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脑部常见肿瘤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影像科管理、quality control,QC、quality assurance,QA.
全新的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
★ 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US、 ECT等。
★ 影像介入性治疗学:DSA、超声、CT、MR等。
★ 信息放射学:影像学工作管理、质控;影像 的传输与存储(PACS)存储、 传输、远程会诊(远程放射学 teleradiology)
快速或超快速成像技术的应用,扩散加权、灌注加权、MRA、 水成像、功能成像等技术用于研究功能与活动机制。 90年代末—21世纪至今天:上述技术不断成熟的同时,进入 磁共振分子影像学阶段。
MR成像基Baidu Nhomakorabea原理
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
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作为磁共振中的靶子,它是人体 内最多的物质。H核只含一个质子不含中子,最不稳 定,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Z
B0
Z
MZ
X A
Y
X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Y MXY
B
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 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 Mxy. 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 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 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
1895年Röentgen发现X线,形成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50年代出现超声(ultrasonography,USG)检查 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素(ν-scintigraphy) 扫描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20世纪9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1世纪初出现CT-PET
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涉及:
X线源 体外放射源(核素) 声能 磁场 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
当今的医学影像学内容包括:
传统X线诊断学
透视 照相 (普通X摄影、体层摄影) 造影
逆主磁场方向的两种排列方式中,顺向者多,磁矢量经正 负方向相互 抵 消 后 ,保留7/百万的H核子用于MR信号接 收,这些顺向排列(低能态)形成的磁矢量联合形成总磁 矩M 施加射频(RF ) 脉冲后H核子状态 : 静磁场(B0 ) 内的H 核子的总磁化矢量与B0方向相同,当射频线圈对人体施加 特定频率的RF脉冲,则H核子受到激励,由原来的低能态 跃迁到高能态,形成了H核子的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
基础部分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杨景震
主要内容
医学影像学概况及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简要介绍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概念 磁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主要优点及限度 如何阅读磁共振图像 影像学检查常见名词概念
医学影像学的形成
Damadian
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
磁共振装置商品化
诺贝尔奖金
Lauterbur Mansfierd
MR成像技术的发展:四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初:初步认识、逐步完善成熟阶段。 80年代初—90年代初:广泛应用,但仅限于T1\T2层面成像。
注重于解剖结构及形态的变化。 90年代初—9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检查时间缩短、随着
时间
1946 1971 1973 1974 1976 1977 1980 2003
磁共振发展史
发生事件
作者或公司
发现磁共振现象
Bloch Purcell
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 Damadian
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 Lauterbur
活鼠的MR图像
Lauterbur等
人体胸部的MR图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21世纪最前沿课 题
技术: PET或PET-CT、MR、CT、光学成像(生物发光、荧光)
信息放射学系统(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
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
自然状态下, H核进动 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
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 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
z M
x
按照单一核子 进动原理,质子 群在静磁场中 y 形成的宏观磁 化矢量M
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 )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Positr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 (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
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常导型、永磁型、超 导型。0.15-3.0T
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 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
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 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
理等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
H核子自然状态:磁矩和角动量互相抵消,人体不显磁性 外加磁场中H核子状态:人体处于轻度磁化状态,在顺/
计算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CR) 数字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DR) X线C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
影像科管理、quality control,QC、quality assurance,QA.
全新的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
★ 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US、 ECT等。
★ 影像介入性治疗学:DSA、超声、CT、MR等。
★ 信息放射学:影像学工作管理、质控;影像 的传输与存储(PACS)存储、 传输、远程会诊(远程放射学 teleradiology)
快速或超快速成像技术的应用,扩散加权、灌注加权、MRA、 水成像、功能成像等技术用于研究功能与活动机制。 90年代末—21世纪至今天:上述技术不断成熟的同时,进入 磁共振分子影像学阶段。
MR成像基Baidu Nhomakorabea原理
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
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作为磁共振中的靶子,它是人体 内最多的物质。H核只含一个质子不含中子,最不稳 定,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Z
B0
Z
MZ
X A
Y
X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Y MXY
B
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 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 Mxy. 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 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 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
1895年Röentgen发现X线,形成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50年代出现超声(ultrasonography,USG)检查 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素(ν-scintigraphy) 扫描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20世纪9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1世纪初出现CT-PET
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涉及:
X线源 体外放射源(核素) 声能 磁场 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
当今的医学影像学内容包括:
传统X线诊断学
透视 照相 (普通X摄影、体层摄影) 造影
逆主磁场方向的两种排列方式中,顺向者多,磁矢量经正 负方向相互 抵 消 后 ,保留7/百万的H核子用于MR信号接 收,这些顺向排列(低能态)形成的磁矢量联合形成总磁 矩M 施加射频(RF ) 脉冲后H核子状态 : 静磁场(B0 ) 内的H 核子的总磁化矢量与B0方向相同,当射频线圈对人体施加 特定频率的RF脉冲,则H核子受到激励,由原来的低能态 跃迁到高能态,形成了H核子的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
基础部分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杨景震
主要内容
医学影像学概况及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简要介绍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概念 磁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主要优点及限度 如何阅读磁共振图像 影像学检查常见名词概念
医学影像学的形成
Damadian
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
磁共振装置商品化
诺贝尔奖金
Lauterbur Mansfierd
MR成像技术的发展:四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初:初步认识、逐步完善成熟阶段。 80年代初—90年代初:广泛应用,但仅限于T1\T2层面成像。
注重于解剖结构及形态的变化。 90年代初—9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检查时间缩短、随着
时间
1946 1971 1973 1974 1976 1977 1980 2003
磁共振发展史
发生事件
作者或公司
发现磁共振现象
Bloch Purcell
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 Damadian
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 Lauterbur
活鼠的MR图像
Lauterbur等
人体胸部的MR图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21世纪最前沿课 题
技术: PET或PET-CT、MR、CT、光学成像(生物发光、荧光)
信息放射学系统(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
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
自然状态下, H核进动 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
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 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
z M
x
按照单一核子 进动原理,质子 群在静磁场中 y 形成的宏观磁 化矢量M
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 )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Positr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 (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
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常导型、永磁型、超 导型。0.15-3.0T
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 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
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 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
理等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
H核子自然状态:磁矩和角动量互相抵消,人体不显磁性 外加磁场中H核子状态:人体处于轻度磁化状态,在顺/
计算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CR) 数字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DR) X线C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