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与文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意识与文学思考
本文一研究初唐文学,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初唐
一直沉浸在浓郁的历史意识中。
从修史过程中的参与,读史、论史中
的影响,到历史意识的滋生和强化,无一不与文人密切相关,历史意
识与文学意识就这样悄然走到了一起。
初唐的修史分为修“国史”和
修前代史,在所修的前代史书中,仅列进清人所谓“正史”《二十四史》的就有“六书”、“二史”共八部史书,占全部正史的三分之一,也占了唐前十五史的一半以上。
但更引人关注的不是这些,而是参与
修史之人。
据《唐会要》卷六十三、六十四统计,从高祖起、迄睿宗止,时间约近百年,参与修史者就多达67人,帝王后妃尚不在内①。
这67人中,有48人在《全唐诗》和《全唐文》存录下了作品。
另外,据新、旧《唐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等
考察,其中绝大多数的人原本是有文集的,文集规模还相当可观,在
10卷以上的有陈叔达、令狐德棻、颜师古、孔绍安、萧德言、魏徵、
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来济、刘子翼、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李安期、于志宁、李敬玄、徐彦伯、崔融、徐坚等,有的多达60卷以上(如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崔行功、崔融等),更多的甚至超过了80卷(如《许敬宗文集》)!煌煌巨著,熠熠生辉,其中不乏像魏徵、李百药、上官仪、崔融这样一些在文学史要专门写
到的名家。
相关史传中也一再称道这些人的文学才能,说他们“好属文”、“能诗文”、“善文”、“善文词”、“解属文”、“善属文”、“善缀文”、“有文词”、“能诗”、“工诗”、“工五言”、“以文藻知名”、“文辞雅美”、“以诗酒自适,尤长五言”、“以
文翰见称”“、文学宏奥”,等等。
虽然从史家的角度来看,这些并
不值得称道,其所修史书也因此备受诟病,批评者说初唐“史官多是
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专尚虚辞”,“作者
皆当代词人,远弃史、班,近宗徐、庾。
夫以饰彼轻薄之句,而编为
史籍之文,无异加粉黛于壮夫,服绮纨于高士者矣”(《史通通释》
卷四《论赞》)等,都颇中肯綮,但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种史学家具
备文学家的素养、文学家具备史学家的知识背景的情况却又成就了文
学的特殊意义,从此处正可以看出初唐历史与文学互动与渗透的最为
微妙的动态关系。
读史和论史也是同样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它涉及
的人群更为庞大,更为广泛。
初唐人笃好历史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
上至君主大臣,下至文人学士,读史、论史蔚成风气,特别是在太宗、高宗时期,差不多已经成了当时人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比如王绩曾向陈叔达借读《隋纪》②,唐太宗曾将荀悦所撰
的《汉纪》赐给李大亮,李纲曾读《后汉书》,颜师古注《汉书》,
章怀太子李贤招集学者注《后汉书》,李善撰《汉书辩惑》,郝处俊
尤嗜《汉书》,徐坚曾受命“删改《唐史》”,王勃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以摘其失。
1此类甚多,不胜枚举。
除了读史、注史,还有评史、论史。
王绩、陈叔达书信往来讨论史书的问题,卢
照邻、王勃有《三国论》,宋之问有《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等。
唐太宗对历史的兴趣可谓前无古人,对历史的熟稔水准足以令人惊叹。
在《修晋书诏》中,他曾对前代所存十八家《晋书》一一点评,这些
评论虽然未必尽善,但绝非悬空虚拟,是真正读过之人才说得出的。
翻检唐代文献,评史、论史的场景随时可见,皇帝论史,大臣论史,
朝堂上论史,宴饮时论史,君臣之间论史,臣僚之间论史,帝王训诫
皇子皇孙时论史,连后宫中嫔妃也常常以史为说①。
修史、读史、论
史的结果,是初唐历史意识的滋长和强化,在初唐人心目中,史的地
位神圣而不可动摇。
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历史意识对当时人的影响:
一件是关于唐太宗的,太宗想看当朝起居注里怎么写自己,不敢直说,只好打着“用知得失”的幌子向史臣求情。
另一件是关于张说的,张
说在张易之、张昌宗威逼利诱下,差一点作了伪证诬陷魏元忠,幸得
宋璟、张廷圭、刘知几等人劝诫提醒,才不至铸成大错。
多年后张说
已为玄宗宰相,见史臣实录,欲“删消数字”而不可得。
23两件事情
中的主角,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刘知几等人竟能以“无污青史”这样的理由劝止了张说的同流合污,而张说竟然以一次并无实际行动
的犹豫而永远带上了历史的污点;唐太宗更是以九五之尊,三番五次,口吻几近哀求。
这一切所为何来?如果不是看重史的褒贬,作为帝王
和宰相的太宗和张说还会不会如此紧张不安?如果不是强烈的历史意
识深入人心,还会不会在意史官的记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不
难推想,在如此浓郁而强烈的历史意识下,初唐文学想不受历史的影响,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二历史意识无声地浸染着初唐文学。
首先是文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史
鉴意识,特别是政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初唐君臣在平素的
政治生活中就是经常援史为例,到论政、议政提笔而为章表疏奏时,
自不过然也是以史为说,这些都无庸细论;不过这些政论文的思维方
式却值得注意,比如魏徵《论时政疏》第三疏中的一段文字:且我之
所代,实在有隋。
隋氏乱亡之源,圣明之所临照。
以隋氏之府藏,譬
今日之资储;以隋氏之甲兵,况当今之士马;以隋氏之户口,校今时
之百姓,度长比大,曾何等级?然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我以
贫寡而安宁,静之也。
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人皆知之,非隐而难见也,非微而难察也。
然鲜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车之辙何哉?在于安不
思危,治不念乱,存不虑亡之所致也。
昔隋氏之未乱,自谓必无乱;
隋氏之未亡,自谓必不亡,所以甲兵屡动,徭役不息。
至於将加戮辱,竟未悟其灭亡之所由也,可不哀哉?4在这里,强烈的史鉴意识已经取代了所有其它理性的思考,使一切判断都变得如此简单而清晰:一切
都从现实出发,历史不过是用来照亮现实的一面镜子。
隋之亡、唐之
兴是否还有其它更为深刻的原因和理由?只要和现实无关,那就无关
紧要。
这种直观而醒豁的历史思维方式被唐初君臣运用得十分娴熟而
有效,自然也成了唐初文人创作时最为突出的思维方式。
读魏徵的
《论时政疏》《论治道疏》《十渐疏》,马周的《上太宗疏》《陈时
政疏》、孙伏伽《陈三事疏》诸文,无不如此。
其实不仅文如此,诗
也一样。
唐太宗曾“为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贞观政要》
卷三《任贤》),又有《咏司马彪〈续汉书〉》(见《全唐诗》卷一),诗歌成了另一种论史的形式。
他的《帝京篇十首》组诗,其实
也是这种史鉴思维的产物。
组诗序中说得非常清楚“:以万几之暇,
游息艺文”,意欲“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弄清“以人从欲,乱于大道”之理,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整组诗都是在这种思维
方式中展开,处处是今与古的对比,历史确实像一面镜子似的照见了
眼前的是与非:帝京的雄壮绮丽,写的是“麟阁之可玩”,这是在与“江海之滨”“、山陵之间”的游乐相对比;禁苑追逸趣,是与周穆
王的“万里赏瑶池”相对比;翠渚兰桡,是与汉武帝的汾河宴乐相对比;建章欢赏,是与悬圃对神仙相对比,最后又总揽归于正道。
从这
组诗来看,诗人的内心是约束的,而不是放纵的;是抑制的,而不是
无所底止的。
不过,细加考较,初唐文学历史意识的表现并非一律,
而是既有题材、体裁、作家之不同,更有时代之变化。
从变化的角度
来说,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高祖、太宗时期),政治、历史、文学三位一体,政治在历史视域中展开,发而为文学,所以文
学就兼具了政治和历史的双重品格:历史作为现实的隐喻而出现在文
学里,文学则借助于这一隐喻强化了自己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
以
咏史、怀古诗为例:王珪《咏汉高祖》写汉高祖乘运跃麟,贵有天下
的故事,李百药《谒汉高庙》写汉高祖“干戈革宇内,声教尽寰中”
的丰功伟业,都分明有唐初开国君主的影子;魏徵《赋西汉》写楚汉
争霸天下,王珪《咏淮阴侯》借咏韩信来隐喻现实,这些诗或颂美,
或批判,或慷慨,或忧惧,在历史的隐喻中展开了文学的现实政治思
考②。
后期(高宗、武后至中宗、睿宗时期)是前一时期的延续,但
又有了很多新变。
其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仍以咏史、怀古诗为例:其一,前期的咏史、怀古诗与政治密切相关,无论是颂美新王朝,还是讽谕政治,抑或是感慨、忧惧,无不与诗人那段兴亡的经历联系
在一起,与现实政治相关,以史为鉴的意识是自觉而强烈的,所以他
们的创作与其说是文学的,倒不如说是政治的或历史的更恰切些。
但
是进入后期就不同了,诗人有意无意间将历史兴亡之感从政治领域引
向文学领域,史鉴意识在悄然褪色,感伤的情态有增而无减,并在与
政治的疏离中逐渐为文学的或审美的品味所取代。
举一个细节就可以
说明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前期的咏史、怀古诗也有感伤,也有文学性
的描写,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了对历史兴亡原因探求的强烈欲望:王珪《咏汉高祖》写汉高祖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为“运”(“乘运
以跃鳞”),二是因为兵(“手奋三尺剑”),三是因为秦“无道”(“西灭无道秦”),四是因为有一群文臣武将(“爪牙驱信越,腹
心谋张陈”),如此看去,这分明是史论,哪里还像诗?但到了后期,类似的思考逐渐减少,悲剧感、幻灭感、凄清氛围、感伤情调,这些
审美因子和文学成份成了诗之核心,也成了诗人情之所钟“:旧国有
年代,青楼思艳妆。
古人无岁月,白骨冥丘荒。
……叹世已多感,怀
心益自伤”(刘希夷《蜀城怀古》)“,岁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
……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
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
君看
北邙道,髑髅萦蔓草”(刘希夷《洛川怀古》)。
文学意味都是很浓的。
在观照历史中,他们有意识地去突出其变化,使前、后相形,构
成强烈的对比,造成震撼心灵的效果,如吴少微的《过汉故城》,写
汉高祖打下天下后是“何其赫盛隆”,但衰落时却是“馀基不可识,
古墓列成行”了,一咏三叹,悲怆感伤。
李峤的《汾阴行》(《全唐诗》卷五十七)也是如此,盛时的“宾延万灵朝九戎”和衰时的“千
龄人事一朝空……坛场宫馆尽蒿蓬”构成强烈对比,然后以浓郁的笔
调写出诗人的感伤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
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诗以赋的笔法来写,极尽排比铺饰之
能事,情调凄凉而又不失华美绚丽。
其实排比铺陈的赋法几乎成了引
领文学走出政治泥淖的最典型手法,像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
的《长安古意》、王勃的《临高台》、宋之问的《谒禹庙》、徐彦伯
的《比干墓》等。
因为在这种反复吟唱、持续咀嚼中,悲剧才超越了
功利,审美才得到了升华。
其二,将咏史、怀古与个体生命联系起来,咏叹身世,抒写抱负,感慨遭遇,承继的是左思《咏史》的传统。
①
这可以卢照邻、陈子昂等人为代表。
卢照邻《咏史四首》分咏汉代四
个人物:季布、郭林宗、郑太、朱云,此四者,皆非常之人也,而为
诗人所心折:“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诗中再三致意焉。
既是
吟咏历史,又是自咏怀抱。
如果说卢照邻诗中所显示的是一往无前的
勇气和力量的话,那么,当陈子昂登上蓟丘览古时,触目所见,感发
更多的则是无奈、幽怨和惆怅“: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
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燕昭王》)。
这
些与前期相区别的新变也透露出盛唐诗的一些消息。
三历史既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存有,又是生命主体的存有。
因此,在历
史意识滋乳下的初唐文才学表现出如此浓郁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
咏史、怀古以及登临、揽古等类型的诗歌自不必论,即使在其它类型
的诗歌中,这一意识也普遍存有。
比如唐太宗,总是将诗意的空间置
于历史的时空里,诗人身在唐初,而诗思却回溯到遥远的历史深处,
一些历史场景和历史传统的典型记忆,唐尧、虞舜、周文武、汉高祖
等前代帝王的形象,隋唐之际的战争场景等,总是很清晰地出现在诗里。
在初唐另外一些诗人身上也是如此,“怀古空延伫,叹逝将何言!”(刘孝孙《早发成皋望河》)这是在行役中的生命感慨“;蓬
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
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云?”(李峤《送司马先生》)这是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识;“幸以知音顾,
千载有奇声。
”(刘孝孙《咏笛》)这是在咏物诗中的时间意识。
还
可以举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奉和应制诗,这是历来被文学史家看成
是最为应景的文字,即使在这些最为应景的文字中,也经常以时间为
说“:一奉章台宴,千秋长愿斯”(袁朗《秋日应诏》)、“愿奉光
华庆,从斯亿万年”(魏徵《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上官仪《咏雪应诏》)。
虽然这些诗不过是游宴享乐
中的文雅点缀,难免颂圣、谄媚的嫌疑,但是时空意识的加入毕竟使
它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功名意识可以说是生命意识的另一种延伸
和表现,历史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必然引动功名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正
因为如此,在初唐文学中“,立功”、“勒石”、“扬名”“、不朽”这样一些字眼儿才会出现在几乎所有文人的笔下:“道契君臣合,时
来名位张”(王珪《咏淮阴侯》)、“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
(窦威《出塞曲》)、“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张宣明《使至
三姓咽面》)、“二庭无岁月,百战有功勋”、“何言投笔去,终作
勒名回”(沈佺期《塞北二首》其一、其二)。
尤其是初唐四杰,立
功不朽、名垂青史的价值取向已经刺激得他们热血沸腾,王勃说:
“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
”(《思春赋》)
杨炯说:“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出塞》)卢照邻说:
“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咏史四首》其一)“荣”者非他,青史留名之谓也。
“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
”(其四)不但令人
想像所咏古人风采,也令人想像咏诗人的慷慨心志。
骆宾王内心躁动
不安,强烈的功名心和不得一伸的压抑使他几乎垮掉,这也是四杰中
表现得异常突出的一个,他在赋里说:“所耻者没而无称,所贵者存
而不朽”(《灵泉赋》),诗中的功名意识更是俯拾即是“:釣名劳
拾紫,隐迹自谈玄”(《叙寄员半千》)、“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波及到唐太宗身上。
身为帝王,人们不会把功名意识和他联系起来,但在太宗的诗文中,“功名”二字却是常不离口:“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饮马长城窟行》)“、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赋尚书》),这里面既含有当下的荣耀,也有对历史的敬畏。
其实对功名
的重视远不止初唐,这已经成了整个唐代的普遍价值取向。
如李白
《长歌行》“: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高适《蓟门行》“:一
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杜甫《前出塞》“:功名图麒麟,战骨当
速朽。
”白居易《浩歌行》:“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聂夷中《短歌行》“:古人耻其名,没世无人知。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以“名”
为说。
虽说立功、立名在古代具有普遍性,但是如此广泛而又集中地
出现,还是不能不令人关注。
这是历史意识对初唐文学影响的另一个
表现。
四历史意识对初唐文学的影响当然远不止此,下面再以诗歌中的“高台”意象为例作一些补充。
在唐初君臣的诗歌中“,高台”意象密集
出现。
这些“高台”意象大致有两种,一种主要发生在高宗、武后和
中宗时期,多出现在游赏宴乐奉和应制一类诗里,而以上官仪、沈宋、李峤等人为代表,如“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上官仪《奉和颍
川公秋夜》)、“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李峤《秋山望月酬李
骑曹》)、“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沈佺期《从幸香
山寺应制》)。
此类“高台”意象仅仅显耀帝京奢华壮丽的一种手段
和方式,表达的是对太平盛世的颂美,并不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另一
种“高台”意象则不同,主要出现在“临高台”的诗意中“,高台”
或者为诗人登临之处,或者为诗人书写时所处的虚拟视角。
这是最值
得重视的一种“高台”意象,四杰、陈子昂等人可为代表。
这一类
“高台”意象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开阔的视野,二是和历史的密切
关系,如陈子昂《春台引》:“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
迟美
人兮不见,恐青岁之遂遒。
……群仙去兮青春颓,岁华歇兮黄鸟哀。
富贵荣乐几时兮,朱宫碧堂生青苔,白云兮归来。
”又如王勃《临高台》,写得更为酣畅淋漓“: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
瑶轩绮构何
崔嵬,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
苍茂陵树。
高台四望同,佳气郁葱葱。
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
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
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
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这不是望中的高台,而是诗人
登临的高台;但诗人之意又不在登临,而仅仅想通过“高台”获取一
个更高旷、更辽远的视野。
站在“高台”之上“,俯瞰”长安城,自
然风物,通衢大道,车水马龙,楼阁亭台,各色人物,尽收眼底,一
一上演着人间的悲喜剧。
诗中虽然也极力摹写帝京之繁华壮丽,但最
后又总归到“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一笔将上文抹倒。
临“高台”不是出于游赏,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沉思,以极繁盛衬极衰败,写出极冰冷来,这是和上官仪、沈宋、李峤等人的大不同处。
由
此可见诗中的“高台”意象并非写实,而仅仅一种象征,是视野或视
角的象征,其实也就是历史意识的另一种表露。
正因为如此,所以
“高台”意象不必尽存于“高台”(包括“层台”“、帝台”“、楼台”等)字样中,它更广泛地隐含在具有历史视野的诗里,如骆宾王
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行路难》等长篇巨制,都表
现得非常明显。
“高台”意象的产生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汉代大赋,曾借助于更高的时空视角进行东西南北、纵横古今的铺陈,但是
历史意识的影响恐怕才是初唐诗歌“临高台”意象产生的最为重要的
原因。
历史意识使人超越当下,超越有限,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拥有更宏阔的视野,而这,恰恰是“高台”意象产生的要件和主因。
另外还应看到,这些“高台”意象的意蕴远比这丰富得多,它不只意
味着高大、壮观、崇高或者盛世的繁华,它还是初唐人博大襟胸、超
迈气度的自然显露;在弥望中所见到的也不仅仅空间的敻辽,更是时
间上的无穷。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脱口而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登幽州台歌》)时,那其实
已不是一个人的悲歌长吟,而是初唐历史意识逼出的整个初唐人的一
声呼喊。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历史意识的引领,它不可能如此厚重,
如此强烈,如此震撼。
这是读六朝文学所见不到的。
由此不难看出,
从切近政治的史鉴意识发端,初唐文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学和审美,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历史意识、政治情怀和文学精神熔铸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这一切,就不可能有初唐文学,也很难想像盛唐文学会以怎
样的姿态到来。
历史意识与文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