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歌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星歌》
一首催人奋进的《红星歌》鼓舞着千万听众,时至今日,已成为人们心中宝贵的珍藏。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烂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唱起这首歌,大脑浮现出电影《闪闪红星》里潘冬子、椿伢子、细妹背起书包,和柳溪村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走进了列宁小学的情景。
孩子们手拿红缨枪成立了儿童团,潘冬子在伙伴们的掌声中,戴上了儿童团长的红袖标。
1973年夏天,著名作词家邬大为和魏宝贵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词。
一年后,《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
1981年,这首歌曲荣获全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被编入小学生音乐教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摇篮江西瑞金建立根据地,开始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潘冬子手中擎着的那颗闪闪红星,象征了革命的火种。
在那颗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纷纷翻身做主。
一首《红星歌》,有大江东去的魂魄,唱出了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也唱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执著和豪迈。
几十年来,《红星歌》词作者邬大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军队,创作了歌颂祖国和人民、积极向上的作品,把他创作的歌词连接起来就是一部记录时代、催人奋进的长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军旅气息和生活气息。
他用“独特的心灵感悟与人生的独白”,写出了“美
的朴素与奇崛”,用“慧眼匠心唱大风”的气魄,写出了昂扬雄健的时
代大风歌,撑起了中国歌坛的脊梁。
延伸: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
2《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是首在群众歌曲活动中唱得最多的歌曲之一,词曲唱着上口,唱着有劲,唱得人精神振奋。
其实这首歌是一个小歌剧的幕中曲,创作《团结就是力量》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减租减息运动。
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卢肃,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过作曲和合唱指挥。
在当时,他就创作了《平原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春耕大合唱》等作品。
在不同历史时期仍在传唱的歌曲则是他在1943年创作的这首《团结就是力量》。
说起这首歌的创作,虽然时隔半个世纪,卢肃仍记忆犹新。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战,特别是在八路军打了‘百团大战’之后,全部的日军伪军就把军事重点都压在八路军身上。
当时晋察冀那个地方本来山区老百姓特别苦,给地主纳租特别重,当时提出要减租减息。
《团结就是力量》当时的创作背景就是这样的。
目的就是配合减租减息这一次运动。
当时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写了出来。
”
作业聆听歌曲《兄弟姐妹要团结》
3 《我爱北京天安门》
1970年9月这首歌发表在上海出版的《红小兵歌曲》上,1971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72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北京“五一”游园会专题文艺节目把《我爱北京天安门》搬上银幕,随后录制了唱片,1972年,被编入国务院文艺组主编的《战地新歌》第一辑。
歌曲越唱越红,被编成各种版本的儿童舞蹈。
后来被改编成各种样式、体裁的乐曲(如手风琴、木琴独奏曲等)。
1981年被辑入广东花城出版社《抒情歌曲集》。
这首儿歌经反复使用、加工而成为歌诵性抒情歌曲中的标志性作品,进入了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的行列。
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美国艺术团在北京演出的第一个合唱节目,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歌词作者是1970年小学5年级12岁学生金果临,曲作者是上海第六玻璃
厂年仅19岁的徒工金月苓。
金月苓文革后(1977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与谭盾、陈佐湟等日后成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的学生同学,毕业后任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音乐编辑。
据1999年的报道,金月苓已创作有各类抒情歌曲二、三百首,其中一些作品获得全国音乐比赛的各种奖项。
作业:聆听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4 《共产儿童团歌》
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歌曲的曲调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具有奥地利梯罗耳族民歌的风格,词作者佚名。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共产儿童团的故事拍摄了影片《红孩子》,再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与白匪作斗争的光荣岁月,《共产儿童团歌》作为影片主题歌传遍了中国大地。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
歌词层次清晰,意义层层推进。
歌曲共四段歌词,第一段发出召唤,强调“将来的主人”的社会责任;第二段展望前景,提出“时刻准备着”的具体要求;第三段表明任务,鼓舞“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的勇气;第四段再次发出号召,坚定“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的信念。
而每段结束句的“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似不断吹响的号角,召唤着中国的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的使命;似不停擂动的战鼓,激励着中国的少年儿童实践履行自身的职责。
旋律抑扬顿挫,咏唱回环往复。
全曲六个乐句,每三个一组,在结构上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旋律各节对应,音调由弱到强,反复咏唱,形成了照应,烘托了情感,使全曲始终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具有豪迈坚定、朝气蓬勃的气质蕴含。
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中“准备好”、“时刻准备着”、“主人”、“接班人”“团结起来”、“美丽的世界”等词句,伴随着传唱的歌声,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牢记责任、培养情操、追求理想、坚定信仰的关键词,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少年儿童心中。
作业:聆听《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5 《我是一个兵》
歌曲创造于1950年6月,共和国刚刚成立,有些地区还没有解放,战士们
所演唱的歌曲都是原来的老歌,如《向江南进军》、《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大叔大婶救救我》,部队是每天出操前、吃饭前、开会之前都要唱歌的。
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有关抗战内容的歌曲在部队也就不会很流行。
指战员们已经不能满足以往所了解的歌曲,纷纷要求文艺工作者“快编新歌”,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恰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侵朝,威胁我国。
指战员们义愤填膺,决心紧握枪杆,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
当时作词者陆原和作曲者岳仑属于中南军区艺术剧院,部队驻扎在位于湘江岸边的湖南省祁阳县,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
陆原听到全国解放了的消息后十分激动,开始酝酿要创作几首部队新歌。
那时,文工队队员不仅要创作,还要会吹拉弹唱、上台表演。
于是,他便在衡宝战役行军中,边走边酝酿创作新歌。
当他们下到连队里去以后,连队指导员也来找他们:“你们听听,这群大老爷们敞开嗓门一起哭,像话吗?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哪像打了胜仗的兵?音乐家,快点给咱写新歌吧!”。
战士们的激情感染了他们,作为专职文艺工作者,陆原和岳仑焦急万分他们决心为战友们创作一首“兵之歌”。
依据解放军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的战斗历程,两人共同完成了一首歌—《人民战斗员》,但是这首歌拿到部队试唱,战士们反映冷淡,说歌词没有新意。
当时师里正在开展“写自己,忆过去”的业余创作活动,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小晚会上,快板、诗歌、顺口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陆原从中发现了一首稍微完整的叙事《枪杆诗》,其中几句是:俺本来是一个老百姓/放下锄头来当兵……,这首诗给了陆原直接的灵感和启示,陆原不禁想起了一首抗日歌曲中的“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枪杆就是兵”的歌词。
两下加起来一掺和,陆原嘴里就冒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歌词:我是中华一个兵/来自苦难老百姓/打败万恶的日本鬼/消灭反动蒋匪军。
1950年6月的一天上午,陆原心中装着《我是一个兵》歌词的雏形,找到了岳仑。
岳仑闻听歌词立足“一个兵”,感到新颖、生动、朴实,非常高兴。
两人一拍即合,午饭后找了个安静之处,开始创作。
军营里一片静谧,大家都午休了。
他俩来到湘江岸边司务处炊事班院里一座老式的二层阁楼上,屋里墙角只有一张白条案板,仅能容纳一人写字,另一人只能趴在案板上。
两位艺术家,两名战士,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耐着酷暑,全神贯注,字字句句地推敲。
岳仑吸取民歌乐曲和鼓点节奏,一鼓作气谱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曲调。
作业:聆听歌曲《当兵的人》
6《歌唱祖国》
流传半个世纪的歌曲《歌唱祖国》在诞生之际却险些夭折,它的创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近日披露了51年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王莘1918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自幼酷爱音乐,父母想把他培养成作曲家,但家里穷得连中学都供他不起。
他14岁时只好到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货公司当学徒,“七·七”事变后,他奔赴延安,在“鲁艺”成为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1950年9月15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夕,他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
返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
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
32岁的作曲家灵感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四句歌词脱口而出。
他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回家时已夜色阑珊,他进门就兴奋地推醒即将分娩的妻子王慧芬:“快起来,我的《歌唱祖国》写出来了!”妻子听到丈夫把歌唱完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
她干脆与丈夫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二、三段歌词。
翌日,王莘来到天津锦州道42号音工团(现在的歌舞剧院),把《歌唱祖国》词曲交给14岁的钢琴手靳凯华(女)和19岁的男高音王巍首弹首唱。
此歌在耀华中学首演,又传到天大、南大。
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精心抄写了《歌唱祖国》原稿,兴高采烈地寄给某报发表,一星期后那家报社竟给他泼了一盆凉水———把稿子退回来了。
他不服气、不气馁,自己动手刻印歌片向路人发放。
这种落后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还真灵,1951年春天歌片传到北京工人合
唱团,夏天,北京电台播放了这个合唱团的录音。
1951年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国音协秘书长孙慎同志问他:“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请把词曲快寄来,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笑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太巧了,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乐团在中央电台播放了《歌唱祖国》大合唱,从此这首歌流传到国内外。
作业:聆听《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