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2配套课件
5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过程:相继平定六国。 3.秦朝疆域的拓展
K12配套课件
6
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建立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郡县制的建立
K12配套课件
9
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⑧ 汉武帝 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 州部设⑨ 刺史 一人。 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拓展] 汉承秦制 (1)含义:两汉的政治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基本上沿袭了秦朝 的制度,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主要表现 a.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制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 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宰相 。当时,在门下省还设 政事堂 ,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
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知识归纳]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图
K12配套课件
11
知识拓展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
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内阁官员 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3.内阁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不是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影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 以牵制。 宦官 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
历史(浙江选考专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K12配套课件
1
考点清单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K12配套课件
2
(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5)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 势力。到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② 周天 的 权威逐渐削弱。 [知识拓展] “家天下”制度 夏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 “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 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
K12配套课件
14
度,也不能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2)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 省官互迁 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 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
c.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 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
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简称 “ 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
K12配套课件
K12配套课件
16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K12配套课件
17
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废丞相:明wk.baidu.com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使 六部 直接隶属于皇帝,
大大加强了皇权。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
K12配套课件
10
b.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 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皇权也进一步集中。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⑩ 门下省 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 书省负责执行。
1.特点 (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 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
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 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K12配套课件
18
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知识拓展]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二、清朝军机处
1.设立: 雍正帝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
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K12配套课件
19
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 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3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 “ 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设 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 行中书省 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 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 西藏和四川 、 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 (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
K12配套课件
27
3.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 选官制度。
(1)形式: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2)特点: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体现出封闭性。 4.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 又称 九品中正制 。 (2)特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5.科举制:是 考试选官 的制度。 (1)创立:隋朝。
K12配套课件
7
K12配套课件
8
[名师点拨]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央实现了对地方 的垂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 权。 3.皇帝制度的建立 (1)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⑥“ 始皇帝 ”,确立了皇帝制 度。 (2)特点: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⑦ 世袭 。 (3)认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历代官僚 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权下的君臣关系,实质 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K12配套课件
29
(2)影响
积极:a.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为官,加强了中央集权。b.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扩大了封建统治的
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c.从世袭、举荐到科举考试,使读书、考
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消极: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
K12配套课件
28
(2)认识: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 世家大族 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 儒学经义 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 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拓展延伸] 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影响 (1)趋势 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 开考试。 b.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 c.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
1.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快 民族融合起过积极作用。
2.到19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与落 后。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与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形成鲜
明对比。
3.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 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
重阻碍,以致无力对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K12配套课件
20
[知识归纳] 1.“一、二、三”巧记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
K12配套课件
21
K12配套课件
22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图
K12配套课件
23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K12配套课件
24
K12配套课件
25
一、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主要内容
K12配套课件
3
2.宗法制
K12配套课件
4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2.以④ 血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家天下”制 度、宗法制、分封制等)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诸侯在封国 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方法技巧 对于宗法制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的考查,试题所涉及的信 息有追根溯源、家谱、祭祀、宗族、祠堂、认祖归宗等。凡读到有关 这些信息的情境材料时,其正确选项大都与宗法制有关。
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
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因地制宜 进行行政管理。
2.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
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
a.都是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b.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
K12配套课件
12
(2)不同点
a.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b.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
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 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K12配套课件
26
2.评价 (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 贪污腐败。 (2) 专制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 形司空见惯。
二、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 “ 科举制 ”三个阶段。 2.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 贵胄子弟 世代继承祖上 的权位。
K12配套课件
30
“ 改土归流 ”。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3.清朝设 理藩院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 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 务。
K12配套课件
31
一、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 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 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 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 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 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秦代:郡、县。 东汉: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K12配套课件
15
宋代:路、州、县。 元代:省、路、府、州、县。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