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
陈鹤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如何做好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1)政治思想方面 要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要知道作为教师所 担负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任务是什么。 (2)业务修养方面 第一,要热爱儿童、热爱幼教。 第二,要了解和精通幼教业务。 (3)教学技术方面 第一,要掌握教学技术的原则。 第二,要掌握教学技术。
(4)优良品质
陈鹤琴认为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儿童品格的重要因 素。所以,做一个好教师一定要具有优良的品质。 第一、对人,要和蔼可亲,不发脾气,肯帮助别人; 第二、对自己,能掌握自我批评的武器,不自私,注意健 康; 第三、对儿童,要热爱、公平; 第四,对同事,必须合作; 第五,对工作,有高度热情,富有创造性,决不灰心; 第六、对学问,要学习,学习,在学习; 第七,对敌人,要憎恨。
功课所支配。
(4)内容丰富 (5)生气勃勃 (6)儿童自己做的 (7)整个的,有目标的 (8)有意义的 (9)儿童了解的
活教育课程编制有2个原则: 一是根据部颁的课程标难;一是 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形。
活教育课程编制有2个原则: 一是根据部颁的课程标难 一是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形
3、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
/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6 、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约束儿童。 7 、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儿童能否了解,不管 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的上,一课一课的教。 8 、儿童呆呆dai-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 然像个小老人。 9 、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10 、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联系。 讨论:活教育有其局限性,请问活教育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摘要】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的开创者,有“中国的福禄贝尔”和“中国幼教之父”的美称。
其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建立于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实践之上,顺应历史前进的方向,符合社会潮流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终生探索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活教育”理论体系,至今仍闪烁着熠熠的哲理光辉。
在幼儿教育改革热潮中,重温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不仅有一种亲切感,而且对中国今天的改革仍有借鉴作用,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关键词】活教育幼儿教育一活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理论体系是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核心思想。
它对中国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四十年代初,中华民族遭受外族侵略,年轻一代受的是封建奴化教育,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省创办了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提出“活教育”主张,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意在“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1继而提出了“活教育”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在二十世纪的科学民主时代,活教育要求培养具有科学头脑和民主思想、民主意识的中国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鹤琴不断的完善“活教育”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原则。
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仅从三大纲领入手展开研讨。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他从抽象到具体逐一递进的阐述了“活教育”的目的论。
首先,“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认为“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育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
”做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其次,“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论的民族特征。
陈鹤琴曾说到:“今天我们生长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
“玩”“宽”“活”,素质教育三字经
“玩”“宽”“活”,素质教育三字经发布时间:2021-09-23T02:36:49.698Z 来源:《教育学》2021年7月总第255期作者:陈丽霞[导读] 本人结合自己从教三十多年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谈几点感悟:——一个班主任的教育感悟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二中学247100摘要: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首位就是“更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宽严相济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活教育”“会玩的教育”。
关键词:更好的教育玩宽活做人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民的“十个期盼”生动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对于全面小康的强烈期盼和美好憧憬。
“十个期盼”的首位就是“更好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呢?本人结合自己从教三十多年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谈几点感悟:一、玩——素质教育的土壤素质教育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学生的素质并没有提高多少,压力却越来越大了。
于是乎大家都在喊“减负”。
减了负,孩子负担轻了,时间有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减了负的孩子该干什么?当然是“玩”啦!但是,许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是这样看,他们认为:减负可以,但是不能玩!于是减负减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又慢慢地、有意无意地、不知不觉地被变相的“负”占领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我们的许多家长和老师,对“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只看到“玩”对孩子的“毁”人不倦,看不到“玩”的学问: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孩子需要孩子的公共生活,需要孩子自己的文化氛围、自己的群体意识,因此,大人参与的前提,一定是孩子有了足够的孩子之间自己玩的时间。
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整天和大人泡在一起,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世界。
这样不仅丧失了在孩子的世界中才有的那种孩童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欢乐,而且丧失了在同龄群体中磨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机会,致使社会化程度低下,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让步、什么是礼貌。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
他倡导“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对后世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活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批判旧教育的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
30年代末,陈鹤琴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在总结自己以往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张。
“活教育”的主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要求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
将教学这个过程“活”起来。
而不再像旧教育那样“死”教书。
严格地按照教材所写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没有创新。
这些就是旧教育中所谓的“死”教书,是不可能立足于现今社会的。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这也要求了教育也要有发展、有变革。
而对于学生而言,“活”教育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创新思维。
在当下这个人才聚集、竞争激烈的市场,博学不再是竞争的筹码,毕竟现在很多人都拥有广博的知识。
关键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去,如何进行创新。
一个人光有知识而不懂得运用,那么知识学来也是白学。
因此在“活”教育主张中,要求学生将读书这一过程“活”起来,是适应现在这个处处充满着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社会的一种需要。
在“活教育”这一教育主张中,首先提到的是“活教育”的目的论。
【引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引⽤】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激活、放活、唤活、励活、启活、快活、活泼⽣⽓、聪明伶俐。
压死、限死、憋死、厌死、灌死、苦死、死⽓沉沉、呆板愚钝。
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活教育”理论是⽼⼀辈知名⼉童教育家陈鹤琴先⽣教育思想的核⼼。
这⼀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主义教育家杜威实⽤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童在教育活动中靠⾃⼰的智慧、独⽴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知先⽣关于“⽣活即教育”、教学做合⼀的观点,认为“⼤⾃然⼤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与死教育的⼗⼤区别——(陈鹤琴《活教育与死教育》)“活”教育的⽬的:“做⼈,做中国⼈,做世界⼈”。
(1940年提出:做⼈,做中国⼈,做现代中国⼈。
)要做⼀个现代中国⼈,必须具备以下⼏个条件:要有健全的⾝体;要有创造的能⼒;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
项⽬活教育特征死教育特征教育环境⼀切设施、⼀切活动以⼉童为中⼼的主体,学校⾥⼀切活动差不多都是⼉童的活动。
⼀切设施、⼀切活动,教师是中⼼是主体。
学校⾥的⼀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教育⽬的教育的⽬的在培养做⼈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法,训练⼈⽣的基本技能。
教育的⽬的,在灌输许多⽆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关紧要的零星技能。
教学⽅式⼀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讲,⼉童⽤⽿听。
教学组织分组学习,共同研讨个⼈学习,班级教授。
教育思想以爱以德来感化⼉童。
以威以畏来约束⼉童。
学⽣管理⼉童⾃订法则来管理⾃⼰。
教师以个⼈主见来约束⼉童。
课程建设课程是根据⼉童的⼼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童的⼼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可随时更改的。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陈鹤琴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
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
“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
”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
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
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
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教育观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
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
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2.教育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创新心得体会
活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创新心得体会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他在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展的教育变革实验,另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创办江西幼师和上海幼师的实践探索。
“活教育”重在一个“活”字,“活”与“死”相对。
1940年,陈鹤琴针对当时中国教育“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形,号召破旧立新,倡导一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新教育。
回顾历史,可以说陈鹤琴的“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
它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尤其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立足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实际。
新的时代,重新认识“活教育”思想,再思考“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些基本的教育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活”的目的,与时俱进关注人的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最终和最高目的是人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忽视了儿童的个性人格的需要,对此陈鹤琴立足中国国情,旗帜鲜明地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
首先是“做人”,这是在道德层面上强调“为何教”。
在陈鹤琴看来,这种人既不是奴婢,也不是君主;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既不是专门的“劳心者”,也不是专门的“劳力者”。
一个真正的人具备独立的人格,必须热爱人类和真理,以“世界一家”的理想为人类最终目标。
其次是“做中国人”,这是在民族层面上强调“为何教”。
一般总是存在于具体之中,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
因此,陈鹤琴认为,对中国人实施教育,不宜“全盘西化”,而应植基于“中国国情”,身为中国人,必须热爱国家和同胞,并为国家的独立与发展而奋斗。
再次是“做现代中国人”,这是在时代层面上强调“为何教”。
做现代中国人,隐含着对传统国民性的批判和继承,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转变单纯重心的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具备健全的身体;转变单纯重知识的教育为既重知识也重能力的教育,具备建设的能力;转变单重传承的教育为兼重创新的教育,具备创造的能力;转变单重慎独教育为更重合群教育,具备合作的态度;转变“人人为我”的教育为“我为人人”的教育,具备服务的精神。
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
背景:中国的传统教育由于受封建主义和科举制的影响,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死记硬背,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上。
清朝末年一直到二、三十年代,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开始逐步传入,但在幼儿园那种束缚儿童思想、压制儿童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死气沉沉的现象有增无减。
且当时,在中国,幼儿园的课程非常混乱,例如:教会幼稚园的宗教课程,有蒙养园的日本式课程,也有少数幼稚园实施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课程。
中国本土的幼儿园教育又像“幼稚监狱”,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内容太简单又机械,也不管儿童的年龄和个体差异,忽略儿童的兴趣需要。
针对这一社会事实,陈鹤琴提出,中国的幼儿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并努力致力于找到一种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
“五指活动”课程的设立就是以这两个原则为基准的。
(一)新的儿童观陈鹤琴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精神的陶冶。
认为“假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的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的。
”从1920年起,他以自己的儿子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从其出生开始,做了两年多的详细记录,以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综影,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他曾具体描画出儿童心理的七个基本特点,这就是: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
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而且应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二)活教育的理论针对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端,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理论,并根据陶行知批判旧教育“教死书,死教书,看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著名格言,从正面提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口号。
陈鹤琴先生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陈鹤琴教学论
的组织。可以充实教师自身,提高业务水平。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儿童了解儿童比成人了
解的更为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更为巨大; 儿童教儿童可以教学相长。可见,儿童教儿童 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 效益的提高。
“活教育”的教学论——强调实践教育
“活教育”教学论的宗旨是反对封闭教育,强调实践教育, 体现了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 同学习的过程,具有创新性。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陈鹤琴提出 “做中
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 本原则。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 “做”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 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 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 提倡“共同研究学习”。
谢谢观看
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 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 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
原则六,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六,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书本上的是间接知识,儿童
没有经历过,读了也很难理解领会。所以要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 会中,通过活教材学习知识。
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 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世界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 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 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被称赞
陈鹤琴“活教育”训导原则的德育探析与启示
陈鹤琴“活教育”训导原则的德育探析与启示一、“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可以看出陈鹤琴把活教育的目的分成了三个层次,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人。
因此教育必须使人明确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把人从传统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使他成为自觉的人,能够爱人类、精神崇高的人,这是活教育的第一层目的;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肯定要归属到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中。
所以他提出做中国人就是要求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建设和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是活教育的第二层目的;20世纪是科学和民主的时代,活教育必须体现这一时代精神,培养具有科学头脑和民主精神的现代人,因此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人是活教育的第三层目的。
陈鹤琴对“现代中国人”提出了5项具体要求:(1)要有健全的身体;(2)要有建设的能力;(3)要有创造的能力;(4)要能够合作;(5)要服务。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说,我们的任务是要研究“怎样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怎样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陈鹤琴批评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认为这种教育的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只能把儿童变成“书呆子”。
他指出书本知识和间接知识,是死的知识;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直接的知识来源,才是活的教科书。
因此他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雷锋”的课程观,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陈鹤琴指出直接经验就是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赢得的,所以活教育的课程本质上就是活动课程。
必须表示的就是,“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摈弃书本,只是特别强调历年来为教育所忽略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当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Montmirail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印证,并能充分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
他把活教育的内容抽象化为“五指活动”。
即为身心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育儿童理想的生活。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2020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2020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一、“活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什么是“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
“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
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这一目的论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做人的内涵――做一个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新人,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放眼世界的情怀,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时代性。
“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4.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教学。
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学习观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
最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篇
【心得体会】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自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提出“活教育”主张,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1]“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和的产物。
一、“活教育”的实质(一)活教育思想的来源“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①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二)什么是活教育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简单的说,活教育就是于“死教育”对立的教育。
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
我们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儿童,要使我们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须要懂儿童心理。
引用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写中国现在教育的情形是的两句警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我们就把它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二、活教育思想的内容(一)活教育思想的目的论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但他人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条件是:一是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陈鹤琴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担当社会和国家的重任。
他说:“在外国把身体健康看的很重,像美国更把健康列为学校七大目标训练的第一项,这是何等看重身体的健全。
教活书
过去的学生作单一 的、 平面的对 比, 应该拿现在的 教育和过去的教育作综合的 、 立体的对 比。我们应 该 以批评的眼光好好的全面地审视 自己, 从教育的 层面上探寻种种困惑 、 无奈 的本源。要用爱的眼光 去看他们 , 不能主观上认为学生很差 , 应该善于发 现每个学生的优点 , 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去欣赏 他们 , 去爱他们 。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 , 那 么学生也是如此 , 我们赏识他们 , 多鼓励 、 多表扬 , 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代的学生 , 要用适应他们 的方法去教学 。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 2 世纪的新课程理念是 “ l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发 展 ”2 世 纪 的教育是 以人 的发展为 中心 的教 ,l 育, 新课程需要“ 活的” 理念 , 需要“ 活的” 教材 , 更需 要“ 活的” 老师创造 “ 的” 活 教育 。 我们教育者要不断 武装 自己的头脑 , 活的” 让“ 教育走进我们的服装结 构设计课堂。 作为 0 服装班的班主任 ,我把握好班主任这 9 可贵的职务 , 新学期开学 , 和每个学生交流他们 的兴趣 、 爱好 、 特长 。 以便了解他们的闪光点。 激发 她们的学习热情 , 以便培养他们学习服装专业的兴 趣。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服装 ” 结构设计的兴趣 , 首先让学生大致 了解本专业学习 哪些课程 , 达到什么程度 , 多展示一些服装效果 图, 让学生觉得学习服装是一个 比较实用的专业 , 是一 个美的专业 , 和生活密切相关 , 坚定思想 , 学好本专 业, 学习本专业应该 由简到繁。 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让学生对 自己充满信心。 让学生觉得 自己是有优点 的, 不是初 中老师眼里的差生 , 文化学不好 , 我可以 学好专业 , 我有新的起跑线 , 能对 自己有信心, 以前
研读“活教育” 反思教育实践
情柜、自己的书籍等。
幼儿的自理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个环节又给他们增设了管理自己的包干区。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幼儿变得非常勤快。
他们每天入班第一件事情就
■文/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葑谊幼儿园 刘杏珍
研读“活教育”反思教育实践
的理念逐渐成为了教师的教育信念,成
案例四:我园有个孩子叫雨泽,每天来幼儿园总是迟到,思来想去,我决定用榜样法来引导他。
在一天晨间谈话中,我给孩子们唱了一首歌曲“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我又鼓励说:“爱时候送给了他。
上边写着:亲爱的宝宝,我爱你!希望你天天进步,永远快乐!雨泽拿着小卡片,看了又看,特别喜欢……从那天以后,雨泽很少再迟到。
看着他的表现,我又一次体会到陈鹤琴先生教导我们的教育名言:“积极的鼓励,
G UANDIANLINGHANG
观点领航。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述评及现实意义分析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述评及现实意义分析【摘要】“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幼教理论,所表达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均经过科学实验和反复实践验证,对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活教育” “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陈鹤琴(1892-1982)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一生致力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民主化和大众化的实践研究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他先后创办了多所幼儿教育机构和幼儿师范学校。
在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幼教思想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活教育”理论。
由于他对我国幼教理论和实践的卓越贡献而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述评1.“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14年,陈鹤琴赴美留学。
1919年,陈鹤琴回国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
陈鹤琴受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十分赞赏进步教育运动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和“实验”的精神。
而当时中国的教育却是因袭旧法,死读书本,脱离实际。
因陶行知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
因此,陈鹤琴把它改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并提出“活教育”的口号,试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
他在“活教育”实验过程中,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从而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
1940年,他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方法论。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班级:姓名:学号:[摘要]琛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
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介绍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Mr. Chen Heqin is our country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pioneer and innovator, he explores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ee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ad, forming a unique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ideological system. In order to inherit,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Chen Heqin's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hen Heqi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though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教育实验和研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和“中国的福禄贝尔”。
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
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吉林流文中学赵谦翔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我熬过了漫长的13年。
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我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
于是,从1993年起,对陈腐的语文教学痛下刀斧,开辟了一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素质教育的乐土。
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砸碎“死教”的枷锁,让创新贯穿教学杜绝“教死”的悲剧,使学生“人、文并茂”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册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囵,不敢越雷池一步。
为了“教活书”,我开创了当代文学精品课;我还把“无字书”引入课堂,开创了“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
前者让语文贴近生活,使患有“责任感缺乏症”的学生,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后者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激励中,促进“灵”与“肉”、“情”与“理”、“言”与“行”的和谐统一,以构建大写的人生。
“有字书”的扩展、“无字书”的引入,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徜徉,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濡染那融汇中西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领悟那执著而超脱的人生哲理。
砸碎“死教”的枷锁,让创新贯穿教学鲜活的教材必须施之以灵活的教法。
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其基本教法是“注入式”、“标准化”。
为了“活教书”,我实施了“创造式”、“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其精髓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书籍当做注解;以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于是,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之后,“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取代了统一的标准答案;读名家的美文,悟自己的新作,便成了写作训练的新径。
如果李白、杜甫只是从屈原那里“吸收”,那么中国诗坛就不会有“诗仙”、“诗圣”。
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到名家名篇中“就范”,那么我们就不会培养出独领新世纪风骚的英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吉林流文中学赵谦翔
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我熬过了漫长的13年。
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我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
于是,从1993年起,对陈腐的语文教学痛下刀斧,开辟了一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素质教育的乐土。
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
砸碎“死教”的枷锁,让创新贯穿教学
杜绝“教死”的悲剧,使学生“人、文并茂”
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
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册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囵,不敢越雷池一步。
为了“教活书”,我开创了当代文学精品课;我还把“无字书”引入课堂,开创了“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
前者让语文贴近生活,使患有“责任感缺乏症”的学生,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后者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激励中,促进“灵”与“肉”、“情”与“理”、“言”与“行”的和谐统一,以构建大写的人生。
“有字书”的扩展、“无字书”的引入,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徜徉,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濡染那融汇中西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领悟那执著而超脱的人生哲理。
砸碎“死教”的枷锁,让创新贯穿教学
鲜活的教材必须施之以灵活的教法。
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其基本教法是“注入式”、“标准化”。
为了“活教书”,我实施了“创造式”、“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其精髓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书籍当做注解;以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于是,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之后,“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取代了统一的标准答案;读名家的美文,悟自己的新作,便成了写作训练的新径。
如果李白、杜甫只是从屈原那里“吸收”,那么中国诗坛就不会有“诗仙”、“诗圣”。
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到名家名篇中“就范”,那么我们就不会培养出独领新世纪风骚的英才。
创新,永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注入式”、“标准化”: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则当“厅(听)长”、做“抄工”;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学生则只须画勾打叉当“画匠”。
杜绝“教死”的悲剧,使学生“人、文并茂”
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了“乖孩子”和“应试机”。
为杜绝这种悲剧,我把“做人”与“作文”融为一体,开辟了“绿色作文”的新领地。
在短短三年的教改中,实验班出版了两本作文选:《都市中的芳草》和《绿色的情怀》。
这绿色作文集一时间成为广大中学生和教师、家长人见人爱的热门读物。
然而更重要的收获在于学生的人生现在“绿色作文”中得到了升华。
有学生的自白为证:
--绿色的作文、健全地做人,终于把学生“教活”了。
回首六载教改生涯,“教活书”、“活教书”不但教活了学生,也教活了自己。
教师的新活、教材的鲜活、教法的灵活,终于赢得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终于唤来了“红杏枝头春意闹”。
“绿色作文”
应试教育中的“灰色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
它以应试为起点,以升学为归宿,实乃谋取狭隘功利的敲门砖。
素质教育中的“绿色作文”,发动于“做人”,复归于“做人”,其真诚的情感、真实的见解、灵动的章法展示了它的“纯天然”的属性,堪为完美人生的健身器。
学生的自白
实验班使我原本开淡的灵魂生辉。
(邵楠)
没有实验班,就没有我今天的胆识、学识与见识。
(金锐)
实验班创造了许多奇迹,它创造了我们的乐趣,创造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入而创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自我。
(田园)
实验班还不是终点,我们要用创造的彩笔在人生的画布上挥洒智者的风流,那才是实验价值的真正体现(李萌昀)
教活了自己
如今我已不再是自困于6册高中语文课本的教书匠,我朝朝品味着当代散文大师的精品,暮暮揣摩着古典诗词的名篇,随时测览着《读书》、《名作欣赏》、《中学生阅读》等杂志,潜心感悟着窗内窗外的家事、国事、天下事…被我引进课堂的,已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没有教学参考书怎么办?就以自己的读书心得代替,虽不“经典”却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没有练习册怎么办?就用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和立异标新的习作充当,虽不“标准”,却足以磨砺他们的能力与个性。
在我那从不雷同的教案上,每一页都赫然写着如下的自励箴言:“以人为本,以导为魂,以悟为纲,以新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