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合集下载

XXXX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XXXX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XXXX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笫一条为了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撑学科发展,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依据《武汉轻工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技奖励)培育推进工程实施办法》(轻工大行发(2019)1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连续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打造一批高水平团队,完成一批科研项目,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一批知名专家,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第三条团队建设实行学校规划、学院推荐、公开遴选、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自愿组成和自愿退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团队建设遵循“强化特色,突出重点,目标导向,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围绕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开展研究。

第五条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由校级和院(部)级团队组成。

校级团队分为青年团队、一般团队和重点团队,重点团队又分为重大成果培育团队、重大平台培育团队、重大项目培育团队、前沿交叉研究团队。

第二章组建与遴选第六条候选团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明确的研究目标以及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各团队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并且这些研究方向的布局总体上应该与各院(部)的学科规划和重点学科方向(或二级学科)的安排相一致。

(二)拥有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

校级团队负责人应为本校全职人员。

一般团队负责人应有高级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7周岁,团队成员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占比不低于60%,近五年新进教师至少2人;青年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0周岁,近五年新进教师人数占比不低于3俄;前沿交叉研究团队成员至少来自2个以上学院,一个学院的成员人数占比不超过70%。

一般团队和青年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重点团队不超过15人,成员人数不含学生。

(三)具备一定的实验平台支撑条件。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案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方案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增强我校的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我校的学术创新水平,鼓励和支持我校教研人员团结协作,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多出高层次、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努力创新的科研人才和团队从事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特别是对全市乃至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或影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组织协调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相关研究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和研究优势。

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以3-5人为宜(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

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5.创新团队所在系、部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创新团队申报与审批1.学校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

2.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由学校确定重大研究领域或重点研究方向,或由学术创新团队申报人自选研究方向。

3.由申报组建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向教务科研处提交书面申请,具体内容包括:(1)创新团队人员构成与学术研究能力;(2)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3)创新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计划。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法规类别】院校与教职员工【发文字号】京教人[2008]17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08.08.29【实施日期】2008.08.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京教人[2008]17号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市属高校”)的科研、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创新团队、教学创新团体和管理创新团体,发挥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带动科研、教学、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提升高等学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旨在注重发挥团队整体效益,支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拔。

第二章资助范围和申报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包括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和管理创新团队。

从2008年至2012年,累计遴选资助300个创新团队。

第五条学术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高校重要主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含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和市级以上各级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承担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

教学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级、北京市级或市属高等学校各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以教学工作为主导,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创新,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管理创新团队应立足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定位,以完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与改革为依托,规划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六条创新团队的研究、教学或管理水平应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或已经取得相应的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

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

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若干意见的通知》,为加快我省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决定在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第二条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旨在通过创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效益和水平,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重点建设高校的发展。

第三条本计划拟资助10个左右创新团队。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能够围绕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我省三大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五条创新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实验环境,一般应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

第六条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是在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国家或省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杰出中青年专家。

第七条创新团队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在全国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较突出的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八条创新团队应是一个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其研究骨干一般由4-6人组成。

团队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近三年主持这省部级以上课题。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第九条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根据有关申报要求和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进行组织申报。

申请者需填写《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书》(附一),由校学术委员会对申请团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并提出推荐意见,学校就资助经费和其它工作保障条件等签署具体落实意见,由学校统一报省教育厅。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动力,解决科研工作“小、散、虚”的突出问题,实现由被动做科研向主动做科研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由自由探索向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快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双一流”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理论研究阐述,以优势学科群和重大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培养造就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1.突出青年人才培养。

以青年人才培养为根本,建立优秀学者传帮带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2.坚持重大需求导向。

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升团队重大科研任务攻关能力。

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与考核机制为核心,创新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促进团队可持续发展。

4.先行先试示范引领。

条件成熟的学院、学科先行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三)建设目标通过5至10年努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

二、建设任务(一)建立科研团队组建机制科研团队由学院或实体性科研机构(以下统称为学院、研究院)组建,学校审核备案。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团队。

团队应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要有明确的科研任务和目标,围绕研究方向开展长期攻关。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团队与团队之间合作,形成竞争力强、紧密合作的科研团队联盟,促进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院科创实施方案

学院科创实施方案

学院科创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科创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制定科创实施方案,推动学院科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提高学院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学院科创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的科创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于学院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具体措施1. 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学院将加大对科创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批符合学院科研需求的实验室和科研中心,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持。

2. 激励人才创新学院将建立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3.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学院将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和结题程序,规范科研项目的管理流程,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将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5.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院将加强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6. 加强科研成果宣传学院将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学院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保障措施1. 加大科创经费投入学院将加大对科创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科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研项目的正常实施。

2. 完善科创政策体系学院将完善科创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科创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3. 加强科创团队建设学院将加强科创团队建设,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升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实施路径学院将根据科创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科创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预期效果通过科创实施方案的落实,学院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学院科创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标题:____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____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该方案旨在促进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本方案包括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理念、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支持与保障机制、激励与评估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理念1.1 目标:(1)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通过团队建设,推动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通过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理念:(1)以问题为导向:团队的科研方向和项目选择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学生培养:团队建设应注重学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科技人才。

二、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2.1 团队类型:(1)学科导向团队:依托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科特长,组建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团队,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

(2)兴趣导向团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组建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2 人员配置:(1)团队负责人:由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团队的整体建设和科研项目的选择、组织和管理。

(2)研究骨干:由团队负责人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

(3)团队成员:包括学生和其他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分为研究生和本科生。

三、支持与保障机制3.1 资金支持:(1)学校:学校应加大对团队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提供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并设立科研项目奖励基金,用于激励团队成员取得突出科研成果。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团队定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定位是关键。

大连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我们的团队要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以创新为核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

1.确立研究方向:结合学校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如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

2.明确团队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国产业升级。

二、团队架构一个合理的团队架构是团队高效运作的保障。

1.核心团队: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研究生组成,负责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实施。

2.辅助团队: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为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外部协作团队: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三、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1.选拔优秀人才:通过选拔、招聘、培养等途径,吸引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2.培训与提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职业发展:为团队成员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职称评定等。

四、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团队运作的关键环节。

1.项目选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

2.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

3.项目实施: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4.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产业升级。

五、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

1.价值观:倡导创新、协作、共享的团队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2.团队活动: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3.沟通交流: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六、团队评估与激励团队评估与激励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

1.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估体系,对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2.激励机制:设立团队奖励基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成员给予奖励。

黑龙江省_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黑龙江省_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科技创新性团队,促进学科之间乃至产学研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省教育厅决定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是紧密型的自主创新的研究群体。

该研究群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团队成员,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开展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并承担国家或我省各类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争取国家级奖项或重大影响的发明专利,培养学术大家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

第四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第五条按照汇聚学科优秀人才、凝炼学科方向和突出自我创新的要求和择优选拔、目标管理、动态发展、优胜劣汰的原则开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六条团队申报条件1.以国家、省部及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团队首席专家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2.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国际重大科技前沿问题,对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研究或是围绕我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等领域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并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发挥团队效应,提高重大攻关项目的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遴选本着"宁缺毋滥、好中选优、严进高出"的原则,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运行与管理机制,重点建设有前期研究基础、有明确研究方向、有鲜明研究特色、有明显研究优势、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团队的培育和建设,能够产出更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实现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和科研奖项的新突破。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围绕特定的研究领域、技术难题或社会需求进行技术攻关或提供服务,能对国家和地方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建设目标,科研创新团队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社会服务类,可命名为"XX研究(发)中心"、"XX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XX团队"等。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申报科研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团体,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骨干成员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第五条科研创新团队一般由5-8人组成,应具有合理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原则上平均年龄45周岁以下,其中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人员原则上不少于二分之一,各团队成员不得相互交叉,且不属于学校省级科研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

第六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前期相关的研究基础,在国内(或省内)同领域内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学术影响,近三年内科研业绩具备以下条款中的两项:1.主持二类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主持三类科研项目3项以上;2•主持横向课题或实现成果转化到账经费10万元以上(自然科学类),或到账经费5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3.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10篇以上,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论文3篇以上;4.获二类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5.主持一类成果推广1项以上或二类成果推广2项以上;或获得一类知识产权2项以上;或以第一作者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2部以上。

AA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AA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AA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凝聚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研究群体,带动一批学科达到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是以学科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学术带头人或拔尖人才等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

第三条创新团队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

第四条人事处会同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本计划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2.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应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

3.创新团队必须以校内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或“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4.创新团队承担有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或国际重大合作项目。

团队核心成员应承担过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

团队在近三年内年均实际到位研究经费,自然科学类不少于300万元,人文科学类不少于50万元。

5.创新团队在近三年内取得过标志性研究成果,或获得过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或有一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6.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8人以上),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及年龄结构。

团队应有3-5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研究骨干。

7.团队首席专家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博士生导师资格,年龄55周岁以下(截至申报当年1月1日)。

第三章遴选程序第六条创新团队以项目形式申报,采取团队申报、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审批的方式产生。

第七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研究群体,填写《AA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经学院(系、所)审定同意后,报人事处。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1.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与学校的特色和定位相契合,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同时关注当下热点和前沿领域。

2.确定研究团队的组织结构:建立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明确团队的领导者和核心成员,同时考虑到团队人员的专业背景和能力素质,促进团队内部的协作与合作。

3.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高潜力的研究人才加入团队,同时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发展机会,激励团队成员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4.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提供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确保团队的科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解决人员招募、设备购置和实验费用等问题。

5.培养科研人才: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研究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团队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7.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组织团队成员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鼓励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商业化转化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8.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立项、成果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贡献,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9.加强团队建设管理:建立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学术氛围。

10.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科研团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概述科学研究创新团队是高等专科学校实施科研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推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针对高等专科学校,我们制定了2023年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1)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为学校科研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2)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任务:(1)建设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和条件。

(3)培养和选拔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员。

(4)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科研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措施1. 建设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1)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合作,组建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促进学科融合和创新。

(2)建立科研团队间的协作机制,加强团队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1)完善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设备,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条件。

(2)建立科研资金支持机制,为科研团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3)鼓励科研团队参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团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 培养和选拔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员:(1)建立科研团队成员的选拔机制,采取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确保团队成员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供科研创新培训和指导,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4.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机制,鼓励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积极开展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转化率。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建设措施,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对学校科研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校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校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引言高校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方案,凝聚团队力量,促进技术创新。

二、团队目标和愿景高校技术创新团队的目标应当明确,并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契合。

团队领导应设定清晰的时间节点和具体的产出目标,同时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和创造力,以实现技术创新的长远愿景。

三、团队成员选拔机制团队成员的选拔应建立有效的机制,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加入团队。

既要注重成员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也要考察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选拔过程可以通过面试、论文评审、课程表现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确保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

四、培训与导师制度团队成员在加入之后,应接受系统的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技术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

此外,建立起导师制度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五、资源支持和管理高校应为技术创新团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等。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资源管理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六、合作与交流平台建立与其他高校、企业等相关机构合作的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团队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开展学术研讨会、实践交流等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合作机会。

七、项目申报与评审建立科学的项目申报与评审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项目的评审应客观公正,注重申请人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同时,对于获得资助的项目,要加强跟踪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成果转化与应用将技术创新团队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效益,建立起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机制。

可以与企业合作,申请专利和商业化推广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化。

九、激励机制和荣誉评选建立激励机制,给予团队成员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同时,建立起科研成果的荣誉评选机制,举办评选活动,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附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加快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有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决定进一步加大“人才强校”工程建设力度,共同实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计划”)。

为规范和加强计划的管理工作,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及我省有关科技和人才管理的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旨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作用,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进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创新团队是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团队成员,能够围绕国家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需要,进行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遵循“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突出特色,动态发展”的原则,依靠项目研究为载体,主要目标任务是培育和产生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鼓励大胆探索,倡导学术争鸣,推动学科交叉,促进合作、交流、竞争,营造拔尖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五条创新团队计划评审工作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专家评审,择优支持。

第六条成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科技处,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相关人员组成。

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引言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建设是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创新团队的定义、建设目标、建设步骤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二、创新团队的定义创新团队是由一群思维活跃、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成员组成的集体。

创新团队应具备跨学科、跨部门的特点,能够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实现协同创新与合作。

三、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创新团队能够开展前沿科研项目,解决复杂问题,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四、创新团队的建设步骤1. 明确目标与定位:确定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所处的学科领域,确定团队的研究目标和学术定位。

2. 招募与选拔成员:将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团队中,通过选拔机制筛选出具有专业技能和合作精神的成员。

3. 组建团队结构:明确团队的组织结构和分工,确定团队的领导者和核心成员,构建合理的团队体系和工作流程。

4. 制定研究计划:根据团队的目标和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

5. 提供资源保障:为团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资金支持等资源,为团队的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6. 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院内外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7. 激励机制设计: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团队成员提供合理的薪酬和晋升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8. 评估与改进:定期对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保持团队的活力和凝聚力。

9. 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相互尊重、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10. 师生互动培养: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11. 强化国际交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吸收国际前沿科技,提升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高等专科学校在科学研究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相比,专科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仍有一定差距。

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强、工程技术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这为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建立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不仅能够推动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水平的提高,还能够加强学校和企业、社会的合作交流,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推动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

2. 任务:(1)制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的长期规划和中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

(2)招募优秀的科研人才,提升团队科研实力。

(3)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体系,提高团队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对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建设措施1. 制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的长期规划和中期规划制定长期规划和中期规划,明确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规划中应包括团队的目标、任务、人员配置、科研项目的策划和管理等内容。

2. 招募优秀的科研人才(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引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经验的人才。

(2)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评选和考核等方式选拔出具备科研创新潜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3)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团队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体系(1)建立科研项目策划、申报、审批和执行的管理流程,规范团队科研项目的管理。

(2)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评估,制定科研项目效益评估指标,定期评估和汇报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科研成果的保护和转化管理,鼓励团队成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4. 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对接(1)建立团队与企业、社会合作的机制和渠道,积极与企业、社会开展科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科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专科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科研团队建设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建设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具有以下意义:1. 提升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2. 推动课程改革:通过科研成果的引入,可以推动课程的更新和升级,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5. 提升学校影响力:通过科学研究的推动,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二、团队建设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以下团队建设目标:1.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实践经验的科研骨干。

2. 建立一套科研管理体系,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

3. 打造一批优秀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4.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

5. 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学校的整体提升。

三、团队建设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制定以下团队建设措施: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科研人员加入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待遇。

2. 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的成功率。

3. 加强团队建设培训,开展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

4. 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地,提供科研导师指导和项目资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科技创新性团队,促进学科之间乃至产学研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省教育厅决定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是紧密型的自主创新的研究群体。

该研究群体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团队成员,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开展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并承担国家或我省各类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争取国家级奖项或重大影响的发明专利,培养学术大家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

第四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第五条按照汇聚学科优秀人才、凝炼学科方向和突出自我创新的要求和择优选拔、目标管理、动态发展、优胜劣汰的原则开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团队申报条件
1.以国家、省部及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团队首席专家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2.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XX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国际重大科技前沿问题,对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研究或是围绕我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等领域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并具有开创性和
探索性,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3.科技创新团队应是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通过长期密切合作基础上,有效整合或科学组织形成的研究群体,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团结协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4.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应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品德高尚,治学严谨。

一般应为本校在职工作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省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等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中青年专家。

应承担或正在承担着国家及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近5年内出版或发表过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的高水平著作、论文。

5.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人数一般为10人左右,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除首席专家外,一般应有2—3名学术骨干、若干名研究人员。

首席专家年龄原则上在55岁以下,学术骨干应为45岁以下的教授(研究员),其它研究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6.创新团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应在突出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在原研究方向上有重大突破或选择新的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

鼓励并支持选择新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

第三章资助范围、申报和评审
第七条XX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范围为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十一五”期间资助30个左右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10个左右。

已获得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资助的团队不再列入本计划支持范围。

第八条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在各高校确定的校科技创新团队中择优产生。

由省教育厅下达申报名额,所在高校根据第二章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教育厅的申报要求进行遴选推荐,填写并上报《XX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学校领导批准,上报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九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以答辩和现场考核形式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形成年度拟入选创新团队的方案,报经省教育厅厅务会议审定。

确定入选创新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