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六章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我国土壤资源状况与管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资源概述 2.土壤资源评价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我国我省土壤资源分布状况及我省 主要土壤资源。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多样性, 强化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更好的利用 和保护土壤资源。
教学方式与手段:
幻灯,动画演示;案例分析
课时安排与进度:
课时数:4课时
第四节 土壤资源概述
一、土壤分类概述 (一)土壤分类含义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系统原则、指 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过程。 (二)科学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 科学的土壤分类的目的,在于阐明土壤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素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各种土壤发育演变的主导 成土过程和次要成土过程;揭示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 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拟订出土壤分类系统。因此,科 学的土壤分类是正确认识土壤,合理利用多种土壤资源的重 要环节,可为改造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 科学依据。
资源评价原则:
• • • • 土壤生产力是基础——土壤肥力 土壤利用方向和土宜是评价的中心——适宜性、适宜度 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 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
——野外调查与总结经验相结合,主导因素 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一)指数评价法(定量) 1、土壤类型评价 1)确定评价目的 2)选定评价项目 3)拟订分级指标和指数系统 4)加权处理评价指标 5)综合评价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 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
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
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 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二、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 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包括: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 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 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 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如 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 红壤。
一、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 •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 高耕作、深耕松土、施用肥料免耕法、采 用固沙剂等
二、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及沙土—— 抗旱、治涝、治盐碱相结合,主要措施有: 1)冲洗 2)排水 3)井灌井排 4)合理耕作 5)生物措施 6)化学改良措施
人类活动参与土壤形成过程
2、区域土壤资源评价 1)列出土壤类型评价的指数和质量等级 2)分区列出不同土壤类型面积及其占该区总 面积的百分数 3)根据上列百分比,确定区域土壤质量指数 4)将各分区土壤质量指数,按数值大小分段, 得出各分区土壤质量等级
(二)等级评价法(定性) 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及障碍因素表现的程度, 利用现状和改良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等级。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7.变种 是土种的辅助分类单元,是根据土种范围内由 于耕层或表层性状的差异进行划分,如根据表层 耕性、质地、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耕层厚度等进行 划分。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五)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1.诊断层 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定土壤类别的,在性质 上有一定定量规定的土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 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
第六章 我国土壤资源状况与管理
第一节 土壤资源现状 第二节 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土壤资源评价 第四节 土壤资源概述
第一节 土壤资源现状
土壤资源: 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 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 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 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 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使水热 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 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 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 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
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 资源数量明显不 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地面 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 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 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 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 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 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 全 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9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 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也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 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诊断表层:(共11个):有机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 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 水耕表层、干旱表层、盐结壳。 诊断表下层:(20个)漂白层、舌状层、雏形层、铁铝 层、低活性富铁层、聚铁网纹层、灰化淀积层、耕作淀积层、 水耕氧化还原层、粘化层、粘磐、碱积层、超盐积层、盐磐、 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磷磐。
澜沧江峡谷中的村寨,对土地和森林的破坏,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
不合理灌溉使土壤发生盐渍化而不再适宜耕种。
1930年代美国中部,过度开垦引发的沙尘暴使土壤被大量剥蚀。
塑料薄膜改善了土壤温度和水分,但同时破坏了土壤结构。
第二节 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壤资源保护主要是防止土壤侵蚀,防治土 壤沙化,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和养分的 含量,改善生态系统,使土壤资源显现出 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 西分布着: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 钙土—灰漠土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 生的土壤演变规律。因为地 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 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 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 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三、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增施有机肥,实行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加 强水肥管理。
砂质土壤有机质少、保肥力差、养分缺乏,作物生长 后期容易脱肥。应增施有机肥料,追肥宜少量多次。 粘质土壤保肥力强,养分转化慢,宜用发热的有机肥 料作基肥,注意施用炉渣,以改良土质。 阳坡地应施猪粪、牛粪等凉性肥料。 阴坡地宜施马粪等热性肥料。 生土地上应多施有机肥料,配合施用速效性氮肥、磷 钾肥。
第四节 土壤资源概述 2. 统一性原则 土壤是统一的整体。耕作土壤是在自然 土壤基础上,经过垦殖、耕作、改良、培肥 而形成的,土壤分类应把耕作土壤与自然土 壤纳入统一分类系统。 3. 规程化原则 为确保土壤普查同级成果及逐级成果间 的可比性和可汇总性,土壤分类系统坚持规 程化。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5.土属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岩性 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 6.土种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处于一定的景观部 位,是具有相似土体构型的一群土壤。同一土种要求: ①景观特征、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相同; ②母质类型相同; ③土体构型一致; ④生产性和生产潜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 短期内不会改变。
(三)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3、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4、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5、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现代文明同样在破坏土地,城市和工业交通建设使耕地大量减少。
这里曾经是一片农田
烧掉森林,开出这种“挂”在陡坡上的田地,土壤很快就全部流失了。 澜沧江 峡谷
四、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 • 控制污染源。 • 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
五、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 六、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 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 使农、林、牧能协调发展。
第三节 土壤资源评价
一、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主要依据:土壤生产力。包括质和量2个方面。 其他依据:土壤利用方向。
其它诊断层:(2个)盐积层,含硫层。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2.诊断特征 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定土壤类别的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 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我国的土壤分类中一共设立了25个诊断特征。 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人 为淤积物质、变性特征,人为扰动层次,土壤水分状况,潜 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土壤温度状况,永冻层次,冻融特 征,n值,均腐殖质特性,腐殖质特性,火山灰特征性,铁 质特性,富铅特性,铅质特性,富磷特性,钠质特性,石灰 性盐基饱和度,硫化物质。
(四)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1.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 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 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的共性的归 纳和概括。 2.亚纲 亚纲是在同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和 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来划分。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3.土类 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 人为条件下独特的成土过程及其相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 群土壤。每一类土壤均要求: ①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层或其组合; ②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 ③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 ④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 4.亚类 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细分,反映主导成土过程 以外其他附加的成土过程。
第四节 土壤资源概述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分类原则 1. 发生学原则 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分类要 综合分析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 以成土条件为前提,成土过程为基础,土壤 属性为依据,其中土壤属性集中反映为不同 土壤单元的诊断层次和诊断特征,以其作为 土壤分类的依据,可以体现成土条件、成土 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综合分析。
黄壤
黄壤是亚热带暖热阴湿常绿阔叶 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氧化 铁高度水化的土壤。黄化过程明显, 富铝化过程相对较弱,发育成具有 枯枝落叶层、暗色腐殖层和鲜黄色 富铁铝B层的湿暖铁铝土。 黄壤区是我省亚热带作物的主要 生产区。 土壤剖面主要呈鲜艳黄色或蜡黄 色 。土壤PH一般低于5.5,呈酸性 反应。 成土过程:黄化过程,富铝化过程 和生物积累过程。
(一)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耕地面积小,且分布不均。 世界上可耕地约3000万km2,约占陆地面积 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km2,占陆地面 积的10.7%。 耕地分布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战世界56%, 但可耕地只占20%。
(二)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表6-1-3)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3、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在广域土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受中小地 形、水文地质、母质、人类活动等地方性因素影响, 在广域土壤基础上分布着中域土壤和微域土壤,表现 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 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 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