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我们是采用登陆各个网站, 通过媒体对上述事件的关注程度事先确定媒介 的大概议程,然后再通过受众的选择来看媒介 的议程是否与受众的议程相吻合的方法来操作 的。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受众议程与网络 媒体的议程是部分重合的。又因为我们已经验 证了假设一:网络是北京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 主要来源已经成立,所以我们可以说以网络为 主要信息来源的受众(北京高校学生)在一定 程度上受到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也 就是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仍然部分适用。
受 众 议 程 比 例
25 30 35 40 45 50
50 分
媒介议程对受众议程的影响图(回归)
媒介加权议程分数
10 0分 20 0分 40 0分 60 0分 80 0分 10 00 分 12 00 分 14 00 分 16 00 分 18 00 分 20 00 分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 (1)议程设置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效 的; (2)但是如果媒介议程内容对一定群体 的利益、行为、态度有明显意义的时候, 议程设置理论失效。
5 25 20 15 10 0
新闻事件
议程情况


受众议程与媒介议程不完全重合的原因 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够迅速绕过自己不 需要的信息,将目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上,所以尽管网络上某一主题的新闻很多,但 是如果不能进入受众的大脑、形成对受众的冲 击,再多的信息量也不能构成对受众的议程设 置 当然,受众对议题选择的标准是与其性格、爱 好、周围的环境、当时的心情紧密相关的。
10.1.2 对“议程设置”的实证 研究



1968年,马尔科姆· 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 和唐纳德· 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 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 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 调查分析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 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 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 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 关注程度。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一个新的传播效果理 论——“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
10.2.2 对假设二的验证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北京 高校学生在选择浏览网上新闻时最经常选择的 五个中文网站依次为:新浪、搜狐、网易、雅 虎中国和新华网

我们从这几个网站的热点、专题中选择了2002 年8月到11月初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共50多条, 包括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娱乐体育新闻、财 经科技新闻等,在70多名同学中进行了预调查, 从中选择了学生们近期最为关注的20条新闻事 件并加上了大学生平常较为关注的工作、出国 两个问题,共22个选项,设计了一个多向选择 题,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他们近期最为关注的几 件事。
10.1.3 影响“议程设置”效果 的 因素


(1)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 (2)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 (3)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 (4)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5)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 ( 6 )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 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 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几周之后 (7)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注意到在这22个选项中大 多数同学关注的事件数量集中在5到10个,这 证明了受众关注的议题不是无限的。而大家关 注最多的是十六大,其次为北大登山队遭遇山 难、车臣武装在莫斯科一剧院劫持数百名人质、 江泽民访美等。 因为我们是在2002年11月15日至20日期间发 放的问卷,所以我们统计了从2002年8月1日到 11月15日期间新浪、搜狐、网易和新华网上对 这20条新闻的报道数目,来作为我们的媒介议 程。
10.1.4 两级议程设置理论


麦科姆斯和肖在1997年提出了“两级议程设置 理论” 议程设置的第一级决定受众议程的内容,即想 什么。而议程设置的第二级则是关乎于受众如 何想。第二级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通过媒介对 其报道议题的“架构”(framing)实现的。 通过重点突出事件的某些方面,同时尽量弱化 对另外一些方面的报道,通过标题、篇幅长短、 版面位置等手段结构某一事件,从而影响受众 对这一事件的理解方向或角度。
10.2 一项实证研究


方式:以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 了问卷调查 目的: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研究媒体 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传播中是否仍然 存在,是否表现明显

基本理论假设,也是本次问卷调查所要 证明的结论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 网络传播中仍然存在。从理论上讲,这 主要是因为网络的新闻来源主要是依赖 于传统媒体,使得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功能得以在网络媒体中延续。同时,虽 然,网络媒体中不再有头版、头条这样 硬性的议程设置,但是也会有专题、热 点问题等软性的议程设置。
10.2.3 回归检验



由于在数据中发现了媒介议程对受众议程的重 要影响,因此,我们采用因果分析的统计模 型——回归分析对此进行进一步归纳。在计算 过程中,我们发现将所有研究的因素引入分析 时,对回归的检验有问题,主要是有个别变量 的COOK距离很大,影响了回归分析的基本效 果。 这两个变量“北大山鹰社山难”和 “GRE/TOTFL考试形式的变化”都是与调查群 体(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与媒介议程的关系 不是十分明显, 剔除这两个变量之后,计算的回归效果非常好。


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率很高,并且对网上新闻信 息的需要也是较高的 他们具有接受网络传播议程设置的一个前提, 即对网络新闻较为充分的接触,并基本上证明 了我们的第一个假设:网络是高校学生获取信 息的一个主要来源。


应该考虑的其他客观的原因 (1)学生在学校上网非常的方便,在我们的调查数据 中,79.6%的学生宿舍接入了互联网,57.3%的学生 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2)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使学生们能够快速简 单地找到他们所需的各种信息 (3)由于媒体本身的特点,使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新 闻报道不够深入和详细,而网络不受时间、版面等的 限制,可以无限容量的发布信息 如果我们将样本扩大到整个中国,网络并非是人们的 主要信息来源。
10.2.5 调查的局限性和
误差分析




(1)样本选择比较单一,主要是北京的高校大学生, 他们知识水平高,接触网络比较频繁,网络知识较为 丰富,是高于社会整体水平的; ( 2 )同时样本量比较小,最后的有效样本数量只有 701个,所以最后的数据分析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 不能代表整个人群,只能是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 人群的特征。 (3)问卷设计中存在较多问题,我们所选择的20个新 闻事件带有部分主观色彩,并不能完全代表受众的议 程 (4)媒介议程的排序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


受众议程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与媒介议程 完全吻合。在我们的调查中,完全吻合的只有 两项议程,分别为十六大和第5届中关村电脑 节。 议程顺序相近的新闻为美国倒萨、美国连环杀 人案、“9.11”事件纪念一周年、2002年诺贝 尔奖评选、刘晓庆偷税被捕。而其余的事件, 媒介议程与受众议程都相差较大。



本次调查所要验证的基本假设将被分解 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一:网络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一 个主要来源。 假设二: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受众 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网络对其的议程设置, 即受众议程与网络媒介议程在一定程度 上相互重合。
10.2.1 对假设一的验证

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分析,我们 了解到69.2%的北京高校学生使用最多 的媒体是互联网,80%以上的学生平均 每次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而且上网次数 较为频繁(36.9%的人每天上网数次, 26.5%的人每天一次,22.1%的人每周23次,也就是说85%以上的人至少每周会 上网2-3次)。这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媒体 的充分接触。
节 脑 电 逝 村 病 行 调 关 媛 运 论 中 媛 ) 国” 5届 李 轨 一 第 演员(轻 边 名 铁 一 著 城 “ 京 出 捕 北 提 被 评选 扁 队 水 税 奖 箭 陈 庆偷 尔 火 晓 贝 炸 敦 刘 年诺 爆 斯 周年 02 岛 休 一 20 巴厘加盟 念 尼 式 纪 印 正 件 明 事 姚 11” 案 人 9杀 考 案 “ 环 机 连 包 止 美 锋顶 件 E停 霆 事 R 谢 投毒 布G 京 宣 南 TS . E .. 国 持 美 病逝 劫 枫 院 高 萨 倒 剧 国 会 一 美 亚运 科 山 美 斯 难 釜 民访 莫 山 泽 在 遇 江 武装 遭 臣 队 车 登山 大 北 大 六 十

源自文库
看新闻是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仅次于电子邮箱 (91.6%)和搜索引擎(77.9%)之外的网络服务, 占到了70.5%的比例。而64.5%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 的之一是看新闻,仅有0.4%的人从不上网浏览新闻, 而29%的学生每天上网浏览新闻,42.4%经常上网浏 览新闻。 当学生们想要了解他们所关注事情的更多信息时, 52.2%的学生选择网络来获取信息,占到了最高的比 例。其次为报纸,占到了22%的比例,电视、广播、 杂志所占比例分别为:8.0%,2.4%,4.7%
第十部分 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议程设置”的研究
10.1 议程设置的 基本思想及其发展


10.1.1 议程设置的提出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 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 家沃特·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 (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 “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 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受众们的主 观判断来从受众的角度考虑他们在设置 自己的议程时是否受到媒介的影响
10.2.4 结论



从客观数据分析和受众的主观判断两方面都可 以看出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在网络传播中是存 在的 但是其效果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明显,网络 媒体的议程只是部分的与受众议程相吻合,从 而并不能完全证明假设二的合理性 如果不考虑媒介议程内容对受众的利益、行为、 态度有明显意义的情况,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 理论的效果依然十分明显。
10.1.5 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




(1)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 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 表达观点,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 (2)以头版或头条形式出现的传统媒介的议 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上也不再那么明显 (3)网络上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 的。 很多学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 功能将会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