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隐喻研究综述抽象思维实体语言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隐喻的形式一般为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安徽文学
W 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黄 琛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诗 经 中 的 比兴 . 二 是 先 秦 诸 子 论辩 说 辞 中使 用 中 的譬 论 辩 的 四种 方 法 ( 譬, 侔, 援, 推) 时说 : “ 譬 也者 , 举 他
指出 : “ 夫仁 者 , 己 欲 达而 达 人 。 能取近譬 . 可 为 仁 之 方
喻。 最 早 揭 示 出 比喻 特征 的是 墨 子 , 《 墨子 . , J 、 取》 中谈 法 的定 义 、效 果 和 分类 作 了论 述 。他 认 为 隐 喻 是 指 :
观念 对 待 ,即 将 隐 喻置 于修 辞 学 的学 科 体 系 中 分 析 .
同时 借 鉴 国外 的先 进 理 论 和 方 法 对 隐 喻进 行 分 析 . 使
克 服 了 传 统 隐 喻 理 论 重 功 能 阐 发 、轻 形 式 描 写 的不 足, 并 且 从 多角 度 、 多学 科 对 隐喻 进 行 分 析 . 使 研 究 逐 渐 向语 言 本 位 过 渡 清 末 学 者 龙 伯 纯在 《 文字发凡. 修辞学》 中对 譬 喻 “ 恐 本 事 本 物不 甚 明 白 . 而 引他 事 物 以显 之 也 ” 从 此
物 以 明之 也 。 ” 意 思 是 比喻 要 用他 物来 说 明本 物 。 孔 子 定 义 来 看 , 他 借 鉴 了古 人 的 观 点 。 而刘 金第 在 《 文 法 会 通》 中提到的“ 事 理有 易 知 者 . 有难知者 , 文 中欲 明 难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性语言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有论文发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研究的语言对象角度来看,目前缺乏针对二语的隐喻能力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以一语为对象的研究,且大都是集中在隐喻理解方面。

由于不同研究在其所使用理论框架、实验方法、实验语料、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导致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而从二语(例如英语二语或汉语二语)角度研究隐喻生成能力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分歧。

其次,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认知风格/流体智力与二语水平交叠因素的影响在隐喻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

一般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理解甚至自主产出隐喻的能力。

古往今来,关于隐喻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大部分都着眼于隐喻理解和识别,较少地涉足到隐喻生成,尤其是生成新奇隐喻。

心理学中大多数关于创造力和智力争议最后结论为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能力,具有小范围的重叠。

但研究这些执行能力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争议的。

分析高层次能力,如流体智力(Gf)能产生比分析低层次能力和完成个人任务更强的关系。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复杂。

概念流利作为一种高级语言认知技能,对大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与有效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而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学习提供更为丰富和深邃的途径。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隐喻能力教学来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隐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记忆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关于隐喻能力教学对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

本研究将结合前人研究,探讨隐喻能力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方面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设计。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接受隐喻能力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概念流利度测试,以评估隐喻能力教学的效果。

四、实验过程1. 实验设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隐喻能力教学,包括隐喻理论学习、隐喻识别与解读训练、以及基于隐喻的思维训练等活动;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概念流利度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实验组在经过隐喻能力教学后,在词汇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同义词辨析、反义词记忆、新词学习等方面均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这表明隐喻能力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词汇水平。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差异实验组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表现也优于对照组。

通过隐喻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这表明隐喻能力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学生的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在帮助人们理解复杂概念、拓宽思维视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前后测设计,对比分析隐喻能力教学对大学生概念流利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隐喻能力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测试,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隐喻能力教学的实施4.1 教学内容与目标隐喻能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隐喻的识别、理解、运用及创新等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隐喻的技巧,提高概念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隐喻能力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隐喻的内涵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5.1 数据收集与整理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测试,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数据包括学生在测试中的得分、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反馈等。

5.2 数据分析与比较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变化。

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接受隐喻能力教学后,概念理解与运用能力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学生则无明显变化。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是人们日常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了人际交往和商业行为中。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中使用具有象征和抽象的意义,能够充分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

因此,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学和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三个方面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现状。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直到20世纪,隐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

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如隐喻概念、隐喻解释和隐喻传递等理论。

其中,隐喻概念是指隐喻的形式和特点,隐喻解释是指研究隐喻的阐释和理解,而隐喻传递则是指隐喻的作用及其在人类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二、隐喻的类别隐喻可以分为语言隐喻、视觉隐喻、思维隐喻等几类。

其中,语言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进行隐喻。

例如,“他是一只老鹰”、“我的爱人是一团火”等。

而视觉隐喻是指通过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形式来进行隐喻。

例如,“你的心如花一样开放,点亮了黑夜”图像中的花和灯就是一种视觉隐喻。

思维隐喻则是指通过类比或推理来进行隐喻。

这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发现逻辑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

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并将其与更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类比。

隐喻通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重点转向了数学、物理、工程、商业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隐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结论:本文综述了国外隐喻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等。

隐喻是言语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具有象征和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隐喻对于我们理解和吸引别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述评_蒋敏

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述评_蒋敏
蒋 敏 王荣明
提要: 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对于二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关注以培养二语概念隐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 论和实践研究, 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测量方式等关键要素进行梳理 , 并就未来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 究方向展开讨论, 以期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 关键词: 概念隐喻能力; 教学对象; 教学方法; 测量方式 Abstract: Conceptual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case studies concerning second language conceptual metaphoric competence cultivation,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key factors such as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with the purpose of enlightening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ic competence;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ethod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112 ( 2015 ) 04 - 0051 - 07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隐喻指的是隐含暗示的含义,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

本文尝试从定义、特点、翻译原则、传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隐喻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隐含暗示的词语和概念,它可以在一句话中起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使表达更加有力。

隐喻在浅显的外表下,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把女人形容为“玫瑰”,就把女子的美丽和娇艳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因此,隐喻的概念被认为是隐性的,是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思维。

二、隐喻的特点隐喻有着特定的特点,包括非直接性、抽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隐喻有着非直接的表现能力,因为它的意义不会直接表达出来,通常需要读者去推断。

其次,隐喻有着抽象的特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隐喻有着多样性,它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比喻、联想、引用等,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最后,隐喻也有着复杂性,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个概念,而且可以表达复杂的意义。

三、隐喻翻译的原则隐喻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原则,最基本的原则是遵循原意的原则,即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并在译文中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同时遵循译语文化的特点,以免形成文化冲突。

另外,也要尊重源文意义,不要改变文字的意思或含义,以免丢失源语的气氛。

此外,隐喻翻译也要有趣,尽量使译文有趣耐读,而不要翻译成冷板板的白话文。

最后,隐喻的翻译应该是合理的,翻译完必须要能够被读者理解,而不是空洞的语句。

四、传达隐喻的方法传达隐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语言的不同而进行分类。

最常用的方法是比喻,它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概括出来,例如“人民就是财富的源泉”,用“源泉”比喻“人民”,表达了人民是财富的来源。

另外,还可以使用联想的方法,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联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精神长存”,即把长期的精神联想到“长存”来表达出来。

五、结论隐喻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

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摘要】本实验研究了语法隐喻能力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语法隐喻能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语法隐喻能力培养方法、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以及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发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语法隐喻能力对学生写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能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培养方法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法隐喻能力、学生写作、实验研究、培养方法、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总结、展望、启示、未来研究、定义、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法隐喻是指通过熟悉的语法结构来产生新的语义解释,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手法。

语法隐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和运用语法隐喻的能力,它在写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对于语法隐喻能力的培养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还比较匮乏。

通过对学生的语法隐喻能力进行培养,有望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修辞表达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验证语法隐喻能力培养方法对学生写作表现的改善作用,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法隐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具表现力和逻辑性。

通过研究实验结果,我们将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供更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语法隐喻能力培养的关注,促进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现在的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语法和写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语法隐喻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 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意义的 信息和结论。
研究技术路径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梳理国内外视觉词汇隐喻 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出视觉词汇 隐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法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视觉词汇 隐喻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
词汇隐喻的分类
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
词汇隐喻的认知功能
概念映射、认知简化、认知创新
国内相关研究
01
引进与述评
对国外词汇隐喻理论的引进和消化
02
实证与应用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隐喻研究、词汇隐 喻与二语习得、词汇隐喻与翻译研究 等
03
理论拓展
词汇隐喻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与 拓展
2
揭示视觉词汇隐喻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重要 作用
3
为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有益 的参考
研究目的
系统梳理和总结视觉词汇隐喻的理论 框架和研究方法
深入探讨视觉词汇隐喻的认知和语言规律 及其应用价值
为进一步研究视觉词汇隐喻提供参 考和借鉴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
早期词汇隐喻理论
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总结出视觉词 汇隐喻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04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01
视觉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中,具有较高的出现 频率。
02
视觉词汇隐喻的类型多样隐喻的运用受到文化、语境和个人认知因素的影响。
相关研究比较分析

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语法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深度。

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语法隐喻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借鉴。

本文将对该实验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实验背景二、实验设计2.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共计100名学生参与实验。

3. 实验方法实验采取控制实验组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语法隐喻能力的培养训练;对照组继续进行正常的写作教学。

实验周期为3个月,每两周进行一次写作训练和测试。

4. 实验内容实验组的语法隐喻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讲解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和运用语法隐喻的例句;(3)进行语法隐喻的创作练习和写作训练。

5. 实验指标实验采用作文评分和学生写作表现的变化情况作为实验指标,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写作表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的三个月训练和测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果和分析:1. 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实验组学生在语法隐喻培养训练后,其写作表现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抽象、有深度,明显超过对照组的学生。

2. 语法隐喻运用更加灵活实验组学生在写作中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了语法隐喻,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富有想象力和想象力。

3. 写作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实验组学生在语法隐喻训练后,其写作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个性和创意,内容生动有趣,更具说服力。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语法隐喻能力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是显著的。

语法隐喻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的写作更加有想象力、生动、精炼,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更具有创造性。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语法隐喻培养对学生写作影响的机制,拓展语法隐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框架,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大学教育中,隐喻能力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隐喻能力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隐喻,培养其概念流利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可行性及效果。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隐喻在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隐喻能力对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大学教育中对于隐喻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因此,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以下问题:1. 隐喻能力教学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概念流利性?2. 隐喻能力教学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何影响?3. 隐喻能力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如何评估?四、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某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研究方法:采用隐喻能力教学方法对实验组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3. 数据处理: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过程1. 实验设计:实验分为前测、教学实验和后测三个阶段。

前测阶段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概念流利性测试;教学实验阶段对实验组进行隐喻能力教学,对照组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后测阶段再次对两组进行概念流利性测试,同时收集两组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数据。

2. 实施过程:在实验阶段,实验组采用隐喻能力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隐喻,以及在课程中穿插相关练习和讨论等。

对照组则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六、实验结果1. 概念流利性测试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在概念流利性测试中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隐喻视角的文献综述

隐喻视角的文献综述

隐喻视角的文献综述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的修辞手法。

近年来,隐喻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不同领域中隐喻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隐喻在语言学中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注重于语言形式上的转喻和隐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理论模型。

然而,近年来,隐喻研究的焦点已经从语言形式转向了语用和认知层面,探讨隐喻的意义和效果对于语言理解和交流的影响。

除了语言学领域,隐喻在心理学中也备受关注。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隐喻还被用于心理治疗中,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内在的情感问题。

隐喻在文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中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更是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读者的心理和认知状态。

研究文学中的隐喻可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和意图。

最后,在商业领域中,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品牌营销和广告宣传中。

隐喻可以帮助品牌树立形象和价值观,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

综上所述,隐喻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多层次的概念,其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商业和社会实践中。

未来,隐喻研究将继续深入拓展,探究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 1 -。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62-17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2024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icCompetenceFang Yu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Abstract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the capacity of people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generate metaphors, even communicate metaphorically.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udy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has received certai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summarizes 5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cluding ag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reativity, cognitive style and gender, pointing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in order to provide feasible directions for relevant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future.KeywordsMetaphoric Competenc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rea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隐喻能力研究综述袁芳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收稿日期:2020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摘要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发袁芳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

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隐喻能力,交际能力,创新性,影响因素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隐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Lakoff, 1980) [1]。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2]。

20世纪后半叶,受到哲学、认知语义学以及不断发展的认知科学的影响,隐喻的研究开始向认知科学转向,1980年,Lakoff“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开端。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两届全国认知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其中隐喻都是会议的热门专题之一。

隐喻能力是母语者使用本族语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母语者概念流利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发展隐喻能力、掌握目标语的隐喻表达无疑应当成为外语学习者努力追求的目标(陈道明,1998 [3];严世清,2001 [4];姜孟,2006 [5];李毅,2009 [6];李爱华,2016 [7];潘艳艳&孙凤兰,2017 [8])。

此外,Kathpalia, et al. (2011) [9],Arib (2012) [10],Aintzane & Carme (2013) [11],linska, et al. (2016) [12]分别强调了隐喻能力在英语二语教学中写作、比喻性词汇习得、隐喻思维形成和专业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国外隐喻能力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Flahiv & Carrell (1977) [13]和Gardner & Winner (1978) [14]等就已经开始对隐喻能力进行研究。

国内隐喻能力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自1998年陈道明在《外国语》上发表第一篇关于隐喻能力的文献以来,发展迅速,主要以陈朗、魏耀章、石进芳、袁凤识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

本文特别关注了1977年至2018年的论文文献。

以“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为搜索词,使用的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 (核心论文集)和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检索所得文献数为71篇,其对应的发表年份如图1所示,前期(1977~2010)为摸索期,2011年来为攀升期,该领域研究获得愈来愈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就隐喻能力的定义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

最后总结了隐喻能力研究领域的研究空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建议。

2. 关于隐喻能力的研究2.1. 隐喻能力的定义20世纪70年代末,Flahiv & Carrell (1977)、Gardner & Winner (1978)以及Pollio & Smith (1980) [15]等学者进行了多项研究,先后提出了“隐喻能力”这一概念。

此后,其他学者如Danesi (1986) [16]、Low (1988) [17]等相继对隐喻能力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袁芳Figure 1.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图1.隐喻能力文献刊载量发展趋势图由于研究目标不同,研究者对隐喻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并不相同(袁凤识,2014) [18]。

隐喻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隐喻能力一般包括隐喻理解归纳能力和隐喻产出能力两个方面。

Gardner & Winner (1978)认为隐喻能力应包括一些转释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的理据、在特定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

Pollio & Smith (1980)认为隐喻能力有3个构成要素:原创性、流利性以及提取隐喻意义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Littlemore (2001) [19]又增加了“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的要素。

Kogan (1983) [20]认为隐喻能力就指理解与产出隐喻的能力。

Azuma (2005) [21]认为隐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运用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

Iijima & Murrow (2006) [22]则认为隐喻能力是隐喻识别、解释和产出能力。

王寅和李弘(2004) [23]认为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域概念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像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

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者以语言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

狭义的隐喻能力更多地是偏向于母语者的隐喻能力的发展。

广义的隐喻能力除涵盖狭义的隐喻能力外,还包括语用意识、隐喻功能等诸多方面,视角更为宏观(许保芳&袁凤识,2012 [24];许保芳,于巧丽&袁凤识,2014 [25])。

在二语教学(SLT)和二语习得(SLA)领域中,Danesi (1986)认为二语学习者真正具备交际能力的标志是能够运用目标语进行隐喻表达。

Bachman (1990) [26]认为,诠释修辞(包括隐喻)的能力也是二语者交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后,Danesi (1992)[27]进一步提到隐喻能力是母语者使用其母语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母语者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语学习者只有掌握了目的语是如何在隐喻建构的基础上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知识后才能达到与母语者一样的流利水平。

Low (1988)提出一系列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与目标语密切相关的真正技能,称之为“隐喻能力”。

他从8个方面对英语二语学习者应该发展与隐喻有关的技能做了较为详尽的归类,主要强调隐喻的“社会互动功能”(Littlemore & Low, 2006) [28]。

陈朗(2013; 2016) [29][30]在回顾了以往隐喻能力的有关研究后,对其本质做出以下归纳:隐喻能力研究旨在揭示人作为隐喻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隐喻进行概念上的深层加工水平,包括隐喻的理解和产出水平及个体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个性、特点和规律,同时揭示人借助隐喻实现语言交际的基本过程和效果。

从以上不同学者对隐喻能力的定义可看出,大多数学者关注到是狭义的隐喻能力,并试图将其放置到语言交际中。

本文根据以上文献的定义,将隐喻能力定义为个体理解、识别、生成隐喻的能力,且能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隐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