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
和蒙古语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还有达斡尔语、土语(蒙古尔语)、东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约有700万,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分散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河北、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区约有400万蒙古族。
据有关统计,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人聚集地方,70%以上的蒙古人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做日常生活的主要用语。
在保持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好的地区,保持蒙古语的纯正性比较好。
我国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
解放以来,内蒙古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建立蒙古民族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蒙古文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蒙古文是在回纥文字母的基础上,于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创制。
现在所发现最早的回纥蒙古文文献是1225年《成吉思汗石》碑铭(即也松格碑铭)。
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
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
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
这些字母除个别的不出现在词首外,其余的在词首、词中和词末均有三种不同的变体。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新蒙古文四种文字。
蒙古族居住民俗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牧民的传统住所,蒙古语称之为“格日”,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包”是“家”、“屋”的意思。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包的型状、结构、布局、颜色,以及蒙古包的迁居风格,不仅完全适合于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经济生活,同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智慧。
所以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是了解蒙古民族风俗民情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一)构造
蒙古包主要由木材、羊毛、牛皮、驼皮、马鬃等原材料制作而成。
传统蒙古包主要由套脑、乌尼、哈那、木门、木柱、围毡、顶毡、毡门帘、拃带、围带、拽带等组成。
套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向上面对着苍天。
乌尼是连接套脑和哈那的木杆。
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的网状木墙。
(二)特点
1、蒙古包呈上尖下圆的形状。
圆形锥顶是蒙古包的一大特点,具有全面快速出水的优点,可以及时排除雨雪;从任何角度受风阻力小,一般不易被大风刮倒。
2、蒙古包呈白色。
蒙古民族自古尚白贵白,认为白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高尚、光明和希望、真诚和富有,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崇尚的白色作为蒙古包的颜色。
草原上谁家的蒙古包最白,就说明他家的牛羊繁盛,生活富有,同时也表示主人高贵的地位。
尤其是新婚夫妇必须住在洁白的蒙古包里,以此祝愿新人新生活的纯洁和美满。
3、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同时具有计时功能。
蒙古包天窗呈日月形,一般由60根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
从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入蒙古包内,牧民通过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
4、蒙古包在搭建和迁居时有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特点。
蒙古包主要用畜产材料而不用任何的土石材料,搭建过程中不产生挖坑取土石的破坏行为,具有难得的环保居室的优点。
5、蒙古包完全符合游牧生活的特点。
蒙古包为折叠式,便于拆装,便于搬迁。
、
(三)空间布局
1、内部空间布局
蒙古包的圆形内部空间有明确的炉灶区、祭神区、主人区、男人区、女人区等。
蒙古包的内部空间分配十分严格,蒙古人长期一直遵循着这种俗成定制。
蒙古包内的家什厨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随意摆放或移动。
炉灶区位于蒙古包的正中。
蒙古包的炉灶必须安在包内的中心位置,向上正对天窗,便于排出烟气,灶口对着门口,便于通风,灶形均为圆状,与蒙古包相协调。
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拜火和重视炉灶的习俗,他们认为炉灶是一家之神圣所在,寄托着全家人的生存未来。
所以搭起蒙古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炉灶安好,然后以炉灶为中心布置蒙古包的内部空间。
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或可以向西偏斜,但决不向东南偏斜。
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跑掉。
锅盖的梁要对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
锅旁放茶壶和火盆。
茶壶嘴冲着灶火,不能对着客人。
祭神区位于炉灶的西北部。
西北方向是蒙古人最崇尚的方位,所以把蒙古包内的西北角确定为祭神区,摆放神龛,祭祀神像。
除了僧人和小孩子以外不准其他人进入祭神区就坐或随意走动。
主人区位于炉灶的北侧。
蒙古包内的北半区为主人的起居之地,一般来客不能随便进入主人区,只有年长者或尊贵的客人才能被邀请到蒙古包内的北半区就坐,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
男人区位于炉灶的西侧。
蒙古包内的西半区为男人就坐之地,一般男子进入蒙古包以后必须坐在西区,人多时以年龄排次就坐。
男子的用具如马鞍、弓箭、枪支等都摆放在西半区。
另外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挤马奶和做酸奶(也算马奶酒)是男人们的事,所以酸奶缸也放在西半区。
女人区位于炉灶的东侧。
蒙古包内的东半区是女子活动区,女子进入蒙古包后必须坐在东半区。
家务主要由女子来承担,所以厨具碗柜,以及水桶奶桶都要摆放在东半区。
另外女子的衣物箱包,以及用具如针线、剪刀等,均摆放在蒙古包内的东北角。
2、外部空间布局
蒙古包的外部空间也有一定的布局规矩,但蒙古包的地理位置因受到地形影响而有时可以因地布局。
勒勒车的摆放,一般为水车在门前,库车在蒙古包的西侧。
畜群的布局一般为羊群在蒙古包的北部,牛群在蒙古包的南部,马桩立在蒙古包的偏南。
柴堆在蒙古包的西南侧,垃圾灰烬一般在蒙古包的东侧较远处。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牧民家家户户都在门口供奉玛尼宏神台,蒙古语称黑慕热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
在鄂尔多斯人的心目中,玛尼宏是圣主成吉思汗威力无比的战神苏勒德的化身。
蒙古包禁忌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的三忌,这种风俗自古就有。
因为门槛是户家的象征,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败了时运,所以都特别忌讳。
尊重主人的客人,进别人家的时候,不但脚不踩门槛,连毡门也不能从正中而入。
而要从左侧轻轻地撩起祥云帘子,把右手向上摊开,用手指头肚触一下门头,跨过门槛进去。
这样做的用意是祝福这家太平吉祥。
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么都珍贵。
来家作客的人,别说踩进灶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
前后出入的时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扫住灶火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圈)。
支火撑、坐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倾斜。
还忌讳向灶火洒水、吐痰、扔脏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烟袋,火撑上更不能磕烟袋。
更忌讳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撑上烤火。
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着灶火放置。
要把剪子、切刀装进毡口袋里,夹在蒙古包的衬毡缝里。
忌讳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从锅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锅里翻肉。
坠绳,就是栓在天窗正中用来固定蒙古包的拉绳。
蒙古人认为坠绳是保障蒙古包安宁、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
没有坠绳的蒙古包不存在,没有坠绳就不能算蒙古包。
出卖大畜的时候,要从鬃、尾、膝上拔一小撮毛拴在坠绳上,这就是要把牲畜的格西格(福)留在家里。
出卖小畜的时候,女主人要用袍子的里襟擦它们的嘴,就是要把牲畜的格西格(福)留在里面的意思。
男方到女方家娶亲的时候,要把一庹长的缎哈达作为五畜的礼物,搭在对方的坠绳上。
坠绳是一种家户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贵,外来人不能用手去摸。
斡儿朵
斡儿朵是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鄂尔多",又称"宫帐"。
“鄂尔多斯“译为众多的宫帐,就来源于此。
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
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
翰儿朵则高大得多。
其二,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
《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
"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
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
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
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
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
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