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富尔顿铁幕演说
1946年3月15日,已辞去首相职务的丘吉尔应邀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頓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的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富尔頓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三环外交
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正式提出了英国的“三环外交”的总构想。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第二环是英美联盟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开始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并意图扩展到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以示反对,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经过谈判,双方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并直接加快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柏林危机
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美苏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至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同时,从东柏林逃到西柏林的居民不断增多。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六个月内撤军,并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成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成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
1949年8月苏联首次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两个事件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对资本主义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并引发了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杜鲁门推行的遏制理论的激烈争论。
1950年1月,杜鲁门总统指示国务院、国防部重新审议整个美国的防务及外务战略。4月14日,以保罗.尼采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完成了文件的起草,并提交给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图谋统治全世界”,并由此得出结论,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需要大大加强。
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首次全面地阐述战后美国国家战略,它对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冷战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首与以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二战结束后,法西斯国家被击败,美苏之间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合作基础,加之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两个国家逐渐走向敌对。双方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包括经济领域上的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组建还有军备竞赛的进行等等。纵观冷战斗的全过程,美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冷战斗的核心内容,其它国际关系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当时国际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泛滥。同时冷战使世界处在核战的阴影下,但客观上又阻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逐步恶化。1946年,斯大林发表演说时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均起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在美国政府内部引起极大反响。另外,苏联拒绝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鉴于此,美国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回一封8000字电报,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主张。随后,凯南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侵略行为”在组织有效的对抗。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它成为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大西洋联盟政策
战后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1946年冬至1947年春,逐步形成了美国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加强美国和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合作,以便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这一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西欧作为盟友;为了保持本国的经济繁荣,美国需要一个广阔自由的欧洲市场。但它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的复兴。
马歇尔计划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二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利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后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