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浇注系统设计PPT
合集下载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共103页PPT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共10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676087984868762cbaed505.png)
谢谢!
103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
压铸模浇注系统设计PPT
![压铸模浇注系统设计PPT](https://img.taocdn.com/s3/m/35a714293b3567ec112d8a66.png)
分型面,采用顺序定距分型机构,模具的制造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这 种浇口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1:05
16
6.3 内浇口设计
具设计者的一个任务。其次,浇口的切除比较困难,
一般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切除。由于金属液从直浇道
大端进入型腔后直冲型芯,容易造成粘模,影响模
具的寿命。
11
直接浇口的浇注系统,一般仅适用于单型腔模具,多用于热压 室压铸机或立式冷压室压铸机上生产。
21:05
12
6.2.3 中心浇口
中心浇口是直接浇口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有底的筒或盘壳类压铸件的底部中心或 接近中心部位有不大的通孔时,内浇口就开设在通孔处,中间设置分流锥,金属 液在压铸件底部以环状进入型腔。图a为深筒型压铸件的中心浇口,图b为壳类压 铸件的中心浇口。
由于侧浇口设计与制造简单,浇口去除容易,适应性很强,因 此应用最为普遍。
21:05
10
6.2.2 直接浇口
21:05
直接浇口亦称顶浇口,是直浇道直接开设在筒形 或者壳形压铸件底部外侧中心部位的一种浇注系统
形式。直浇道与压铸件的连接处即为内浇口它是浇 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大的地方,便于压铸终了保压时
的补缩。
21:05
7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6.2.2 直接浇口 6.2.3 中心浇口 6.2.4 环形浇口 6.2.5 缝隙浇口 6.2.6 点浇口
21:05
8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侧浇口开设在模 具的分型面上, 它可以开设在压 铸件最大轮廓处 的外侧(图a)或 内侧(图c),也 可以在压铸件的 侧面进料如图b所 示,侧浇口还可 以从压铸件的端 面搭接进料如图c 所示。
21:05
16
6.3 内浇口设计
具设计者的一个任务。其次,浇口的切除比较困难,
一般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切除。由于金属液从直浇道
大端进入型腔后直冲型芯,容易造成粘模,影响模
具的寿命。
11
直接浇口的浇注系统,一般仅适用于单型腔模具,多用于热压 室压铸机或立式冷压室压铸机上生产。
21:05
12
6.2.3 中心浇口
中心浇口是直接浇口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有底的筒或盘壳类压铸件的底部中心或 接近中心部位有不大的通孔时,内浇口就开设在通孔处,中间设置分流锥,金属 液在压铸件底部以环状进入型腔。图a为深筒型压铸件的中心浇口,图b为壳类压 铸件的中心浇口。
由于侧浇口设计与制造简单,浇口去除容易,适应性很强,因 此应用最为普遍。
21:05
10
6.2.2 直接浇口
21:05
直接浇口亦称顶浇口,是直浇道直接开设在筒形 或者壳形压铸件底部外侧中心部位的一种浇注系统
形式。直浇道与压铸件的连接处即为内浇口它是浇 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大的地方,便于压铸终了保压时
的补缩。
21:05
7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6.2.2 直接浇口 6.2.3 中心浇口 6.2.4 环形浇口 6.2.5 缝隙浇口 6.2.6 点浇口
21:05
8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侧浇口开设在模 具的分型面上, 它可以开设在压 铸件最大轮廓处 的外侧(图a)或 内侧(图c),也 可以在压铸件的 侧面进料如图b所 示,侧浇口还可 以从压铸件的端 面搭接进料如图c 所示。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PPT课件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fd84fd482fb4daa48d4b80.png)
53
第53页/共101页
(一)横浇道的设计原则
横浇道截面积应从直浇道向内浇道方向逐渐缩小。 横浇道截面积都不应小于内浇道截面积。 横浇道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长度。 金属液通过横浇道时的热损失应尽可能地小,保证 横浇道比压铸件和内浇口后凝固。 根据工艺需要可设置盲浇道,以达到改善模具热平 衡,容纳冷污金属液、涂料残渣和空气的目的。
第19页/共101页
20
压铸件内浇口设计方案示例(d)
合理
d)
不合理
图6-8 压铸件内浇口设计方案示例
第20页/共101页
压铸件内浇口设计方案示例(e)
不合理
e)
合理
图6-8 压铸件内浇口设计方案示例
21
第21页/共101页
22
压铸件内浇口设计方案示例(f)
合理
f)
不合理
图6-8 压铸件内浇口设计方案示例
切线浇道 10
第10页/共101页
点浇道 点浇口是顶浇口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
用于直径大于200mm的桶形零件、结构对称壁厚均 匀且在2.0-3.5mm之间的罩壳类零件。
图6-7 点浇道
11
第11页/共101页
多支浇道 适合于一模多腔。
多支浇道
12
第12页/共101页
13
二、内浇口设计
内浇口的作用是根据压铸件的结构、形状、大 小,以最佳流动状态把金属液引入型腔而获得 优质压铸件。 主要是确定内浇道的位置、形状和尺寸,要善 于利用金属液充填型腔时的流动状态,使得压 铸件的重要部位尽员减少气孔和疏松,才保证 压铸件的表面要光洁完整无缺陷。
第5页/共101页
6
图6-3 中心浇道
第6页/共101页
第6章A 浇注系统设计[new]PPT课件
![第6章A 浇注系统设计[new]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9a8c580740be1e650e9af3.png)
二、浇注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一)内浇道设计
• 在浇注系统的设计中,内浇口的设计最为重要。因为 它对压铸件质量的影响也最大,影响它的因素最多, 所以设计方案也多。
• 内浇口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内浇口的位置、形状和尺寸。
1. 内浇口分类
• 按内浇口在铸件上的位置分,有顶浇口(铸件顶部无孔)、 中心浇口(铸件顶部有孔)和侧浇口;
• 按内浇口横截面形状分,有扁梯形、长梯形、环形、半 环形、缝隙形(缝隙浇口)、圆点形(点浇口)和压边形;
• 按引入金属液的方向分,有切线、割线、径向和轴向。
常用的内浇口形式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侧浇口、中
心浇口、顶浇口、环形浇口、缝隙浇口、点浇口和多支 浇口。
各种类型的浇注系统适应不同结构的铸件。
1)侧浇道
7)多支浇口
二、浇注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一)内浇道设计 1、内浇口的设计要点
(1)按内浇口导入的金属 液流方向考虑. 应首先填充深腔难以排气 的部位而不应立即封闭分 型面,造成排气不良。 如图1。
• 除低熔点合金外,进入 型腔的金属液不应正面 冲击型芯,以减小动能 损失,以防止型芯被金 属液冲击而产生粘模现 象,如图2。
6)点浇道
• 作为中心浇口和直接浇口的一种特殊形式,适用于外形基本 对称、壁厚较薄、高度不大、顶部无孔的压铸件 。
• 内浇道直径一般为3~4mm,便于顺序分型时将其拉断。缺点: 容易产生飞浅和粘模,为取出浇注系统凝料需在定模部分设 计顺序分型机构,使模具结构较为复杂。因此,生产中这类 浇口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 一般开设在分型面上,按铸件结构特点,可布置在压 铸件外侧或内侧。
• 适用于板类、盘类或型腔不太深的壳体类。不仅适用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PPT文档103页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PPT文档10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5b8f43e76eeaeaad0f33037.png)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幻灯片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337d4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9.png)
选择合适的浇口杯和直浇道
根据铸件的大小和材质,选择合适的 浇口杯和直浇道,以确保金属液的流 动平稳和充型能力。
设计横浇道和内浇道
根据铸件的结构和工艺要求,设计合 理的横浇道和内浇道,以控制金属液 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优化浇注系统的结构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铸件质量要求, 对浇注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 生产效率和铸件质量。
计。
03
浇注系统设计实例
实例一:单点浇注系统设计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简单、易操作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单点浇注系统设计通常适用于小型模具,其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基本的浇注需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适用范围较小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由于单点浇注系统的设计较为简单,其适用范 围相对较小,可能无法满足大型模具或复杂产品的高精度 浇注要求。
金属液氧化
总结词
金属液在浇注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其成分和性能发生变化。
详细描述
金属液氧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浇注速度过快、浇口设计不合理等引起的。为了减少金属液氧化的风险 ,需要优化浇注系统的设计,如采用封闭式浇注系统和减少金属液暴露时间等措施。同时,控制浇注 温度和速度,以降低金属液与空气的反应程度。
《浇注系统设计》ppt课件
目录
• 浇注系统概述 • 浇注系统设计原则 • 浇注系统设计实例 • 浇注系统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未来浇注系统的发展趋势
01
浇注系统概述
浇注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01
浇注系统定义
02
浇注系统作用
浇注系统是铸造生产中用以控制金属液浇入铸型腔时流量、流速和方 向的各种金属流通道的总称。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103页PPT
![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10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1e6565b52acfc788ebc93a.png)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Βιβλιοθήκη 梭压铸模浇注及排溢系统设计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铸造浇注系统设计-课件(1)
![铸造浇注系统设计-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af49c1b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5.png)
11
池盆形浇口杯
特点:挡渣作用明显,但是制作程序复杂,消耗 的金属较多 应用:主要用于中大型铸铁件。 结构:浇口盆 的深度应该大 于直浇道上端 直径的5倍。
12
浇口杯中应避免出现水平涡流
液态金属在平底的浇口杯中 流动 时易出现水平涡流。 流量分布不均匀造成流速方 向偏 斜。水平分速度对直浇 道中心线 偏斜,形成水平涡 流运动。在涡 流中心区形成 一个漏斗形充满空 气的等压 自由液面的空穴。容易 将空 气和渣子带入直浇道。
第七章 浇注系统设计
本章主要讲授浇注系统类型的选择,浇注最小截 面尺寸的计算,其它铸造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要 求掌握浇注系统的选择原则。
重点为浇注系统的选择原则和确定浇注位置,难 点为浇注系统选择原则的灵活应用。
1
概述
浇注系统:铸型中液态金属流入型腔的通道之总称 组成:浇口杯、直浇道、直浇道窝、横浇道、内浇道
2)采用纵向逆浇,设置底坎、挡板和闸门等; 3)采用特殊结构的浇口杯:拔塞式、浮塞式、铁隔 片式、闸门式等; 4)浇口杯与直浇道相连的边缘做成凸起状。
22
三、直浇道中的流动
直浇道的功用: 引导金属液进入横浇道、内绕道或直接导入型腔; 提供足够的压力头,使金属液克服各种流动阻力,
在规定时间内充满型腔。
型壁的多孔性、透气性和合金液的不相润湿性,给合金液的 运动以特殊边界条件
在充型过程中,合金液和铸型之间有着激烈的热作用、机 械作用和化学作用;合金液冲刷型壁,粘度增大,体积收 缩,吸收气体、使金属氧化等;
浇注过程是不稳定流动过程 ✓ 在型内合金液淹没了内浇道之后,随着合金液面上升,
充型的有效压力头渐渐变小 ✓ 型腔内气体的压力并非恒定 ✓ 浇注操作不可能保持浇口杯内液面的绝对稳定
池盆形浇口杯
特点:挡渣作用明显,但是制作程序复杂,消耗 的金属较多 应用:主要用于中大型铸铁件。 结构:浇口盆 的深度应该大 于直浇道上端 直径的5倍。
12
浇口杯中应避免出现水平涡流
液态金属在平底的浇口杯中 流动 时易出现水平涡流。 流量分布不均匀造成流速方 向偏 斜。水平分速度对直浇 道中心线 偏斜,形成水平涡 流运动。在涡 流中心区形成 一个漏斗形充满空 气的等压 自由液面的空穴。容易 将空 气和渣子带入直浇道。
第七章 浇注系统设计
本章主要讲授浇注系统类型的选择,浇注最小截 面尺寸的计算,其它铸造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要 求掌握浇注系统的选择原则。
重点为浇注系统的选择原则和确定浇注位置,难 点为浇注系统选择原则的灵活应用。
1
概述
浇注系统:铸型中液态金属流入型腔的通道之总称 组成:浇口杯、直浇道、直浇道窝、横浇道、内浇道
2)采用纵向逆浇,设置底坎、挡板和闸门等; 3)采用特殊结构的浇口杯:拔塞式、浮塞式、铁隔 片式、闸门式等; 4)浇口杯与直浇道相连的边缘做成凸起状。
22
三、直浇道中的流动
直浇道的功用: 引导金属液进入横浇道、内绕道或直接导入型腔; 提供足够的压力头,使金属液克服各种流动阻力,
在规定时间内充满型腔。
型壁的多孔性、透气性和合金液的不相润湿性,给合金液的 运动以特殊边界条件
在充型过程中,合金液和铸型之间有着激烈的热作用、机 械作用和化学作用;合金液冲刷型壁,粘度增大,体积收 缩,吸收气体、使金属氧化等;
浇注过程是不稳定流动过程 ✓ 在型内合金液淹没了内浇道之后,随着合金液面上升,
充型的有效压力头渐渐变小 ✓ 型腔内气体的压力并非恒定 ✓ 浇注操作不可能保持浇口杯内液面的绝对稳定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PPT126页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PPT1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801e105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4.png)
第47页,共126页。
通常用最大相对流量偏差值K来评价内浇道中的流量不
均匀性。
K=(δmax-δmin)/(Qn-1) δmax—— 内浇道中最大流量 δmin—— 内浇道中最小流量 Q —— 系统中的总流量 n —— 内浇道的个数
第48页,共126页。
第49页,共126页。
第50页,共126页。
1. 顶注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的最高处; 2. 中间注入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侧面,从
铸件中间高度引入;
3. 底注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最低处侧面或底
部;
4. 阶梯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一侧不同高度 多层式引入;
第11页,共126页。
第12页,共126页。
1.顶注式; 优点:金属液自由下落,逐渐地自下而上充满 型腔,创造自下而上逐步升高的温度梯度,有 利于铸件的方向性(顺序)凝固和自补缩,也 有利于在顶部设置冒口补缩,而且冒口尺寸可 以较小。浇注系统结构较简单,消耗金属液较 少,清理铸件容易。 缺点:金属液自由下落,冲击力大,充型不平 稳,易发生飞溅,氧化和卷入空气等现象。铸 件中容易出现砂眼,冷豆、气孔和夹杂等缺陷。
第38页,共126页。
三、 直浇道窝 直浇道转入横浇道是一个急转弯,如果金属液流速 大,将出现严重的紊流和冲刷铸型,设置浇口窝起缓 冲作用,减少对铸型的冲刷,还可以流动分布。
第39页,共126页。
第40页,共126页。
四、 横浇道 主要作用:①除了是金属液以均匀而足够的量平稳 的流入内浇口外,②其结构开放式还要有利于渣及非 金属夹杂物上浮并滞留在其顶部,而不随流进入型腔, 故又称为撇渣道。因此希望金属液流流动平稳有利于 撇渣。(常用办法利用水力学中局部阻力和沿程阻力 的概念来设计横浇道)。
通常用最大相对流量偏差值K来评价内浇道中的流量不
均匀性。
K=(δmax-δmin)/(Qn-1) δmax—— 内浇道中最大流量 δmin—— 内浇道中最小流量 Q —— 系统中的总流量 n —— 内浇道的个数
第48页,共126页。
第49页,共126页。
第50页,共126页。
1. 顶注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的最高处; 2. 中间注入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侧面,从
铸件中间高度引入;
3. 底注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最低处侧面或底
部;
4. 阶梯式浇注系统——内浇道设置在铸件一侧不同高度 多层式引入;
第11页,共126页。
第12页,共126页。
1.顶注式; 优点:金属液自由下落,逐渐地自下而上充满 型腔,创造自下而上逐步升高的温度梯度,有 利于铸件的方向性(顺序)凝固和自补缩,也 有利于在顶部设置冒口补缩,而且冒口尺寸可 以较小。浇注系统结构较简单,消耗金属液较 少,清理铸件容易。 缺点:金属液自由下落,冲击力大,充型不平 稳,易发生飞溅,氧化和卷入空气等现象。铸 件中容易出现砂眼,冷豆、气孔和夹杂等缺陷。
第38页,共126页。
三、 直浇道窝 直浇道转入横浇道是一个急转弯,如果金属液流速 大,将出现严重的紊流和冲刷铸型,设置浇口窝起缓 冲作用,减少对铸型的冲刷,还可以流动分布。
第39页,共126页。
第40页,共126页。
四、 横浇道 主要作用:①除了是金属液以均匀而足够的量平稳 的流入内浇口外,②其结构开放式还要有利于渣及非 金属夹杂物上浮并滞留在其顶部,而不随流进入型腔, 故又称为撇渣道。因此希望金属液流流动平稳有利于 撇渣。(常用办法利用水力学中局部阻力和沿程阻力 的概念来设计横浇道)。
浇注系统设计PPT课件
![浇注系统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9fad3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4.png)
缓 冲 作 用
流 区
高 度 紊
弯 处 的
缩 短 拐
流浇改 头力局弯减 布量道善 损和部处少
分的内 失水阻的拐
•9
横浇道
主要功能:
1.稳流 2.挡渣(主要挡渣单元) 3.分配液流
结构形状:
圆形热损失最小、流动平稳,但工艺复杂; 一般采用:高/宽=1.2-1.•2
对浇注系统的基本要求
应在一定的浇注时间内,保证充满型腔。保证铸件轮 廓清晰,防止出现浇不足缺陷。
可以控制浇注速率和方向,尽可能使金属液平稳充型。 避免冲击、飞溅和漩涡发生,以免铸件产生氧化夹渣、 气孔和砂眼等缺陷。(夹渣 )
应能把混入金属液中的熔渣和气体挡在浇注系统里, 防止产生夹渣和气孔等缺陷。
•14
过滤装置
(1)过滤网(厚度为0.20.5的钢板冲制而成。
(2)过滤片(泡沫陶瓷过 滤)
(3)钢丝棉过滤(絮棉状 的细铁丝)
•15
浇注系统的类型
顶注式浇注系统 底注式浇注系统 中注式浇注系统 阶梯式浇注系统 缝隙式浇注系统
•16
备注
夹渣: 由于铸型具有一定的孔隙,金属液在充型过程中,往往 不能很好地贴附于管壁,此时可能将外界气体卷入液流, 形成气孔或引起金属液 氧化,形成氧化夹渣。
•12
内浇道流量分配
一般条件下,远离直浇道流量大。
浇不足,冷隔,过热 破坏凝固次序
氧化,缩松和裂纹
措施
尽可能将内浇道设置在横浇道的对称位置; 将横浇道断面设计成顺着液流方向逐渐缩小的形式;
设置浇口窝。
•13
内浇道的吸动作用
吸动作用越大,横浇道越难挡渣。
采用较高的横浇道和较低的内浇道
1.第一个内浇道不要离直浇道太近;最后一个内浇道 与横浇道末端要有一定的距离。 2.内浇道一般应置于横浇道的中部(中置式);轻合 金金属型铸造中,上置式的比较多用。 3.液态金属的导入位置是控制铸件凝固顺序的一个重 要措施。
浇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PPT课件
![浇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ca8b3b3186bceb19e8bbf9.png)
合适的浇注时间与铸件结构、铸型工艺条件、合 金种类及选用的浇注系统类型等有关。每种铸件, 在已确定的铸造工艺条件下,都对应有适宜的浇 注时间范围。由于近年来普遍认识到快浇对铸件 的益处,因此浇注时间比过去普遍缩短,特别是
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件更是如此。浇注系统的流量系数通 常是指阻流截面的 流 量系数。
快浇的优点: 金属的温度和流动性降低幅度小,易充满型腔。 减小皮下气孔倾向。充型期间对砂型上表面的热作用时间短, 可减少夹砂结疤类缺陷。对灰铸铁、球墨铸铁件,快浇可以 充分利用共晶膨胀消除缩孔缩松缺陷。
快浇的缺点: 对型壁有较大的冲击作用,容易造成涨砂、冲 砂、抬箱等缺陷。浇注系统的重量稍大,工艺出品率略低
用底注浇包浇注时,浇注系统必须是开放式的,直 浇道不被充满,保证钢液不会溢出浇道以外。为快 速而平稳地充型,对一般中小铸件多用底注式,高 大铸件常采用阶梯式浇注系统。
(一)底注包浇注系统的经验计算法
铸钢车间的浇包容量和熔炉吨位一致,一般只有一种 或几种容量的浇包和数种直径的包孔。生产中先确定 浇包容量和包孔直径,依经验的浇口比确定浇注系统 各组元尺寸。 1、浇包容量及包孔选择 浇包总容量应大于铸型内金属需要量。小浇包只设一 个包孔,大于30t的浇包可设两个包孔。每个包孔的钢 液流量——浇注速度,不仅决定于包孔直径,还与包 内钢液深度有关。但实践中为方便起见,给出了包孔 直径和平均浇注速度的关系。 2、浇注时间和液面上升速度
3、其他组元截面积
以包孔截面积为基准,参照下述浇口比确定浇注系统各组元截面积 S包孔:S 直:S横:S内 =1:(1.8~2.0): (1.8~2.0) :(2.0~2.5)
指出图51所示二种横浇道形式的优劣
指出图51所示二种横浇道形式的优劣 5、计算阻流截面积S阻 采用顶注法的体收缩大的合金铸件。 若A-A水平面低于铸件最高点 (一)底注包浇注系统的经验计算法 充型期间对砂型上表面的热作用时间短,可减少夹砂结疤类缺陷。 充型期间对砂型上表面的热作用时间短,可减少夹砂结疤类缺陷。 3、每层内浇道的总截面积 计算阻流截面的水力学公式 充型期间对砂型上表面的热作用时间短,可减少夹砂结疤类缺陷。 合箱偏差及浇注时的涨砂等 采用顶注法的体收缩大的合金铸件。 铸钢车间的浇包容量和熔炉吨位一致,一般只有一种或几种容量的浇包和数种直径的包孔。 2) 假定铸件(型腔)的横截面积S沿高度方向不变 铸型及砂芯干燥过程中的尺寸变化 浇注系统的流量系数通常是指阻流截面的 流量系数。 采用顶注法的体收缩大的合金铸件。 浇注期间金属对型腔上表面烘烤时间长,促成夹砂结疤和粘砂类缺陷。 充型期间对砂型上表面的热作用时间短,可减少夹砂结疤类缺陷。 每种铸件,在已确定的铸造工艺条件下,都对应有适宜的浇注时间范围。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6ce0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d.png)
实现浇注系统的自动化操作和精确控制。
与增材制造技术结合
优化浇注系统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与物联网技术结合
实现浇注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
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浇注过程进行智能分析和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充型。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 量减少浇注系统的材料消耗和 加工成本。
可靠性原则
浇注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 刚度,能够承受金属液的冲刷 和压力。
易维护性原则
浇注系统应便于安装、调试和 维修,降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
成本。
设计流程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浇注系统 的结构形式和尺寸参数。
加工制造
开放式浇注系统
开放式浇注系统是指塑料或金属从进 料口直接流入模具型腔,没有溢流槽 的浇注系统。
封闭式浇注系统
封闭式浇注系统是指塑料或金属从进 料口流入模具型腔后,通过溢流槽将 多余的塑料或金属收集起来,并从溢 流槽中排出。
02
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与 流程
设计原则
高效性原则
浇注系统应高效地完成浇注任 务,确保金属液快速、均匀地
溢流槽的设计
溢流槽位置
合理设置溢流槽的位置,以引导金属 液流向正确的方向,避免金属液溢出 模具。
溢流槽尺寸
根据金属液的流量和流动特性,设计 合适的溢流槽尺寸,以确保金属液能 够顺畅地流入溢流槽并排出模具。
排气槽的设计
排气槽位置
在模具的关键部位设置排气槽,以排除 气体,避免形成气孔和疏松等缺陷。
VS
01
新材料应用
探索和应用新型材料,提高浇注系 统的耐磨、耐高温等性能。
仿真பைடு நூலகம்拟技术
与增材制造技术结合
优化浇注系统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与物联网技术结合
实现浇注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
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浇注过程进行智能分析和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充型。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 量减少浇注系统的材料消耗和 加工成本。
可靠性原则
浇注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 刚度,能够承受金属液的冲刷 和压力。
易维护性原则
浇注系统应便于安装、调试和 维修,降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
成本。
设计流程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浇注系统 的结构形式和尺寸参数。
加工制造
开放式浇注系统
开放式浇注系统是指塑料或金属从进 料口直接流入模具型腔,没有溢流槽 的浇注系统。
封闭式浇注系统
封闭式浇注系统是指塑料或金属从进 料口流入模具型腔后,通过溢流槽将 多余的塑料或金属收集起来,并从溢 流槽中排出。
02
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与 流程
设计原则
高效性原则
浇注系统应高效地完成浇注任 务,确保金属液快速、均匀地
溢流槽的设计
溢流槽位置
合理设置溢流槽的位置,以引导金属 液流向正确的方向,避免金属液溢出 模具。
溢流槽尺寸
根据金属液的流量和流动特性,设计 合适的溢流槽尺寸,以确保金属液能 够顺畅地流入溢流槽并排出模具。
排气槽的设计
排气槽位置
在模具的关键部位设置排气槽,以排除 气体,避免形成气孔和疏松等缺陷。
VS
01
新材料应用
探索和应用新型材料,提高浇注系 统的耐磨、耐高温等性能。
仿真பைடு நூலகம்拟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还应考虑浇注系统的切除方法。
21:13
20
对于形状特殊的一些压铸件特别应该考虑内浇口开设对压铸 件成形质量的影响。 例如:
长而窄的压铸件,内浇口应开设在端部,而不应从中间引入
金属液,防止造成漩涡卷入气体;
长管形状及复杂的筒状压铸件,最好在端部设置环形浇口,
造成良好的充填状态和排气条件;
对于带有大肋片的压铸件,设置的内浇口应使金属液沿着肋
内浇口开设在压铸件的端面(搭 接式),以这种形式充填型腔, 冲击距离较长,不造成冲蚀,同 时金属液进入型腔后先充填底部, 而并不立即把分型面封住,在内 浇口对面设置溢流糟,金属液充 填顺利,排气通畅,效果较好。
24
圆环形类压铸件的内浇口位置
采用扇形外侧浇口,充 填时金属液直冲型芯, 造成冲蚀,形成粘模, 降低了压铸件表面质量 和模具使用寿命。另外 由于浇口与型腔开设在 分型面的同一侧,金属 液容易封住分型面产生 包气现象。
的截面积与该处的金属液流动速度的乘积和压室的截面积与压室中金属液流动速
度的乘积相等,并且等于流经压室的金属液体积(型腔和溢流糟的体积之和)与
所用时间之比
即:
21:13
27
由上式得
公式的前提是内浇口在其全面积内流速均等
21:13
28
21:13
29
21:13
30
(2)经验数据法
21:13
31
6.3.3 内浇口的尺寸
21:13
平面切线方向外侧进料,内浇口 充填型腔时金属液按逆时针方向 流动,金属液前端的冷污金属可 引入浇口附近的溢流糟,但流动 状态比图a更容易先封住分型面, 影响型腔中的气体顺利排出。当 然如果圆环形类压铸件的高度很 小则图b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充 填形式。
切线方向外侧进料, 但内浇口与型腔在 分型面的两侧,金 属液从端面进入先 充填型腔深处,气 体可从溢流糟和分 型面排出,充填状 态良好,压铸件的 质量较高。
这种浇注系统的缺点是金属的消耗量较大,去除浇口也较困难。同时模具往往要 对开式,侧向分型模具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
21:13
14
6.2.5 缝隙浇口
缝隙浇口类似于侧面进料的侧浇口,所不同的是内浇口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大大 超过宽度方向的尺寸。这种形式的浇口从型腔深处引入金属液,形成长条缝隙, 从压铸件的一侧向另一侧顺序充填,在另一侧设有溢流排气系统。
21:13
19
(5)应尽量避免金属液直冲型芯,减少动能损失,防止冲蚀 和产生粘模,尤其应避免冲击细小型芯或螺纹型芯,防止产 生弯曲和变形。
(6)凡精度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值低且不加工的部位不宜 布置内浇口,以防止去除浇口后留下痕迹。
(7)内浇口的设置应考虑模具温度场的分布,以便使型腔远 端充填良好。
第6章 浇注系统与溢流、排气系统的设计
6.1 浇注系统的组成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3 内浇口设计 6.4 横浇口设计 6.5 直浇口设计
6.6 溢流槽设计
6.7 排气槽设计
21:13
1
6.1 浇注系统的组成
作用 浇注系统对金属液在模内流动的方向与状态、排气溢流条件、 模具的压力传递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并且能调节充填速度、充填时间和模具的温度分布等充填型腔 的工艺条件。 因此,浇注系统的设计是决定压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对 生产效率、模具寿命等也有很大影响。
21:13
7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6.2.2 直接浇口 6.2.3 中心浇口 6.2.4 环形浇口 6.2.5 缝隙浇口 6.2.6 点浇口
21:13
8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侧浇口开设在模 具的分型面上, 它可以开设在压 铸件最大轮廓处 的外侧(图a)或 内侧(图c),也 可以在压铸件的 侧面进料如图b所 示,侧浇口还可 以从压铸件的端 面搭接进料如图c 所示。
由于侧浇口设计与制造简单,浇口去除容易,适应性很强,因 此应用最为普遍。
21:13
10
6.2.2 直接浇口
21:13
直接浇口亦称顶浇口,是直浇道直接开设在筒形 或者壳形压铸件底部外侧中心部位的一种浇注系统
形式。直浇道与压铸件的连接处即为内浇口它是浇 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大的地方,便于压铸终了保压时
的补缩。
在浇注系统的设计中,内浇口的设计极为重要,在确定内浇 口的位置之前要根据
压铸件型腔的基本情况
分型面的不同类型
合金的不同种类和收缩变形情况
压铸机设备及压铸件使用性能
充分预计所选内浇口的位置对金属液充填型腔时流动状态的 影响,分析充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角区和裹气部位,以便 布置适当的溢流和排气系统。
21:13
21:13
采用环形内浇口的形式, 金属液顺着型芯方向从一 端向另一端充填,在另一 端设置环形溢流糟,充填 状态及排气条件良好,同 时也采用盲浇道改善模具 的热平衡状态,有利于握 高压铸件的质量。
26
6.3.2 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一般有进行理论计算和采用经验数据两种。
(1)理论计算法
除了直接浇口之外,内浇口一般是浇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小、阻力最大的部位,它
21:13
5
立式冷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
由直浇道 1、横浇道 2、内浇口 3和 余料4组成。在开模之前,余料必须 由下面的反料冲头向上移动,先从压 室中切断并顶出。
21:13
6
全立式冷压室压铸模具(冲头上压式)用浇注系统
由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口组成,余 料也与直浇道合为一体,不过余料的 轴线与水平方向垂直。
分型面,采用顺序定距分型机构,模具的制造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这 种浇口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1:13
16
6.3 内浇口设计
6.3.1 内浇口位置的设计 6.3.2 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6.3.3 内浇口的尺寸 6.3.4内浇口与压铸件及横浇口的连接方式
21:13
17
6.3.1 内浇口位置的设计
21:13
3
卧式冷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采用中心浇口
由直浇道1、横浇道2和内浇 口3及余料4组成。在设计模 具时,定模部分必须增加一 个分型面,开模时该分型面 首先分型,并在此过程中将 余料切断,然后主分型面分 型,最后推出机构将压铸件 脱出。
21: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热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
由直浇道1、横浇道2和内浇 口3组成,由于压铸机的喷 嘴和压室与坩埚直接连通所 以没有余料。
分型面开设在压铸件 的底部,内浇口开设 在压铸件的底部的同 一侧,金属液进入型 腔后先把分型面封住 造成左端型腔内的气 体无法排除,压铸件 在区域1处产生包气 或充填不实的现象。
21:13
内浇口开设在压铸件的 端部外侧,但金属液在 内浇口处冲击型芯而后 又折回冲击型壁,造成 在2和3两处产生冲蚀区, 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先封 住分型面排气不畅的现 象产生。
这种浇注系统充填状态亦较好,且有利于压力传递。为了便于加工,开设这种浇 注系统的模具也常常需要对开式侧向分型。
21:13
15
6.2.6 点浇口
对于某些外形基本对称或呈中心对称、壁厚均匀且较薄、形体不大、高度较小 且顶部中心处无孔的压铸件,可采用点浇口浇注系统。
这种浇注系统克服了采用直接浇口时,压铸件与浇口连接处易产生缩孔缺陷的缺 点。同时,具有流程短、压铸机受力状态好、型腔中气体易于从最晚充填的分型 面处排出等优点。但由于浇口截面积小、金属液流速大,容易产生飞溅现象,并 在内浇口附近会产生粘模现象。 这种结构形式的浇注系统,为了取出浇注系统的凝料,在定模部分必须增加一个
在其长边上设 置分支形内浇 口,充填型腔 时金属液在中 间形成两股漩 流,把气体卷 在中间。
在长边靠近端部 的一侧开设内浇 口,在终端处设 置溢流糟,排气 效果较好,但总 的流程加长。
在其短边的一侧 开设扇形内浇口, 使液流分散推进, 在终端设置溢流 糟,排气溢流通 畅,效果良好。
21:13
22
盘盖类压铸件的内浇口位置,该压铸件并不高,但在其顶部有一通孔
设计时不仅要分析压铸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合金种类及 其特性还要考虑压铸机的类型和特点。
浇注系统主要由直浇道、横浇道、内浇口和余料等组成。压铸 机的类型不同浇注系统的形式也有差异。
21:13
2
卧式冷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压室偏置
由直浇道1、横浇道2和内浇 口3组成,余料和直浇道合 为一体,开模时浇注系统和 压铸件随动模一起脱离定模。
的方向流动,避免产生流线和肋的不完整。
在实际设计内浇口时,很难完全满足上述原则,考虑问题 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和满足最主要的要求为原则。下面举一些 简单的例子加以分析和说明。
21:13
21
下图是矩形板状压铸件的内浇口位置
在其长边中央
设置内浇口,金 属液先冲击其对 面型腔,然后分 两边折回在折回 过程中造成漩涡 和卷入大量气体。
由于中心浇口是直接浇口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此它既具有直接浇口的一系列优 点,又克服了直接浇口进料处因热节产生缩孔的缺陷,但切除浇口仍然比较困难。
21:13
13
6.2.4 环形浇口
环形浇口主要应用于圆筒形的压铸件,图a为直接进料的环形浇口,图b为切向进 料的环形浇口。金属液在充满环形浇道后,再沿着整个环形断面自压铸件的一端 向另一端充填,这样可在整个圆周上获得大致相同的流速,具有十分理想的充填 状态,金属液沿壁充填型腔避免冲击,同时型腔中的气体容易排出。采用这样浇 注系统时,往往在与浇口相对的另一端设置环形溢流糟,在环形浇口和溢流糟处 设置推杆,使压铸件上不留推杆痕迹。
这种形式的浇注系统,由于金属液从型腔底部 的中心部分开始充填,最后流至分型面,流程短,
21:13
20
对于形状特殊的一些压铸件特别应该考虑内浇口开设对压铸 件成形质量的影响。 例如:
长而窄的压铸件,内浇口应开设在端部,而不应从中间引入
金属液,防止造成漩涡卷入气体;
长管形状及复杂的筒状压铸件,最好在端部设置环形浇口,
造成良好的充填状态和排气条件;
对于带有大肋片的压铸件,设置的内浇口应使金属液沿着肋
内浇口开设在压铸件的端面(搭 接式),以这种形式充填型腔, 冲击距离较长,不造成冲蚀,同 时金属液进入型腔后先充填底部, 而并不立即把分型面封住,在内 浇口对面设置溢流糟,金属液充 填顺利,排气通畅,效果较好。
24
圆环形类压铸件的内浇口位置
采用扇形外侧浇口,充 填时金属液直冲型芯, 造成冲蚀,形成粘模, 降低了压铸件表面质量 和模具使用寿命。另外 由于浇口与型腔开设在 分型面的同一侧,金属 液容易封住分型面产生 包气现象。
的截面积与该处的金属液流动速度的乘积和压室的截面积与压室中金属液流动速
度的乘积相等,并且等于流经压室的金属液体积(型腔和溢流糟的体积之和)与
所用时间之比
即:
21:13
27
由上式得
公式的前提是内浇口在其全面积内流速均等
21:13
28
21:13
29
21:13
30
(2)经验数据法
21:13
31
6.3.3 内浇口的尺寸
21:13
平面切线方向外侧进料,内浇口 充填型腔时金属液按逆时针方向 流动,金属液前端的冷污金属可 引入浇口附近的溢流糟,但流动 状态比图a更容易先封住分型面, 影响型腔中的气体顺利排出。当 然如果圆环形类压铸件的高度很 小则图b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充 填形式。
切线方向外侧进料, 但内浇口与型腔在 分型面的两侧,金 属液从端面进入先 充填型腔深处,气 体可从溢流糟和分 型面排出,充填状 态良好,压铸件的 质量较高。
这种浇注系统的缺点是金属的消耗量较大,去除浇口也较困难。同时模具往往要 对开式,侧向分型模具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
21:13
14
6.2.5 缝隙浇口
缝隙浇口类似于侧面进料的侧浇口,所不同的是内浇口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大大 超过宽度方向的尺寸。这种形式的浇口从型腔深处引入金属液,形成长条缝隙, 从压铸件的一侧向另一侧顺序充填,在另一侧设有溢流排气系统。
21:13
19
(5)应尽量避免金属液直冲型芯,减少动能损失,防止冲蚀 和产生粘模,尤其应避免冲击细小型芯或螺纹型芯,防止产 生弯曲和变形。
(6)凡精度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值低且不加工的部位不宜 布置内浇口,以防止去除浇口后留下痕迹。
(7)内浇口的设置应考虑模具温度场的分布,以便使型腔远 端充填良好。
第6章 浇注系统与溢流、排气系统的设计
6.1 浇注系统的组成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3 内浇口设计 6.4 横浇口设计 6.5 直浇口设计
6.6 溢流槽设计
6.7 排气槽设计
21:13
1
6.1 浇注系统的组成
作用 浇注系统对金属液在模内流动的方向与状态、排气溢流条件、 模具的压力传递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并且能调节充填速度、充填时间和模具的温度分布等充填型腔 的工艺条件。 因此,浇注系统的设计是决定压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对 生产效率、模具寿命等也有很大影响。
21:13
7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6.2.2 直接浇口 6.2.3 中心浇口 6.2.4 环形浇口 6.2.5 缝隙浇口 6.2.6 点浇口
21:13
8
6.2 浇注系统的分类
6.2.1 侧浇口
侧浇口开设在模 具的分型面上, 它可以开设在压 铸件最大轮廓处 的外侧(图a)或 内侧(图c),也 可以在压铸件的 侧面进料如图b所 示,侧浇口还可 以从压铸件的端 面搭接进料如图c 所示。
由于侧浇口设计与制造简单,浇口去除容易,适应性很强,因 此应用最为普遍。
21:13
10
6.2.2 直接浇口
21:13
直接浇口亦称顶浇口,是直浇道直接开设在筒形 或者壳形压铸件底部外侧中心部位的一种浇注系统
形式。直浇道与压铸件的连接处即为内浇口它是浇 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大的地方,便于压铸终了保压时
的补缩。
在浇注系统的设计中,内浇口的设计极为重要,在确定内浇 口的位置之前要根据
压铸件型腔的基本情况
分型面的不同类型
合金的不同种类和收缩变形情况
压铸机设备及压铸件使用性能
充分预计所选内浇口的位置对金属液充填型腔时流动状态的 影响,分析充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角区和裹气部位,以便 布置适当的溢流和排气系统。
21:13
21:13
采用环形内浇口的形式, 金属液顺着型芯方向从一 端向另一端充填,在另一 端设置环形溢流糟,充填 状态及排气条件良好,同 时也采用盲浇道改善模具 的热平衡状态,有利于握 高压铸件的质量。
26
6.3.2 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一般有进行理论计算和采用经验数据两种。
(1)理论计算法
除了直接浇口之外,内浇口一般是浇注系统中截面积最小、阻力最大的部位,它
21:13
5
立式冷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
由直浇道 1、横浇道 2、内浇口 3和 余料4组成。在开模之前,余料必须 由下面的反料冲头向上移动,先从压 室中切断并顶出。
21:13
6
全立式冷压室压铸模具(冲头上压式)用浇注系统
由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口组成,余 料也与直浇道合为一体,不过余料的 轴线与水平方向垂直。
分型面,采用顺序定距分型机构,模具的制造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这 种浇口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1:13
16
6.3 内浇口设计
6.3.1 内浇口位置的设计 6.3.2 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6.3.3 内浇口的尺寸 6.3.4内浇口与压铸件及横浇口的连接方式
21:13
17
6.3.1 内浇口位置的设计
21:13
3
卧式冷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采用中心浇口
由直浇道1、横浇道2和内浇 口3及余料4组成。在设计模 具时,定模部分必须增加一 个分型面,开模时该分型面 首先分型,并在此过程中将 余料切断,然后主分型面分 型,最后推出机构将压铸件 脱出。
21: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热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
由直浇道1、横浇道2和内浇 口3组成,由于压铸机的喷 嘴和压室与坩埚直接连通所 以没有余料。
分型面开设在压铸件 的底部,内浇口开设 在压铸件的底部的同 一侧,金属液进入型 腔后先把分型面封住 造成左端型腔内的气 体无法排除,压铸件 在区域1处产生包气 或充填不实的现象。
21:13
内浇口开设在压铸件的 端部外侧,但金属液在 内浇口处冲击型芯而后 又折回冲击型壁,造成 在2和3两处产生冲蚀区, 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先封 住分型面排气不畅的现 象产生。
这种浇注系统充填状态亦较好,且有利于压力传递。为了便于加工,开设这种浇 注系统的模具也常常需要对开式侧向分型。
21:13
15
6.2.6 点浇口
对于某些外形基本对称或呈中心对称、壁厚均匀且较薄、形体不大、高度较小 且顶部中心处无孔的压铸件,可采用点浇口浇注系统。
这种浇注系统克服了采用直接浇口时,压铸件与浇口连接处易产生缩孔缺陷的缺 点。同时,具有流程短、压铸机受力状态好、型腔中气体易于从最晚充填的分型 面处排出等优点。但由于浇口截面积小、金属液流速大,容易产生飞溅现象,并 在内浇口附近会产生粘模现象。 这种结构形式的浇注系统,为了取出浇注系统的凝料,在定模部分必须增加一个
在其长边上设 置分支形内浇 口,充填型腔 时金属液在中 间形成两股漩 流,把气体卷 在中间。
在长边靠近端部 的一侧开设内浇 口,在终端处设 置溢流糟,排气 效果较好,但总 的流程加长。
在其短边的一侧 开设扇形内浇口, 使液流分散推进, 在终端设置溢流 糟,排气溢流通 畅,效果良好。
21:13
22
盘盖类压铸件的内浇口位置,该压铸件并不高,但在其顶部有一通孔
设计时不仅要分析压铸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合金种类及 其特性还要考虑压铸机的类型和特点。
浇注系统主要由直浇道、横浇道、内浇口和余料等组成。压铸 机的类型不同浇注系统的形式也有差异。
21:13
2
卧式冷压室压铸机模具用浇注系统--压室偏置
由直浇道1、横浇道2和内浇 口3组成,余料和直浇道合 为一体,开模时浇注系统和 压铸件随动模一起脱离定模。
的方向流动,避免产生流线和肋的不完整。
在实际设计内浇口时,很难完全满足上述原则,考虑问题 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和满足最主要的要求为原则。下面举一些 简单的例子加以分析和说明。
21:13
21
下图是矩形板状压铸件的内浇口位置
在其长边中央
设置内浇口,金 属液先冲击其对 面型腔,然后分 两边折回在折回 过程中造成漩涡 和卷入大量气体。
由于中心浇口是直接浇口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此它既具有直接浇口的一系列优 点,又克服了直接浇口进料处因热节产生缩孔的缺陷,但切除浇口仍然比较困难。
21:13
13
6.2.4 环形浇口
环形浇口主要应用于圆筒形的压铸件,图a为直接进料的环形浇口,图b为切向进 料的环形浇口。金属液在充满环形浇道后,再沿着整个环形断面自压铸件的一端 向另一端充填,这样可在整个圆周上获得大致相同的流速,具有十分理想的充填 状态,金属液沿壁充填型腔避免冲击,同时型腔中的气体容易排出。采用这样浇 注系统时,往往在与浇口相对的另一端设置环形溢流糟,在环形浇口和溢流糟处 设置推杆,使压铸件上不留推杆痕迹。
这种形式的浇注系统,由于金属液从型腔底部 的中心部分开始充填,最后流至分型面,流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