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两栖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雨蛙科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端呈盘状.雄性 有单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常在雨后鸣叫. 故名.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5.蛙科
特征:固胸型,上颌有齿,趾端直或"T"形.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6.姬蛙科
特征:固胸型,上颌无齿.头小而尖.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①如何呼吸陆地上的氧气 ②如何防止体表水分蒸发及吸水,如何在陆地繁殖 后代 ③如何在陆地支撑体重和运动 ④如何适应陆地险恶的环境等问题。
三、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 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 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 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 全分开。
动脉系统
演化:1、2、5对动脉弓退化 第3对动脉弓——颈总动脉 第4对动脉弓——体动脉弓 第6对动脉弓——肺皮动脉
淋巴系统:辅助循环。脾脏为最大淋巴器 官
体循环:少氧血
静脉窦
右心房
肺循环:多氧血
ຫໍສະໝຸດ Baidu

肺静脉
室左侧
后腔静脉 心室右侧
肺皮动脉
左心房

(八)、神经系统
脑分五部分:端脑(大脑,主司嗅觉)、间脑(丘脑 区)、中脑(视叶区)、后脑(小脑)和髓脑(延 脑)。 1.与鱼类相比,大脑半球已经分开,大脑顶部有神经细 胞,分布零散,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雏形的大脑皮 层).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 交感神经.
┌─本体,由基舌软骨和第一对鳃弓演化而成 c.舌骨:─┼─后角,鳃弓演化而成
└─前角,由舌软骨演化而成
2.附肢骨骼
肩带:上肩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前肢骨:肱骨, 桡尺骨,腕骨, 掌骨和指骨
腰带:肠骨,坐 骨和址骨
后肢骨:股骨, 胫腓骨,胫跗 骨,腓跗骨,附 骨, 骨,趾骨.
(四)、肌肉系统
1.躯干肌肉在水生种类特化不显著. 2.具发达的四肢肌肉 3.鳃肌退化为支持喉和舌的软骨,咬肌发达 4. 分节现象消失。
第十六章 两栖纲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 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次登陆的类群,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不仅是脊椎动物进 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 主要矛盾
2.小鲵科
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字形.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3.蝾螈科
特征:犁骨齿“∧”形.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4.洞螈科
特征:终生具外鳃和肺,雌螈具受精器,体 内受精. 代表动物:泥螈
5.鳗螈科
特征:具外鳃而无肺,不具受精器. 代表动物:鳗螈.
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②头骨:
A.脑颅:包括保护脑髓的脑闸和围绕感觉器官的软骨囊. 背面:额顶骨,蝶筛骨,前耳骨,外枕骨(围绕枕骨大孔的一对骨 片,各有枕骨髁与寰椎相关节).鼻骨;鳞骨 腹面:副蝶骨,犁骨
B.咽颅:包括上下颌,舌器等骨骼
a.上颌:蝌蚪期为腭方软骨构成,称为初生上颌. 变态后发展了一些新生的硬骨构成上颌.为次生上颌. 组成:腭骨;翼骨,前颌骨,上颌骨,方轭骨 b.下颌:蝌蚪期为麦氏软骨构成,称为初生下颌. 变态后发展了一些新生的硬骨构成下颌.为次生下颌. 组成:颐骨;齿骨;隅骨;麦氏软骨;关节骨;乌喙突
圆口类和鱼类的心脏都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心房和一 个心室。鱼类的心脏里全是缺氧血。心室把缺氧血送 到鳃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含氧血,再送到身体各部, 又变成缺氧血流回心脏。这种血液循环叫单循环。
从两栖类开始,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比水中更容易吸收, 在更高效率的新陈代谢基础上,动物血液循环变成双 循环,就是体循环和肺循环,但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属 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其心室的分隔不完全,所以这两 类动物心脏里的血液仍是清浊相混,代谢率不高。
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
由表皮形成的多细胞黏液腺下陷到真皮层,能 分泌到 体表,以保持身体的湿润状态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 衍生物:黏液腺
毒腺(耳后腺) 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三)、骨骼系统
特点:脊柱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不
能转动;肋骨发育不良(短小或无,且不与胸骨相连),椎体前 凹、后凹或双凹;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1) 以鳃呼吸
以肺呼吸
2) 具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退化
3)无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二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不完全的双循环
六.两栖纲的分类
无足目
四肢
退化

有,短小
皮肤 裸露;有骨鳞残余
头骨 发达,似爬行类
椎体
双凹型
肋骨

胸骨
-
中耳
-
眼睑

习性 穴居,体内受精
代表
鱼螈
动物
有尾目 弱小
有,发达 裸露
(五)、消化系统
1.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 (1)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用),上颌缘有颌齿.
舌厚而多肉,舌跟在前,舌尖向后,分叉, 能从口中翻出摄食 (2)食道:短直管 (3)胃: 贲门部和幽门部 (4)小肠:前为十二指肠,后为回肠 (5)大肠:较粗,通向泄殖腔,以泄殖孔通体外 2.消化腺:肝脏 三叶,有胆囊可分泌胆汁. 胰脏 狭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
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有的有棘,
褶, 以蛙形为例子介绍一下两栖类的特征: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睑。 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类、蟾 蜍等无)
四肢:后肢>前肢 尾: 退化
(二)、皮肤
特点:裸露无鳞,多腺体 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角质化程度低
呼吸方式:口咽式
口咽式呼吸:
A.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B.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C.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
(七)、循环系统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 幼体心脏为一心室一心房,单循环;成体为一心室二 心房,不完善双循环。 两栖类虽然既有体循环,又有肺循环,但由于心室不 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不 完全的双循环。
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
上颌骨上有上颌齿
(六)、呼吸系统
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2.成体用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 4.皮肤湿润也可辅助呼吸,在冬眠时尤其重要
呼吸道: 外鼻孔-内鼻孔-口咽腔 喉门 喉头气管室
2. 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
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
生殖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有抱对现象,均有幼体阶段,发育需 变态,不能离开水。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成体:陆生
椎体:脊椎谷腹部增厚的部分,呈圆柱形,前端 凹入,后端凸出,用以与前后相邻的椎体连接,此 为前凹椎体.
两栖类的椎体有前凹性,后凹形和双凹形.
蝾螈的骨骼
C.荐椎:1枚,横突特长,椎体双凸形.后有两个T形突 起
D.尾杆骨:胚胎期几个尾椎骨愈合而成. ┏━━上胸骨━┐ ┣━━肩胸骨─┴─蟾蜍无此骨
②胸骨:━╋━━上乌喙骨 ┣━━中胸骨 ┗━━剑胸骨
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
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A.有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卵 圆窗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
(九)、排泄生殖
1.排泄系统 肾(中肾)——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输尿管雄性兼有输精作用,又称尿殖管.
1.盘舌蟾科: 特征:舌盘状,舌端不分叉,不能伸出.弧 胸型.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
2.蟾蜍科
特征:弧胸型,上颌物2齿,体表具疣.具耳 后腺,皮肤角质化程度高.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 蟾蜍其区别是: 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3.锄足蟾科
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短尖细.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且具有多
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做运动,而且附肢的 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1、中轴骨骼
①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A.颈椎一枚,称寰椎; B.躯干椎和尾椎数目随不同种类而异
四、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不完 善性特点:
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 (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 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 境。 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 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 动能力不强。 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
7.树蛙科
特征:固胸型,趾端呈盘状,末端趾骨"Y"形.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口咽式呼吸、休眠、五趾型附 肢、不完全的双循环 2、两栖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哪些问题?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是什么?其 不完善的特点有哪些? 3、简要总结两栖动物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4、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目?其主要特征是什 么?
边缘不完整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很不发达(1块
无或有
水栖
大鲵 、蝾螈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边缘完整 前凹或后凹 无 复杂 有 有 陆栖
青蛙、蟾蜍
无足目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 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
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 上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代表动物:蛙蛙鱼
感官
幼体具有侧线,成体除了部分水栖种类,外侧线消失, 嗅觉、视觉、听觉器官成为主要的感觉器官。 嗅黏膜位于鼻腔的背面,出现犁鼻器,位于口腔顶部 司味觉;视觉在水中为远视,在陆上为近视;无尾类 具有中耳:鼓室,外有鼓膜,与耳柱骨相连 眼:A.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
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有脉络膜和 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助水晶体牵引肌的调节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待环 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降低到7-8℃时, 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则进入夏眠状态。
五 .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体型
1.蠕虫形(蚓螈型):无足目,四肢退化,尾短或无尾部,穴 居生活。 2.鱼形(鲵螈型):有尾目,尾部发达,水栖生活。 3.蛙形(蛙蟾型):无尾目,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较强 大,陆栖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