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内容提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转化后进生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永久性的研究课题。在后进生的转化中最困难的要数学习后进生,学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这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学习后进生我们要认识、引导和转化他们。鉴于此,本文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有效地转化学习后进生。

【关键词】学生学习后进生成因策略

学习后进生是指学生学业成绩长期较差,赶不上一般的学生水平。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这类学生虽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小学所占的比例很少,但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波及到我们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但是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投入慈母般的关爱,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教育艺术。

一、小学学习后进生出现的原因: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对学习后进生帮教,就要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他们之所以有“后进”是多种内外因素造成的。

(一)、学校的教育不当造成小学学习后进生

1、学校的德育管理失效

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上,不讲求实效,只注重形式,导致了德育目标存在偏差。德育目标与德育实效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学校德育目标设定的不合理导致后进生行为失范的出现。

一是标准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小学在校学生一般都是七至十二岁的小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标准定得过高,致使学生

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说假话和说空话的习惯,造成行为失范。

二是由于德育的内容脱离际,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体系化和逻辑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脱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又很感兴趣的社会道德现象排斥于课堂之外,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割裂,德育教育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感到乏味,开始厌学,使一些中等生也“挤”到后进生的队伍中。

三是在德育的方法上,只注重单向灌输德育教育的内容而缺乏启发引导,只注重统一要求而轻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强化外在管理而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简单,无法调动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性,难以引起学生道德情绪体验,这也直接影响了道德工作的实效性。由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后进,学习情绪消极,不思进取,使学习成绩也滞后,成为学习后进生。

2、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老师缺乏爱心,简单粗暴

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或遭受挫折后,是很希望得到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爱心与耐心,一味讽刺、责骂学生,未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性来采取相应措施,缺乏对学生合理的指导,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必然会把剩余精力转移到其余方面,他们常以迟到、旷课、早退或是上课时讲话、搞小动作、扮鬼脸等行为违反课堂纪律,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现象。

有个别教师不重视、不公平对待有缺点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操之过急,要求太高,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对学生的估计往往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方法简单,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不能一视同仁,制定了许多班规去限制他们的发展,只要学生出现小小的错误,就会严厉进行惩罚和粗暴的处罚,老师稍有过于严厉的批评,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结果学生是自暴自弃,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

如果教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违背教育原则,不懂得教育艺术,缺乏正确的教教育方法,就会造成学生在行为上与老师的“对着干”,“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

3、学生的爱好特长受到了压制,丧失了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后进生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个别教师轻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甚至认为他们在捣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不给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他们一发言就会受到师的批评,认为他们在生事,不让他们参加各项活动,这样就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他们缺乏集体主义感,感到集体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对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对每一项都不愿意参与,把自己看成是局外人,自我价值不能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体现,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不到发挥。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信息刺激减少,密度不够,容量太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有的信息过旧,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的信息刺激过大,过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太苦、太累,没有兴趣,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教学内容,把本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讲成了干枯、抽象的东西,味同嚼蜡,浪费时间。又使学生厌烦学习,影响兴趣,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了自我价值的肯定。因而在集体活动中和教学活动中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在行动上处处与老师的要求相违背,做出了老师认为不听话的事来,学习也懒惰了,成绩一落千丈。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1、家长素质过低,教育能力不足带来负面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受家庭影响很大。父母不仅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要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而在现实中,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又慢,根本不知道怎样教育子女;遇到孩子犯了一些小小的错误,就要棍棒侍候;有的父母教育能力不足,教育态度和方法欠佳,易使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有的父母平时喜爱打麻雀或赌博,甚至不够人的时候就叫小孩进行充数,整天无所事事,讲脏话,行为不检点,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上形成了恶习;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对,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将来孩子能赚到钱,就能立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在小部分小学生中养成了不少恶习,家长束手无策,无力管教,这样认为只有送子女到学校让学校去管教,识不识字没有所谓,只要能听话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