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近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 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 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 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 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
个体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 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 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 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态(75—100厘米),是两人 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 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 等响度。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 这一距离能起到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 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 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 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 四种形式出现。
行为
返回 3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 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
BBff((PPEE))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 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 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等。 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2)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
领域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办公室中各自 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
(3)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
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人际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 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 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1
2
2
心理现 象与行 为构成
室内环 境中人 的心理 与行为
3.1 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
3.1.1 心 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 人的心理现象 的产生、发展 变化规律的科 学。
心理
心理:是人的感 觉、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情感、 意志、性格、意识 倾向等心理现象的 总称。心理活动的 组成。参阅图3-1。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传”、“成熟”、“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 行为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 域, 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 的行为特征。
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 领域性” 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2)领域性
“领域性”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性” 并不 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 它倾向于表现为 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得到承认的“不动产”, “闯入者”将遇到不快。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3-2。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3-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反应
图3-2 刺激分析示意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 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 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 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
3.2.2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1)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的时
图3-3 刺激与行为关系示意
图3-4 行为的基本模式
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进入新的循环,因为又将有新
的刺激作用于人。故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暂时的。行为和需
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
基本模式:
环境
个体
目标
刺 激
作用
需 要
行为






3.2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 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 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 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 行设计的基础.
3.2.1 心理空间
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 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 间。
(1)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
E-环境( Environment)
3.1.3 行为反应(感知响应、反射)
■ 心理学家将行为的产生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应三 项因素研究,即
SO
R
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stimulator)
O-人体(organism)
R-行为反应(reaction)
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