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观察及评估

合集下载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梗塞区脑组织的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合,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患者的时间窗口评估1.1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通常是发病后3至4.5小时内。

因此,评估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1.2 病因评估:某些病因导致的脑梗塞,如心源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等,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考虑病因的影响。

2. 影像学评估2.1 脑卒中类型评估:脑梗塞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溶栓治疗主要适合于缺血性脑梗塞,因此需要进行影像学评估,明确脑梗塞的类型。

2.2 梗塞范围评估:梗塞范围的评估可以通过颅脑CT或者MRI进行。

梗塞范围过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性并发症。

3. 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3.1 年龄评估:年龄是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普通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他们的血管病变情况较为严重。

3.2 基础疾病评估:患有一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3 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性并发症,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判断患者是否能够承受溶栓治疗带来的风险。

4. 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评估4.1 凝血功能评估: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4.2 肝肾功能评估: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药物积聚,增加出血的风险。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指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指标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轻梗死区脑组织的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时间窗口评估:时间窗口是指溶栓治疗的时间限制,通常为发病后3小时内或者4.5小时内。

评估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以确定是否符合时间窗口的要求。

2. 病情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国际卒中量表(NIHSS),通过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来确定患者的病情。

3. 影像学评估: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者MRI,来确定患者的脑梗塞类型和范围。

溶栓治疗适合于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而不适合于出血性脑梗塞患者。

4. 血管评估:通过血管成像技术,如CT血管造影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来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

溶栓治疗适合于有血栓形成的血管,而不适合于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

5. 患者选择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普通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因素,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合于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

根据以上评估标准,可以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筛选和决策。

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因此,在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根据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医院和医生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同时,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应全面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效果,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决策。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需要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治疗决策。

一、临床表现评估:1.1 神经系统症状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出现突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改变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脑梗塞。

1.2 症状的时间窗评估:评估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窗口,即从症状发生开始计算的时间。

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4.5小时内,超过这个时间窗口,溶栓治疗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1.3 既往病史评估: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这些病史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二、影像学评估:2.1 脑CT评估:通过脑CT扫描评估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包括是否有脑梗塞的表现、梗塞的范围和程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风险至关重要。

2.2 脑血管造影评估: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直观评估脑血管情况的方法。

通过注射造影剂,医生可以观察到血管的狭窄、阻塞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2.3 脑MRI评估:脑MRI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脑血管影像,对于评估患者的脑梗塞情况和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室检查评估:3.1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这些指标对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

3.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风险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3.3 心电图评估:心电图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律情况,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风险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情严重程度评估:4.1 NIHSS评估:NIHSS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的方法,通过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意识、语言、运动等方面,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指用于评估病人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对于一部分脑梗塞患者来说,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临床症状评估- 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如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

2. 影像学评估- 脑CT或MRI:评估脑梗塞的位置、范围和血管状况。

- 梗塞面积:评估梗塞的面积,通常以梗塞灶的体积或比例表示。

3. 血管评估- 血管造影: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

- 血栓形态学评估:评估血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4. 患者评估- 年龄:评估患者的年龄,年龄越大溶栓治疗的风险越高。

- 基础疾病: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 患者意愿:评估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溶栓治疗。

5. 治疗时间窗口评估- 发病时间:评估患者的发病时间,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 溶栓治疗延迟时间:评估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延迟时间,延迟治疗可能会降低治疗效果。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符合评估标准的患者,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评估标准只是一种参考,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治疗决策。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其中,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一、患者病史评估1.1 确认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确定症状的持续时间,普通要求在4.5小时内。

1.2 排除出血性脑卒中: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排除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避免溶栓治疗的风险。

1.3 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等因素,评估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二、神经影像学评估2.1 头颅CT检查: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评估梗死面积和程度。

2.2 血管造影:进行血管造影,评估梗死区域的血流情况,确定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

2.3 磁共振成像: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估梗死区域的神经功能状态,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三、血液学评估3.1 凝血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排除出血风险,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3.2 血小板计数: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性。

3.3 D-二聚体检测:检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评估血栓溶解的情况,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四、心电图评估4.1 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排除心脏疾病对溶栓治疗的影响。

4.2 心肌酶谱检查:检查患者的心肌酶谱,评估心肌损伤情况,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4.3 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五、其他辅助评估5.1 神经系统评估:进行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5.2 肝肾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5.3 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各项评估指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论: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确保溶栓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医生们应该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的阻塞导致脑部缺血,进而引起脑组织的损害。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行脑梗塞溶栓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标准格式,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实验室检查和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一、患者的临床表现脑梗塞溶栓评估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1.1 症状的持续时间: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应在4.5小时内,即从症状发生开始计算。

1.2 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症状应该较为严重,如出现突然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1.3 症状的稳定性:患者的症状应该是稳定的,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变。

二、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脑梗塞溶栓评估的重要步骤,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脑梗塞的程度和位置。

以下是常见的影像学评估标准:2.1 脑CT或脑MRI:通过脑CT或脑MRI可以确定脑梗塞的位置和范围,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

2.2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血管阻塞的位置和程度,评估溶栓治疗的可行性。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标准:3.1 血常规:血常规可以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3.2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3.3 血糖水平:血糖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系统的疾病。

四、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是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最重要部分,只有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才能进行溶栓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溶栓治疗适应症标准:4.1 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在4.5小时内。

4.2 患者的症状严重,如出现突然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对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进行评估的过程。

脑梗塞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至关重要。

一、临床评估标准1. 症状时间窗口: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评估症状发作至治疗之间的时间窗口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可以延长至6小时。

因此,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详细了解症状发作的时间。

2. 病史和体征:评估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对于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也非常重要。

常见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风险。

体征方面,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包括瘫痪、失语、失明等症状,以及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3. 临床评分工具:常用的临床评分工具包括国际卒中协会的NIHS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ASPECTS评分。

这些评分工具可以匡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范围,从而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二、影像学评估标准1. 脑CT或者MRI:脑CT或者MRI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检查。

脑CT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性,而脑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脑梗塞的范围和梗死程度。

2. 血管造影: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症状时间窗口超过6小时的患者或者存在大血管阻塞的患者,可以进行血管造影来评估血管状况。

血管造影可以匡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三、其他评估标准1. 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

2. 年龄和合并症:年龄和合并症也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考虑因素。

普通来说,年龄在80岁以下的患者更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索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 在我 院收治 的急性脑梗塞患者 中随机选 出 140
倒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介入溶栓治疗.对
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再通情况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部分
参 考 文 献 : 『1]左 磊,张剑虹,邹海东 ,等.单 眼或双 眼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视功能
相 关生 活质 量 的影 响 [J].上海 交通 大学 学 报 (医学 版 ),2012,32 (11):1501—1505. [2]刘杰为,许京京,何明光 ,等.超声乳化 白内障吸除术后和囊外 白内 障摘 除术后 患者生存 质量 的 比较 [J].中华 眼科 杂 志,2003,39(2):
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 的治疗效果观察
Therapeutic Effect of Selective 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周伟 坤 ,林培 坚 ,李福 祥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区,广东 肇庆 526020)
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 的总有 效率高于对 照组 ,P<O.05;观察组患者在治 疗后的 NIHSS评分上 明显 比
对照组低,P<0.05。结论一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确切 .有效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
损情况 ,对 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comes in patien. ChinalAm J Ophthalmol,1998,126:515—5231.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供血。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需要一套准确的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和要点。

一、临床症状评估1.1 症状的发生时间:评估患者症状的发生时间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因此需要准确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生时间。

1.2 症状的类型和程度: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脑梗塞症状对溶栓治疗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例如,轻度症状的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而重度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1.3 症状的持续时间:评估症状的持续时间可以帮助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和潜在的风险。

长时间持续的症状可能意味着较大的脑梗塞面积和较高的出血风险。

二、影像学评估2.1 脑CT或MRI:脑CT或MRI可以帮助评估脑梗塞的位置、面积和病因,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适应性至关重要。

较小的脑梗塞面积和较少的脑梗塞病因可能更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2.2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信息,帮助评估血管堵塞的程度和位置。

对于存在大血管阻塞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2.3 脑灌注影像学:脑灌注影像学可以评估脑部供血情况,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和潜在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三、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3.1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是评估溶栓治疗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年龄较大和女性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出血风险,需要谨慎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性。

3.2 基础疾病: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以帮助判断溶栓治疗的风险和效果。

3.3 体重和身体状况:体重过轻或过重的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出血风险,需要谨慎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性。

四、其他评估指标4.1 凝血功能评估:凝血功能评估可以帮助判断溶栓治疗的出血风险。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从而减轻症状和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制定了一系列的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 临床特征评估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第一个方面是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估。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是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因此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应在此范围内。

1.2 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是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症状较轻的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更好。

1.3 支气管哮喘评估评估患者是否有支气管哮喘是判断溶栓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谨慎评估。

2. 影像学评估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第二个方面是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脑CT检查脑CT检查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脑CT检查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如有出血风险则不适合溶栓治疗。

2.2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管阻塞,如有血管阻塞则适合溶栓治疗。

3. 实验室检查评估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第三个方面是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

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则不适合溶栓治疗。

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血液生化指标检查是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水平等,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必要制定一套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1. 病史评估- 是否有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如突发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难点等。

- 症状发生的时间,是否在发病后3小时内。

- 是否有既往的脑出血、颅内出血、脑肿瘤等禁忌证。

2.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 血压测量,确保血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影像学评估- 脑CT或者MRI检查,用于确定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病因。

- 是否有明显的脑出血。

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

- 心电图,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5. 时间窗评估- 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

- 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3至4.5小时,但对于特定患者,如年龄较大或者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时间窗可能会有所延长或者缩短。

6. 溶栓治疗禁忌证评估- 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潜在的出血倾向,如近期手术、创伤、胃肠道出血等。

- 是否有严重高血压,如收缩压大于185mmHg或者舒张压大于110mmHg。

- 是否有颅内出血的危(wei)险因素,如颅内肿瘤、动脉瘤等。

- 是否有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7. 溶栓治疗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后是否浮现症状缓解,如肢体活动能力的改善、言语恢复等。

- 是否浮现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普通标准,具体的评估过程和判断标准可能会因医院和医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来做出最终的治疗决策。

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严格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脑血管阻塞有关。

脑梗塞溶栓是一种治疗脑梗塞的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

为了准确评估脑梗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估标准。

以下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

1. 症状持续时间: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通常为发病后4.5小时内。

因此,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

如果症状已经持续超过4.5小时,则溶栓治疗可能再也不有效。

2. 症状严重程度:评估脑梗塞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国际卒中量表(NIHSS)和加拿大卒中量表(CCS)。

这些量表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肢体运动、感觉、语言和视力等方面。

通常,症状越严重,溶栓治疗的效果越好。

3.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脑梗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大脑出血的风险,因为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4. 血液检查:在评估脑梗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血液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糖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禁忌症。

5. 年龄和基础疾病:年龄和基础疾病也是评估脑梗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年龄越大,患者的全身情况越差,溶栓治疗的风险也越高。

此外,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也可能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包括症状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脑血管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年龄和基础疾病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评估标准只是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因此,在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前,患者应及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建议。

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评估

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评估

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评估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该疾病导致了大量神经细胞的死亡和神经功能的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急性脑梗塞,血栓溶解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评估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一、血栓溶解治疗血栓溶解治疗,即通过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

该治疗方法通常采用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使其激活形成纤溶酶,从而降解血栓。

此外,还可以通过机械切割或吸附的方式清除血栓。

二、血栓溶解治疗的优势1. 迅速恢复血流:血栓溶解治疗能够迅速恢复阻塞的血流,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况。

2. 拓宽时间窗口:传统的脑梗塞治疗强调治疗的时间窗口,而血栓溶解治疗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机械清除,都大大拓宽了治疗的时间范围。

3. 减少神经功能障碍:血栓溶解治疗能够显著减少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血栓溶解治疗的影响因素评估1. 病因分类:不同病因导致的脑梗塞其治疗效果有所差异。

例如,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对血栓溶解治疗的反应可能更好。

2. 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脑梗塞的程度越严重,治疗效果可能越差。

因此,在进行血栓溶解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3. 早期诊断与治疗: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血栓溶解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工作也是关键。

四、血栓溶解治疗的不良反应血栓溶解治疗虽然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出血并发症,如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因此,在进行血栓溶解治疗之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潜在风险并做好风险提示。

五、血栓溶解治疗的进展与挑战血栓溶解治疗作为急性脑梗塞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包括治疗窗口的进一步拓宽、治疗剂量的优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来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介入静脉溶栓的观察和护理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介入静脉溶栓的观察和护理

溶栓药物(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 )
分解纤维蛋白原 抑制血栓形成 诱发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 增强t-PA的作用
促进纤维蛋白溶酶生成 降低血液粘稠度 抑制RBC聚集 降低血管阻力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溶栓药物(2)
尿激酶 (UK)
?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 ?激活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
?再闭塞:发生率为10%~20%,发生原因尚 不十分清楚。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脑梗塞 早期溶栓治疗前景光明,但其危险/疗效比还 需明确。在我国溶栓治疗脑梗塞才刚刚起步, 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对溶栓治疗仍持谨 慎态度,
?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很低,表现为突发面色 苍白、意识淡漠、血压下降,立即给予抗过 敏、抗休克抢救后症状缓解,未对溶栓效果 造成影响。故在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需密切 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表现,如皮疹、瘙痒、 烦躁、生命体征改变等
相对禁忌症
1. 年龄:大于75岁 2.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性脉管炎、
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胃肠或泌尿生殖系出血
3. 近期有创伤史:近3个月卒中病史、严重头部创伤,过 去10天有外科手术、分娩、器官活检、躯体严重外伤, 血管穿刺术等
4. 其他:正在应用抗凝剂、血小板<100,000/cmm、并发 癫痫发作、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再灌注损伤:急性脑梗死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
肿,若缺血缺氧迅速改善,脑水肿可减轻或消失 ;若 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既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和血脑屏障损害,而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颅内 高压。当发现患者出现困倦、凝视麻痹、瞳孔不对 称、周期性呼吸、头痛和呕吐、眼球外展麻痹和视 乳头水肿时,提示颅内高压,应立即报告医生予降 颅压治疗 。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梗塞的伤害。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制定一套评估标准,以确定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一、病史评估:1. 症状持续时间:患者浮现症状的时间,通常以“最后一次彻底正常”为起点。

2. 症状类型: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突发性头痛、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进行评估。

3. 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与脑梗塞相关的疾病史。

二、体格检查评估:1.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2. 血压测量:检查患者的血压水平,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三、影像学评估:1. 脑CT或者MRI:通过对患者头部进行CT或者MR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脑梗塞的影像学证据。

2. 血管造影:对病情不明确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以确定梗塞的部位和程度。

四、实验室检查评估:1. 血常规: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全血细胞情况。

2. 凝血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3. 心电图: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律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五、溶栓治疗评估:1. 溶栓时间窗口评估:根据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处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内。

2. 溶栓治疗禁忌症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如近期手术、颅内出血等。

3. 溶栓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溶栓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

六、其他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其他相关评估,如心脏超声检查、血脂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

总结: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确保溶栓治疗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工具。

通过病史评估、体格检查评估、影像学评估、实验室检查评估、溶栓治疗评估和其他评估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适应性,为溶栓治疗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全面分析和探究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介入性治疗与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差异,同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实际效果。

方法:案例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并且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数量40例。

对照组行单纯的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则联合开展静脉溶栓介入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后的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过后实验组患者治疗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开展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确实可以有效提高干预的效果,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提升了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在未来值得更为广泛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效果;安全性引言:在临床上急性脑梗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会具有极高的致残率甚至致死率,当患者发病的时候,会使得患者脑供血出现严重的障碍,并且也会使得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缺血以及缺氧的状况,进而出现的结果就是患者的脑组织出现软化以及坏死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对于患者生命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与影响。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塞比较显著的治疗方法就是西药治疗以及溶栓治疗,但是对于脑梗塞面积比较大的患者来说,采用必要的介入治疗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针对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介入治疗的方式,确实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了不良事件出现的可能,值得广泛推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案例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并且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数量40例。

对照组:男性人数22例,女性人数18例。

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者55岁,平均年龄68.26岁。

实验组:男性人数14例,女性人数26例。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引起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以下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1. 时间窗口:-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是指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范围。

普通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的4.5小时内。

超过这个时间窗口,溶栓治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2. 年龄:-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因素,年轻患者通常对溶栓治疗反应更好。

普通来说,溶栓治疗适合于18岁到80岁之间的患者。

对于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潜在的风险。

3. 病因:- 溶栓治疗适合于大部份脑梗塞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等。

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的病因,如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出血,溶栓治疗是禁忌的。

4. 临床表现:- 溶栓治疗适合于具有典型脑梗塞临床表现的患者,如突发的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对于症状不典型或者无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5. 影像学评估:- 溶栓治疗需要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来确定脑梗塞的位置和范围。

对于梗塞灶较大或者位于重要脑血管供应区域的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6. 出血风险评估:-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ASPECTS评分、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会被禁忌。

7. 禁忌症:- 溶栓治疗有一些明确的禁忌症,包括近期的颅内出血、严重的高血压、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近期的大手术或者创伤等。

对于存在禁忌症的患者,溶栓治疗是不适合的。

总结: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评估患者的时间窗口、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出血风险和禁忌症等因素,可以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适合于部份脑梗塞患者。

正确评估患者的溶栓治疗适应症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评估1. 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浮现蓦地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难点、面部麻木等。

2.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患者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认为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症状发展:评估患者症状是否逐渐加重或者浮现新的症状,这可能是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二、影像学评估1. 脑卒中类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确定是否为脑梗塞。

2. 梗死范围:评估患者的梗死范围,通常认为大面积梗死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血管病变:评估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如狭窄、闭塞等,这可能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三、时间窗评估1. 症状开始时间:评估患者症状开始的时间,通常认为症状开始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2. 溶栓治疗时间窗:根据患者的症状开始时间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四、禁忌症评估1. 凝血功能异常: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凝血酶原时间、部份凝血活酶时间等。

2. 颅内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如颅内出血史、病理性颅内出血倾向等。

3. 外科手术或者创伤史:评估患者是否有近期外科手术或者创伤史,这可能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

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评估、时间窗评估和禁忌症评估,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脑梗塞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

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

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

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30例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现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72小时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溶栓后72小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价值显著,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态,降低其并发症风险,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护理效果急性脑梗塞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类型,该疾病临床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起病较急,以头痛、眩晕、吞咽困难、恶心等为临床症状,若病情较重还伴有昏迷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有显著影响[1]。

临床结果显示,急性脑梗塞多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发病后24-48内便可达到病情高峰期,临床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故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溶栓。

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除了越早开展治疗效果越好外,在治疗期间做好护理配合,对于提升治疗效果也有显著促进作用[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0(平均:52.0±18.0)岁;发病至溶栓间隔2~6h;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2(平均:54.0±17.5)岁;发病至溶栓间隔2~8h。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生命体征稳定,治疗依从性较高;均无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及传染病。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430300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方法:抽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间于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为此次研究的监测对象,按救治方案不同分组为参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分别开展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介入治疗干预。

对比救治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更高;治疗前,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m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升其救治及时性和有效性,并改善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关键词: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NIHSS和mRs专项功能评定前言:目前临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静脉溶栓是首选方法,通过溶解血栓,可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这能有效降低疾病造成的脑组织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静脉溶栓虽然操作简单,但临床实践发现该治疗手段有着多种并发症,尤其是出血转化的发生,可能演变为致死性颅内出血,这降低了治疗安全性,限制了静脉溶栓的广泛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神经介入治疗被引入临床且逐渐发展成熟。

其不仅将溶栓时间窗扩大,同时由于可以直接将导管插入到血栓内部进行治疗,因此血管再通率更高,治疗效果更好。

本次研究就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效果展开探究,现展示汇报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抽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间于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为此次研究的监测对象,按救治方案不同分组为参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

参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在41~77岁间,取年龄均值为(53.62±4.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8h~4.5h间,取均值为(2.57±1.39)h;研究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9~78岁间,均值为(51.82±2.1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2~10h间,均值(5.36±1.23)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观察及评估
发表时间:2018-06-05T14:50:04.6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陈琳[导读] 介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广西医学大学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3月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方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介入溶栓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治疗前后患者NHISS评分、BI指数;治疗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相近,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HISS评分、BI指数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NHISS评分、B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介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介入溶栓;急性脑梗塞;效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全重要疾病之一。

目前关于急性脑梗塞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传统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但是常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容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其生活质量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1]。

为了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纳入选择2016年6月-2017年3月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析了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3月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

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6.13±10.94)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2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有8例,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有5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有5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为(56.17±10.56)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1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有8例,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有4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有5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方法治疗,将 100 万 U 尿激酶+ 250ml 生理盐水静脉溶栓,口服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等药物。

观察组则给予介入溶栓方法治疗。

DSA引导下,用Seldinger 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送入5F 造影管至颈内动脉给予脑血管造影,明确闭塞血管位置之后,给予100 万 U 尿激酶+ 250ml 生理盐水溶栓,经导管将其经微量泵以速度1mL/min注入,每次注射10万U尿激酶之后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观察,若未完全再通,继续给予尿激酶注入。

若100万U尿激酶完全泵入后仍未再通需立刻停止溶栓治疗。

拔除导管,按压穿刺点20分钟左右。

术后第二天开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等药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每一项0-25分,分值越高越好);治疗前后患者NHISS评分(0-45分,分值越低越好)、BI指数(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治疗并发症发生率。

显效:梗塞血管完全再通,症状消失,NHISS评分降低90%以上,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到Ⅴ度,生活自理;有效:梗塞血管部分再通,症状改善,NHISS评分降低45%以上,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2度,生活部分自理;无效:症状、梗塞血管等均无改善。

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统计学方法
SPSS15.0统计,`x±s为计量资料并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
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如表1.
3讨论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传统静脉溶栓治疗无法快速将闭塞血管开通和缩小梗塞面积,且不同梗塞部位的血管再通效果不一样。

近年来,随着介入溶栓技术开展,其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通过早期DSA造影检查了解闭塞血管所在位置和代偿情况,实施针对性溶栓,可促使闭塞血管完全再通,从而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坏死组织修复[3-4]。

在溶栓药物中,尿激酶属于非特异性纤溶直接激活剂,可有效降解纤维蛋白,达到良好的溶栓作用,用药量少,可快速增加血流量和提高血流速度,减少再灌注损伤风险[5-6]。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方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介入溶栓方法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HISS评分、BI指数相近,P >0.05;治疗后观察组NHISS评分、B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介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仕权.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6):77-78.
[2]周伟坤,林培坚,李福祥.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192-1193+1201.
[3]高跃强.针刺早期介入合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74-75.
[4]孟宝宝.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7):44+49.
[5]阿地力江?阿布力米提,努尔比亚?阿布拉江,迪丽努尔?艾则孜.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1):108+111.
[6]徐晗. 早期介入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研究[A].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China Medicine Education Association).中国医药教育论坛-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三届三次理事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中国医药教育协会(China Medicine Education Association):,20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