 , 上下 游河
段 相互演 变关 系减 弱 , 床通 过 自身 的调整 , 河 大部分 汊
深 ×航 宽 ×弯 曲半 径 ) 其 中和 畅洲 右汊 、 姜 沙南 水 , 福
道 航宽 按 2 0m 维 护 。根据 《 江 干线 航道 总 体规 划 0 长
守护 , 总体河 势表 现 为 : 河床 的横 向变形 受 到 限制 , 主
流 动力 作用转 为下 切 , 床 向窄 深 方 向变 化 。在 该 时 河

长江口南支下段扁担沙护滩工程整治效果分析

长江口南支下段扁担沙护滩工程整治效果分析

长江口南支下段扁担沙护滩工程整治效果分析吴焱【摘要】长江口南支下段暗沙罗列、州滩变迁,是长江口河势变化最为频繁、也最为复杂的河段.采用mike21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自然状态下以及实施扁担沙护滩工程情况下水动力条件、河床冲淤变化进行模拟,为该河段河势演变以及河势控制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6页(P145-150)【关键词】长江口;南支下段;平面二维泥沙模型;河势控制;扁担沙护滩工程【作者】吴焱【作者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2004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长江口南支河段上起徐六泾,下至吴淞口,全长约70 km。

该河段河势不稳定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近期白茆沙体活动性较大,南门港附近扁担沙滩面串沟发育,并不断向下游发展,下扁担沙南侧上冲下淤等[1]。

近年来该河段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新浏河沙头部护滩工程、南沙头通道限流工程、中央沙圈围工程、青草沙水库工程等[2],这些工程对南支下段以及南北港分流口河势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2007)》中规划的部分河势控制工程尚未实施,如白茆沙固滩工程、扁担沙护滩工程等[3],使得该河段不稳定因素仍在,七丫口河段节点控制作用尚不充分,南北港分流口河势近年变化剧烈[4]。

本文拟结合长江口南支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基础资料的分析研究,首先建立长江大通至口外段水流数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南支河段泥沙数学模型,对扁担沙护滩工程实施后的工程效果进行分析,为该河段河势治理提供参考。

1 模型建立1.1 模型范围长江口水流数学模型上游边界取至大通,下游东边界至外海123°30′,北边界至32°15′,南边界至29°33′,模型范围及网格见图1。

图1 长江口水流模型计算范围及网格泥沙数学模型上游边界取至白茆沙体以上、南北支分流口以下处,下游南港边界取至南北槽分流口以上附近,下游北港边界取至横沙通道以上附近,见图2。

基于GIS的流域水环境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基于GIS的流域水环境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8)02-0194-03
GIS-base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River Basin Watershed and I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Zhao Ying, Xing Yu, Kong Haiyan, Sun Yan, Wang Jianying (Hen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Zhengzhou 450004, China)
工作研究
可以看出,我国主要流域水质监测断面数量严重不足, 断面少获得的数据就少,数据少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 生很大影响,影响数据的解读,影响相关环境保护政 策的制定。 1.2 流域水质在线监测难以普及
流域水质的在线监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需要投 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也需要专业的人才来使用和维护。一些经济落后的地 区根本没有配置相关设施设备,有些地区虽然配置了 相关设施设备,但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些监 测站没有相关的无线数据传输设备,无法实现在线监 测。由于设施设备、人员问题,以及相关的监督机制 不健全,一些地区流域水质在线监测难以普及,监测 数据不能及时、有效利用起来,评价缺乏依据。 1.3 流域水质评价缺乏整体管理性
Abstract: Watershed water environment assessment is the basis for solv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problems of the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are good or bad depending on the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dop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resents and expresses information more intuitively, has powerful analysis capabilities, and is widely used i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ver basin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GIS in assessing 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Disadvantages.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atershed;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长江口南槽水域近20年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口南槽水域近20年河床演变分析
通过分析 2016~2017 年洪季水文测验成果,结果表 明:南槽主槽区大潮涨潮垂线平均流速约 0.7~0.9m/s, 中下段涨潮流速略低于上段及口外;大潮落潮垂线平均 流速约 0.75~1.3m/s,从上游往下游,落潮流速总体逐 渐减弱,沿程落潮流速基本大于涨潮流速。根据 2016 年 7 月底质取样结果分析:南槽水域为淤泥粉砂质河口, 南槽床沙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和细砂组成。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促进了九段沙 0m 高 滩的淤高、扩大。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减小和江亚北槽 发育,九段沙南缘 5m 线有所冲刷后退,东侧 2 ~ 5m 滩面局部略有冲刷,但总体变化不大。
九段沙南缘中段 2 ~ 5m 滩面冲刷带的上段近期 冲刷严重,5m 等深线大幅萎缩后退,2016 年 8 月 5m 发育窜沟伸入九段沙滩面,至 2018 年 5 月窜沟长度约 4.5km,九段沙外侧沿岸形成 8m 槽并扩大、发展,若 任由该趋势发展,2 ~ 5m 滩面贯穿的冲刷带将会加强, 从而威胁九段沙下侧滩面的稳定,不利于保护九段沙湿 地。 3.4 南汇东滩
DOI 编码:10.13646/ki.42-1395/u.2021.07.040
长江口南槽水域近 20 年河床演变分析
陈涛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长江口南槽水域水沙特性,对潮汐、潮流、含沙量及近 20 年来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南槽近期河势演变主要是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周边涉水工程建设及河势自然演变下逐步形成的,总体上南槽河势滩槽
3 近期冲淤演变分析 3.1 南槽主槽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南槽落潮分流 比仍稳定在 57% 左右;涨潮分流比年际间变幅大,近 年保持在 60% 上下波动。在落潮动力增强基础上,南 槽上段主槽冲刷明显,1997 ~ 2018 年冲深幅度在 3m 以上。主槽 10m 等深线总体下延。从变化过程来看, 1997 ~ 2007 年 10m 深 槽 向 下 游 发 展 明 显,10m 深 槽 尾部年均下移距离达到 1.1km;2007 ~ 2015 年 10m 深 槽尾部相对稳定,距分流鱼咀距离约 12 ~ 13.5km 之 间;2015 年 11 月后又有所下延,至 2018 年 5 月 10m 深槽距分流鱼咀达到 15.3km。南北槽口外,在长江流 域来沙量明显减小的宏观背景下,南槽口外段冲刷, 1997 ~ 2018 年冲刷幅度 1 ~ 2m,局部达到 2 ~ 3m。 口外 8m 等深线累计上提 11.6km。在南槽上段主槽、口 外段冲刷下,拦门沙 8m 浅段长度减小 26.7km,但 2018 年 5 月 8m 等深线距离仍长达 34.9km。 3.2 南北槽分流口及江亚南沙

长江口南支河床近期冲淤演变机制

长江口南支河床近期冲淤演变机制
刘 杰 ,赵 德 招 ,程 海峰
( 海 河 口海岸 科 学研 究 中心 河 口海岸 交通 行 业 重 点 实验 室 ,上 海 2 10 ) 上 02 1

摘 要 :利 用 19 年 以 来 多期 水 下 地 形 资料 和 两 次 水 文 测 验 资 料 ,分 析 了长 江 口 南支 河床 近 期 的 冲 淤 变 化 ,讨论 了其 演 98 变 的过 程 、 特 点 和机 制 。结 果 表 明 ,近 1 0年 , 南支 河床 在 总体 保 持 稳 定 的 同时 ,呈现 出以 下主 要 变 化特 点 : 1 白 茆沙 北 水 )
而 下 的传 递 过 程 。 北 支 泥 沙 倒 灌 是 南 支 河床 近 期 冲 淤 演 变 的 主要 驱 动 因子 之 一 , 而 南 支 落 潮 水 流 优 势 和 粉 砂 质 河床 边界 条 件 ,促 使 了主 槽 河床 冲 淤 的 自上 而下 传 递 。 河槽 容 积 的扩 大则 是 河 槽 冲 淤 对 流域 来 沙减 小的 响 应 结 果 。 由 于 南 支近 期 冲 淤 演 变 的 内 、外 因子 仍将 存 在 , 未来 一段 时间 内 ,南 支仍 将 延 续 近 期 的 演 变趋 势 。
eo e en r n e oi esuh 3 o t f h a in a a dsol rd si teu s em a d rd s nt o ha dd p s s nt o t; )S uho eXi a d nsn h a eo e n h pt a n i h t ti h t b r
rv r b d e o u in o u h Br n h i h n te Esua y i n lz d,a he e o u i n p o e s h r ce itc ie — e v l to fSo t a c n t e Ya g z t r s a a y e nd t v l to r c s ,c a a t rsi s a d me ha im r s use Th e u t n c t h tt e rv r be fS u h Br n h r mane tbl n t e p s n c n s a e dic s d. e r s lsi dia e t a h i e — d o o t a c e i d sa e i h a t

运用GIS技术构造长江口地理信息系统

运用GIS技术构造长江口地理信息系统

运用GIS技术构造长江口地理信息系统
史坦晶;季岚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02(000)010
【摘要】通过对长江口科研数据及数据流程的分析,设计了长江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此系统的多层分布式组件GIS集成方案,从而为解决此系统的多源数据集成和多专业应用程序集成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史坦晶;季岚
【作者单位】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200120;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20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
【相关文献】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长江口南港底沙运动规律 [J], 巩彩兰;恽才兴
2.运用GIS技术构筑长江口地理信息系统 [J], 季岚;史坦晶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J], 郑杰元
4.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 [J], 刘军荣
5.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房产测绘中应用分析 [J], 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以 1980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8 年 、2002 年 、2005 年 6 个年份的海图为基础 ,运用 GIS 技术 ,对海图进行扫描 、配准和数字化 ,用 Map Info 软件采集各时段的河道水深数据 , 生成水深数据库 ,将水深基面进行统一 。在 Surfer 软件中用内插法将水深值进行内插 , 生成 D EM ,进而生成水下地形图 (0 , - 2 , - 5 , - 10 m 等深线) ,并进行叠加分析 。在南 支下段自上而下选取 4 个典型横断面 ( AA′、BB′、CC′、DD′) (图 2) ,生成各个断面的变 化。
3 收稿日期 :2009211210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长江羽状流与杭州湾口射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运与沉积 (40676054) ;国家海 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宁波 - 舟山港域海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 律 (J G0906) 作者简介 :刘杜娟 (19732)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环境综合评价等方面研究. E2mail :
- 2 200
- 10 200
- 3 700 6 600
1990 —1995
- 4 100
2 700
1 100 - 3 000
1995 400
3 600
1998 —2002
300
1 000
2 300
300
2002 —2005
2 900
500
1 400 1 100
注 :表中负值代表上移 ,正值代表下移.
第 29 卷
刘杜娟 ,等 :基于 GIS 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21
南支下段汊道众多 ,暗滩罗列 ,有扁担沙 、新浏河沙和中央沙等 。通往南港的主要水 道有 :新宝山水道 、宝山北水道及南沙头通道下段 ,通往北港的主要水道有 :新桥通道 、新 新桥通道 。
1860 年长江洪水对南北港分流口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1861 年 ,南北港分流汊道 - 10 m 等深线贯通 ,分别称为老宝山水道和老崇明水道 。随着径流作用 ,分流口沙洲冲 刷下移 ,1861 年 —1921 年 - 5 m 等深线下移了 12. 2 km ,老崇明水道迅速淤废 。1931 年 , 长江洪水在扁担沙切滩形成中央沙北水道 ,逐渐成为南北港新一代分流通道 。1941 年 , 在浏河口外形成由心滩分隔的两股水流 ,分别进入南港和北港 。1954 年 ,长江特大洪水 影响下 ,老浏河沙与中央 1 沙 、中央 2 沙连为一体 ,堵塞了通南港的宝山水道 。1963 年 , 老浏河沙与中央 1 沙间冲出新宝山水道 ,并迅速成为分流南港的通道 ,中央 1 沙成为新的 分流沙洲 (中央沙) ,中央沙北水道则为北港分流通道 ,但该通道不久即随着新桥通道的形 成发展而消亡 。同时 ,由南门通道下切的南沙头下移成为新浏河沙 ,它与新宝山水道 、南 沙头通道并存 。
1980 年 —1993 年 ,南港水道 (新宝山水道 、南沙头水道) 萎缩 ,主槽南移 ,1993 年宝山 北水道形成 。1990 年 ,中央沙北水道淤废 ,新宝山水道浏河口外 - 10 m 槽贯通 ,槽宽缩 窄至 700~1 500 m 。1995 年 ,南港主槽 - 宝山北水道相对 1990 年冲刷切深 ,南侧边坡冲 淤交替 ,北侧边坡以淤积为主 。新桥通道 - 10 m 槽贯通 ,槽宽 1 000~1 700 m 。
图 3 等深线变化图 Fig. 3 Isobat h variatio n
第 29 卷
刘杜娟 ,等 :基于 GIS 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23
3. 1 平面变化 1980 年 —2005 年 ,三沙 (下扁担沙 、新浏河沙 、中央沙) 共存局面一直存在 。 1980 年 ,南门通道和中央沙北水道 - 5 m 等深线仍旧贯通 ,南门通道 - 10 m 槽淤断 ,
Liucuckoo @126. co m.
(张 骞 编辑)
20
海 岸 工 程
第3期
性演变规律 。 本研究拟利用长江口南支下段 1980 年 —2005 年间的地形资料 ,借助 GIS 技术强大
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 ,建立各个时期研究区水下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 n Model ,D EM) ,在此基础上 ,对这 20 多 a 来长江口南支下段的河势演变进行分析 ,并对该 河段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所得结论可为长江口南 、北港分流口治理提供参考 。
中央沙北水道河势不顺 , - 10 m 等深线中断 。两者之间的新桥通道 - 5 m 串沟已具雏 形 ,新桥水道 - 10 m 槽与北港主槽顺直相通 。1990 年新浏河沙沙头上伸至浏河口外侧 , 1995 年 —1998 年间沙头位置不变 ,1998 年 —2002 年间冲刷下移 2 300 m ,平均每年下移 575 m 之多 (表 1) ;2002 年 —2005 年间沙头下移 1 400 m ,平均每年下移近 500 m 。沙头 沙尾的冲刷下移使得新浏河沙总体形态表现出束狭变窄特征 。由于新浏河沙的冲刷下 移 ,新宝山水道 - 5 m 槽整体以淤积为主 ,尤其是北侧边坡 。
表 1 沙头和沙尾 ( - 5 m 等深线) 移动距离 (m) Table 1 Displacement of heads and tails of t hree sandbanks (t he - 5 m isobat h) (m)
年 份
下扁担沙 沙尾
中央沙 沙头
新浏河沙 沙头 沙尾
1980 —1990
新桥通道受南支主槽强势落潮流顶冲 , - 5 m 槽贯通且逐渐逆时针偏转 。新桥通道 切割下扁担沙尾归并中央沙 ,中央沙沙头 ( - 5 m 等深线) 上提至石洞口 ,新桥通道完全代 替中央沙北水道成为通北港的主汊道 。1995 年 ,新浏河沙中部 - 5 m 串沟贯通 ,新宝山 水道上段进一步缩窄 ,南沙头通道走向南偏 ,新桥通道北偏 ,下扁担沙尾受新桥通道水流 切割 ,沙尾 ( - 5 m 等深线) 后退约 4 000 m 。中央沙沙头继续冲刷下移约 2 700 m。新浏河 沙和下扁担沙之间新桥通道的 - 5 m 槽宽由 1990 年的 3 900 m 缩至 1995 年的 2 900 m。 1998 年南支下段 - 5 m 等深线与 1995 年基本一致。
1980 年 ,中央沙北水道逐渐衰亡 ,1981 年新浏河沙与新桥通道形成 ,新浏河沙成为新 的分流沙洲 ,新桥通道仅替代了中央沙北水道 ,成为分流北港的主要水道 。通道切割下来 的下扁担沙沙尾归并中央沙 ,分流口上提了 10 km 左右 。此后 ,中央沙沙头逐年冲刷下 移 ,1991 年新浏河沙沙体上的 - 5 m 串沟贯通 ,沙体被分割为新浏河沙包和新浏河沙 。 1998 年和 1999 年洪水作用使该串沟迅速发展成为进入南港的主通道 ———宝山北水道 , 分流口再次上提 。2001 年 ,下扁担沙尾上的新新桥通道已具雏形[18] 。
1 研究区概况
1. 1 水文泥沙特征 长江河口径流量以大通水文站统计资料为依据 ,多年平均 (1950 年 —2000 年) 径流量
为 28 700 ×108 m3[5] 。受潮型 、径流 、分流口位置的变迁 、南港与北港各自河床总容积和 总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1958 年以来 ,南 、北港实测落潮流量分配比基本上稳定在 1 ∶1[4] 。
南支下段是长江口河势变化最不稳定的区段 ,具体表现为洲滩游移不定 (俗称扁担 沙 、中央沙 、浏河沙三沙游荡) ,动力条件复杂 ,滩槽易位 ,冲淤多变 ,尤其南北港分流口位 于此河段 ,而南支河势控制的关键则是南北港分流口的整治 。北港口门的扁担沙受横向 水流切滩产生了 3 个通道 ,南港口门则有新浏河沙包和新浏河沙 ,也有 3 个通道 ,中央沙 作为南北港分汊口的分流沙洲 ,在长期水动力作用下呈现“下移 - 上提 - 再下移”的周期
第 29 卷第 3 期
海 岸 工 程
文章编号 :100223682 (2010) 0320019209
2010 年 9 月
基于 GIS 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 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3
刘杜娟 ,叶银灿 ,李 冬 ,陈小玲
(国家海洋局 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 :借助 GIS 技术 ,对 1980 年 —2005 年间的 6 幅海图进行数字化 ,建立 D EM ,并以 0 , 2 , - 5 , - 10 m 等深线进行叠加 ,同时选取 4 个典型断面 ,从平面上和断面上对长江口南支下 段河势变化及稳定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南支下段 1980 年 —2005 年间沙洲迁移 、汊道 消亡 、汊道再生 、冲淤交替 ,具体表现为 :分流沙洲冲刷下移 ,通道淤废 ;分流口上游沙体新的 通道产生 ,分流口上提 。2) 典型断面显示出下段河槽为复式河槽 ,尤其是位于中部的河槽断 面变化最为剧烈 ,其上游和下游断面河槽多年来形态相对较为稳定 。3) 较大幅度的冲刷和淤 积大都发生在滩槽交替变化且河床坡度较陡区段 。4) 径流输沙 、特大洪水 、潮流作用与科氏 力一起 ,是影响南支下段河势变迁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下段 ; GIS ;河势演变 中图分类号 : TV14 文献标识码 : A
长江口南支河段潮汐中等强度 ,吴淞 、石洞口平均潮差分别为 2. 31 和 2. 15 m ,平均 涨落潮流历时 ,吴淞为 4. 6 和 7. 9 h ,石洞口为 4. 4 和 8. 1 h[15] 。
据统计 ,大通站多年平均 (1950 年 —2000 年) 含沙量为 0. 486 kg/ m3 ,多年平均输沙量达 4. 33 ×108 t[5] 。三峡工程于 2003 年 6 月蓄水运用以来 ,对上游泥沙的拦截作用十分显著 。 2003 年 —2005 年大通站各年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分别减小 52 % ,66 %和 50 %。2006 和 2007 年长江上游枯水少沙 ,2006 大通站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 24 % ,输沙量仅为 0. 85 ×108 t ,比 多年平均减少了 80 %[14] 。2007 年大通站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 15 % ,输沙量为 1. 38 ×108 t ,比多年平均减少了 67 %[17] ,进入长江口河段的输沙量显著减少 。 1. 2 南支下段历史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