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哪些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有哪些特点?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

《历史教学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基础教育上采取“拿来主义”,基本照搬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产物。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为了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极大地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如历史教学大纲不仅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难度和深度上做出清晰精确的规定,还要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做出安排。确实起到了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师的创造性行为设置了诸多的障碍,如规定过多、过细、过死;没有考虑到中国基础教育中,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严重的不平衡。

在目前正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中,专家学者们的思考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面对21 世纪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等,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综合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皆强的新一代,那么国家课程标准中就应当要体现出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和最高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课程标准与直接来指导具体教学的各科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区别。国家对公民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中之一表现就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国民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

而课程标准的颁布,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其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实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

《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正是国家对国民在义务教育阶段下所受的历史教育而提出的要求,显然它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力图将《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关于“中国古代史”内容做一初步的比较,论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三个可喜的发展和进步,以期有益于中学历史教学。

第一:课程目标在吸取继承《历史教学大纲》优点的基础上,力求目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凸显人文素养和历史情感。

(1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极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但是其所关注的重点是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并没有描述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是从教师的“教”的角度来做出规定的。在课程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区别于《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在用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结果进行描述,具体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又细化为“知道”(如知道“开元盛世”的主要史实)、“了解”(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简述”(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说出”(如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概述”(如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列举”(如列举“贞观之治”的)、等具体描述;能力目标又细化为“认识”(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说明”(如说明元统一中国后民族关系的新发展)、“解释”(如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分析”(如分析“闭关锁国”的历史影响;)、“评价”(如评价唐太宗、评价汉武帝)、“设计”(如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制作”(如制作泥活字)、“编演”(如编演历史短剧)等具体描述。体验性目标又细化为“增强”(如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如激发民族的自豪感)、“树立”(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欣赏”(如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加深”(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体会”(如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等具体描述。历史学习目标呈现出了阶梯台阶状,层层清楚,层层递进,相互衔接。

(2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别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重视时间顺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些具体的要求都是继承《历史教学大纲》中的有益部分。对学生的历史能力要求,基本上界定在一个很浅层次的水平,也是符合中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的。并不违背基础教育下因学生过重的历史学习负担而提出的减负宗旨。相反为历史教学中防止出现过高的历史能力要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历史教师必须正确把握“知道”、“正确计算”、“描述”、“初步了解”等动词在具体语境下的涵义。

(3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前的历史课程改革,从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角度出发往往重视不够。而从目前的历史课程改革标准来看,明显弱化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淡化历史学习学术性过重的倾向,在不违背历史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的统一的基础上,追求其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与平衡。另外,《历史课程标准》还提出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无疑是就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多元化的趋势和我们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而言的,在社会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既要保持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又要立足现实,立足国情,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并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之中,以更好地迎接新世纪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4 )同《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学工作的关注相比,《历史课程标准》更多地体现了对“知识与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