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word版本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 原则:
? 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 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 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个体 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 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 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 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 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 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平原 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0.2-0.5mg/L,华北、西北、东北某些地区偏高, 0.20.5mg/L——产生氟骨症。
2.地质因素影响
1)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不
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种类高 度相关
岩石类型
花岗-流纹岩
水的特征
离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理因素影响 1)气候因素 温度与降水的差异导致的风化壳中化 合物和相应元素淋溶迁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3 干旱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湿热区
土壤和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淋失或积聚规律:自湿润区 向干旱区,Na+ ClSO42- Mg2+等离子含量提高, 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 主要通过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岩石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有 一定的作用。
火成岩(玄南方:化学风化强 土层 北方:不易风化,土层薄, 武岩) 深厚,土壤肥沃 不易利用
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
1. 剖面
2.土层厚度
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状况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
质层以上德土体总厚度。最佳土层厚度>100cm,
临界土层厚度>50cm。
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农作物最佳耕
作层厚度>20-25cm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简答题

第一章1.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2.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4.简述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别与联系。
6.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7.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回答1.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对土地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地是综合体;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产物;③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④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⑤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的特性有:(1)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2)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3)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4)工程属性;(5)社会属性;(6)权籍属性。
2.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广义上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地与国土:从范围来看,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超过土地范畴;从目的看,国土强调主权意义,即国与国的关系,而土地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貌要素
地形、地貌对气候、土壤、水文等自 然要素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形成不 同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壤要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类型、性质、肥力等直接影响土地资 源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水文要素
水资源分布、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如灌溉、排 水、防洪等。
社会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
土地资源及其上的植被具有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 水源等生态功能。
国内外土地资源现状
国内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且优质耕地资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 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分类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将其分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 产,建设用地用于城乡建设和发展,未利用地则指尚未被开 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人类 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工业、 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目录
• 土地资源概述 •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 • 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要素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相互作用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优化与调控
01
土地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或经过开发、整治后利用的 各类自然及其衍生要素的总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 域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 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土地利用面临越来越大 的压力。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201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适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二O O 九年二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Soil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Cartography )课程编号:开课学期:第6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36实习周(天)数:2周学分:2一、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异规律、调查及评价、区域生产潜力、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壤则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壤资源的调查、制图、评价与区划,进而有效地给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学习并掌握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区域分异、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基本理论及相关的专业技能技巧。
为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三、教学要求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熟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外业调绘、地物补测、航片转绘、净耕地系数数测算、面积量算及统计、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与操作技术;能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较高水平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能编制出相关研究区域的图件资料。
在教学中以土地资源组成时空变异特性为线索,系统讲解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分类方法、原则、调查与评价,重点介绍土地资源的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着重掌握变更调查的外业及内业的各项工作程序,了解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的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各章节的学时分配上,以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为重点,其所占学时比例也较大。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作用、属性三、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四、概念辨析五、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与方法6、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7、我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特性教学方法:多媒体,图片,示意图讲解。
自然资源学 复习题.doc

B.新马尔萨斯主义者C.新马克思主义者 DA.丰饶论者 重农学派 自然资源学复习题一、 填空题1.国土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2. 自然资源的传统分类包括 ___________ 和工业自然资源,后者又包括矿产资源、农业 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
3. 自然资源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 泄、海洋资源等六大类。
4. 自然资源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5.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管理、 _____________ 、法制管理、情报管理等。
6. 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有:针对(使用目的)性原则;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7. 土地构成三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和区位要素。
& 土地构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包括: ____________ 、地质地貌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 植被要素。
9. 土地构成要素中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包括: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区位 因素包括:离市场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
10.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适应物 价变动的滞后性与缓慢性。
1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由高级到低级分别是 _____________ 、土地类与土地型;分类的 主要依据分别是 水热条件、地貌类型和土壤植被类型。
12.土地评价类型从评价对象出发可分为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
13. 土地评价类型按评价内容方面可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 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14. 土地适宜性分为现实适宜性和 _____________ 适宜性两种,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 分。
二、 单项选择题1. 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其观点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其中悲观派的代表为:(B )A.人类中心B.环境影响C.文化决定D.生态伦学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一种:(B )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C.离自然供给极限越远弹性越小 (D )离自然供给极限越紧弹性越大&下列资源中属于易误用、易污染 是: () 的资源 A.太阳 B.石油 C.天然气 D.自然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 递增,而后不变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C.递减,而后不变 DD.经济原因E.环境2. 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C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B.稍大的影响 B. 很大的影响3. 已查明,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来开采是不经济的储量, 称为:(B ) A.探明储量B.条件储量C.资源基础D.远景资 源4.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称为:()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C.持续能力D.承 载能力5.如果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原有植被受到人类和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过程 称为:(D ) A.异发演替 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 D.次 生演替6.“自然界中没有等级差别”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D )风光9.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什么? (B )A. 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 本的有机构成10.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二、多项选择题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为:(ABCDE )A.资源分布不均衡B.经济发展差异C.地缘政治 问题2.精耕农业前的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机制包括:(ABCDE)A.低能源消费B.人口控制C.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D.自然崇拜E.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3.生物多样性是指:(ACDE)A.遗传多样性B.种间关系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物群落多样性 E.功能多样性4.购买汽车后,下述哪些属于外部成本(DE)(A)汽油费 B.保养费 C.维修费D.交通事故E.空气污染5.地租的形式包括:()(A)经济地租 B.契约地租 C.级差地租 D.绝对地租 E.垄断地租四、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研究任务包括:(1)资源调查:实地调查、统计调查、航空遥感调查、模拟调查;(2)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制订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
土地经济

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报酬: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土地制度: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条件、形式和程序的制度规定。
区位地租:经营不同的区位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面积土地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产权制度: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市场:是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供给:指可利用的土地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的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供给。
土地价格:土地收益现值的总和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价值,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通过信用方式、方法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土地税收: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按预定的标准强制性地从个人和单位向国家财政的资源转移。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基本原则是什么?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原则:①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相结合②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③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⑤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等经济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经济价值的因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降水)三个 方面。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 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 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 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 及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
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 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 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的研究概要

Your company slogan
社会经济构成要素与科学技术构成要素
社会经济构成要素:社会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有时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 过程。如改良土地、平整土地、施肥等。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 性主要有:人口、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社 会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 投入水平等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构成要素: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 资源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土地的 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国家在此方面作了相关奖励制度,如《国土资源 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学技术构成要素有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 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技术因素。
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和地表岩性,它是区域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导致区域能量和物质重新分配的主要原因。它 与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关系非常密切。
Your company slogan
自然构成要素
水文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方面。它既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 因素,又与土地资源利用及开发紧密相关。水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的外 营力,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植被要素:植被中各种植物是地球上第一性生产力的缔造者,是土地 资源生产力的代表。各种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同自然环境或土地 的其他构成因素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土地生态 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生态平衡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植被 作为土地重要的构成要素,既是土地资源的代表,又是其综合特征的 反应,并可指示出土地演替的方向。 土壤要素: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既是在生物、气 候、地形、母质、时间五大成图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独立地历 史自然综合体;也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畴比土地资源围大;从概念的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论(human ecology)
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 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 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 就是文化景观
会经济条件
个别因素: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又称
宗地因素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2、 土地资源价格计算
土地资源实际上还有比较虚的生态服务价值,这 部分价值的量化方法更为困难,但它是客观存在 的。国际上,有一些用替代成本法或机会成本法 等估算生态价值的方法,虽然不甚理想,但毕竟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量化概念,可供进一步研究参 考。
3.4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
3.4.1 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不断取消 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国际 流动的限制,各国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 日益加深,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价格逐步 趋同得过程 。 必须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可 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这是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土地附加人工价值
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直接附加:指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对象上的那一
部分劳动
间接附加:指那些并不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上,
但对于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有影响的劳动。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 生态伦理 的原则
尊重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地资源原则
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感应阶段 首先是对环境的感应。 最初级的环境感应只限于人体 的各种感觉器官。
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
(2)环境认识 (cognition)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③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 配。 ④土地报酬递减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 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 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 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 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 地报酬递减。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3.3.2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 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 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2.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 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 土地产权的真正出现并切实地起作用,还与 土地产权保护的成本有关。确定土地产权会 产生一种激励,鼓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稀缺 的土地资源,更努力地劳动、节俭和积累, 因而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 它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 定,是土地制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 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 取得效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表 现形式。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2.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 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 权利的总称,或称之为权利束;土地资源产 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 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土地所有制: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 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 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 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 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 因素。
。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标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3.2.1 生态伦理
人类通过文化的思索来看待其周围世界,这样 才把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对土地资源的感应 及其心理转换,到决策和行动,并反过来影响土 地资源。 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 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这个思想 引发了人们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出现了生态伦理学。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 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目的要求
1 了解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2
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资源 的经济特性。
重点与难点
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和经济特性
内容提要
土地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因此, 土地资源也包含了人类利用、改造的社会经 济属性。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 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表现出不 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 本章主要介绍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土地资源 伦理与感知、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等内容。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2)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人类通过刀耕火种,只能小规模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仍然相对较小。大约7000年前,随着兽力的使用、金 属冶炼技术的发明和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人类对土 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多开始 定居、开垦土地,进而出现了村庄、城镇,开始了对 土地资源的控制和改造以满足人类需求。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3)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7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土地资源开 发利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 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 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了城镇化 进程。但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相继产生, 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威胁。
对环境的感受在头脑中转 换为某种概念和认识。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 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有: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政策 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包 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 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 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 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1)狩猎、采集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早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和其他 资源,至此,源于自然界的人类开始了与自然界分离。 由于人数不多,用以改变环境的力量有限,并大有自 由迁移的余地,故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很 小而且是局部的。 后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对土地资源环境产生了稍大的 影响。人类能够使用火改变环境,但仍需适应自然求 得生存。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3.3.2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 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 反映。
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合一”观
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 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2.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协调论
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 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它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客观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关系。
1.历史上的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
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理论 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可能论(possib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它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
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又称调整论)
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 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各自按自身的规律发展。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ism)
不同的环境感知成为人们对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 的依据,从而导致对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
土地的稀缺价值
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正 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的天然 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1、 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
按因 素与 土地 关系 分为
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普遍、
共同的因素。
区域因素:指土地资源所在地区的自然社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 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