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市化路径论文

合集下载

城市化论文

城市化论文

城市化论文引言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并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的过程。

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城市化的原因1.经济机会和就业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

许多农民会选择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城市中的工厂和公司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2.教育和医疗设施城市通常拥有更先进的教育和医疗设施,这也是吸引农民移居城市的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学校、大学和医院往往比农村更具资源和设施。

3.社会和文化交流城市作为一个集中人口的地方,具有更多的社会和文化交流机会。

人们通过城市生活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二、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进行,可以加速经济的增长速度。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社会变革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人们更多地依赖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

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娱乐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资源消耗和排放也大幅增加。

城市化也导致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三、城市化面临的挑战1.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要求有良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土地规划,以适应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变化。

城市管理部门还需要解决城市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问题。

2.社会不平等城市化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由于城市中的机会和资源更加集中,贫富差距扩大。

一些农民工和低收入者可能面临着就业困难、住房问题和社会隔离等挑战。

3.环境污染大规模的工业活动和交通拥堵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都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四、应对城市化的解决方案1.可持续城市规划可持续城市规划是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关键。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分享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分享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目录一、前言 (3)二、城市化的内涵概述 (4)三、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一)农民工问题 (4)(二)人口问题 (5)(三)农民土地补偿问题 (5)(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6)(五)不同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 (6)四、有关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化对策探讨 (7)(一)改善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二)构建人口生态圈 (7)(三)完善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8)(四)强化城市化发展的经济主导 (9)(五)确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9)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摘要城市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客观发展规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确实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但是同样也伴随着较多的社会问题产生。

若不能合理规划和管理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将得不到改善,经济也将难以维持高速高质量的增长。

因此,本文从城市化的内涵着手,围绕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管理;优化对策一、前言伴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起飞、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城市化已成为我国最可靠的发展道路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方式和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和其他非农业产业主导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发展初期,各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大多数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支撑世界各地城市化发展的重任落在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肩上。

智慧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路径研究论文

智慧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路径研究论文

智慧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路径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全国上下已经有一百多个地区与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针。

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度取得了相应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内容、途径及方法进行综述,以更快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关键字∶智慧城市﹔途径﹔方法。

引言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提升到2012年的%,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一)概念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一)智慧交通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城市化论文(5篇)

城市化论文(5篇)

城市化论文(5篇)城市化论文(5篇)城市化论文范文第1篇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亮,产业实力雄厚,现已进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军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

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

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政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

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进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2.1开放性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加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

轴都剧院应当在满意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乐观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

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善融合。

2.2地域性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开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

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掩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

轴都剧院设计试图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章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简单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

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对策论文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对策论文

浅析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45-0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着眼点,以期最终消除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积极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存在问题对策一、引言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

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展速度很慢。

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

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 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

3.城镇化水平低。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

论文谈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论文

论文谈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论文

论文谈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论文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非正规、非法或半法定化的城市社区,通常是由于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完善等原因而形成的。

城中村往往存在着危险脏乱差的情况,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中村城市化的定义、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重要性、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若干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城中村城市化的定义城中村城市化是指将城中村从非正规、非法或半法定化的城市社区转变为具有法律地位和规范管理的城市社区的过程。

城中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将城中村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范畴,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二、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重要性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首先,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地区的农田和村庄逐渐被吞噬,城中村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的步伐。

其次,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是城市管理的需要。

城中村存在着危险脏乱差的情况,安全隐患较多,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可以统一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的文明建设。

最后,引导城中村城市化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城中村城市化的进程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中村的管理不规范。

由于城中村的法律地位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是城中村的规划和建设不科学。

大部分城中村是历史上留下的老旧社区,存在着规划不合理、建筑结构不安全等问题,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是城中村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快捷的物流供应网络、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推进器。

下面是我们整理的城市化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题目: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战略之一。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扩张城市,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文章分别从土地财政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以期在未来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政府转型一、引言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而在对郊区土地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土地财政。

比如,在政府拍卖土地的过程中,频繁的产生"地王";,竞拍价格远超土地成本,土地溢价率甚至高达400%.进一步,又引发了房价的直线上涨,导致众多地区出现"当地人买不起当地房";的情形。

更由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惊人利益,部分具有投机思想的政府官员受到利益驱使,被土地开发商所收买,形成官商之间的利益联盟,使土地财政演变为了"土地腐败";.许多学者也对土地财政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孙秀林和周飞舟(2013)认为,土地财政是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满足工业建设和居民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基建,吸引外资改善城市环境。

而土地财政作为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作为维持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保障,也自然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他们还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在新财政体制下的损失呈正相关,即在分税制等财政制度改革后,中央政府从地方政府拿走的收入越多,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生财的动机就越高。

城市化论文

城市化论文

城市化论文
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加强的过程。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化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例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和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城市化还有助于促进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城市化还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交通。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的扩张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城市中的人口密度增加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加,如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犯罪率上升。

城市化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其次,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同时,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总之,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只有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之路议论文

城市更新之路议论文

城市更新之路议论文城市更新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常用的“城市更新”一词,有其特定含义。

一般情况下,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振兴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增强其社会活力,改善其建筑和环境,吸引中上层居民从郊区返回市区,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以此达到社会稳定和环境改善。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以及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就会显现,城市更新就会被提上日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0.6%,这一关键数据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为主转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

新阶段,城镇化催生城市更新其实,自人类开始在城市里居住以来,就有了“城市更新”活动。

在中世纪,处于防火的考虑,人们用石头建造房屋及道路结构来替代易燃的木结构建筑和黏土茅舍,这种趋势便是原始“城市更新”活动的一种。

对城市更新概念较早、较权威的界定是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一次城市更新研究会,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以下阐述:“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

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

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

包括有关这些都市改善,就是城市更新。

”18世纪的产业革命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英国等很多欧洲国家城市急剧扩张。

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交通拥挤、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土地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二战之后,西方很多国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复兴城市经济,缓和阶级和种族矛盾,改善城市环境,欧美各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中国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

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

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

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相关推荐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精选11篇)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篇1发展小城镇,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则是一个现实选择。

当前,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城镇化,是在特定的时期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GDP增长8.7%的水平,其中房地产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也导致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形成,投机炒房的现象较为盛行。

如果以此不发展房地产,经济发展没有新亮点,我国经济将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省现有建制镇从人口来看,大多数在10万人以下;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

而集贸性城镇占一多半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省大部分乡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大部分乡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省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之论文解读

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之论文解读
用规划密切协调配合。
谢谢观赏!
2。按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城镇体系 , 主要反映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 3。按经济发展水平或生态环境特点等划分的各种区域 , 如发达
地区与贫困地区 ,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 , 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等 , 属于因地制宜指导城镇发展中的不同类型区 , 可分别包含在按行 政区或经济区的不同地域层次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内 , 不一定作 为单独的城镇体系规划区。
将市辖县改为市辖区必须是已高度城市化的地域 ; 在一般县和 县级市内应划出便于统计的城区、镇区等城镇地域 , 即城镇的建 成区及其周围邻近的村 ; 中等城市的市辖区也可以包括建成区周 围的近郊乡。因市镇的近郊与城市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 共用城市 的基础设施 , 故可将其列入城市或城镇地域范围。 希望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配合起来 , 共同把这个正确区分城乡地 域和城乡人口的问题解决好。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两个难点
评估 预测
对城市化水平的正确评估和预测 面临问题
若按行政区划的市域、镇域范围的总人口计算城市化水平 , 我国早已超过 60 % , 把很多乡村人口都算做城市人口 , 远远 脱离实际。 若按公安部户籍管理的市镇非农业人口来计算我国的城市 化水平 , 1998 年还只有23.9 % , 又明显偏低。
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
城规研2014级1班 姜胜玥
文章 简介
作者: 胡序威,1928年生。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地理、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研究,其主持完成的主要 研究成果曾获多项国家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该文章发表在《城市规划》2000年第24卷第一期
文章 摘要
摘要:
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 展,为此,应该对于城市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调整城市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关键字】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和动力核心提示: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而从中国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仍将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2011年,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城市化论文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城市化论文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城市化加快城市化、搞好城市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必须协调发展。

一是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应当协调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在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下出现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产业逐步集聚、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加强,同时城市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

城市化是城乡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工业化的必然果,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到体制的大转换、产业的大调整、社会的大进步、人类的大发展,是人口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核心是把农民转化为市民,把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为非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结果和载体是城市。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

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各项服务业,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

城市化和城市建设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城市设施的承受力为条件,以不削弱农业的的基础地位为前提,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探讨
摘要: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发展的实质是传统的自耕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市场化、产业化农业的变迁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

本文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提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市场化;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城市化的理论研究
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化。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十年间,发展的理论、实践和政策都被现代化思路所支配,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们是在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与现代之分的观点的基础上构建他们自己的发展观。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是“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也就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唯一选择,他们将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分为四部分: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的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现代化理论那里,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化就意味着要沿着西方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

依附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化。

依附发展理论把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存在和延续归因于存在富国与贫国间高度不平等的关系,是国际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认为资本的国际积累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显然与西方模式是不
同的,是一种依附型城市化,这种城市化模式尽管形态各异,但都表现出经济停滞条件下的高度城市化、城市体系的不平衡、劳动密集型部门和城市非正式经济部门的过度就业等弊端。

发展中国家这种“过度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国外资本把农民推向城市,而在城市,这些农民却无法获得正常工资水平的工作,形成庞大的非正规部门。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所谓城市化道路是指实现一国的城市化所选择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城市化总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关系看,可以将城市化分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适度同步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超前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滞后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及滞后城市化均会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前者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容易罹患严重的“城市病”;后者却又以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为出发点,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城市化类型的选择。

从城市的规模来说,是选择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主还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城市的数量上看,是网络式还是据点式的;从空间布局上看,是以分散型为主还是以集中型为主。

再次,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

城市化是由政府包办还是由市场推动;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还是自下而
上的民间发动型,这要结合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定。

三、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路径选择
1.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农业的产业化是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农民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以农户为基础、以科学技术服务为手段、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经营的一体化,通过将农业生产活动的上游及下游有效地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从而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经营效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将生产形成规模化,运用加工中的增值特性来“反哺”农业,通过以农业为中心,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加以连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从而使传统农业中生产活动割裂、分散的状况得到改善。

农业的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的保障和最终归宿,农业的市场化可以弥补传统农业中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农民参与市场能力较弱等缺陷。

农业的市场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是以专业化的批量生产为前提的,即以市场参数为导向,农民自主的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再一层含义就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即生产的组织化、企业化,使所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

农业市场化的难度要远高于农业产业化,因为农产品实现商品化要受到其自身自然特性的限制,生产条件的严格要求,市场风险的巨大考验,而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农民的市场化意识之薄弱,更成为农业市场化过程中的
绊脚石。

因此,促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和客体符合市场机制的要求,是农业市场化能否实现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又一个创举,它与农业市场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的基础和推动力、也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2. 中国城市化的完成标志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城市化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的统一,这里的统一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将城市的生产方式复制到农村的过程。

如何打破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如何“衔接”农村独立、分离的生产活动。

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我们研究的微观经济个体是企业。

如果按照我们所提出的城市化的定义,也就是生产方式在空间上的复制,我国传统农业的主体是农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生产方式的复制,并不是要改变生产经营的主体。

我国农民达九亿之多,农民的幸福与否直接关乎到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高低。

要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又不改变农民的基础地位,那么我们必须寻求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既能够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农民争取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又能够遵循市场机制,符合农业市场化的原则。

传统的城市化道路是以单纯的“城市抽吸农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为主的,这种将生产要素及资源集中于城市,片面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我国现阶段所选择的城市化路线,这种方式
虽然能够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但总是伴随有“城市病”和“过度城市化”的发生。

以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或以农村份合作社、或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大力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农民身份的转变,逐步清除二元经济,实现同质经济,才应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 p·托罗达、斯蒂芬 c·史密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
[3] 杨小凯.经济学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