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
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2 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
我国的县域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中间性、农村性、枢纽性、区域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点[5],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县域经济评价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2.1 复杂性
由于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考虑角度呈现多元化,涉及到因素众多,同时各个因素间又存在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些增加了县域经济评价的难度,导致了县域经济评价的复杂性。
2.2 前提性
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层次,并且同其它中观经济(如省域经济、市域经济等)相比,县域经济更接近微观经济,具有中间性特点。这促使对县域经济的评价更应将其置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整体发展前提下,实现客观评价。
2.3 导向性
县域经济具有农村性,即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因此,在对县域经济进行评价时应科学制定导向机制,即要确保农村经济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2.4 诊断性
县域经济具有枢纽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关键层次,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县域经济评价结果中应体现出对县域经济枢纽作用发挥的诊断性指标值与结论。
2.5 针对性
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各个县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等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色。因此,有县域经济评价时要针对个性问题有所考虑,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
2.6 前瞻性
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更多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因此,在制定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
2.7 操作性
县域经济具有能动性,即县级政府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具有能动性。因此,在进行县域经济评价方法设计时应切实考虑县域经济的可控性程度,实现县域经济评价的可操作性。
3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1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
4 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内容
4.1 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
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源于国家、省市制定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以国家、省市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是不同的。
4.2 县域经济评价的原则
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的执行需要以县域经济评价的原则体现出来,再通过这些原则指导具体的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选择与操作环节。县域经济评价的一般应当遵循系统性、动态性、操作性、可比性、权威性与前瞻性等原则。考虑到具体县域经济评价时,可对这些原则加以调整与增减。
①系统性原则
县域经济评价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评价的内容还是评价的方法都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只有遵循系统性原则,才能促使县域经济评价工作更加全面化、逻辑化、体系化。
②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评价工作与时俱进,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评价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动态调整;另一方面是指即使在一次评价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等应当实现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结合,即要考虑报告期数据的绝对量,又要考虑增长率、发展速度等动态指标值。
③操作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