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答题十二种答题模式上课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
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表句里的含义。(2)或者指出这个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倒转句、固定句。(3)或者修辞手法,如拟人、通感等。
步骤二:(1)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2)解释说明修辞。
步骤三:(1)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2)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或者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1: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问题:分析“何枝可依”一句中的“依”字的双重意蕴。
解析:分析“依”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答:1、“依”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步骤一)
2、作者用小鸟找树枝落下来比喻人才找到用武之地。(步骤二)
3、比喻的四大作用中的2个:形象、生动。(步骤三)
答题示例2:柳永《雨霖铃》中:
问:分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中的“催”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分析“催”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催”从修辞手法上来说,是拟人,“兰舟”“催发”显得委婉。“催”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则更加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
答:1、“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
2、作者用“兰舟”来催他们出发,(步骤二)(结合诗文解释拟人手法)
3、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两两依依不舍的心情。(步骤
三)(结合诗文答拟人的3大作用,有几点答几点,此处答
2、3点)
答题示例3: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一、同意。
二、原因:
1、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答题示例4: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一、“绕”字好。
二原因:
1、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步骤二)
2、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步骤三)
三、“晓”字好。(步骤一)
四、原因:
1、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步骤二)
2、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步骤三)
问:《夜归鹿门歌》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惟”字
不能换成“还”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惟”为“单单;只”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
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5)点出换成字的不好。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第二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词的理由是什
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传神的字、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词的思想、全诗诗眼词眼,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步骤一:(1)明确指出作为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词的思想、全诗诗眼词眼的词是什么,(2)并说明是这种现象的原因。
步骤二:(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2)或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或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从该词在诗中意境营造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示例1:
问:杜甫《登高》中,有人评论说:“悲”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一、同意。
二、原因:
(1)“悲”字是点睛之笔,四联分别从不同角度写了悲。
(2)本诗共有八句,第一联写远景及高处的景色,用环境衬“悲”。第二联写近景及低处的景色,也是用
景衬悲。第三联写自身的状况,本身就含“悲”。第四联用“苦恨”等正面写“悲”。(步骤一)
(3)暗含了作者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怨。(步骤二)
答题示例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题指导] 诗眼就是一首诗最为关键的词语。而一个词的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眼前之景,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