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物理层2-2012s

合集下载

2011-12计算机网络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2011-12计算机网络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楚雄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课程计算机网络考试时间: 120 分钟班级电信2009 姓名学号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20分)1.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2.分组交换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3.协议是控制两个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4.信号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5.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信道(或频带)宽度。

6.数据链路层协议有许多种,但有三个基本问题则是共同的。

它们分别是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7网桥一般只适合于用户数不太多的网络(不超过几百个)和通信量不太大的以太网,否则有时还会因广播信息太多而产生网络拥塞,这就是所谓的广播风暴。

8.因特网采用的设计思路是:网络层向上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9.一个UDP用户数据报的首部的十六进制表示是:06 32 00 45 00.1C E2 17,那么该数据报的目的端口是__0045__。

10.某台计算机上配置的IP地址为192.168. 1.24/26,那么这台计算机所在网络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192。

11.路由器交换的住处是当前路由器所知道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12.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

13.通信的真正端点并不是主机而是主机中的进程。

互时的层间接口。

15.在IP数据报的首部格式中,源地址所占的长度是 4 字节。

16.某台计算机上配置的IP地址为172.16. 24.24/22,那么这台计算机所在网络的网络号是172.16.24.0。

17.在因特网上进行多播就叫做IP多播,IP多播所传送的分组需要使用多播地址。

18.在因特网中的所有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专网地址(私网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

19.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运输层是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铁路车辆MVB通信网络典型故障分析

铁路车辆MVB通信网络典型故障分析

技术与市场技术应用2021年第28卷第5期铁路车辆MVB通信网络典型故障分析张二伟,彭思维(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湖南株洲412000)摘 要:从MVB通信原理上分析可能导致MVB网络通信从帧丢失故障的原因,分析不同故障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诊断从帧丢失网络故障的方法。

关键词:MVB;通信;网络故障doi:10.3969/j.issn.1006-8554.2021.05.033" 0-1通信概述多功能车辆总线(MVB)是列车通信网络的一种,具有实时性强、可靠性高、冗余及容错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铁、城轨等领域中。

它采用主从通信的方式,由一个总线控制器轮询每个端口完成数据传输。

通信介质一般使用EMD(一种屏蔽双绞线组成的电气中距离介质),在200m传输距离内最大可支持挂载32个设备。

信号产生速度为1.5Mbit/s,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MVB网络可由一个或多个总线段构成,总线段之间通过中继器相互连接。

为了提高可靠性,工程项目中采用双线冗余结构。

# 0-1网络工作原理MVB通信数据报文分为过程数据报文、消息数据报文和监视数据报文,工程中主要用到的是过程数据报文,用于车辆状态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实时传输。

一个数据报文包含1个主帧数据和1个从帧数据。

每个过程数据报文都对应一个端口地址的数据。

总线管理器按照配置好的周期扫描表周期轮询每个端口地址,发出与端口地址相应的主帧数据。

配置了相同端口地址的源端口会发出从帧作为响应,从帧包含了预设的过程数据。

配置了相同端口地址的宿设备会接受这个从帧数据,完成一个端口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在链路层,端口地址有12位编码。

主帧数据由16位组成,包含4位F_code和12位地址。

从帧数据由1、2、4、8或16个16位的数据字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过程数据报文$ 故障原因分析从MVB通信的原理可以看到,完成一个过程数据报文传送,需要1个主帧和1个紧随的从帧。

36216最新版的物理层协议6

36216最新版的物理层协议6

Internet

Copyright Notification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except as authorized by written permission. The copyright and the foregoing restriction extend to reproduction in all media.
6 7
7.1 7.2 7.3 7.4 7.4.1 7.4.2 7.4.3 7.5 7.5.1 7.5.2
The present document has been developed within 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TM) and may be further elaborated for the purposes of 3GPP. The present document has not been subject to any approval process by the 3GPP Organisational Partners and shall not be implemented. This Specification is provided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ork within 3GPP only. The Organisational Partners accept no liability for any use of this Specification. Specifications and report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3GPP TM system should be obtained via the 3GPP Organisational Partners' Publications Offices.

Wi-Fi射频测试技术

Wi-Fi射频测试技术
FHSS技术采用的方式较为简单,这也限制了它所能获得的最大 传输速度不能大于2Mbps,这个限制主要是受FCC规定的子频道的 划分不得小于1MHz。这个限制使得FHSS必须在2.4G整个频段内 经常性跳频,带来了大量的跳频上的开销。
OFDM(正交频分复用)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是一种多载波发射技术,它将可用频谱划分为 许多载波,每一个载波都用低速率数据流进行调制。它获取高数据传输率的 诀窍就是,把高速数据信息分开为几个交替的、并行的BIT流,分别调制到 多个分离的子载频上,从而使信道频谱被分到几个独立的、非选择的频率子 信道上,在AP与无线网卡之间进行传送,实现高频谱利用率。
MCS
空间流
调制方式
0
1
CCK
1
1
CCK
2
1
PBCC
3
1
PBCC
4
1
OFDM
5
1
OFDM
6
1
OFDM
7
1
OFDM
8
1
OFDM
9
1
OFDM
10
1
OFDM
11
1
OFDM
编码率
传输速率 5.5 11 22 33 6 9 12 18 24 36 48 54
备注 b/g b/g b/g b/g g g g g g g g g
定义了推荐方法和公用接入点协议,使得接入点之间能够交换需要的信息,以支持分 布式服务系统,保证不同生产厂商的接入点的互联性,例如支持漫游。
2003年推出,工作在2.4GHz ISM频段,组合了802.11b和802.11a标准的优点,在兼容 802.11b标准的同时,采用OFDM调制方式,速率可高达54Mbps。

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概论
2012-1-15 30
补充资料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 年 月 日 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 服务器, 一个 服务器 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 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 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inChina”。此后, 。此后, 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 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 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1999/11/15补充)
协议数据单元:数据报文 是用户可直接访问的一层
2012-1-15 19
5. 会话层
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但对数 据传输进行管理,在通信的实体 间建立和维持会话关系。
提供的主要服务:
会话的管理 活动的管理 同步的管理
2012-1-15 20
6. 表示层
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保证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目的节 点被正确的理解。
提供的主要服务:
语法的转换 语法的表示 数据的加密与压缩
2012-1-15 21
7. 应用层
为应用进程提供访问OSI环境的 手段,是功能最丰富、实现最复 杂的一层。
根据不同用户对网络的不同使用 目的,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电子邮件传输协议 远程文件传输协议FTP 虚终端协议
2012-1-15
22
3.2 Internet技术 技术
2012-1-15
5
2.计算机网络组成 2.计算机网络组成
资源 服务器 server 工作站 workstation 网络设备 网络协议 网络操作系统 在线游戏 ADSL的“猫” 手机 Windows 2003 TCP/IP

KSZ8091RNA KSZ8091RND 10Base-T 100Base-TX 物理层传输器评估

KSZ8091RNA KSZ8091RND 10Base-T 100Base-TX 物理层传输器评估

KSZ8091RNA / KSZ8091RND10Base-T/100Base-TX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Evaluation Board User’s GuideRevision 1.0 / August 2012© Micrel, Inc. 2012All rights reservedMicrel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Micrel and its subsidiaries in theUnited States and certain other countries.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The information furnished by Micrel in this datasheet is believed to be accurate and reliable. However, no responsibility is assumed by Micrel for its use. Micrel reserves the right to change circuitry and specifications at any time without notification to the customer. Micrel Products are not designed or authorized for use as components in life support appliances, devices or systems where malfunction of a product can reasonably be expected to result in personal injury. Life support devices or systems are devices or systems that (a) are intended for surgical implant into the body or (b) support or sustain life, and whose failure to perform can be reasonably expected to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injury to the user.A Purchaser's use or sale of Micrel Products for use in life support appliances, devices or systems is at Purchaser's own risk and Purchaser agrees to fully indemnify Micrel for any damages resulting from such use or sale.Revision HistoryRevision Date Summary of ChangesRelease1.0 8/17/12Initial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Table of Contents1.0 Introduction (5)2.0 Board Features (5)3.0 Evaluation Kit Contents (5)4.0 Hardware Description (6)4.1 RMII (Reduced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7)4.2 MDC/MDIO Management Interface (9)4.2.1 USB Interface (9)4.3 Power (9)4.4 RMII Loopback Jumpers (10)4.5 Test Point Definition (11)4.6 RJ-45 Connector (11)4.7 LED Indicators (11)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List of FiguresFigure 1. KSZ8091RNA / KSZ8091RND Evaluation Board (6)Figure 2. KSZ8091RNA-EVAL interfacing with KSZ8463RLI Evaluation Board (7)List of TablesTable 1. Board Configuration for RMII Clocking Modes (8)Table 2. Connector J4 - RMII Pin Definition (8)Table 3. MIIM Source Selection (9)Table 4. 5V Power Source Selection (10)Table 5. VDDIO Voltage Selection (10)Table 6.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Loopback Jumper Definition (10)Table 7.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Test Point Definition (11)Table 8. KSZ8091RNA / KSZ8091RND LED Definition (11)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1.0 Introduction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is a 10Base-T/100Base-TX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 with an RMII MAC interface. It utilizes a unique mixed-signal design to extend signaling distance while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and offers HP Auto MDI/MDI-X for reliable detection of and correction for crossover and straight-through cables, eliminating the need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rossover and straight-through cables. It also supports Energy Efficient Ethernet (EEE) and Wake-on-LAN (WOL).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is the default clocking configuration for the RMII interface. The KSZ8091RNA (by default) outputs a 50 MHz RMII Reference clock, while the KSZ8091RND (by default) takes the 50 MHz RMII Reference clock as an input.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comes in a 24-pin, lead-free QFN package and provides an ideal solution for 10Base-T/100Base-TX applications that have tight PCB board space.The 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Eval Boards (KSZ8091RNA-EVAL and KSZ8091RND-EVAL) provide a convenient platform to evaluate the features of the device. All configuration pins are accessible either by jumpers, test points or interface connectors.2.0 Board Features∙Micrel KSZ8091RNA or KSZ8091RND 10Base-T/100Base-TX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RJ-45 Jack for Fast Ethernet cable interface∙HP Auto MDI/MDI-X for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for straight-through and crossover cables∙RMII (Reduced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using an MII connector to interface with a MAC controller∙ 2 LED Indicators for status and activity∙USB connector for PC access to the MII management bus∙Jumpers to configure strapping pins∙Manual Reset Button for quick reboot after re-configuration of strapping pins3.0 Evaluation Kit ContentsThe 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Evaluation Ki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hardware: ∙KSZ8091RNA or KSZ8091RND Evaluation BoardA design package with the following collaterals can be downloaded from Micrel’s website at ∙KSZ8091RNA / KSZ8091RND Eval Board Schematic (PDF and OrCAD DSN file)∙KSZ80x1 (24-QFN) Eval Board Gerber Files (PDF version included)∙KSZ8091RNA / KSZ8091RND Eval Board User’s Guide (this document)∙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IBIS Modelsand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Datasheet which is also available from Micrel’s website. 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4.0 Hardware Description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shown in Figure 1) come in a compact form factor and plugs directly into other boards with Ethernet MACs that expose the RMII interface through an MII connector. Configuration of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on-board jumper selections and/or by PHY register access via the MDC/MDIO management pins at the MII connector.Figure 1. KSZ8091RNA / KSZ8091RND Evaluation BoardA USB type B connector provides access to the MDC/MDIO management interface, as an alternative to accessing it through the MII connector. Micrel provides a software utility for accessing the USB interface from a Windows PC.Other features include an RJ-45 Jack for Fast Ethernet cable connection, programmable LED indicator for reporting link status and activity, and a manual reset button for quick reboot after re-configuration of strapping pins.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receive +5V DC input power either through theMII connector or through the USB connector.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4.1 RMII (Reduced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accesses RMII data from the MII connector J4. This connector is also optionally used for MDC/MDIO management bus access and for 5V power to the evaluation board. Figure 2 shows 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connected to the Micrel KSZ8463RLI Evaluation Board through connector J4.Figure 2. KSZ8091RNA-EVAL interfacing with KSZ8463RLI Evaluation BoardTwo RMII clocking modes are available with the 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The KSZ8091RNA powers up in RMII-25MHz Mode, while the KSZ8091RND powers up in RMII-50MHz mode. After power-up, both 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can be programmed via PHY register 1Fh bit [7] to either 25MHz mode or 50MHz mode.In 25MHz Mode, a 25MHz crystal is connected to the XI and XO pins of the KSZ8091. (Alternatively, a 25 MHz oscillator may drive XI.) The KSZ8091 outputs a 50 MHz RMII Reference Clock on its REF_CLK pin. REF_CLK drives pin 9 of the MII connector J4, for connection to a MAC RMII device on an attached board.In 50MHz Mode, the KSZ8091 receives the 50MHz RMII Reference Clock as an input on the XI pin from pin 12 of the MII connector J4. This clock is sourced from a MAC device (or a separate clock source) on an attached board. No local 25MHz crystal or oscillator is used.These two modes have different component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on the evaluation board, asshown in Table 1.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RMII Clocking Mode Populate Do Not PopulateKSZ8091RNA 25MHz Mode R11, C16, C17, Y1 R17, R19KSZ8091RND 50MHz Mode R17, R19 R11, C16, C17, Y1Table 1. Board Configuration for RMII Clocking Modes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have provision for an oscillator in position Y2. This oscillator is normally not used, and is therefore not populated. If desired, a 25MHz oscillator (and appropriate resistor installation) may be used in place of oscillator Y1 for 25MHz Mode. Likewise, a 50MHz oscillator (and appropriate resistor installation) may be used in place of an off-board RMII reference clock for 50MHz Mode.The Eval Board has a 40-pin male edge connector that interfaces with and plugs directly into a Fast Ethernet MAC board with the mating AMP 787170-4 (40-pin, right angle, female) connector. Table 2 lists the pin outs for the RMII interface on connector J4.Pin # Signal Pin # Signal21 +5V1 +5V22 Ground2 MDIO23 Ground3 MDCused>24 Ground4 <notused>25 Ground5 <not26 Ground6 RXD[1]27 Ground7 RXD[0]28 Ground8 CRSDVused>29 Ground9 <not30 Ground10 RXER31 Groundused>11 <not32 Ground12 TXCLK33 Ground13 TXEN14 TXD034 Ground35 Ground15 TXD116 <not36 Groundused>37 Ground17 <notused>38 Groundused>18 <notused>39 Ground19 <not20 +5V 40 +5VTable 2. Connector J4 - RMII Pin Definition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4.2 MDC/MDIO Management InterfaceThe MII Management Interface (MIIM) may be conducted through pins MDC (clock line) and MDIO (data line) of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MIIM allows upper-layer devices to monitor and control the states of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An external device with MDC/MDIO capability can be used to read the PHY status or configure the PHY registers. The MIIM frame format and timing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KSZ8091RNA and KSZ8091RND datasheets and in Clause 22 of the IEEE 802.3 Specification.Two alternatives are available for accessing the MIIM interface. First, the MDC and MDIO signals are available on the MII connector J4 that is utilized for the RMII interface to an external MAC device. Alternatively, the MIIM interface can be accessed through the USB connector CN1. Note that these two methods are mutually exclusive; use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but not both. The MDC and MDIO pins of the KSZ8091 are always connected to MII connector J4. Therefore, if MDC and MDIO are driven by a MAC device on the attached board, then this eliminates use of the USB port. The USB port may be used to access MIIM only if the MDC and MDIO signals are unconnected on the board attached to MII connector J4.Also note that the MIIM (MDC and MDIO) signals of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operate at the VDDIO supply voltage, which is configurable as 3.3 / 2.5 / 1.8 V. When MIIM is accessed through the MII connector, the user must ensure that the voltage levels are compatible between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and the connected MAC device. When MIIM is accessed through USB, voltage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and the USB interface chip is provided.4.2.1 USBInterfaceWhen the board attached to MII connector J4 does not drive the MDC and MDIO signals, the USB interface may be used to access the MIIM interface. The board may be powered either from the USB interface or from the MII connector J4, as described below. When the USB interface is used, jumpers JP4 and JP5 must be set properly for power and reset,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jumpers JP6 and JP7 must be installed.MIIM Interface Access JP6 & JP7RMII connector J4 OpenUSB connector CN1 CloseTable 3. MIIM Source SelectionTo access the MIIM through USB, install MicrelSwitchPhyTools on a Windows PC. This software includes two useful utilities for USB connections to Micrel Ethernet devices. For MIIM access, use the MicrelMDIOConfigApp.exe application that is included in the MicrelSwitchPhyTools installation..4.3 Power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can draw 5V power from either the RMII connector (J4) or from the USB connector (CN1). Table 4 shows the jumper settings for these two options.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5V Source JP1 JP4 JP5RMII connector J4 Close pins 1-2 Close pins 1-2 Close pins 2-3USB connector CN1 Close pins 2-3 Close pins 2-3 Close pins 1-2Table 4. 5V Power Source SelectionThe 5V is regulated to generate 3.3V for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the USB interface chip and the LED. A second voltage regulator optionally supplies reduced I/O voltage for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The I/O voltage level of the KSZ8091RNA / KSZ8091RND can be set to one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The jumper settings for these options are shown in Table 5.KSZ8091JP2 JP3VDDIO Voltage3.3V Close 1-2 or 2-3 Close pins 2-32.5V Close pins 2-3 Close pins 1-21.8V Close pins 1-2 Close pins 1-2Table 5. VDDIO Voltage Selection4.4 RMII Loopback Jumpers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have a set of jumpers that may be used to loopback the RMII interface. To loopback, all three jumpers must be installed. The individual jumpers are defined in Table 6.Jumper RMII Signals Normal Operation RMII Loopback ModeJ1 CRS_DV / TXEN Open CloseJ2 RXD1 / TXD1 Open CloseJ3 RXD0 / TXD0 Open CloseTable 6.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Loopback Jumper Definition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KSZ8091RNA / KSZ8091RND 10Base-T/100Base-TX Evaluation Board User’s GuideMicrel, Inc. August 17, 2012 Rev. 1.011/114.5 Test Point DefinitionThe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have several test points. They are defin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Test Point DefinitionTP1SYS_CLK_BTB (50MHz Mode RMII clock, requires installation of R21) TP2, TP8, TP9, TP10, TP11GroundTP3 MDC TP4 MDIOTP5 INTRP / PME_N2 TP6LED0 / PME_N1Table 7. KSZ8091RNA-EVAL / KSZ8091RND-EVAL Test Point Definition4.6 RJ-45 ConnectorThe RJ-45 Connector (J5) connects to standard CAT-5 Ethernet cable to interface with 10Base-T / 100Base-TX Ethernet devices.4.7 LED IndicatorsAn LED indicator (LED1) is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RJ-45 Connector.The two LEDs are programmable to LED mode ‘00’ or ‘01’ via register 1Fh bits [5:4], and are defin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LED ModeLED0 (pin 23)00Link/Activity Pin State LEDDefinition No LinkHOFFLink L ON Activity Toggle Blinking01Link PinState LEDDefinition No LinkHOFFLink L ON 10 Reserved – not used 11Reserved – not usedTable 8. KSZ8091RNA / KSZ8091RND LED Definition。

计算机网络高传善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高传善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高传善课后答案【篇一:计算机统考教材与参考书】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复习书目一、数据结构★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二、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白中英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三、操作系统★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梁红兵、汤小丹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四、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计算机网络(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高传善、毛迪林、曹袖主编:《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说明:★为首推书;出版年份不需要严格要求,一般是越新越好,关键以出版社和作者为主要参照。

相关参考辅导书:★本书编写组:《2011计算机考研大纲解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上海恩波学校,上海翔高教育计算机统考命题研究中心暨培训中心编著:《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巩微、冯东晖主编:《2011年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全真模拟试题集》,原子能出版社,2010年★阳光考研命题研究中心编写:《2011年考研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说说:一、数据结构1.教材:《数据结构》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辅导书:《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二、计算机组成原理1.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科学出版社2.辅导书:《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指导》徐爱萍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三、操作系统1.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汤子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辅导书:《操作系统考研辅导教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全真题解)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四、计算机网络1.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2.辅导书:《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篇二:《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t>中文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总学时 80(含20学时实验)学分:适用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主讲教师:孙家启使用教材: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CAN物理层-CAN physical layer

CAN物理层-CAN physical layer

作者:admin 添加时间:2012-05-05 18:53:30 浏览:474●∙位编码●∙位定时和同步●∙数据速率和总线长度的相关性●∙物理介质●∙网络拓扑●∙总线访问●∙物理层标准ISO 11898-2 (高速)ISO 11898-3 (容错)SAE J2411 (单线)ISO 11992 (点对点)其它控制器局域网(CAN)协议在OSI模型(共有七个层)中定义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国际标准组织(ISO)定义了包含CAN规范以及部分物理层的标准:物理信令,由位编码和解码(不归零制,简称NRZ)以及位定时和同步组成。

1. 位编码NRZ与曼彻斯特编码法相比较在选定的不归零制(NRZ)位编码中,信号电平在位时间内保持恒定,因此仅需要一个时间间隙来表示位M位编码的其它方法例如:曼彻斯特编码法或脉冲宽度调制)。

信号电平可以在较长时段内保持恒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以确保不超过两个信号沿之间的最大允许时间间隔。

这对于实现同步非常重要。

通过在相等值的五位数后面插入互补位来应用位填充。

当然,接收器不能填入填充位,这样才能处理原始数据内容。

2. 位定时和同步在位级(OSI层1,物理层)上,CAN使用同步位传输。

这固然加大了发送容量,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求更复杂的位同步方法。

一旦接收到带有每个字符的起始位,便开始在面向字符的传输(非同步)中执行位同步,这时同步传输协议的帧开头仅有一个起始位。

为了能使接收器正确读取消息,需要连续进行再同步。

因此请在位时间间隔内,在标称采样点的前后插入相位缓冲段。

CAN是可调节的逐位仲裁总线访问协议。

信号从发送到接收应答必须在一个位时间内完成。

为了实现同步,传输延迟环节,需要留出传播延迟段。

传播延迟段考虑了总线上的信号传播以及因发送和接收节点而导致的信号延迟。

请区分两种类型的同步:帧起始处的硬同步与帧内的再同步。

硬同步之后,位时间在同步段结束处重新启动。

因此引发硬同步的跳变沿位于重新启动的位时间的同步段内。

DVB-S2中三维传输方案

DVB-S2中三维传输方案

DVB-S2中三维传输方案邵永庆;张白愚;黄焱【摘要】根据DVB-S2码流自身的特点以及参考二维视频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三维视频节目在第2代卫星广播电视标准信道中的3种基于数据链路层传输方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发送协议栈.根据每种传输方式的规定,计算了每种情况下码流的传输效率,并进行对比.综合各种因素,得出每种传输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被替代.【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1)001【总页数】6页(P147-152)【关键词】第2代卫星广播电视标准;三维视频;传输方案;传输效率【作者】邵永庆;张白愚;黄焱【作者单位】重庆通信学院国家3G研究中心,重庆400035;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42009年底,美国立体电影《阿凡达》的放映掀起了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显示的热潮,它让观众感受到了3D的惊人魅力.三维视频所特有的景深效果,使观看者不仅有强烈的真实感,更有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的感觉.基于这些优点三维视频逐步走入普通百姓的视线,并得到了飞速发展[1].3D显示技术是3D业务发展的基础,对显示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早期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学术领域,距市场化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近些年,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显示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为3D业务的发展与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一些大型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3D技术,希望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市场,并成为主导.虽然对3D显示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其传输的研究相对较少,或者说缺少相关的规范,用卫星传输3D数据的研究则更少.目前所看到的3D画面大部分都是通过移动载体进行传播,如电影院看到的3D电影.通过“线路”进行传输的较少,如网络、卫星传输等.通过移动载体传播成本高、传播周期大、不灵活,通过“线路”传输成本低、方便灵活、易于接收等优点逐渐显露出来.随着人们对3D 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对3D数据传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组织于2012年1月正式公布了用DVB信道传送3D信号的第1个技术说明:DVB和Frame Compatible Planostereoscopic 3DTV[2].根据相关标准,笔者给出了第2代卫星广播电视标准(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Satellite,DVB-S2)中3D视频的传输框图,如图1所示.虚线框部分为研究的重点,主要讨论3D视频编码后的数据流如何封装以及在DVB-S2信道中的传输.研究3D视频信息的传输,需要对其编码有一定的了解.现阶段,市场上的大部分经过非移动载体传输的3D信号都是采用多视点视频编码(Multiview Video Coding,MVC)技术.在2D视频编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标准是2003年3月由联合视频组(Joint Video Team,JVT)颁布的H.264(亦称MPEG-4的第10部分),主要应用在数字视频存储、IPTV、数字卫星广播以及手机电视等业务.虽然H.264标准非常灵活方便,但它只是对2D视频进行编码,没有制定关于3D视频的编码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JVT提出了多视点视频编码MVC的概念.多视点视频主要通过在场景中放置多台摄像机,记录下多个视点的视频数据,提供给用户以视点选择和场景漫游的交互能力[3].MVC是对多视点视频的一种高效的压缩编码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H.264基础之上的,是H.264的一个扩展,也是现阶段视频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之一.文中用DVB-S2信道传输的3D信号的编码就借鉴了MVC 技术.由于显示技术的发展,普通的家用电视已经可以播放3D视频,这使得研究“线路”传输3D视频具有实际意义.虽然DVB组织颁布了3D视频的相关标准,但标准中没有具体指出数据链路层以上的具体传输方式.这里研究的重点就是3D视频信号在DVB-S2系统中链路层以上的内容,以使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卫星广播或卫星上网的方式获取3D视频.现在市场上大部分3D视频都是2视点视频,此类视频在制作过程中都是模仿人的左右眼,通过两个摄像机同时进行录制[4].1路3D信号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两路HDTV,再加上控制信息和说明信息.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标准中的相关标准以及借鉴MVC技术,可将1帧3D画面分成3帧普通的高清晰度电视(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HDTV)画面:一个基准画面和另外两个画面,然后再按照H.264进行编码.因此,其在DVB-S2中的传输方式可以参考HDTV,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对DVB-S2中2D信号的研究,以及对其中码流信息的掌握,DVB-S2信道中3D信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传输:(1)直接封装到MPEG-2格式的码流中,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用户.(2)以IP数据的方式,经相关协议将数据封装在可直接传输的码流中,再通过DVB-S2信道传送,此方式主要用于单播传输或组播传输.由前文知,3D数据可以简单理解为3路HDTV数据,再加上一些控制信息组成,而每一路HDTV采用的编码方式为H.264/AVC.在传输过程中,先将3D视频信息和伴音内容分别进行编码,然后再将伴音码流和视频码流复用成3DTV数据流[5].在DVB-S2中传输的数据流包含两种:传送码流(Transport Stream,TS)和普通码流(Generic Stream,GS).TS流具有固定的长度(188 B,不含校验字段);GS流是不定长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灵活性强[6].TS流主要应用于广播业务,也可以用来传送IP等其他业务的数据;而GS流主要用来传输IP数据等单播或多播业务.下面讨论两种3D视频的两种传输方式.2.1 以广播的方式进行传输若3D信号以广播的形式发送,需要将3DTV数据流直接封装到具有188 B固定长度的MPEG-2 TS流中.将3D视频数据流直接封装到MPEG-TS流中,通常是指广播类的节目,它是针对所有接收用户.因为是针对所有的接收用户,所以数据流的复杂程度低.根据DVB标准对数据流的规定,将前文提到的3DTV数据流打包成打包基本流(Packetized Elementary Stream,PES),再和节目专用信息(Program Special Information,PSI)进行复用,形成具有188 B固定长度的DVB-S2码流.具体的发送协议栈如图3(a)所示.此类传输方式的优点是:对接收机的要求较低,用户接收起来比较方便.缺点是:只能用于广播类传输,不适合应用广泛的点对点业务,如视频点播业务(Video on Demand,VOD)等.在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的今天,广播类节目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人们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3D节目还得通过其他渠道.由于是广播方式发送,需要给其分配相对固定的带宽,这就降低了频带的利用率.这种以广播方式的高成本传输3D节目的方式,适合用户数量庞大的媒体机构,如中央电视台已经开设的CCTV-3D 频道.2.2 以IP数据的方式进行传输在DVB-S标准中,只有一种传输码流:TS流,为了应对数据量大幅增加的IP业务以及私有业务[7],DVB-S2标准新增了一种码流:GS流[8].因此,3D数据以IP方式在DVB-S2信道中可以通过两种码流进行传输,一种是利用TS流进行传输,另一种是利用GS流进行传输.2.2.1 在TS流中传输3D视频在TS流中以IP数据的方式进行传输和普通的IP数据的处理流程[9]相似.以在线观看3D视频为例,阐述数据的封装方式.这里要用到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TP),虽然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但更能透彻地分析问题.RTP是为视频、音频等实时数据提供端到端的传递服务,可以向接收端传输恢复实时数据所必需的定时和顺序信息,并向收发双方和网络运营者提供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监测手段.RTP承载普通编码的视频数据比较复杂,在RTP 首部后还需要加一个视频压缩头.但用H.264编码的压缩视频比较特殊,H.264运用了网络提取层(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NAL)接口,它可以包含一个类型的语义元素,不需要再添加视频压缩头,因此将封装过程简单化了.数据封装的传输过程如下: Step1 将经过多视频编码器后得到的含有伴音信息的数据流封装在RTP协议下. Step2 加上UDP的头.Step3 进行IP封装,或根据实际的需要添加其他协议的头.Step4 经多协议封装(MPE),再打包得到可以直接传输的MPEG2-TS流.具体的发送协议栈如图3(b)所示.如视频信息不需要实时传输,可以直接把编码后的原始数据流按照TCP/IP协议进行封装,然后经过MPE,打包成可以在信道中直接传输的TS流.2.2.2 在GS流中传输DVB-S2中新增的GS流主要是针对IP业务的.因此,3D视频数据在GS流中传输也很灵活.GS流是由GS包组成.一般情况下,TS流主要采用的是MPE封装,也有一小部分数据流采用的是单向轻量封装(Unidirectional Lightweight Encapsulation,ULE);而GS流采用的是GSE封装.相对于MPE,一般封装方式(Generic Stream Encapsulation,GSE)的头部开销很小,主要是因为MPE中必备的MAC地址已经不再使用(在一些场合,可以直接连接目的主机),这样就提高了IP组播或单播的传输效率.当需要目的地址时,可以在GSE头部的扩展字段添加.GS流有别于TS流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GS包是不定长的,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包长的大小,这样就增加了码流的利用效率,这些都是GS流灵活性的具体体现.TS包有固定的同步字节0X47,而GS包没有特定的同步字节,在获得高效的传输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数据流的处理难度,说明了效率和复杂度这两点是相互对立的.3D视频信息在GS流中传输的步骤如下:Step1 信源编码,用多视点编码器将视频内容及其伴音编码成适合传输的数据流. Step2 根据需求,将步骤1中的数据流用TCP/IP或者其他封装协议进行封装. Step3 进行GSE封装,打包成GS包.具体的传输协议栈如图3(c)所示.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GSE封装是专门为GS流制定的封装协议[6],是一种高效的封装方式,可以说是GS流灵活高效的主要原因.GS流是由GS包组成的,而GS包是由GSE封装头部和数据协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组成的,具体的头部格式如图4所示.图4中,属于同一个文件的PDU具有相同的Frag ID,GSE Length是指一个GS包的长度(头部+数据),Total指具有相同Frag ID号的所有GS包的长度和,Protocol Type是协议类型,指出PDU中携带的数据类型,Label和Ext.headers都是可选字段,为数据的传输进行补充说明.根据前文可知,3D数据通过DVB-S2信道[10]发送给用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传输方式:以广播的方式和以IP数据的方式(又可以具体分为通过TS流传输和通过GS 流传输).下面具体讨论数据在各种码流中的传输效率,即有效载荷长度和传输这段数据所需的基带帧长度的比值[11].首先,计算数据以广播的方式传输的效率,即其中,184是一个TS包的最大负载长度,10是基带帧头部开销.下文若再次出现相同参数,其意义相同,不再赘述.文中涉及到的长度单位均为B.在TS流中,以IP方式传输的效率为式(4)中的8为RTP头长度,式(5)中的8为UDP头长度,式(6)中的20为IP头部长度.在GS流中,以IP方式传输的效率为仿真时,取基带帧长度LBBframe为1 500 B.其中,Ldata表示数据长度,LRTP表述RTP包长,LUDP表示UDP包长,LIP表示IP包长,LGSE表示GS包的长度,LBBframe_header表示基带帧头部开销,LBBframe表示基带帧长度.由图5可知,无论按哪种方式传播,效率都是随着数据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并且当数据长度达到一定值后,传输效率趋于稳定.当效率趋于稳定时,IP数据在TS流中传输和GS流中传输相比,传输效率低了几个百分点,验证了GS流的高效性,也是DVB组织增加GS流的初衷之一.而3D数据以IP的方式在TS流中传输效率远低于以广播的形式传播,即使在高效的GS流中,效率也稍低于广播方式的,因为以IP方式传播,需要封装较多协议,增加了头部开销,降低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图5中的曲线是实际效率曲线的包络,实际曲线会有拐点,因为仿真时,数据的长度是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的,每当数据的大小刚好能封装整数个包(TS包或GS包)时,数据量再加1 B时,系统会再分配一个包,而这个包中只有1 B有效数据,很多地方要用填充.因此,计算效率时会稍微降低.然后,再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变大,曲线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增加的.虽然物理层不是文中的研究范围,但不得不提到DVB-S2中的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Coding and Modulation,ACM)技术,因为就目前接收到的GS流看,大部分都是和ACM技术搭配使用的,即GS流在物理层都是按照ACM的方式进行传播的.ACM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适应上,它可以根据信道状况的好坏,自主地选择不同的编码调制方式,这就需要接收端能够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解码方案.在获得了高效的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接收端的复杂程度.从灵活性角度出发,3D视频数据在GS流中以IP的方式传播最佳,但是综合各方面因素,每一种传输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数据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缺点是占用频带较大,可选择性小;优点是数据传输效率高,接收成本低.数据以IP的方式在TS流中传输,缺点是数据传输效率低;优点是接收成本低,频带利用率高.数据以IP的方式在GS 流中传输,缺点是接收成本高;优点是数据传输效率高,频带利用率高.因此,它们是相互补充的,谁也不可能完全替代谁.讨论了目前比较流行的3D视频在DVB-S2信道中的传输方式,主要从链路层的角度出发,讲述了3D视频的几种不同的传输方式,并讨论了在每种传输方式下的传输效率.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正规的卫星传输3D视频的标准,DVB组织虽然给出了3D视频传输的第1个技术说明,但说明中没有给出链路层以上具体的传输方式.文章借鉴2D视频在DVB-S2信道中的传输方式,再结合DVB-S2中新增GS流的特点,给出了3D视频的3种传输方式,并仿真计算了每种方式下的传输效率.虽然在理论上证明了可行性,但还需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来测试方案的可行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更具有感官印象的3D视频的青睐,通过星载网络或者广播方式传输的3D信号会越来越多,3D显示产品将走进千家万户,3D视频也将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渐代替2D视频,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相关文献】[1]王琼华.3D显示技术与器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 TS 101 547 V1.1.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 Frame Compatible Plano-stereoscopic 3DTV[S].France: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2012.[3]霍俊彦,常义林,李明,等.多视点视频编码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通信学报,2010,31(3):113-121. Huo Junyan,Chang Yilin,Li Ming,et al.Study Status and Prospective of Multiview Video Coding[J].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2010,31(3):113-121.[4] 潘榕.多视点视频编码相关处理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5]Schierl T,Narasimhan S.Transport and Storage Systems for 3-D Video Using MPEG-2 Systems,RTP,and ISO File Format[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1,4(99):671-683.[6]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 TS 102 771 V1.2.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 Generic Stream Encapsulation(GSE)ImplementationGuidelines[S].France: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2011.[7]Cantillo J,Collini-Nocker B,De Bie U,et al.GSE:a Flexible,Yet Efficient,Encapsulation for IP over DVB-S2 Continuous Generic Stre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2008,26(3):231-250.[8]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 TS 102 606 V1.1.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 Generic Stream Encapsulation(GSE)Protocol[S].France: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2007.[9]栗志意,赵建国,晏坚.IP over DVB封装技术效率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8):1126-1130. Li Zhiyi,Zhao Jianguo,Yan Jian.Efficiency Analysis of IP over DVB Encapsulation Protocol[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9(8):1126-1130.[10]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 EN 302 307 V1.2.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 Second Generation 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modulation Systems for Broadcasting,Interactive Services,News Gathering and Other Broadband Satellite Applications(DVB-S2)[S].France: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2009.[11]Mayer A,Collini-Nocker B,Vieira F,et al.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IP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Comparison of GSE,MPE,and ULE over DVB-S2[C]//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atellite and Space Communications.Piscataway: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7:114-118.。

2016年考研核心题型【计算机网络】【第2章 物理层】

2016年考研核心题型【计算机网络】【第2章 物理层】

第22章物理层22.1 通信基础温馨提示:本考点主要考查通信基础,请同学们:1、了解信道、信号、带宽、码元、波特、速率、信源和信宿等基本概念;2、掌握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的原理和应用场景;3、了解编码和调制的方法;4、掌握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5、掌握数据报和虚电路。

1.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3kHz,采用4 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4 种振幅的QAM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A.12kbit/sB.24kbit/sC.48kbit/sD.96kbit/s【2009年——第34题】【考查内容】奈奎斯特定理。

【解析】奈奎斯特给出了理想低通信道中(不考虑噪声干扰)为了避免码间串扰,码元速率的极限值(B)与信道带宽(H)的关系:B=2H。

由此可知,码元传输速率是受限的,不能任意提高。

实际信道中,最高码元速率要比理想低通信道条件下得出的数值小。

在码元传输速率最大时,可求出信道容量C:C=2H log2 N其中,C表示信道容量,H表示信道带宽,N表示一个码元所取的有效离散值个数。

对于本题,H=3KHz,N=4,可计算得到C=3K ×log2(4×4)=12Kbps。

故而,选择A答案。

【参考答案】A2.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 B,其中头部大小为20 B。

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等待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ms。

A.80B.80.08C.80.16D.80.24【2010年统考——第34题】【考查内容】存储转发机制。

【解析】由题设可知,分组携带的数据长度为980B,文件长度为980000B,需拆分为1000个分组,加上头部后,每个分组大小为1000B,总共需要传送的数据量大小为1MB。

计算机网络习题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习题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2012年重点习题及解答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习题数量:55题章节数量主要知识点备注1、概述8 因特网概述、体系结构2、物理层 5 香农公式、信道复用、码分多址3、数据链路层10 PPP、CRC、CSMA/CDIP地址分类、路由、网络设计、4、网络层18二进制反码运算求和5、运输层 6 UDP/TCP、连续ARQ、拥塞控制6、应用层 4 DNS、WWW7、网络安全 2 加密与解密、防火墙10、IPV6 2 IPV6、零压缩法物理层(P62)2-09、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3100Hz,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息传输速率增加60%。

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数?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请问最大信息传输速率能否再增加20%?解:根据C=WLog 2(1+S/N)(1)将C= 35000,W= 3100代入,得1+ S/N= 2 350/31(2)再将C= 35000*(1+60%),W= 3100代入,得1+ S/N= 2 350*1.6 / 31此时,S/N比(1)式要扩大100倍(3)若S/N再比(2)式扩大10倍,则(2)式中的C要提高18.5%2-13、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答:信道复用技术可以使使多个进程能共享单一的传输层实体进行通信,从而节省大量资源。

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信号。

◆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就是将提供给整个信道传输信息的时间划分成若干时间片(简称时隙),并将这些时隙分配给每一个信号源使用,每一路信号在自己的时隙内独占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2012年考研计算机网络基础班讲义ppt

2012年考研计算机网络基础班讲义ppt

考研基础班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
主要内容
考试知识框架和结构
考试知识框架计



传输层应用层络



构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考试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应用层
参考书
参考书使用方法
复习方法
复习重点
复习导引
主要内容
考情分析
历年考试分值分布
年2011
2011年
2010年
年总计知识点2009
2009年
年2010
计算机网络体系
2226结构
物理层2226数据链路层69419网络层98421
传输层42410
应用层22913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目的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地址接口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考试分析
主要内容
总结
总结。

Wi-SUN协议及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Wi-SUN协议及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2020年第12期信f 、通信2020(总第 216 期)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Sum . No 216)Wi-SUN 协议及应用发展趋势分析金明松,杨责亮,陆会贤,刘刚,于鹏(国网思极紫光(青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89)摘要:IEEE802.15.4技术标准主要面向近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特性的物联网通信应用场景,该标准规定了 LR-WPAN (Low-Rate Wireless PCTSonal Area Network)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 )。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NB-IoT 、LoRa 、Sigfox 、W -SUN 等面向低功耗、广覆盖特性的LP-WAN( Low Power-Wide Area Network )通信技术标准应运而生〇 Wi- SUN(Wireless Smart Utility Network)协议栈基于g 〇2,15.4g 物理层通信标准,主要使用卯0MHz 带宽(917-923.5MHZ),发 射功率从lQ m W 至200m W ,在海外主要应用于电力物联网通信。

关键词:IEEE 802.15.4; 802.15.4g ;斯-SUN ;协议栈;电力物联网中图分类号:TN 92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20)12-0018-04Analysis of Wi-SUN Protocol stack and Treads of applicationJin Mingsoi^;, Yang Guiliai^;, Lu Huixian, Liu Gang, Yu Fei^;(Smart Shine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 Ltd ,Beijing ,100089, China )A bstract : The IEEE 802.15.4 technical standard is m ainly orien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o f t he Internet o f Things w ith short -distance , low -rate , and low-power characteristics . The standard specifies the LR-W PAN (Low-Rate Wireless Per ­sonal Area Network ) physical layer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M AC ). W 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 f the Internet o f Things , LP-W AN (Low Power-Wide Area N etwork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fo r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w ide coverag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B -IoT , LoRa , Sigfox , and W i-SUN have emerged . The W i-SUN (M^reless Smart U til ­ity N etwork ) protocol stack is based on the 802.15.4g physical laye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It m ainly works at 900M Hz frequency band (917-923.SMHz ) and a transmission power &om 1 OmW to 200mW . It is m ainly used fo r power IoT communi ­cations overseas .Key w ords :IEEE 802.1S .4;802.15.4g ;W i -SUN ; Protocol stack ; IoT o f Smart G rid1概述2 Wi -SUN 协议栈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 于电力物联网通信。

计算机网络练习(习题卷5)

计算机网络练习(习题卷5)

计算机网络练习(习题卷5)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5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哪个层次的主要作用是把分组送到目的地( )。

A)运输层B)网络层C)会话层D)物理层答案:B解析:2.[单选题]定义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可靠传输及确保数据正确到达的协议是A)UDPB)TCPC)IFD)CHDLC答案:B解析:3.[单选题]遵循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允许使用可不必授权的ISM频段中的2.4GHz或5GHz射频波段进行无线连接,ISM指的是哪些频段的缩写?()A)工业、科学、医药B)|B、农业、医药、计算机C)|C、工业、自然、医药D)|D、信息、科学、管理答案:A解析:4.[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是信息认证技术的基本功能。

A)合法的接收者能够验证其所接收的信息的真实性|B)信息发送者无法否认自己发送的信息|C)除合法的发送者外,他人无法伪造信息D)|D、以上全部答案:D解析:5.[单选题]应用层 DNS 协议主要用于实现的网络服务功能是( )。

A)网络设备名字到IP地址的映射B)网络硬件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C)进程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D)用户名到进程地址的映射答案:A解析:解析:7.[单选题]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推出的计划,称为( )A)ARPANETB)HINETC)BINETD)SONET答案:A解析:8.[单选题]传输层的端口号又可以分为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和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两大类,以下不是服务器端口号的是()A)0B)1023C)49151D)65535答案:D解析:9.[单选题]下列交换技术中,节点不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是( )A)电路交换技术B)报文交换技术C)虚电路交换技术D)数据报交换技术答案:A解析:10.[单选题]以下各项中,不是 IP 数据报操作特点的是( )A)每个分组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B)在整个传送过程中,不需建立虚电路C)使所有分组按顺序到达目的端系统D)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做出路由选择答案:C解析:11.[单选题]当把一个子网掩码从255.255.224.0变成255.255.240.0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A)更少的子网与每个子网中更少的主机B)更少的子网与每个子网中更多的主机C)更多的子网与每个子网中更少的主机D)更多的子网与每个子网中更多的主机答案:C解析:12.[单选题]某人想要在电子邮件中传送一个文件,他可以借助( )A)电子邮件中的附件功能13.[单选题]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 )。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nternet》复习纲要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nternet》复习纲要

14
第五章 局域网技术
局域网技术是当前计算机网络研究与应用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目前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们覆盖的地理范围。 由于局域网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覆盖一个公司、一所大学、 一幢办公大楼的"有限的地理范围",因此它在基本通信机 制上选择了与广域网完全不同的方式,从"存储转发"方式 改变为"共享介质"方式与"交换方式"。 局域网在网络拓扑结构上主要分为总线型、环型与星型结 构三种。在网络传输介质上,局域网主要采用双绞线、同 轴电缆与光纤,但是目前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 速。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Made by wunianzhi@2005
18
第六章 局域网组网技术
使用双绞线组建以太网是目前流行的组网方式。在使用非屏蔽双绞线 组建符合10 BASE—T标准的以太网时,需要使用以下基本硬件设备: 带有RJ—45接口的以太网卡、集线器、3类或5类非屏蔽双绞线、RJ— 45连接头。 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与普通的以太网组网方法基本相同。如果要组建 快速以太网,需要使用以下基本硬件设备:100 BASE—T集线器或交 换机、10/100 BASE—T网卡,以及双绞线或光缆。 千兆以太网的组网方法与普通以太网组网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在千兆 以太网组网方法中,网络带宽分配合理是很重要的,需要根据网络的 规模与布局,来选择合适的两级或三级结构。一般来说,在网络主干 部分需要使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结构化网络布线系统是预先按建筑物的结构,将建筑物中所有可能放 置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位置都预先布好线,然后再根据实际所连接的 设备情况,通过调整内部跳线装置,将所有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连接起 来。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CANBUS协议-物理层及链路层详细分析解析

CANBUS协议-物理层及链路层详细分析解析

点。
一个典型的CAN应用于汽车控制的例子如下所示:
CAN的发展历程
CAN 最初出现在80 年代末的汽车工业中,由德国Bosch 公司最 先提出。当时由于消费者对于汽车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而这些功能 的实现大多是基于电子操作的,这就使得电子装置之间的通讯越来越 复杂,同时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连接信号线。提出CAN 总线的最初动机 就是为了解决现代汽车中庞大的电子控制装置之间的通讯,减少不断 增加的信号线。于是他们设计了一个单一的网络总线,所有的外围器 件可以被挂接在该总线上。1993 年,CAN 已成为国际标准 ISO11898(高速应用)和ISO11519 低速应用。由于CAN总线具有很高的
CAN如何工作(一)
CAN 通讯协议主要描述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CAN 层的定义 与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 一致。每一层与另一设备上相同的那一层通 讯,实际的通讯发生在每一设备上相邻的两层,而设备只通过模型物 理层的物理介质互连,CAN 的规范定义了模型的最下面两层:数据链 路层和物理层。物理层:规定通讯介质的物理特性(如电气特性和信 号交换的解释);数据链路层:规定了在介质上传输的数据位的排列 和组织(如数据校验和帧结构)。
命令交互方式(一)
发一帧回一帧 发一帧回多帧 发多帧回一帧
发多帧回多帧
流控制帧说明
命令交互方式(二)
CAN的链路层描述
CAN2.0A标准帧格式 CAN2.0B扩展帧格式 ISO 15765协议数据格式 命令交互方式
CAN2.0A标准帧格式
7 6 5 4 3 2 1 0
字节1
字节2 字节3 字节4 字节5 字节6 字节7 字节8 字节9
FF
ID.2-ID.0 数据1 数据2 数据3 数据4 数据5 数据6

物理层习题与真题

物理层习题与真题

物理层习题与真题习题与真题电路交换的优点有(A)。

Ⅰ.传输时延⼩Ⅱ.分组按序到达Ⅲ.⽆需建⽴连接Ⅳ.线路利⽤率⾼A.I、ⅡB. Ⅱ、ⅢC.I、ⅢD.Ⅱ、IV利⽤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法称为(C)DA. 同步传输B.异步传输C.基带传输D.频带传输解析∶D。

信道上传送的信号分为基带信号和宽带信号。

基带信号是将数字信号0和1直接⽤两种不同的电压表⽰,然后传送到数字信道上去传输,称为基带传输;宽带信号是将基带信号进⾏调制后形成模拟信号,然后再传送到模拟信道上去传输,称为频带传输。

总之,记住⼀句话∶基带对应数字信号,宽带对应模拟信号。

以下哪种数字数据编码⽅式属于⾃含时钟编码?(D)CA.⼆进制编码B.⾮归零码C. 曼彻斯特编码D. 脉冲编码解析∶C。

曼彻斯特编码将每个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

前⾯⼀个间隔为⾼电平,⽽后⼀个间隔为低电平,表⽰码元1;码元0正好相反。

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是将每个码元的中间跳变作为收发双⽅的同步信号(时钟信号或者时钟编码),⽆须额外的同步信号;但它所占的频带宽度是原始的基带宽度的两倍。

调制解调技术主要使⽤在(A)A.模拟信道传输数字数据B.模拟信道传输模拟数据C.数字信道传输数字数据D.数字信道传输模拟数据(2012年统考真题)在物理层接⼝特性中,⽤于描述完成每种功能的事件发⽣顺序的是(C)A.机械特性B.功能特性C.过程特性D.电⽓特性在互联⽹设备中,⼯作在物理层的互连设备是(C)Ⅰ.集线器Ⅱ.交换机Ⅲ.路由器Ⅳ.中继器IA.I、ⅡB. Ⅱ、ⅣC. I、ⅣD. Ⅲ、Ⅳ⼀个传输数字信号的模拟信道的信号功率是0.62W,噪声功率是0.02W,频率范围为3.5~3.9MHz,该信道的最⾼数据传输速率是(D)BA.1Mbit/sB. 2Mbit/sD. 8Mbit/sC. 4Mbit/s解析∶B。

计算信噪⽐S/N=0.62/0.02=31,带宽W=3.9MHZ-3.5MHz=0.4MHz,由⾹农公式可知,最⾼数据传输速率V=Wxlog(1+S/N)=0.4MHzxlog2(1+31)=2Mbit/s。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② 802.15.3c超帧结构
全向模式(omni mode) 准全向模式(quasi-omni mode)
指设备使用全向天线进行通信,这时802.15.3c的 帧结构与802.15.3中相同。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准全向模式
是分辨率最低的模式,通常指覆盖设备周围很大区 域一种天线模式(也包括这个设备作为PNC时)。
确定PNC和DEV之间的最佳和次最佳通信方 向对。 2 定期子竞争接入期(Regular S-CAP) 进行命令和数据的交换 3 定期竞争接入期(Association CAP) 进行命令和数据的交换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ECMA-387简介
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称为欧洲计算机制造联合会,
微微网工作过程(1)-建立
微微网在初始化时,会选择其中一个DEV充当微 微网协调器PNC(Piconet Coordinator)。当 802.15.3微微网中的某一个DEV能够充当PNC开 始发送信标时,就认为微微网形成了。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微微网工作过程(2)-加入
DEV通过关联过程加入微微网,PNC会广播微微 网内所有DEV的信息,并将新的DEV信息放到信 标中,从而使网内其他DEV和新加入的DEV知道 彼此的信息。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WirelessHD芯片
60GHz通信技术标准化现状
WiGig 1.0无线标准核心内容: 1 支持高达7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比802.11n 的最高传输速率快十倍以上。 2 作为802.11介质访问控制层(MAC)的补充 和延伸,并兼容IEEE 802.11标准。 3 物理层同时满足了WiGig设备对低功耗和高稳 定的要求,可确保设备互操作性和以千兆以上速 率通信的要求。 4 协议适应层目前正在开发当中,以支持特定 的系统接口,如PC外围设备的系统总线、HDTV 的显示接口以及显示器和投影仪等。

直流微电网学习

直流微电网学习

2014
美国EMerge Alliance 公司与当地组织合作,开始向东 南亚推广直流微电网。
第9页/共42页
2.2 日本直流微电网发展
日本在国内能源日益紧缺、负荷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也展开了微电 网研究、但其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能源供给多样化、减少污染、满足用 户的个性化电力需求。
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NEDO)来较好 利用新能源,它负责统一协调国内高校、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能 源及其应用的研究。
3.1.3
双母线结构
德国
包含6台光伏发电单元,共40kW,将对基于代理器的分散控制 进行测试,并进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第14页/共42页
2.3 直流微电网示范工程
CESIRCER CA 试验公司
LABEN 微网中心 Kythnos 孤网
EDP 微型电力公司 MV/LV 电力公司 厦门大学光伏建筑一体化
直流微网
意大利
具有PV,MT、柴油机、MCFC等微电源,并配有蓄电池、飞轮等储能 方式,可组成不同的拓扑结构,进行稳态、暂态运行过程测试和电能
质量分析。
西班牙 希腊 葡萄牙
单相PV,2.18MJ超级电容,1120Ah和1925Ah蓄电池储能;55kW 和150kW电阻负荷,2个36kVA电感负荷。用于测试联网运行时集中
和分散控制策略及电力市场中的能量交易。
提供12户岛上居民用电,400V配网,包含6台光伏发电单元,共 11kW,1座5kW柴油机,1台3.3kW/50kWh蓄电池/逆变器系统。通
2010
CPES中心将SBI发展为系统直流母线采用DC380V和 DC48V两种电压等级的SBN(Sustainable Building and Nanogrid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0 bps, 传输距离 <= 100m, 9600 bps,传输距离 <= 50m, >=19.2 kbps, 传输距离<= 15 m。
(3)RS-232-C功能特性
25芯 引脚号
1 7 2 3 4 5 6 20 8
线的 编号
接口电路名称
AA 屏蔽地
PG
AB 信号地
GND
BA 发送数据
TxD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
输入 数字比特流 模拟信号 汉字
PC 机 调制解调器
公用电话网
模拟信号 数字比特流 显示 汉字
调制解调器 PC 机
源系统
传输系统
目的系统
输 源点 输 发送器
发送
传输 系统


的信号




接收器
终点
接收


的信号






几个术语
2.4 信道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4.2 波分复用 2.4.3 码分复用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2.6.1 xDSL技术 2.6.2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 网) 2.6.3 FTTx 技术
重点
物理层的基本功能 信道的极限容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等
数据传输速率R --每秒传输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单位为位/秒,记作bps。
计算公式: R=1/T * log 2 N (bps) ...... ⑵
式中 T为一个码元信号的宽度,单位为秒;
N为对一个码元编码采样的离散值的个数;
log 2 N为每个码元的bit数。
数据传输速率也称比特率。
正交振幅调制 QAM
数据(data)——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的”(analogous)——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
续的。 “数字的”(digital)——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
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RS-232-C (15)
RS-232-C (9)
(2) RS-232-C电气特性
特点:
信号电平使用负逻辑
逻辑‘1’ 用负电平(-5~-15V)表示; 逻辑‘0’ 用正电平(+5~+15V)表示
数据传输率支持100、300、600、1200、 2400、4800、9600、19.2K、33.6K、56K
几个基本概念,信道复用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数字传输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宽带接入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难点
正确区分并计算信道的极限容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 速率等;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01010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任务:在两个具有物理介质相连的接点间传送比特流。 协议(标准):规定了物理接口的各种特性:
对应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
(1)RS-232-C机械特性
标准的RS-232-C接口使用25针DB连接器(插头/插座); 可简化为9针和15针两种; 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时对插头和插座的几何尺寸、插针 或插孔芯数及排列方式、锁定装置形式等。
123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机械特性:物理连接器的尺寸、形状、规格; 电气特性:信号的表示方式,脉冲宽度和频率,数据传送速率,最
大传输距离等; 功能特性:接口引(线)脚的功能和作用; 过程特性:信号时序,应答关系,操作过程。
功能:建立和拆除物理连接、位流传输、管理 例:RS-232、RJ45、RJ11、RS-449、V.24、 V.35、
22 CE 呼叫指示器
(4)RS-232-C过程特性
DTE

算 DCE

A
调制解调器 A
RS-232-C
公用电话网



调制解调器 B
B
RS-232-C
交叉电缆
RS-232-C 除了作为DTE-DCE之间的连接标准外,也可用作 DTE—DTE(如计算机与如计算机,如计算机与显示器,如计 算机与打印机等之间的连接。但连接方式需进行调整。
第 2 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2.2.4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向传输媒体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第 2 章 物理层(续)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举例
(r, ) r
可供选择的相位有 12 种, 而对于每一种相位有 1 或 2 种振幅可供选择。
由于4 bit 编码共有16 种不同的 组合,因此这 16 个点中的每个 点可对应于一种 4 bit 的编码。
BB 接收数据
RxD
CA 请求发送 CB 允许发送
RTS CTS
CC 数据设备准备好 DSR
CD 数据终端准备好 DTR
CF 载波检测
CD
DTE --DCE 数据 控制 定 地 时线
——
——
RS-232-C功能特性(conti.)
21 CG 信号质量检查
SQD
23 CH 数据信号速率选择(DTE)
G.703/G.704
RS-232-C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lectrical Industrial Association)于1973年提出的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主要用于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如计算机、终端等设备)与数据电路终 端设备DCE(Data Circuit-terminal Equipment,如 调制解调器、中继器、多路复用器、交换机等)之间 的接口规范;
18 CI 数据信号速率选择(DCE)
24 DA 发送信号码元定时(DTE) TxC
15 DB 接收信号码元定时(DCE) TxC
17 DD 接收信号码元定时(DCE) RxC
14 SBA 备用信道发送数据
16 SBB 备用信道接收数据
19 SCA 备用信道请求发送
13 SCB 备用信道允许发送
12 SCF 备用信道载波检测
波特率与比特率
码元(Code cell):时间轴上一个信号的编码单元。
码元1 码元2 码元3 码元4 码元5
信号
t
T
信号传输速率B -- 每秒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记作 Baud。
计算公式: B=1/T (Baud)
...... ⑴
式中 T为信号码元的宽度,单位为秒.
信号传输速率也称波特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