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
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促进了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从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中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故D项正确;AC项是秦朝时出现的,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
点睛:对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
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据此推知,明代
A.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 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 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 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所首创”“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中可以分析,釉上红彩首创时间从明朝宣德年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窑的瓷器是供各级贵族使用,不进入市场,故AB项错误;珐琅彩是清朝出现的,故D项错误。
3. 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
但姚文田“独持议,谓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
姚文田的这一说法
A. 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
B. 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
C. 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
D. 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姚文田独持议……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中可以分析出,姚文田认为程朱理学维护儒家伦理,有利于儒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理学是糅合了佛道的思想,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作用,故CD项排除。
点睛:材料“独持议,谓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是指认为儒学之道在三代以下皆本于孔、孟、程、朱之学,入道(为人之道)之所以未衰,皆赖于宋儒大师们的功力。
4. 顾颉刚说:“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
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占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
”这表明,顾颉刚王张
A. 谨慎运用实物史料
B. 无差别地使用现有史料
C. 史料应具有平等性
D. 根据史料归属确定价值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各个的占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中可以看出,顾颉刚认为对各种史料一律平等看待,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史料应具有平等性,而不是对
史料的态度和史料的归属,故AD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无差别”。
点睛:材料“各个的占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是解题的关键。
5.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A. 是山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 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 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 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答案】B
【解析】材料“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强调的是同文馆对“新教育”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文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不同,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不符题意;D项说法错误,错在“一整套”。
6. 《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表明一战使中国人也彻底走出“天朝大国”天下唯我独尊的封闭心态,中国力图寻找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及形象,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已获得”“高度认可”;C项错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失败;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是材料“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
7. “以满铁和关东州为首,日本对满投资于1930年达16.17亿日元,占列国对满投资的70%,
这是日本国外投资的58%集中于满洲的结果。
1930年年底,在满溯的日人有28700人,在满日人是国外最大的日人集团,同时也是在中国最大的外国人集团,故满洲无异是日本过剩人口的推销‘市场’”。
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即
B. 日本视中国满洲为其生命线
C. 日本正在推行“以战养战”策略
D. 中国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辽阔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日本对满投资于1930年达16.17亿日元……日本国外投资的58%集中于满洲”“在满日人是国外最大的日人集团,同时也是在中国最大的外国人集团”中可以看出,满洲对于日本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1937年,故A项排除;“以战养战”是全面侵华期间的日本策略,故C项排除;D项包含在B项之中。
点睛:材料“日本对满投资于1930年达16.17亿日元……日本国外投资的58%集中于满洲”“在满日人是国外最大的日人集团,同时也是在中国最大的外国人集团”反映出满洲的地位;从而得出答案。
8. 198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产品由国家核定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这表明,当时我国
A. 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B. 劳动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调整
D. 经济体制正出现转型的趋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体制向双轨制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故BC项排除。
9. 《十二铜表法》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推行严酷刑罚
B. 限制言论白由
C. 维护人身名誉
D. 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材料“公然歌唱侮辱他人”“诽谤他人”表明古罗马法重视保护人身名誉权,故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人身名誉的保护,而没有体现出刑罚的严酷、限制言论和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BD项排除。
10. “无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的起点推回到多久远,工业资本主义——矿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之摆脱了前古业社会共有的制约——是到1800年代才诞生的。
”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C.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成熟
D.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
【答案】B
11. 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
”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 实施五年计划
B. 取消自由贸易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允许利用外资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7年开始的,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B.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D.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答案】A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财富的增长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成了发财致富的提径,许多人投资海外,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做到暴富。
“光荣革命”后100多年英国长期进行对外战争,而这些战争基本上都是商业战争,目的是争夺海上通道和争夺殖民地。
在18世纪,英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战争情绪,比如“詹金斯耳之战”爆发的消息传出后,布里斯托尔和利物浦都出现了民众欢庆的场面。
对外战争不仅受到商业集团的支持,而且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许多人认为英国的财富来自于海外,英国的商业利益不容损害。
在战争时,对外贸易的总额会有所减少;但每次战争结束后,海外贸易就会大大扩展。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
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摘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后推动英国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受其影响英国工业化道路呈现出哪些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并对这一战略进行简耍评价。
【答案】(1)主要因素:代议制民主(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海外贸易的扩大;对殖民地的经营与掠夺,商业争霸战争的推动;民众对战争的欢迎;商业集团的支持。
显著特点:资金主要来自于外部掠夺;市场扩展成为自发推动力;充满血腥与暴力。
(2)独特之处: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骑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简要评价: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这一战略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能集中调配各种资源;实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安全;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基础;缩小了内地与沿海的差距;其经验教训也成为此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财富。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一些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英经济的发展模式。
从英国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工业化的特点、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及其评价等方面分析。
(1)从材料“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成了发财致富的提
径”“商业战争,目的是争夺海上通道和争夺殖民地”“对外战争不仅受到商业集团的支持,而且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中可以概括出“光荣革命”后推动英国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显著特点:材料“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成了发财致富的提径”说明英国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部掠夺;材料“在战争时,对外贸易的总额会有所减少;但每次战争结束后,海外贸易就会大大扩展”体现出;市场扩展成为自发推动力;材料“100多年英国长期进行对外战争”反映出充满血腥与暴力。
(2)从材料“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
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结合“一五”计划可以分析出新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
根据材料“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答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之一,它以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从甲子到癸亥,周而复始。
19世纪以来戊戌年中外历史大事简表
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围绕“六十年一甲子”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主题鲜明,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答案】【示例一】论题:从屈辱贫弱到民族振兴
阐述:同是戊戌年,但中华民族命运迥异。
国运上,鸦片走私造成民族灾难,此后的鸦片战争、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力上,美西战争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沦为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歼-20战斗机等国防尖端科技产品的研制成功表明综合国力提升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抗美援朝提高了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地位;发展机遇上,近代中国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建国后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努力发展核能、火箭技术和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奥运会等国际活动越来越期待中国的参与。
【示例二】论题:从照搬西方到制度自信
阐述:120年前的戊戌年,“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主张的英国式道路破产;硕果仅存
的京师大学堂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在吸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教训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2018年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自然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乡村振兴战略和修宪建议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提升和建设法治中国、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心;《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真理之火不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现代化、开辟新路径的理论渊源。
【示例三】论题:科技改变世界与中国
阐述:摩尔斯示范电报、细胞学说的提出、镭的发现表明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车祸第一人”说明世界正迈入汽车时代;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头在荷兰开进博物馆,标志着“蒸汽时代”彻底结束;美苏人造卫星发射表明人类进入航天时代;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标志着人类在核能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歼-20列装空军作战部队成为我国国防力量强大的重要标志;“北京8 分钟”文艺表演对高科技的应用是其亮点,其技术多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
材料给出的是19世纪以来戊戌年中外历史大事简表,从简表中我们要找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只谈中国或者只谈西方,我们要两者兼顾,分析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联系,可以围绕着政治、经济或者文化层面来展开,政治方面围绕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经济层面讨论科技发展与世界发展;文化层面讨论中国近代以来的制度创新等方面来分析论证即可。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清政府考虑到“使馆视行省有别,似可勿拘成例”,使臣的选拔制度一开始就有别于科举制度下选用一般官员的成例。
其依据主要是王大臣的保荐。
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出使大臣由“在京王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
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
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晉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
至给假休息,参随以下本有定章,嗣后出使大臣办理交涉得力者,三年任满,亦准給假回国,假满回任,俾得久於其职,驾轻就熟。
”由此,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
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了。
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
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
……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是如何选拔驻外使臣的。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答案】(1)措施:由总理衙门主持;不拘泥于科举选官;由在京王大臣保荐;易受朝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影响;限定于通洋务懂边防的人群。
(2)内容:由外务部选派成为定制;驻外使臣日益独立化、职业化;逐渐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选自外务部和使馆人员;政策向专业化外交人员倾斜。
评价: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外交往与交流。
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解析】(1)从材料“使臣的选拔制度一开始就有别于科举制度”“依据主要是王大臣的保荐”“总理衙门奏定”“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了”“驻外使臣职业化”“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中可以概括出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外交往与交流,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时(1955年)的苏联积极准备对日和谈的理念在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战场上敌国,如今已经受到制裁(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与其缔结国家关系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
而日本政府则相信,如果两国建交,首先可以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如滞留西伯利亚的日本人和渔业争端等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达雷斯警告说:如果日本承认苏联对“北方领土”中的千岛和南萨哈林拥有主权,那么,美国就可以根据《旧金山和约》的第26条主张对冲绳拥有永久主权。
结果,1956年10月19日日苏双方签署的关系正常化共同
声明,不得不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
——摘自赵京华《冷战体制下日本国家软实力的展开及其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苏联积极推进日苏和谈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H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并分析达雷斯的“警告”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答案】(1)意图:维持欧亚地区势力均衡;为苏联的争霸新战略服务;缓和东西方冷战僵局。
(2)目的:结束两国战争状态;为解决两国领土争端和战俘等问题开辟道路;争得苏联对日本加盟联合国的支持。
构想:反对日本轻易妥协;压制日本外交的独立倾向;巩固日美特殊同盟关系;保留日苏争端坐收渔利;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冷战整体格局。
【解析】(1)从材料“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从材料“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日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
从材料“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达雷斯的“警告”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陆贾者,楚人也。
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辨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贤,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摘自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材料二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荣华者,必取之于身……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特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