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接入技术(802.3ah)概要

合集下载

802.3ah(oam)

802.3ah(oam)

1.1.3 远端故障诊断
Ethernet 的故障诊断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网络物理通信没有中断而网络性能缓慢 下降的情况,OAMPDU 定义了一个标志(Flag)允许 OAM 实体把该信息传送给对端, 该标志定义了 OAM 支持的紧急链路事件,紧急链路事件定义如下:
z 单通事件(Link Fault):当本端收方向出现故障,发送方向正常,本端出现单通 事件,应该每秒种发送一次 OAM PDU。
1.1.5 远程 MIB 变量请求
本地的 OAM 实体可以向对端 OAM 实体发送远程 MIB 变量请求 OAMPDU 来要求对 端把当前的 MIB 变量告知本地端,该功能可以定时监控远端端口的链路状况。
1.1.6 OAMPDU
各种 OAMPDU 的具体格式如下。
1-3
H3C SR8800 系列业务路由器 操作手册 OAM
1.1.2 链路监控
链路监控被用于各种环境下检测和发现链路层的故障。链路监控使用事件通知 PDU,当链路故障发生时,本地链路监控到故障后通过事件的方式通知远端的 OAM 实体,标准的一般链路事件定义如下:
标准的一般链路事件 错误信号事件 错误帧事件 错误帧周期事件 错误帧秒数事件
表1-3 标准的一般链路事件 定义
是(1%)

Firewall 板-带 8 个千兆光口
是(1%)

IPSec 板-带 8 个千兆光口
是(1%)

1.1.1 建立 OAM 连接
OAM 连接在 OAM Discovery 阶段进行。通过建立 OAM 连接,相连的设备可以交换 各自的 OAM 配置信息,宣告本地节点支持的 OAM 具体能力。
允许发送变量请求 OAMPDU
可以 可以

ieee802

ieee802

ieee802.3的工作原理IEEE 802.3是以太网标准的一部分,下面是其工作原理的简要概述:1. 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IEEE 802.3使用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将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分割为时间片段,每个时间片段都被分配给一个节点或设备进行通信。

2. 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在共享介质(如以太网中的同轴电缆)上,多个节点可以同时发送数据。

但当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会发生碰撞,因此IEEE 802.3使用碰撞检测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节点在发送数据前会先侦听传输媒介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如果检测到碰撞,则会终止发送并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

3. 数据帧结构:IEEE 802.3定义了以太网数据帧的结构,它包括前导码、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长度/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

这些字段具体定义了数据帧的各部分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帧的识别、校验和处理。

4. 数据帧传输:当节点发送数据时,它会将数据封装为一个数据帧,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出去。

接收方节点侦听传输媒介,并根据目的MAC地址判断是否接收该数据帧,如果是,则进行数据解封装,并交给上层协议进行处理。

5. MAC地址:以太网中的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识该设备。

节点在发送数据时,会使用目的MAC地址来指定数据帧的接收方,而源MAC地址则用于标识数据帧的发送方。

总而言之,IEEE 802.3通过时分多路复用、碰撞检测等机制,以及定义数据帧的结构和传输方法,实现了节点之间的通信。

这种基于MAC地址的以太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等网络环境中。

IEEE802.3ah协议总结

IEEE802.3ah协议总结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 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 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 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W orkingWorkingMaking it–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IEEE 802.3ah标准与以太接入网

IEEE 802.3ah标准与以太接入网

IEEE 802.3ah标准与以太接入网
黄晓燕;雷维礼
【期刊名称】《通信与信息技术》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以太接入网的标准IEEE 802.3ah已于2004年6月24日发布.以太接入网使用了三种基本传输模式:光纤上的点到点传输、光纤上的点到多点传输和话音级铜缆上的点到点传输,并在LAN/MAN领域第一次引入了网络的OAM(运行、管理和维护)机制.该技术正在成为宽带接入技术中的最新主力.研究以太接入网技术对研究新一代的宽带接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黄晓燕;雷维礼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
【相关文献】
1.以太接入网中IEEE 80
2.1x协议的实现与应用分析 [J], 钟碧磊;赵荣华
2.盛立亚推出符合IEEE 802.3ah标准的GE-PON产品 [J], 无
3.IEEE 802三个新标准带来了什么——解读IEEE 802.3ah、IEEE 802.11i、IEEE 802.17标准 [J], 雷维礼
4.新产业联盟成立,力推以太网技术发展—以太网联盟成市,为所有IEEE 802以
太网标准的发展提供行业性保护 [J],
5.盛立亚系统公司推出符合IEEE 802.3ah标准的GE-PON产品 [J], 刘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EEE802.3ah协议介绍

IEEE802.3ah协议介绍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WorkingMaking it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802.3ah oam原理

802.3ah oam原理
802.3ah OAM功能的实现
孙有越
Agenda
802.3ah简介 802.3ah OAM功能简介
802.3ah
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 (EFM)
以太网将成为构建用户接入网的主流技术
部署规模大、成本低
可靠性低、管理能力差
99.5% vs 99.999% 无完备的OAM开销定义 无保护倒换
网管中心
802.3ah OAM
远端环回
本地DTE向远端DTE同时发送普通帧和OAMPDU
远端DTE的OAM子层只接收OAMPDU,其余的全 部环回 两端DTE的OAM子层都要周期性的发送OAMPDU 以避免重启OAM发现 本地DTE的OAM子层只接收OAMPDU,其余的全 部丢弃
802.3ah
对802.3-2002进行了一些扩展
物理层规范和接入拓扑
反映用户接入网的需求
OAM
提高可靠性和管理能力
802.3ah
物理层规范和接入拓扑
P2P copper cable (EoVDSL) P2MP optical fiber (EPON)
P2P optical fiber
802.3ah OAM
No Image
802.3ah OAM
远端失效指示 远端环回 链路监测 其它
802.3ah OAM
远端失效指示
copper cable
用户网络
optical fiber 运营商 侧设备 802.3ah OAM session
运营商网络
用户侧 设备
normal frame OAM frame
802.3ah OAM
802.3ah OAM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用户接入流量控制
对一个端口接入的站点数进行控制
简单的办法是将MAC地址与端口绑定,但通过代
理仍能实现一个端口的多机接入
限制一个IP地址所能同时建立的TCP连接,可以
间接的限制一个端口的站点个数
对一个端口接入速率控制
限制端口接入的最高速率和最低速率
运营商同时必须保障用户的接入流量
29 Mlx 2004年秋
IEEE802.3ah- P2P@copper
短距离
对称速率: >=10Mbps 距离 >=750m
长距离
对称速率: >=2Mbps 距离 >=2700m 10PASS-TL
基于ITU-T
10PASS-TS
G.993、ANSI T1.424
(VDSL) 速率为10Mb/s,距离可达750m 频分双工FDD 下行:138kHz~12MHz
的服务
10 Mlx 2004年秋
以太网接入的基本结构
用户 以太接入 运营商
PC
接入 交换机 接入 交换机 接入 交换机
汇 聚 交换机
ISP
PC
含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功能
11
Mlx
2004年秋
以太网接入的基本结构(续)
接入结构实质是一种以太交换机的组网结构 靠近用户侧 ,由双绞线连接,速率一般10Mb/s
PC机安 装客户软件 用户的接入
由AAA服务器集中仲裁 由接入交换机分布控制

PPPOE和802.1x的细节将在第10章中讲解
24
Mlx
2004年秋
IEEE802.3ah标准

标准概要
802.3ah的PHY介质相关接口MDI 802.3ah的OAM 802.3ah的应用模式

IEEE802.3af——以太网供电技术

IEEE802.3af——以太网供电技术

IEEE802.3af——以太网供电技术美国泛达公司中国区市场部本文介绍了通过以太网供电的新技术,讨论了这一技术对未来设备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通过以太网供电?以太网供电(Power over Ethernet,PoE)是一种把现有以太网标准扩展的创新技术,它通过数据以太网线缆供应直流电力给网络装置,允许IP电话、无线局域网接入点和其它设备通过现有的局域网布线接收电力及数据,而不需改动现有的以太网布线基础设施。

它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标准,称为IEEE802.3af,是现有以太网标准的扩展标准。

这一标准的确定,有助于促进通过以太网供电的设备和安装数量的迅猛增长。

在未来几年内,通过以太网供电可能会非常普及,因为在以太网交换机中增加电源的成本将变得非常小。

事实上,它为电力分配提供了第一个真正的国际化标准。

通过以太网供电的动机几乎所有设备都同时要求数据连接和电源。

如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实例是,电话由电话交换机通过承载语音的同一条双绞线供电。

现在,我们可以对以太网设备实现同样的功能。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部分原因如下:∙设备只需使用一套线缆,简化了安装过程,节约了空间。

∙不需支付昂贵的电气人员工资,或为迎合电气人员的时间安排而推迟安装工作,从而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设备可以简便地移动到任何地方而只要敷设一条局域网线缆,对工作空间的影响达到最小。

∙更加安全,不再到处都有电线。

∙即使在电力失效时,如设备装有UPS仍能保证设备供电。

∙除可以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外,还可以使用SNMP网络管理设施,监测和控制设备供电情形。

∙可以远程关断或复位设备,不需复位按钮或电源开关。

∙在无线局域网系统中,简化了RF勘测工作,因为可以简便地移动布线接入点。

以太网供电的优点:∙减低成本,不须为每个网络装置提供数据和电力线缆。

∙灵活性,网络装置可被安装在任何位置,而不须靠近一个已存在的电源输出口。

∙可靠性,有SNMP能力的PoE装置,可实施遥远检测和控制,能有效地处理或修理装置的耗电量和/或失效故障。

IEEE8023ah协议总结

IEEE8023ah协议总结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 – MEF15网元管理需求– 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 (E-LMI )WorkingMaking it–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以太网供电(POE,802.3.af)解析POE技术入门POE技术论坛

以太网供电(POE,802.3.af)解析POE技术入门POE技术论坛

以太网供电(POE,802.3.af)解析POE技术入门POE技术论坛展开全文1、概述早在1999年,以太网供电已经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了。

实际上,当时已经有许多公司提供了专用解决方案,其中包括3Com、PowerDsine和Cisco等。

但比较新颖的想法是制定一项工业标准,以保证各种设备之间实现全面的互操作性。

IEEE在1999年开始制定该标准,最早参与的厂商有3Com, Intel, PowerDsine, Nortel, Mitel和National Semiconductor。

但是,该标准的缺点一直制约着市场的扩大。

直到2003年6月,IEEE批准了802. 3af标准,它明确规定了远程系统中的电力检测和控制事项,并对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通过以太网电缆向IP电话、安全系统以及无线LAN接入点等设备供电的方式进行了规定。

2、 POE的关键技术1) POE的系统构成及供电特性参数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端设备(PSE, Power Sourcing Equipment)和受电端设备(PD, Power Device)两部分。

PSE设备是为以太网客户端设备供电的设备,同时也是整个POE以太网供电过程的管理者。

而PD设备是接受供电的PSE负载,即POE系统的客户端设备,如IP电话、网络安全摄像机、AP及掌上电脑( PDA)或移动电话充电器等许多其他以太网设备(实际上,任何功率不超过13W的设备都可以从RJ45插座获取相应的电力)。

两者基于IEEE 802.3af标准建立有关受电端设备PD的连接情况、设备类型、功耗级别等方面的信息联系,并以此为根据PSE通过以太网向PD供电。

POE标准供电系统的主要供电特性参数为:电压在44~57V之间,典型值为48V。

允许最大电流为550mA,最大启动电流为500mA。

典型工作电流为10~350mA,超载检测电流为350~500mA。

在空载条件下,最大需要电流为5mA。

802.1ag和802.3ah的区别介绍

802.1ag和802.3ah的区别介绍

802.1ag和802.3ah的区别物理介质: IEEE 802.3ah只用于802.3类型的网络;IEEE 802.1ag能传输802帧的所有物理介质网络环回: IEEE 802.3ah在远端打环,数据真正被环回,影响正常数据传输;IEEE 802.1ag不打环,数据没有被环回,只是类似于ping的请求与响应,不影响正常数据传输连接性检查:IEEE 802.3ah周期为1s,只能检查到链路是否连接,不能检查到是否是预期的连接;IEEE 802.1ag周期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选择,既可以检查是否连接,也可以检查到非预期的连接错误.监控范围: IEEE 802.3ah只能监控单条链路,不可以监控共享链路;IEEE 802.1ag既可以是单条链路,也可以是部分或者整个网络,可以监控共享链路功能: IEEE 802.3ah可以获取远端接口的统计信息,提供错误信息的超出门限告警 IEEE 802.1ag提供LT扩展性: IEEE 802.3ah允许厂商定义自己的TLV,也允许用私有的操作码来定义新功能;IEEE 802.1ag只允许厂商定义自己的TLV;不允许厂商扩展新功能。

(1)802.1ag的组成部分随着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快速发展,802.1ag也被集成到用于建立电信级以太网服务的所有交换机和路由器中。

IEEE802.1ag规范,也称为连接故障管理(CFM,Continuity Faulty Management)。

802.1ag由以下几部分组成:●Maintenance Domains(MDs):定义一个管理域,在这个管理域里可以最多有8级(0~7)嵌套,允许用户、服务供应商和运营商在各自级别运行单独的OAM。

●Maintenance Associations(MAs):MAs是一种点到点的关联,这种关联构成了一种典型的状态监控服务,每个MA分别由不同的MAID来标识。

●Maintenance Points(MPs):MPs是构建运营级以太网业务的实体。

epon标准

epon标准

epon标准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标准是一种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无源光网络标准,用于实现高速宽带接入。

EPON 标准由IEEE 802.3ah 工作组制定,是一种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它利用无源光分路器将光信号分配到多个用户终端。

EPON 标准的主要特点包括:
1. 高速宽带接入:EPON 支持高达1 Gbps 的下行速率和100 Mbps 的上行速率,可以满足高速宽带接入的需求。

2. 无源光网络:EPON 利用无源光分路器将光信号分配到多个用户终端,无需在每个用户终端安装有源设备,降低了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3. 以太网技术:EPON 采用以太网技术作为底层通信协议,具有成熟、稳定、易用等优点。

4. QoS 支持:EPON 支持服务质量(QoS)保证,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不同的优先级和带宽保证。

EPON 标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宽带接入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IEEE802.3ah协议总结

IEEE802.3ah协议总结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 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 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 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W orkingWorkingMaking it–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AccNet以太网接入技术

AccNet以太网接入技术

用户开户登记与用户信息管理

用户需要到运营商进行开户登记 用户申请的服务类别 记费的方式等 身份的合法性认证 给通过认证的用户授权接入 根据用户属性向用户提供应该享受的服务 记录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
Access Network 24
维护和更新用户信息库



用户接入网络时的管理



2018/11/22

以太网接入

以太网技术已经是园区网接入主流 新兴的宽带运营商已经大量发展了以太接入技术 专门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了以太接入技术

IEEE 802.3ah-2004,EFM

以太接入技术正在进一步完善

系统结构、接入控制、用户隔离、……
Access Network 2
2018/11/22
以太接入的两种方式

2018/11/22 Access Network 33
以太网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IEEE802.1X——基于端口的控制协议

在交换机接入端口上进行接入控制

工作组以太网具有
很好的承载与传送功能
简单的系统管理功能
工作组以太网没有:用户接入控制功能 直接作为接入,很难运营管理

2018/11/22 Access Network 21
接入面临的问题

作为接入是一个公共网络,需要面临并解 决:

用户的接入控制问题
用户的身份认证(用户合法?)
2018/11/22
Access Network
28
接入面临的问题
用户的接入控制与管理问题 安全性问题 接入设备的供电问题

《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AccessNetworkTechno1ogies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8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信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等得到飞快发展。

用户对业务需求的多样化、个人化,促使电信网向数字化、IP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接入网是通信网络(包括电信网络与IP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入网技术,特别是【P接入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普遍应用是当前通信网络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在全球广受重视。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接入网技术的最新动态。

课程主要讲授接入网两大总体标准框架,即电信接入网标准G902和IP接入网标准Y.1231;以IP接入为中心,全面介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技术原理、技术标准及典型应用;讲授用户接入网管理体系及相关控制和管理协议。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各种接入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能根据实际接入环境和接入需求,对接入网进行规划,培养学生对接入网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在课程中综合地运用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熟悉基础内容;掌握基本概念、主要宽带接入技术的原理、技术与应用;了解新技术动向;理解宽带接入与应用的基础内容,掌握宽带接入基本概念如信源压缩、信道纠错技术,掌握多载波调制、主要的线路编码思路,了解ADS1的超帧结构、APON中的测距、电视基础,了解HFC与CM、V5接口协议、家庭网络标准等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在以后的工程中加以实施和应用。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二章接入网体系结构(2学时)一、基本内容:(一)什么是接入网(二)电信接入网总体标准(Ξ)IP接入网的总体标准(四)接入网的功能模型(五)宽带接入技术(六)用户接入管理二、基本要求:了解接入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重点:电信接入网标准G902和IP接入网标准Y.12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1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教学重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主要特点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存在的问题 两种以太接入模式:PPP0E和802.1X 以太接入网标准802.3ah概要 掌握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面临的问题,以及 采用接入控制措施 掌握以太接入网802.3ah的几种接入模式和特 点

1977年底: Metcalf等获得CSMA/CD等4 项专利

6
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
接入网技术
3.2.2 以太网的标准

DIX标准: DEC/Intel/Xerox

早期标准,便于使用但权威性不足 Ethernet Ⅰ(1980)、Ethernet Ⅱ(1982)

IEEE 标准
接入网技术

本章要求


2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3.1 引言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4 802.3ah以太接入网
3
接入网技术
3.1 引 言

以太接入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方式 基于现有其他基础技术的以太接入(802.3ah)
以太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12
接入网技术
传统以太网 CSMA/CD的工作原理
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延时重发
冲突信号返回 冲突产生
冲突信号返回
A发出的数据
B发出的数据
A计算机 MAC地址为MACA
B计算机 MAC地址为MACB
C计算机 MAC地址为MACC
13
接入网技术
14
接入网技术
根据帧的目的地址,我们可以把 帧分为以下三种帧:
15


接入网技术
快速以太网

符合100Base-T规格的以太网 两种不兼容的标准

100Base-T的802.3u标准 100VG-AnyLAN的802.12标准(应用较少)

IEEE 802.3u标准包括


100Base-T4 100Base-TX 100Base-FX
该协议适用于10/100Mb/s双速以太网卡,速率升级无 需人工干预,自动检测,自行配置完成

以太网具有简单、经济、易维护特点, 得到广泛使用
电缆系统是无源的,站点(具有以太网卡 的主机)的接入与安装很方便 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的限制,以太网覆盖的 范围有限制 低负载时网络基本没有时延,当网络负载 重时,网络效率下降,存在发送时延不确 定的缺点

8
接入网技术
以太网的命名原则
IEEE802.3定义了一种缩写符号来表示以太网 的某一标准实现: n -信号-物理介质

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目的MAC地 址为一个单一的MAC地址,如00-50-56C0-3F-01。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 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也就是目的MAC 地址为FF-FF-FF-FF-FF-FF。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 部分站点的帧。
其中:
n: 以兆位每秒为单位的数据率
信号: 基带或宽带类型
物理介质:表示介质类型
9
接入网技术
例如:
100BaseT
表示传输介质为双绞线
表示以基带方式传输 表示传输速率为100Mbps
10
接入网技术
以太网帧格式
11
接入网技术
以太网的分类




传统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传输速率10Mbps,包 含有10BASE-5、10BASE-2、10BASE-T、10BASE-F等 标准。 快速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u,传输速率100Mbps, 包含有100BASE-Tx、100BASE-Fx、100BASE-T4、 100BASE-T2等标准。 千兆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z和IEEE802.3ab,传输 速率1000Mbps,包含有1000BASE-T、1000BASE-CX、 1000BASE-LX、1000BASE-SX等标准。 万兆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ae,万兆以太网目前只能 在光纤上传输不能兼容在双绞线上传输,且这类设备价格昂 贵,现仍属初级阶级。

当今标准,由IEEE 802.3工作组负责 1982年12月:802.3标准草案宣布 IEEE 802.3-1985:标准的第一个版本

必须与LLC子层一起使用 可以直接通过MAC向高层提供服务(可不需LLC)
接入网技术

IEEE802.3-2002:正式标准第二版(现行)

7
以太网是最常用的局域网
接入网技术

IEEE 802.3定义了自动协商协议

16
快速以太网
指标 全双工 电缆对数 电缆类型 是 两对双绞线 UTPCat5 STP 1 100m RJ-45或DB9
100Base-FX 是 一对双绞线 多/单模光纤 200m,2km MIC ST SC

站点获得访问网络媒体后,突发模式允许连续发送多帧, 直到达到1500 byte为止 1000Base-SX 1000Base-LX 1000Base-CX 1000Base-T
接入网技术
3.2.4 现今的以太网
5
接入网技术
3.2.1以太网的诞生

Bob Metcalf & David Boggs 1973年5月22日@PARC/Xerox

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Ethernet

1976年6月: Metcalf & Boggs发表著名 论文

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

以太网组网灵活、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成熟 已是园区网接入的主流

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的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已经出台

IEEE802.3ah,也叫第一公里以太网EFM

4
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技术,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接入网技术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2.1 以太网的诞生
3.2.2 以太网的标准
3.2.3 早期的以太网
100Base-T4 是 4对双绞线 UTP Cat3 100m RJ-45
17
接入网技术
千兆比以太网

由IEEE 802.3和IEEE 802.3ab工作组制定 载波延伸

为能检测冲突,需将最大电缆长度减到10 m,这就无实 际用处了。它采用办法,竞争期变为512 byte

突发模式操作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