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
+b
内壁和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
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内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内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内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 挡板的设计
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 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池直径在6~60m 之间[28]。具体设计参数如下:
(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
(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3) 池径≥16m;
(4) 表面负荷≤2.5m3/(m2·h);
(5) 沉淀时间1~1.5h;
(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
(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
0.9m;
(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 工艺设计计算
5.1 主体尺寸计算
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查表5.1得: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 L/(cap ·d ),取127 L/(cap ·d )
表5.1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 [单位:L/(cap·d)]
注:cap 表示“人”的计量单位
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
s L qN Q /51486400
1035127864004
1=⨯⨯==
(5.1)
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36.1514
7.27.211
.011.01===Q K z (5.2)
则最大设计流量
)/(2520)/(7.0)/(7008640036
.1103512786400334max h m s m s L qNK Q z ==≈⨯⨯⨯==
(5.3)
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 )/(175.0)/(6304
2520
33max s m h m n Q Q ==== (5.4)
式中:
max Q ——最大设计流量
n ——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
)(3508
.16302m q Q A === (5.5)
池直径 )(1.2114
.3350
44m A
D =⨯=
=π
,取D=25m
(5.6)
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491)(254
14
.34
2222'm m D A ≈⨯=
=π
(5.7)
实际表面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