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具体措施
【概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然而,要想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本文将针对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加强对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推广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应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民有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3.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4.健全农业保障政策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障政策体系,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灾害救助等保障措施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5.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推动农业由传统经营向现代化经营转变,关键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应加大对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
6.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应加大对农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开设农业相关专业,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7.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见【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苏政发[2009]11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09.01.16【实施日期】2009.01.16【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见(苏政发〔2009〕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对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的严峻挑战,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创新,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2023年-2024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题库
2023年-2024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题库单选题(共45题)1、关于LES的使用范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适用于14岁以上正常人B.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C.适用于各种精神病患者D.适用于神经症患者【答案】 B2、在相互可替代的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变动的规律是()。
A.替代品价格上升,被替代品需求减少B.替代品价格上升,被替代品需求增加C.替代品价格变动,被替代品需求不变D.无稳定的变动规律【答案】 B3、按资本金制度规定,投资项目资本金缴纳方式是()。
A.一次认缴、一次到位B.逐年认缴,逐年到位C.一次认缴,并根据实际的建设进度按比例逐年到位D.一次认缴,并根据批准的建设进度按比例逐年到位【答案】 D4、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2岁,大学生。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好!请问我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A.EPQB.16PFC.SASD.SCL-90【答案】 A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统计起点是()。
A.500万元B.1000万元C.5000万元D.800万元【答案】 A6、下列关于可行性研究的地位,描述正确的是()。
A.可行性研究是可批性研究B.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可行性报告C.经投资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核定的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是投资概算的依据D.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既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参考【答案】 D7、关于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价格预期往往会引起供给数量的变化B.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序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数量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数量会减少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价格和其供给数量的变动呈正方向变化【答案】 C8、用于衡量经济体所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是()。
A.消费物价指数B.商品零售价格指数C.GDP平减指数D.生产价格指数【答案】 C9、为防止城镇工矿用地过度扩张,国家要求从严从紧控制()项目的数量和用地规模。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达到一产、二产和三产的全面融合发展。
以下是关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
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总体要求,以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为关键,以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促进产业兴旺和城乡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分类施策,发挥资源优势特色,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融合模式。
坚持市场导向,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各类企业与农民共建产业融合体。
建立政策体系,制定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技术贴息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强合作。
创新技术体系,加强科技研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加强协同合作,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联合体和产业集群,鼓励企业间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智力合作和共担风险。
1.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产城(镇)融合型、农业内部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型、新业态向农业渗透型、园区前延后展型等多种类型。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02•【字号】辽政办发[2011]14号•【施行日期】2011.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1〕1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农委《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9号)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政策支撑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900万吨以上,米袋子安全性增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供给能力充裕,“菜篮子”产品丰富,无公害等三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增加值4000元,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盘政办发[2015]105号【发布部门】盘锦市政府【发布日期】2015.11.10【实施日期】2015.11.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盘政办发〔2015〕10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盘锦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专项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1月10日盘锦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专项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推进《关于落实“四个着力”实现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经济转型的实施意见》的全面落实,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盘锦特色”现代农业升级版,把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固化成踏实的行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四个着力”,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四个驱动”、“六个新的增长点”部署要求,以全面落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和推进“四个着力”“1+5”实施意见为总揽,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有序释放农业积聚的综合优势,为全市实现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吕德胜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力。
要建设好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构筑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
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宽农业内涵和外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这种复合体将农业产业相关环节紧密相连,构成一体化的、涵盖其价值的形成和分配的经济系统。
它是经过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由市场化农业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
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出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
必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
必须在发挥农业提供食物和原料功能的同时,加快培育和拓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必须加快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6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2016中央一号文件要点作者: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6年第02期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
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试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与思路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200~202A cm A gr i cul t ur ae J i an gxi试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与思路闻学良(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简述了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分析了转变进程中面,l盏的诸多挑战,探讨了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改革创新的举措。
关键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g-变;意义;思路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08—0200一0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一新的要求,既是面对当前、又是立足长远的战略谋划,为我们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好这一新的要求,对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至关重要。
1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部署。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运用现代的发展理念、经营主体、科学技术、设施装备、体制机制改造传统农业,这些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们在努力追求、努力探索、不懈奋斗的一个目标。
现在,胡锦涛同志又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来说,这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农业制高点、争创农业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引言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当前和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探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本文将从产业链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产业链整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需要进行产业链整合。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常常分散并缺乏有效的衔接,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不高。
因此,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需要借鉴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
产业链整合包括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整合。
在农业生产环节,可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将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渠道等进行有机衔接,实现生产环节的协同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可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可借助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精准销售和市场营销。
三、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等,从而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的升级和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生物技术方面,可以开展农作物的遗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提高作物抗病虫害和适应性等。
其次,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可以开发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另外,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和管理手段。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解决农业产业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需要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关于策建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顺应发展形势、应关于农业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快速推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突出亮点。
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在具体工作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存在问题一是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偏低、科技力量不足,与农户、市场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短,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要素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仍不到位,生产原料价格、生产成本、劳务工资上扬,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主体面临成本和市场双重压力,发展动能不足。
鼓励口扶持机制不健全,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人才缺等问题仍是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农业保险滞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二是融合发展顺序□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
大部分农村产业融合企业数量小而散,在标准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市场开辟等方面上还比较欠缺,“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
经营主体品牌宣传推销不足,经营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地区特色和专有品牌。
电商缺乏竞争力,已建电商平台及企业网站服务模式单一,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流程电子商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能力有限。
农村各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度不高,协作联系不紧密,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还未建成有保证的利益共通口体机制,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结构和合作方式单一,以订单农业为主,容易出现违约,缺乏可靠的保证。
农业功能挖掘不够有力,大量农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功能和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开发与创新。
农业各环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链条,特别是加工业相关于比较弱,运输成本较高,资源利用水平低,效益不高。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u a o h n c u nv ri f c n e n eh oo y S c l ce c s dt n) o r l f a g h nU ie t o i c dT c n lg ( o i i e io n C sy S e a aS n E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 O .2 NO. 12 2 M a.2 o r 09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速推进现代农业 发展
张学鹏 ( 共 博 委 校, 东 博,5 0 中 淄 市 党 山 淄 20 ) 50
[ 摘 要]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 涵盖农产品价
值形成和分配的多部 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 对于增强农业产 业竞争力 ,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从当 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 分析在构 建现代农业产 业体 系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相应对策措施 。 [ 关键词] 现代农业 ; 业体 系 产 [ 中图分类号] F 2 . 30 2 [ 文献标识码] A
5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的产业支撑体 系比较完善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可
能独立发展 , 而必须要有 围绕农业产业体系 , 并提供相关配套 服务和保障的现代农业服务体 系和保障体系。 两者相互依存
1 . 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能够及时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一
随着居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在基本食物需求得到满足 之后 , 消费者对于农产品消费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 , 现代农业
传统意义上 , 农业投入主要是指投入土地 、 劳动力等要素。
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种业态打造
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种业态打造作者:李曼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8年第06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更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一举多得的综合性举措,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目前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汇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产业融合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
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为例,研究探讨当地依托茶产业发展,创新茶旅融合,利用休闲体育健身拓展农业多功能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探索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伍家台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万寨乡,2016年年底,全村人口2056人(常住人口约1500人),556户;年人均纯收入约1105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到约75%),高于宣恩全县农民平均收入(8550元)近30%。
全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
是农业部自1988年开展定点扶贫的地区。
通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该村发展名茶生产,茶产业不断创新升级,使广大农民从茶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文(原文)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文(原文)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今后5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10月20日由国务院正式对外印发。
小编整理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文,欢迎阅读!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文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粮食连年增产,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2000亿斤。
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2%、56%和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适度规模经营呈现新局面。
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
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73∶1。
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
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大型垦区的部分县市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
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时期。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具体内涵
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具体内涵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稳定粮储,做优特色产业。
突出“优”字,坚持把粮食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二是绿色打底,循环生态高效。
突出“绿”字,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粮经复合等循环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园区生态循环、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循环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沼气工程”“果—沼—畜(禽)”等循环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主体小循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
三是农旅融合,彰显特色优势。
突出“特”字,x市文旅资源丰富,其密度是全省x倍。
充分发挥x市旅游资源优势,在园区内合理布局休闲旅游等功能板块,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推动生产地向观光地、产业园向体验园、农产品向纪念品“三个转变”,不断延展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空间。
四是育强主体,示范引领带动。
突出“强”字,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聚集园区发展,成为园区建设的“排头兵”,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金融等各环节。
五是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新布局。
突出“新”字,到2025年,力争全市培育建设150个以上现代农业园区。
粮油11个县(市、区)全域发展,共布局23个园区。
六是高位推动,落实主体责任。
突出“实”字,x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已由农业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各县(市、区)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主题定为“园区建设提升年”,进行常态化研究、部署、推动园区工作,各县(市、区)全部落实了“园长制”,农业园区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申论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申论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1。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五、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十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新建灌区和小 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分 区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 环水养殖等技术,支持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推动结构节水。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 立精准补贴机制。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
(十八)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蔬菜、果树、饲 用玉米等重点作物和设施农业,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大 面积减肥增效措施落实。
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二十一)加快自主创新突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建设,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 复、“互联+”现代农业等共性关键技术,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或甘薯、甘 蔗林下养殖、稻鱼鳅养殖间套种养植。深化农畜林水产育种攻关,强化商业化育种、公益性育种研究和高技术育 种研究。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成果大规模应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成 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支持内江农科院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加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健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孵化园、内江农 科院银山科研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 民培训与农业生产环节科技服务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效能。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应用率达到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以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作者:张藻榕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我国乡村振兴,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乡村组织一是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
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展和壮大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乡镇政府要转变管治思维,以全新的治理理念构建治理体系,真正把重心放到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涉及全乡镇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村组织协调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在物质等方面提供援助,但不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
三是完善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
要在近些年各地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
建议提倡村党组织成员通过民主程序依法进入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倡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村党组织成员和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
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农村法治建设和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
四是鼓励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实现乡村治理善治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以组织的形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
为此,要鼓励农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
2壮大乡村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
我国各地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
发布时间:2011-8-21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新华社
新华社信息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陈瑜)当前,我国步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时期。
在这一重要阶段,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见,在新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稳粮增收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连续6年粮食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粮食生产实现有效供给。
然而,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能忽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
而同时,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
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粮食需求依然面临挑战。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方面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实践表明,稳定粮食面积难度很大,扶持政策有限,不可能年年出台新政策,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
农民收入不高,受到农业内外两方面影响。
就农业内部来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7和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
从农业外部来看,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制约了农民外出务工的
非农业收入。
此外,农业资源约束也愈加突出。
在一、二、三产业中,除去农业劳动力素质、设施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均相对滞后外,在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上也没有多少新增余地。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未开发利用的耕地很少,且大部分分布在交通、自然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开发成为高;二是农业可以分配到的水资源也在下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多;三是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30%--40%之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
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每年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1324多万吨,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
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
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由粗放型农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农业。
要尽快形成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执行18亿亩耕地红线,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减少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注重粮食高产转变为大农业均衡生产。
从横向看,应将长期以来的农耕经济、“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从纵向看,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运输、销售等服务业,把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作为整个大农业产业链看待。
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预测气候变化和各国相关政策的走势,树立起大农业观。
三是由主要“靠天吃饭”转变为凭借科技与先进的装备带动农业生产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手段、物质装备比较滞后,生产方式多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劳动率低下,基本上还处于
靠天吃饭的局面。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借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化。
四是将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
因此,要重视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持。
五是由单一的农户经营转变为组织化规模经营。
落后的散户经营方式不能实现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进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将散户经营尽可能合并形成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下一步,国家将更多地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第一,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要加强优质农业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发展适用市场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的比重。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等。
二要确保耕地质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
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三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开发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的农业节约型循环利用技术。
注重农技推广工作,广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惠农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
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
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通过机构、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