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力理论看传统智力测验的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999年第3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智力理论看传统智力测验的局限
揭水平
(武汉教育学院)
传统智力测验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智力因素分析理论,从当代智力理论发展来看,传统智力测验的根基显得陈旧和薄弱。
一、以因素分析理论为背景决定了传统智力测验先天不足
心理学的主流经历了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变,智力理论也由因素分析理论占主导地位逐渐过渡到认知理论占主导地位。
早期的智力测量学家在编制测验时没有系统的智力理论的指导,智力理论的嬗变没有在传统智力测验演变史上打下什么明显的标记。
他们往往醉心于测验技术的改进,忽视了在究竟什么是智力以及IQ分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智力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研究进展。
这种排斥理论的倾向也许在不少智力测验学家信奉的那句名言中表露得最为坦率了: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东西。
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对智力没有自己的 看法 ,因为对测题的取舍有赖于对智力的分析。
只不过这种分析的基本特征是以因素分析理论为背景,无视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智力作某种静态的因素解析,试图通过相关矩阵分析发现智力稳定的特质结构。
传统智力测验编制者们这种专注于行为的结果和心理活动的产物而对产生这些结果或行为的内部过程无动于衷的倾向,与行为主义对行为结果的强调如出一辙;然而,在当今强调过程研究的认知主义时代,就显得陈旧和落后了。
要揭示智力的内涵,就必须考虑产生外显行为结果的心理过程。
以认知心理学为背景,智力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 过程 是构成智力整体的组成成分,智力的差异评定应奠基于对智力各个亚系统或亚过程的分离。
二、传统智力测验忽略了元认知成分这一核心成分的测量
斯腾伯格(R.Strernberg)1985年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与戴斯(J.P.Das)、纳格利尔里(J.
A.Nag lieri)1990年提出的PASS模型是认知智力理论中比较成熟的代表。
在这两个理论中,智力活动的高级过程和元认知成分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元认知成分成为智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元理论的成分亚理论和PASS模型深入地剖析了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过程,为智力差异的评价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标准。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成分亚理论由三个层次的成分构成,它们是元成分(M eta-com po nent),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和知识获得成分(Acquisition of Know ledge)。
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高级管理成分,它的功能是计划、评价和监控。
操作成分的功能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操作,对信息进行编码、推断、提取、应用、贮存等一系列操作,同时提供反馈信息。
认知获得成分的功能是学习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等等。
参照成分亚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智力测验主要涉及到智力活动的操作成分。
PASS模型(Pla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 Model)认为人类智 收稿日期:1999-03-20
力有三级认知功能系统,即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编码系统,最高层次的计划系统。
注意!唤醒系统是影响个体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和作出计划的基本功能系统,该系统在智力活动中起激活和唤醒作用。
编码加工系统是智力活动中主要的信息操作系统,负责对外界刺激的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贮,它的认知功能从加工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几个加工单元先后依次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继时性加工方式和若干个加工单元同时开始进行信息处理的同时性加工方式。
处于最高层的是计划系统(与斯腾伯格成分亚理论中的元成分极为相近),它是整个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性工作,在智力活动中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策略,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计划系统对注意!唤醒系统和编码加工系统起监控和调节作用。
根据戴斯的分析,传统IQ 测验之所以有一定效度,就在于它们的某些测题使用了PASS 模型中的同时!继时编码系统任务。
换言之,传统IQ 测验中只测量了四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同时编码和继时编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认知智力理论都认为元认知成分是智力结构中的核心成分,然而,以因素分析理论为基石的传统智商测验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
三、传统智力测验忽视了对发散思维能力的测量
虽然智力不能与思维能力划等号,但思维能力显然是智力的重要成分。
思维有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之分,思维能力有聚合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之别。
传统智力测验侧重于聚合思维能力的测量,忽视了对发散思维能力的测量。
这些测验中的客观性测题往往要求受测者从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答案或最正确答案,主观性测题的评分标准中也往往只给出了一个最佳答案或极少的正确答案,而且,这些测验只要求主试关心被试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而不要求主试关心他们解答问题的认知过程,因此,传统智力测验不可能测量受测者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解决途径的发散思维能力。
而发散思维能力与聚合思维能力是方向相反的两种能力,两者之间是非线性关系,聚合思维能力的测量分数不能代表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低。
所以,传统智力测验的结果不能全面说明人的思维能力。
或许应将传统智力测验与发散思维能力测验结合起来,在传统智力测验的基础上,运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等这类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方面衡量人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方能达到比较全面反映个体之间思维能力差异的目的。
四、传统智力测验对智力与经验关系的认识显得模糊不清
根据认知论的观点,主体的认知结构既是原有认知活动的结果,又是新的认知活动的基础,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组织将参与到当前认知活动之中。
如果当前的问题或操作只需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就能完成,原有的认知结构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这种认知活动只能称之为 练习 。
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必须经过改组或改造才能解决当前问题或完成当前操作,那么,这种认知活动就有了新异成分,才能视为智力活动。
从智力测验的角度来看,要保证测验结果的有效和公正,就要使所有受测者对测题保持在基本相同的经验水平上,要使测题对主体来说处于相对新异或处于加工自动化的过程之中,否则就不能保证所测的是真正的智力活动。
然而,传统智力测验在此问题上多少显得有些矛盾,例如,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既有大部分算得上是测量智力的测题,也有一些象 常识 、 理解 之类的非智力题。
另外,有一些测验学家为了追求纯智力的理想,想出了 文化公平 的主意。
如果把这种努力理解为恒定经验的影响,那么,这种努力或许还值得赞赏。
但 文化公平 测验的实质是企图排除文化和经验的影响,无视认知结构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所以,这种追求纯智力的做法是(下转第3-42页)17
1999年第3期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1999年第3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的创造智慧,尊重实践经验,也就没有科学化。
而决策的民主化,必须有其科学化为保证,要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2)各级各类学校结构体系的最优化。
所谓最优化的结构体系,就是能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体系。
由于教育的周期性较长,因而需要加强科学预测。
社会文化各层次需要的多样性、变动性与教育制度的不适应性、惰性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普遍而且将长期存在的现象。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在教育结构改革方面加强多样性、灵活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体制现代化的一个趋势。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其实质在于教学的内容要面向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变更教学内容以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和要求,提供给受教育者以最优化结构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
教育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和热点,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兴起的课程现代化运动(前苏联赞可夫 发展教学理论 、美国布鲁纳 知识结构教学理论 、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 范例教学理论 )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的实质和特征。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因素,其实质在于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为了人的现代化,为了整个教育的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必须积极、严肃认真地促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面向 的战略构想,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经验思维方式,顺应了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端。
注释: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107、40、95、40页。
∗季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及思考),载(教育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149页。
−叶澜:(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把教育战略重点地位落到实处),(教育改革)1994年第2期。
田慧生主编:(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上接第3-17页)一种枉费心机的做法。
五、智力测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智力活动的实际情境性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强调心理活动的情境性。
斯腾伯格智力三元理论中的智力情境亚理论也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强调智力是一种主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行为。
情境亚理论规定了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智力范围,这是任何智力测验的编制能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任何智力测验当它从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实验室中的或测验试卷中的操作问题或笔纸问题时,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某种实际情境性,与现实情景有了一定的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对现实世界的适应与进行测验类型的任务或实验室任务的操作所需要的适应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大不同,只有极端的还原论者才会声称它们是同一技能。
所以,通过传统智力测验获得的IQ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智力差异,必须应用其它评价手段予以补充。
传统智力测验如此,未来的新型智力测验恐怕也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