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可靠性理论与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可靠性的特点
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工程有700万只元器件和 零件,参加人数达42万人,参予制造的厂家达1万5千 多家,生产周期达数年之久。象这样庞大的复杂系统, 一旦某一个元件或某一个部件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整 个工程失败,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可靠性问题特别突 出,不专门进行可靠性研究是难于保证系统可靠性的。
苏联于1961年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时,提出了其可 靠度达到0.999的定量指标(要求)。
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可靠性研究的水平 ,扩展了其研究和应用的范围。
二、 可靠性的发展
由电子、机械、航天领域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核 能工程、动力、建筑、石油化工等各个工程领域。
日本,20世纪50年代后期引入可靠性技术,在民用领 域取得巨大成功。日本预见到产品竞争的焦点就在于 可靠性(质量),很快设立了全国性的可靠性研究机 构可靠性工程控制小组,将可靠性技术迅速推广至民 用机械和电子产品,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可靠度,使 其汽车、彩电、照相机、收录机、电冰箱等畅销全世 界,一时间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二、 可靠性的发展
三、可靠性的特点
(1)提高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防止故障和事故发生。随着
科技进步,系统或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的复杂性增加。
波音747喷气客机有4500000(4百5拾万)个部件,当单个元
件可靠性为99.999%时,若系统由10个、100个、…,元件组成
串联系统 可靠性如下:
一台600MW的发电机 系统个数(个) 产品可靠性 由于故障停运一天,使电厂
第一章 可靠性概述
第一节 可靠性பைடு நூலகம்定义及其指标
一、可靠性的定义
系统或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规定 是指系统或产品所处的使用环境与维护

条件 条件,包括:机械条件、气候条件、生
物条件、物理条件和使用维护条件等。
个 规定

时间 是指系统或设备(产品)执行任务的时间。

规定 功能
这些事实引起美国军方的高度重视,开始研究这些 “意外”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了可靠性的概念。
二战中,德国人在火箭研制中首先提出火箭系统的可 靠度等于所有元器件可靠度乘积的理论。
二、 可靠性的发展
1952年,美国军事部门、工业部门和有关学术部门联 合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简称AGREE)
1957年,AGREE发表了著名的“军用电子设备的可靠 性”报告。提出在研制及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可靠性 指标进行试验、验证和鉴定的方法;在生产、包装、 储存和运输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及要求;提出了产品 可靠性指标的建立、系统可靠度指标分配的方法,从 而建立了可靠性理论的初步框架。
(2)提高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能使产品总费用降低。 (3)提高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提高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能提高企业信誉,提 高经济效益。
三、可靠性的特点
(1)可靠性按学科分类: 一般可分为:可靠性数学;可靠性工程;可靠性管理;可 靠性物理等。 (2)可靠性的技术基础: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材料、结构、物理学;故障物理学; 基础试验技术;环境技术等。
1
99.999% 的收入减少432万元;
10
99.99%
最为惨痛的教训是乌克
100
99.90% 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000 1万 10万 100万
99.01% 90.48% 36.79% <0.1%
1986年4号反应堆因核泄漏 导致爆炸,直到2000年12月 完全关闭,14年里乌克兰共 有336万人遭到核辐射侵害。
(3)可靠性学科特点: 可靠性学科特点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众多学科的综 合;反馈和循环(通过反馈与循环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四、可靠性与质量管理
可靠性研究的是随机事件或随机现象。世界上有些事件是 确定的,只要满足了一定条件,这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变的,如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等等。 但世界上有些事是不确定的,每次观测的结果是不同的,是有 差异的。如测量同一批规格零件尺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二、 可靠性的发展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通信、雷达等方面提出 了可靠性问题,70年代末开始关注重点军用工程元器 件的可靠性问题和民用产品的可靠性问题。至20世纪 80年代末,军用元器件可靠性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5 年时间内使电视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提高了一个数 量级。
90年代起,许多民用机电产品都制定了可靠性指
一般指由用户提出的指标和要求。
第一节 可靠性的定义及其指标
二 、可靠性的定量定义
可靠性就是系统在时间t内不失效的概率P(t)。如 果T为系统从开始工作到首次发生故障的时间,系统 无故障工作的概率有下式:
P(t)=P(T>t) P(t)具有下面三条性质: (1)P(t)为时间的递减函数; (2)0≤ P(t) ≤ 1; (3)P(t=0)=1;P(t=∞)=0 系统或设备的可靠性是一个与时间有密切关系的 量,使用时间越长,系统越不可靠。
第二节 可靠性的发展
可靠性工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源于 军用电子产品的失效及其控制问题。用传统的 产品质量分析方法难以解释一些电子产品在实
际中出现的故障和失效问题…。
二、 可靠性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由于 飞行故障而损失的飞机为21000架,比被击落的多1.5 倍;运往远东的作战飞机上的电子设备60%在运输中 失效,在储存期间有50%发生失效;海军舰艇上的电 子设备70%因“意外” 事故而失效。
这个报告被公认为是电子产品可靠性理论和方法的奠 基性文件。从此,可靠性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
二、 可靠性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苏联相继把可靠性概念及 理论用于航天计划,机械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得到发展 ,如随机载荷下机械结构和零件的可靠性,机械产品 的可靠性设计、试验验证等得到研究和应用。
标,使产品质量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 可靠性的发展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 高质高效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节省资源降低消耗的 需要。
现代质量观——把可靠性指标作为度量质量的必备 指标,把可靠性技术管理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 业生产的全过程,使可靠性理论和技术转变成生产力 。
二、 可靠性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