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a8c03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f.png)
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它主要探讨的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启示。
以下是一些启示:
1. 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要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种领导风格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2. 以人为本: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人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只看重效益和利润。
3. 和谐共生:《道德经》中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团队的和谐共生。
4. 谦逊低调: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这意味着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身作则,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5. 持续学习:《道德经》中强调“学无止境”,主张持续学习和自
我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
![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69768ce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9.png)
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从《道德经》中读出的更好的企业管理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水的这些特点就像是“道”。
我们看不见道,但我们看得见水,知道水的特性,就应该能悟道。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为之。
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也是在宣扬一种领导哲学。
“处众人之所恶”,自愿退居“下游”,包容一切,一位优秀且伟大的企业家,就要有这种低调务实的精神。
“居下地”高位向下,且行为底调,这是当前的企业家们最应该要有的.精神。
那些行为高调并且被众多“光环效应”所包围的领导者,往往失败于掌握太多大权,沉迷于下属的赞美,从而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结果都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013年5月马云辞去CEO。
他常说,阿里集团要做102年的企业,百年老店必然面临新老交接,只有打造出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淡化个人色彩,用制度管人管事,平缓过渡,才能使企业在没有英雄时也可以运转正常并不断发展壮大。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说过:“如果一家存活了10年的公司的CEO一天都不能离开,是非常危险的。
”可见,优秀的领导者都会适时的选择“退居”,这不仅表现为企业在治理上质的飞跃,更是企业真正能达到基业长青的一大制度保障。
老子进一步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7aab86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9.png)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挖掘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将其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将会给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从重视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实行人本管理和贯彻柔性管理三个方面,探讨老子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核心文化柔性管理人本管理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所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军事、管理、医学和天文等思想,其中有关管理的许多论述,在今天的管理中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价值被国内外许多人所认可。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探讨老子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重视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在《道德经》全书中共出现了七十三次。
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它无形、无相、无声,“恍兮惚兮、寂兮寥兮”,但却“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确实存在。
《道德经》开篇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道”,并不是常恒形态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实体的道。
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可道”的、可以名状的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的,很难用言语阐述的管理或尚未完全达到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
这和现代企业所推崇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契合。
三流的企业靠人才,二流的企业靠管理,一流的企业靠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的见解并不相同。
美国学者Kotter & Heskett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和经营战略等。
管理哲学《道德经》致企业之用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管理哲学《道德经》致企业之用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https://img.taocdn.com/s3/m/10a2daaf647d27284b7351aa.png)
管理哲学《道德经》致企业之用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原文】善建(1)者不拔(2),善抱(3)①者不脱(4),子孙以祭祀(5)不辍(6)②。
修(7)之于身(8),其德乃真(9);修之于家(10),其德乃余(11);修之于乡(12),其德乃长(13)③;修之于邦(14)④,其德乃丰(15);修之于天下(16),其德乃普(17)。
故以(18)身观(19)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20)哉?以此(21)。
【注释】(1)建:立;竖起;建造。
(2)拔:移动;改造;抽拉出来。
(3)抱:结合。
(4)脱:脱离。
(5)祭祀:供奉祖先及神灵、表示崇敬祈求保佑的一种仪式。
(6)辍:中止;停止。
(7)修:治理;修炼。
(8)身:自身。
(9)真:原本。
(10)家:大臣的封地。
古代一级组织建制。
(11)余:有余。
(12)乡:全乡。
古代的一级组织建制,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
(13)长(chang):张;扩大。
(14)邦:邦国;诸侯国。
古代诸侯的封地。
(15)丰:充足。
(16)天下:央国属地。
指全社会。
包括家、乡、邦在内。
(17)普:普遍;全面。
(18)以:用。
(19)观:观察;衡量。
(20)然:这样。
(21)以此:因为这。
【意释】善于建树的人其建牢固不可拔除,善于结合的人其结牢固不可脱落,子孙守之则世代祭祀不断。
修德于自身,他的德是真实的;修德于家,他的德就超出了修身的范畴;修德于乡,他的德就进一步的扩大了;修德于邦,他的德更加丰富;修德于天下,他的德才会普及天下。
所以,以道立身者以道观照自身,有家者以道观照全家,有乡者以道观照全乡,有邦者以道观照全邦,有天下者以道观照全天下其德有益,其后无虞。
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这是因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
【致企业之用】老子在本章论述的是悟道修德的重要性。
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要建设一种合乎规律要求的精神文明,并用这种精神文明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达到人格完美、组织(政权)稳固,时代相传的目的。
道德经关于企业管理的句子
![道德经关于企业管理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356452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b.png)
道德经关于企业管理的句子以下是 8 条相关句子及例子:1. “治大国若烹小鲜,那管理企业不也得像掌勺一样精心细致吗?”例子:就像厨师用心对待每一道菜,企业管理者对待每个项目和员工也得这般用心呀!领导要把握好火候,不能过度干涉也不能放手不管,就如同炒菜,盐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啊!2.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企业发展要从点滴小事抓起呀!”例子:想想看,我们一开始做件小事都马马虎虎,还能奢求做出大成就吗?比如从保持办公室整洁这样的小事做起,让大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看似简单,实则对企业氛围营造至关重要!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企业领导得清楚每个员工的长短板啊!”例子:你看,要是不知道员工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怎么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呢?就像伯乐相马,得清楚马的特性才能让它发挥最大作用啊!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企业的壮大也是从一点点积累开始的!”例子:这多明显呀,一开始我们可能只有几个人,一个小办公室,但通过一点点努力,逐步壮大。
就如同大树,也是从小小的种子开始的呀!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企业在每个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啊!”例子:哎呀,如果到最后关头松懈了,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比如一个项目快收尾了,就觉得没问题了,结果出了岔子,多可惜!所以得从头到尾都谨慎对待!6.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企业要有这种包容奉献的精神啊!”例子:企业不能只想着自己赚钱,也要为员工考虑,为社会做贡献呀!就像水滋润万物却不居功,这才是真正的大气!7.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培养人才不能急于一时啊!”例子:有的员工可能一开始不起眼,但不能就放弃他呀!说不定哪天就爆发了呢,就像宝剑需要磨砺,人才也需要时间成长啊!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企业面对困境要有积极心态啊!”例子:遇到困难就觉得完蛋了,那怎么行?说不定这困境背后藏着机遇呢!像那次我们遇到资金紧张,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反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多神奇呀!观点结论:《道德经》里真的有好多智慧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我们要是能好好学习领悟,肯定能让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道德经”折射的企业管理智慧
![“道德经”折射的企业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f5cd8e7e53a580216fcfead.png)
管理中的《道德经》,在过去,人们相信英雄史观。
认为成功者可以凭主观主宰一切。
管理是单向的,是当权者如何利用普通人的问题。
这些理论关注的问题在于怎么样有效地利用,怎么样充分的表达管理者的意见,怎么样建立快速的政策传达机制。
《道德经》对此不以为然。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
”就是说,以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个人说了算,就会治得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提出了两种管理模式。
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是从纯粹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由管理者负责决策。
另一个是从下属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是一个互动或者民主的思维方式。
老子认为,后者是正确的。
西方的管理学家在上个世纪末,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出发也找到了这个模式。
他们认为世界是横向的,异构的,互联的。
企业的活动是一种多维的“系统”。
系统中的活动息息相关,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互相影响。
我们每个人,无论当不当官,都是系统的一个片段。
所以在考虑企业的问题时,我们要从整体的观念出发,考察整个系统的互动。
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投射在某一片断,或是官僚阶层的感受上,那就无法得到根本的解。
用卞之琳的话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在桥上看着风景,而他们也是员工眼里的风景。
填补了员工的口袋,员工实现了的梦。
在这种相对的观点引导下,现代的管理理论开始综合考虑企业的各个层次。
他们发现,如果企业重视员工的想法,改善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企业就会具有持续的活力。
在这种新思维下的产生出的企业不是金字塔形,而是结构比较扁平,讲究家庭气氛。
比如微软公司的无等级的人格化管理,通用电气的“情感管理”等。
新思维下产生了很多新方法,比如:服务式的领袖风格,价值为基准的领袖方法,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区分问题和人的谈判风格等等。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所有这些名词,基本上都体现了一个思想,就是处下,也就是为他人着想。
我们可以作出这个结论,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哲学最后到达到了一个共同点:不以知治国也就是处下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最优的模式。
道德经49章企业管理感悟
![道德经49章企业管理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b6be08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0.png)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洞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其中,第49章提到的“圣人无常师,故遍天下而不辞”等句子,对企业管理有以下几点感悟:
1. 领导者的学习态度:领导者应该像圣人一样,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受限于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遍寻天下学问,不断吸收新知识,增长见识。
2. 广泛吸取各种资源:企业应该像圣人一样,不拘一格降人才,广泛吸取各种资源,包括人才、技术、信息等,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3. 珍视人才: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应该像珍视地球上的物质财富一样珍视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4. 珍视友情和合作: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应该珍视与合作伙伴、员工、客户等建立的良好关系,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5. 适应变化,灵活处理问题: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6. 简洁高效的管理:企业应该追求简洁高效的管理,简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道德经》第49章提供了一种宏观、全面的领导哲学,对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
![《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bb491e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c.png)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企业家具有重要的
启示。
1、讲究“谦虚”:企业家应该谦虚,不要自大,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接受批评,不断改
进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2、讲究“恒心”:企业家应该有恒心,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能取得
成功。
3、讲究“智慧”:企业家应该有智慧,要学会分析问题,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才
能取得成功。
4、讲究“节制”:企业家应该节制,不要放纵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才
能取得成功。
5、讲究“尊重”:企业家应该尊重他人,不要轻视别人,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取得成功。
道德经与企业治理
![道德经与企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72375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4.png)
道德经与企业治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企业治理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虽然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上,道德经中的智慧理念对于企业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之间的联系。
一、道德经与企业治理的基本概念1.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述的一部经典著作,共有81章。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自然而不强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统一。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
2. 企业治理企业治理是指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确保公司高层管理者行使权力时不会滥用权力或违反法规,并保护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二、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之间的联系1. 诚信诚信是商业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万物的根源。
如果企业在商业活动中不诚实守信,就会破坏商业伦理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
因此,在企业治理中要注重建立诚信文化和诚信机制。
2. 自律自律是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则能够避免过度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等问题。
因此,在企业治理中要注重自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 公正公正是企业治理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这意味着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在企业治理中要注重公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 谦逊谦逊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在企业治理中,领导者应该保持谦虚态度,倾听下属的建议和意见,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5. 简约《道德经》中也提到了“少私寡欲”,即要保持简约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在企业治理中,也应该注重节俭、避免浪费,以提高企业效率和降低成本。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管理资料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4e1a7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9.png)
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管理资料近年,国内外一些企业丑闻曝光不断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管理文化,。
恰恰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简单分析,《道德经》对企业管理有以下的贡献:1.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制定企业策略时,要掌握身处行业的形势,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策略,顺势而行。
2.老子讲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小企业面对大企业时,不要与之直接竞争,而应寻找大企业的弱点,作为自己经营立命之地。
小企业可集中力量专注大企业忽略的客户或没有提供的服务,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业务,正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让大企业的资源为我所用,管理资料《解读《道德经》对管理的贡献》(https://www.)。
3.老子推崇小国寡民。
企业管理也一样,管理体系的职能愈多、规模愈大,管理的毛病也会愈多,“大企业病”越难以解决。
4.老子提出反向思维。
作为企业主管在提出一种策略时,一定要对比思考与之相反的策略,这才能产生全新的方案。
反向思维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5.老子认为制度比选贤更重要。
道家主张:一个社会只要有良好的制度,统治者又能遵守几项简单的基本原则,国家便可富国安民,运作顺畅。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也认为:企业CEO的工作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机制,制定公司的长远策略,巩固公司的文化与核心价值比什么都重要。
这与老子学说是一致的。
6.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能够具体、周详和考虑到实用的经营谋略莫过于《孙子》,讲述管理的严谨与霸气的书莫过于《韩非子》。
这两部经典著作涉及管理理念都十分丰富,但他们的中心思想、理论基础都源于老子。
(喜甲)来源:中人网。
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
![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e062dbe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5.png)
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一直对于道德经对于企业道德管理的指导作用感兴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企业道德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通过研究道德经,我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对于企业道德管理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德经强调以德治企业。
道德经中提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将道德视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以德为先,做到诚信守法、廉洁奉公。
只有以德治企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道德风尚。
其次,道德经提倡谦逊与谨慎。
在企业道德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具备谦逊和谨慎的品质。
道德经中说:“谦者,道之所由生也;强者,道之所由亡也。
”这句话告诫我们,谦逊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而傲慢和自负则会导致企业的衰败。
领导者应该虚心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谨慎则是指领导者在决策和行动时应该慎重考虑,避免盲目冒进和决策失误。
第三,道德经强调和谐与平衡。
在企业道德管理中,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道德经中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告诉我们,企业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与平衡。
内部和谐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要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协调一致的工作氛围。
外部和谐则是指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共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资源,与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最后,道德经强调以柔克刚。
企业道德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以柔克刚的管理方式。
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弱的力量可以战胜坚强的力量。
在企业中,领导者应该善于沟通和协调,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只有以柔克刚,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老子“道”的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老子“道”的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541f4b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1.png)
老子“道”的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背景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和企业管理领域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道”的概念及其内涵“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它常常被翻译为“道”、“道路”、“原理”、“真理”等。
在《道德经》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对“道”的理解和体验,它包含以下内涵:自然、无为老子认为,自然是“道”的表现,自然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所有的事物都顺应自然而行,没有强求和人为干预。
因此,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顺势而为,无为而治,不要过度操纵和干预事物的发展。
恬淡、涵养老子主张“恬淡为上”,认为人们应该不贪不求,保持内心的平和、温和和恬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道”的力量,才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涵养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地与“道”相通。
非对立、同一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显著的存在形态,它是整个宇宙的根本精神。
事物之间不存在对立,只有存在性的差异和阶段性的视角。
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同一存在,都体现着“道”的本质。
“道”的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技艺、不言之教老子主张不言之教,即不要通过严厉的言辞或指令来强制管理员工,而是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和表现来示范和启示员工。
管理者要有高超的技艺和经验,从而获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让员工自发地去遵循管理者的管理方式。
以德治企、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道路中,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和精心的设计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说,管理者不要强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而是应该以德治企,在日常工作中遵循公司的信念和价值观,并用诚实、勇气、恪守承诺等品质来影响和激励员工。
非对抗、共赢老子认为,不要在企业管理中建立零和博弈的对抗关系,而是应该注重共赢,为员工和公司创造和谐、双赢的环境。
企业管理者应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奔走。
结论总之,老子“道”的理念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启示,如恬淡为上、无为而治、非对抗、共赢等。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009d5acc7931b765ce15c1.png)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
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
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
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
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
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8ed185ee87101f69f319507.png)
3、“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 多”
——有道德的企业追求与客户的双赢。
4、“上善若水”——最善经营的企业总是与环境融为一 体,因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大概没有一个东西能替代得了水的作用。)。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吾身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九章》) “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
章) “知足者富。”(《三十二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2、亲善,婴儿是最亲善的,简直人见人爱,如果领导能 有这种亲善感,员工个个都喜欢,何愁管理不好,怎么可 能没有凝聚力和执行力;
3、和美,婴儿可以“终日嚎而不嗄”,究其原因是和气 至极的缘故,内外和谐自然就美,一个领导如果能够自己 内外和美,以至于引导团队内外和美,那么对于一个企业 来说自然就会和气生财。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贼:灾祸);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老子.六十五章》)
4、“信者吾信之,不信吾亦信,德信”
——对讲信用和不讲信用的人都讲信用,才能确立领 导者不败的信誉。
“言善信”(八章)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德信。”(四十九章)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二十三章) “夫轻言必寡信。”(六十三章) “希言自然。”(二十三章)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0988c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2.png)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与指导。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而
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自组织”、“敏捷”等理念不谋而合。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另外,道德经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心,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员工的道德素质,才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任。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企业管理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企业应该把道德经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建立以道德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 1 -。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76b8d3ccbff121dc3683c2.png)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从《道德经》看经营之道及对经营者心性的影响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人,《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多领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渐渐走近,众多的企业界人士经过近年来对西方管理理念的应用渐渐反思,传统文化更适合现代企业且不易产生文化冲突。
特别是从《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复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且对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者的心性修炼多有教益.对企业的决策、用人、经营、管理等也独具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经典和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资源.“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先生1910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明确指出: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细细揣摩,确实如此。
道教源于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语言简练,文约义丰,哲理深邃,内容广蕴,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思想巨著和不朽圣典——人类生态智慧的百科全书,其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道德经》从多领域给人以远古生态的心智撞击和震撼性启迪,使人多受教益。
它以“道”为核心和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原始本末,涉及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战争观、经济观、养性观等“道"的众多本源,试图引领人们从本源上来认识“道”,遵循“道”,最终受益于“道"。
“道"是科学的、宇宙的、自然的、原始的、生态的,但当我们从正面离开再转身看过去时,又不免发现“道”又似乎是从思维方面给人们构筑的遵循“道”而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性以更多影响。
所以说,“道"更多体现为感悟有益的精深传统哲学思想。
眼下,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正在现代企业界引起新的复兴热潮,成为企业管理的再次突破和变革,这是有别于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的中国元素,是传统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异变结果,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决胜,中国式管理的复兴。
道德经第十七章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道德经第十七章对企业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9d076b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1.png)
道德经第十七章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章:道德经第十七章解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第十七章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经典:《道德经》
老子无处不在,他是那么的简单,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
他的存在,就像我们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然而他是 重要的,就如空气一样,我们不能离开他。我们需要得 到他的智慧指引,从而简单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工作 和获得成功。 老子的《道德经》,文简义丰,博大精深, 进则被誉为帝王之学,可以治国安邦; 退则被奉为安身之道,可以修身养性。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十七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按: “绳绳”即“冥冥”。)不 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关于《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大体上有三种意见: (1)《老子》是老聃(李耳)遗说的发挥。老聃确在孔
子之先。 (2)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老子》也是战国时代的书。 (3)《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际。 《老子》,又称《道德经》,亦称《五千言》历史上有 许多注本,比较权威的有:西汉河上公注本、魏王弼注 本、隋唐之际傅奕( 555--639 )注本。其中王弼注本最 为流行。通行本分为两篇凡 81 章,上篇《道篇》 37 章, 下篇《德篇》 44 章。 《道德经》,自古至今海之内外已有几千种注本。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
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 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2、“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计 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是取得和巩固领导地位的最好办法。
1973 年 12 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两种
本子,分别称“甲本”和“乙本”,其中有很多明显的 错字,且烂脱之处亦复不少。 中国人民大学许抗生教授曾以帛书甲、乙本对照,择善 而从,其两本并脱或显然有误之处,则以通行本等参校 订补,并加简明注释和今译,撰成《帛书老子注译与研 究》一书,于 1982 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 年复 出第 2 版)。
邑)人,为周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官长之职)。 孔子 34 岁时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 ( 2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代。 ( 3 )儋。为周太史。在孔子死后 129 年,他曾去见过秦 献公(公元前 384 — 前 362 年在位)。司马迁认为,这个 太史儋就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聃。
《史记》推测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
《老子》,又称《道德经》,历史上有许多注本,比较
权威的有:西汉河上公注本、魏王弼注本、隋唐之际傅 奕( 555--639 )注本。 其中王弼注本最为流行,被称为“能行本”。 通行本分为两篇凡 81 章,上篇《道篇》 37 章,下篇《德 篇》 44 章。 《道德经》又称《五千言》,仅仅五千余言,自古至今 海之内外已有几千种注本。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吾身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九章》) “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 章) “知足者富。”(《三十二章》)
便可。“道”就是管理哲学!
“道”是什么?
道的核心便是对 “ 有无相生 ” 的理解和把握。天地万物之
变化无不在 “ 无有 ” 两字之间,无可生有,有也终将归无, 其间玄妙便是道。道蕴藏着无有生灭变化之玄机, 把握了道便懂得了其中之机妙。
所有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
亦必将由盛而衰,归于无。这是大道,不可不明了。
【 1993年冬于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道家简包括《老子》
甲、乙、丙三组及《太一生水》篇。这些资料为研究老子思想又提供了新 的依据。楚简《老子》的篇幅不及通行本《老子》全文的五分之二。据学 者初步研究,根据《郭店楚简老子》的分章符号及文义分析,楚简《老子》 现有约40章。其中19章完全或基本与帛、今本《老子》相同;有11章,帛、 今本多出许多文字;有10章文字文义出入甚大。】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六十四章》)
天地万物中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学习水之德,用于企业
管理,便如学习道之德。水德有三: 1 、处下,水处下故江海能成其大,而领导能虚怀若谷 谦卑处下地尊重员工,自然会被员工所尊敬和拥戴; 2 、柔弱,曾国藩曾有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水是大柔的,然而一旦成势,便可以摧枯拉朽毁灭一切, 领导也需要外柔内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圆融处事,便 可以柔克刚,化解矛盾于无形; 3 、不争,水从不与万物争,更多的是成就万物,而作 为一个领导如果能不与员工相争于利,更多的去成就员 工,反过来员工成功之时,定是领导成就之日。
二、《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1、“道生之,德畜之”——道德是企业成长的内在根据。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无音声。寥:空,
无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 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
此道即明,便可突破企业经营管理一时之得失,而全然
整体的去思考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局面, 所因采取的不同对策,应时而变;同时亦需明白在变化 中抓住核心,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
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关于老子其人,《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到三个老子: ( 1 )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
之。其次,侮之”
——最高明的领导是让群众只知他们有领导却不知他
们的领导到底有怎样的思虑作为。
领导艺术:
上善领导,可以学习婴儿的行为方式,“复归婴儿”。老
子认为德最厚的人莫过于婴儿,如果复归婴儿,则常德不 离。 1、纯真,如果领导都能真实无欺,那么上行下效,整个 企业人人都会简单真实,而各种人际关系就会随着简单朴 实,员工之间与部门之间少了猜忌而增加信任,彼此配合 顺畅,自然就会高绩效; 2、亲善,婴儿是最亲善的,简直人见人爱,如果领导能 有这种亲善感,员工个个都喜欢,何愁管理不好,怎么可 能没有凝聚力和执行力; 3、和美,婴儿可以“终日嚎而不嗄”,究其原因是和气 至极的缘故,内外和谐自然就美,一个领导如果能够自己 内外和美,以至于引导团队内外和美,那么对于一个企业 来说自然就会和气生财。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周可真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哲学问题:
造价工作的性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博弈;
用哲学的思想处理造价工作中的争议;(唯物论、辩证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审计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敢碰硬,不硬碰 说软话,办硬事 真着急,假生气 走直路,拐大弯
【解决工作矛盾的最好办法:活学活用哲学思想。】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贱。故为天下贵。(对于达到玄同境界的人来说,由于他既忘却了外界事物同时 也忘却了自身,因此别人从他那里,既不可能得到特别的亲爱,也不可能得到特 别的疏远,既不可得到特别的利益, 也不可能得到特别的危害, 既不可能得到 特别的敬重 , 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排斥。这样的人是天下最难能可贵、最值 得尊重的人。) (五十六章)
企业管理中的哲学: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皆有其本性,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为本性使
三、《道德经》对企业领导的启示
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有玄德的企业领导,即使是企业的创立者也不独享 自己的创业成果,即使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了巨大 成就也不居功自傲,虽然主管着企业却不做主宰员工 的企业统治者。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十
章)
难事必要从容易的事做起,办大事必要从细小的事做 起,所以从不好大喜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
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六十三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很多人以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做,然后坐享其成,世上显
然没那么好的事,这也是对老子莫大的曲解。 “无为而治”含义有三: 1、无伪,意思是在我们的管理过程中不要去巧装伪饰,殊不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伪装一次,员工就会因人而异奉 还无数次,如此得不偿失也,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无违,其意为管理要符合规律,顺应人心,不得背道而驰, 不然就将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古有“揠苗助长”的例子便是 如此; 3,无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可以少作为甚至不作为,顺其自 然,便可得无所不为。
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有道德的企业以客
户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四十九章) 企业的核心只有一个字 “ 人 ” ,而人的核心也只有一个字
“ 心 ” ,所以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两个字 “ 人心 ” 。人心便 是道,在企业管理中得人心便是得道。人心有无归向, 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言: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德者,得人 心;德者,得道也。所以作为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核心便 是修德,以得人心。
“将欲歙(xi,收敛、合拢)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