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电站厂房毕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石河床式水电站设计说明书
绪论
(1)计内容
本文的题目是:红石河床式水电站设计。
该设计说明书共包括七大章:1.绪论 2.红石电站的有关水能计算 3.水轮机组的选择 4.溢流坝设计与水库调洪计算 5.专题计算——进水口设计 6.枢纽布置 7.厂房设计等,以及相应的设计图纸4张。
(2)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做设计之前,我回顾了大学四年来所学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重点复习了专业课,并熟读了设计任务书和设计资料。
在回顾的基础上开始红石水电站的初步设计。
在设计中先后遇到了诸如如何做水量差积曲线及其公切线、电站装机容量的确定、水轮机组选型中效率及单位参数的修正、水轮发电机如何选型、大坝的应力分析方法等等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翻阅设计手册,阅读相关科技杂志上的文章,应用计算机在Internet上检索科技文献信息等途径,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
1 基本资料
1.1 流域概况与气候条件
1.1.1 流域概况
红石水电站位于第二松花江的上游,在丰满水库干流回水的末端。
坝址以上的流域面积为20300km2,其上游38km处的水库末端为白山水电站。
红石电站系松花江与上游白山电站与丰满电站之间的一个梯级电站。
红石以上流域位于长白山脉的西北坡,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分头道江、二道江,并在下两江口汇合成为第二松花江干流,流向西北。
本流域南临鸭绿江上游,东北为图门江与牡丹江,其西南为浑江流域。
白山到红石区间的流域面积为1300km2,较大支流均在右侧:有苇沙河,控制流域面积534km2;色洛河,控制流域面积456km2。
此二大支流占全区间面积的76%,且流经山谷之中,河道的平均比降6‰左右。
流域内为山林区,植被尚好。
由于两支流长度相近,暴雨后的洪水集流较快,区间流量较大。
红石流域概况见图1。
图1-1 红石流域概况图
1.1.2 气候条件
红石以上流域处于高寒地区,冬季较长,积雪较深,夏秋季多雨。
红石站的年降雨量变化在600~1100mm,多年平均雨量为854mm。
夏秋季(6~9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0~70)%,年蒸发量据白山站观测资料统计,变化在850~1174mm。
从红石站现有气象观测资料中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3℃,最低气温是-36.5℃,最高气温是38℃,最大风速为25.3m/s(西北风向),由于观测年限不长,这些气象数据仅供设计时参考。
表1-1 红石站气温统计表
始封冻,直到次年四月上旬开江,四月中旬才进入无冰期,整个冰期可达5~6个月。
1.2 水文站与径流资料
红石水文站位于坝址下游2km处,1936建站,1945年~1950年缺测,解放后继续观测至今。
白山水文站位于红石坝址上游约38km处,1957建站,连续观测至今。
白山至红石区间各支流均未设站进行观测。
在苇沙河上的夹皮沟仅有一处雨量站,约有20年的观测资料。
因此,区间的洪水参数主要是根据邻近地区河流的水文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出来的。
由于白山水库已经蓄水发电,红石坝址的天然来水将被调节,因此红石电站的年月径流主要是根据白山水库调节后的径流和白山坝址至红石坝址区间的径流综合而成。
白山站的年月径流资料经插补延长可得1933年以来约40余年的径流系列。
其多年平均流量为239 m3/s;红石站的年月径流资料经插补延长亦可得到40余年,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8 m3/s。
白山至红石间未进行过专门水文观测,仅有干流两站1957年以来同步对应的观测资料,区间的径流由两站相减而得。
经红石站长短径流系列的比较,采用1956年至1971年的代表段系列,其多年平均流量为258 m3/s。
在这个代表段中既有明显的丰水段(1960-1964年),平均流量为297m3/s,也有枯水期(1967-1970年),平均流量为194 m3/s。
这个系列基本上可反应出径流的年际与年
内的各种分布情况,详见表2与表3。
各控制点的年月平均流量及年径流统计成果参见表4和表5。
表1-2 白山站年月平均流量表(m3/s)
表1-3 白山~红石站区间年径流表(m3/s)
表1-4 红石、白山及区间多年月平均流量表(m3/s)
表1-5 白山、区间径流统计成果表(m3/s)
白红区间的均值为19.2 m3/s,Cv=0.36,Cs/Cv=2。
1.3 设计洪水分析成果
红石水电站的设计洪水重点是研究区间的设计洪水。
由于该区间未进行水文观测,而由上下游站相减所得的洪水资料又精度太差,因此采用地区综合分析法,在本流域附近选用了六个参证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区间的洪水参数与设计成果,详见表6。
表1-6 白山至红石区间设计洪水成果表
洪峰流量的均值为360 m3/s,Cv=1.2,Cs/Cv=2.5;
三天洪量的均值为0.45 ×108 m3,Cv=0.72,Cs/Cv=2.0。
造成红石以上流域的特大暴雨天气系统,主要是北上台风。
其暴雨特点是降雨历程短,暴雨集中,强度较大,主要降雨历时集中在24小时内。
区间的洪水一般集中在三天内,因此设计洪水过程线以三天洪量为控制。
对于该区间的典型洪水过程线,由于红石与白山站
1960年洪水相减的区间过程线不合理,因此借用了邻近流域且与区间主要支流集水面积相近的木萁河梨树沟站的1960年实测资料作为典型洪水。
区间各种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线成果见表7。
表1-7 白山至红石区间设计洪水过程线(m3/s)
根据红石站暴雨洪水季节分布特点和施工情况,确定分期洪水为汛前期(4月15日~7月15日),大汛期(7月15日~9月15日),大汛后(9月15日~封冻时)三个时段。
施工洪水的计算方法与大汛期设计洪水相同,也是采用临近站作为参考综合分析出区
间的施工洪水,其成果见表8。
表1-8 分期洪水成果表
1.4 工程地质条件
红石坝址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区辽东台背斜的北部边缘,坝址下游16km处为性质不同的另一构造单元,即吉林--海西褶皱带,中间以桦甸--辉发河断裂所隔。
坝址距离辉发河深大断裂边缘约5km左右。
本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鞍山群之混合岩系,后期侵入各种岩脉。
第三季末至第四季初之玄武岩分布在高山顶上。
混合岩经历历次构造运动,产壮变化较大,其构造线方向大致为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
从前震旦纪吕梁运动开始,该区即发生褶皱、断裂、变质等作用,并隆起成山。
桦甸--辉发河大断裂也同时形成,大致为北东东向。
以后历次构造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区地震烈度根据辽宁省地震局1975年关于红石电站的基本烈度报告中人为,该电站靠近桦甸--辉南地震活动带,历史和近期均有地震发生,现今地震活动频繁,该区具有一定的发震构造条件,认为红石电站地区地震烈度以此为7度为宜。
水库两岸山体雄伟高峻,无低凹哑口和单薄分水岭。
构成库区的主要岩石为前震旦纪结晶岩类和少量后期穿插的岩层,均系不透水岩石。
两岸玄武岩和地下水位分布高程均高于正常水位,故水库蓄水后无永久性渗漏的可能性。
库区河谷狭窄,库边一般为基岩河岸,第四季覆盖不厚,植被茂密,不致产生大的坍岸,固体径流来源有限。
坝区河谷呈U形,河谷底宽300~400m,平水期河床宽170m左右,水深1~2m。
两岸分布有不对称的漫滩与阶地,谷坡20︒~35︒,两岸山顶为玄武岩台地,比河床高200m~250m左右。
坝址上游右岸漫滩长约600m,宽约80m,高出江面水位0.5~1m。
左岸漫滩宽约50m左右,一级阶地宽60~70m,比河床高7~13m,阶面平坦,延伸至上游250m左右趋于尖灭。
构成坝区的主要岩石为前震旦纪混合岩,中生代岩脉穿插在其中,第四季主要分布在河谷及两岸山体上。
混合岩:灰白色,由伟晶质脉体和基体熔合而成。
脉体成分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
基体由原岩黑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
混合岩风化程度较低,岩石致密坚
硬,抗风化能力强,但基体抗风化能力较差。
中生代岩脉多次侵入,分布密度和变化均较大,主要有以下岩类:
花岗岩(包括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此类岩石为坝区分布最多的岩脉,宽度一般2~10m,个别宽达30~40m,一般为浅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有正常石、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泥石等组成。
斑状~粗细粒结构(斑晶为正常石、斜长石等),块状结构构造,岩石性脆易碎,单块岩石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
花岗岩闪长岩: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斜长石、角闪石、石英和黑云母等组成。
煌斑岩:灰绿色或灰黑色,主要为细粒结构,略呈斑状,斑晶大部分为角闪石及少量辉石,基质以斜长石为主。
暗色矿物多已蚀变成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岩石致密坚硬,脉细而密,穿插于上述岩石之中。
第四季坡残积层覆盖于两岸山坡,主要由亚砂土夹碎石和富含腐植质的表土组成,一般厚度1~5m,最厚者大10~11m。
构成左岸阶地的冲积层由上部的粉细砂(厚度约1~5m)和下部砂砾石(厚度约4~7m)组成。
河床冲积的砂砾石层厚度大1~4m。
主要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室内岩石与混凝土摩擦试验结果详见表9与表10。
坝区岩石经受多次构造运动作用,断层、裂隙、岩脉均较发育。
混合岩片理方向变化不大,但总的走向近北东东向,倾向西北,倾角变化较大,一般为60︒~70︒。
坝区断层方向主要有三组,最发育的为走向北东5︒~20︒,以F6为代表,是斜穿河床通过坝基的断层,倾向下游,倾角一般为60︒~85︒,有近水平与高角度两组擦痕为逆平推断层,宽度达9~15m,坝基部位宽度为10~11m,该断层与坝线约成30︒锐角相交,通过坝基长约55m左右。
断层是由2~3条0.3~0.8m宽的断层泥和片状、砂砾状、角砾状夹层泥等物质组成的断裂破裂带,在深部仍胶结不好,虽系高角断层,对坝基变形及抗滑稳定仍造成不利的影响。
表1-9 室内岩石与混凝土摩擦试验成果汇总表
表1-10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汇总表
定的影响。
根据岩石的渗透性质,一般在25m深以上单位吸水量大于0.03l/m.min,因而建议帷幕深度一般不小于20~25m(由坝基岩面算起);对断层破碎带部位,帷幕应考虑适当加强。
坝基范围内虽为抗风化的岩石,但由于构造复杂,断层、岩脉众多,纵横交错,节理发育。
从钻孔中看,几乎是孔孔见岩脉、小断层和小破碎带,使岩体失去完整性,岩石风化程度相差悬殊。
对坝区结合工程情况,将岩石风化状态分为全风化、半风化与新鲜岩石三类。
坝基各地段岩石的风化深度参见表11。
表1-11:坝基各地段岩石的风化深度表
从岩石的风化状态和岩石的强度来分析,作为高约40m的混凝土重力坝,建基面在半风化岩石的下部是可以的。
这里所指的半风化岩石下部作为建基标准是要求岩石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并较完整,节理裂隙基本无泥,通过固结灌浆岩石的完整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建议开挖深度从地面算起:右岸5~7m,河床4~5m,左岸阶地10m左右,左岸山坡10~12m。
参照已有的试验成果,结合红石坝坡构造和岩石状态,建议坝基F6断层以右,混凝土与半风化岩石摩擦系数采用0.65,断层以左采用0.6,F6断层带采用0.45。
1.5 建筑材料
勘探了四个砂砾石料场,分别为:加级河、加级河口、坝上、桥下江心料场,均为A2级精度,共计勘探储量149×104m3。
各料场质量均能满足要求;储量情况详见表12。
这些料场分布在坝址上下游0.5~4km范围内,运输条件好。
但这些料场地下水位埋藏浅,一般均需水下开采,开采条件较差,洪水期间被淹没。
表1-12 料场分布情况
以上几个料场,加级河与加级河口两个料场,粗骨料中含玄武砾石较多,加级河料场砂子含泥量偏大,其它质量均能满足技术要求。
坝下9km处的万良河料场可作为补充料场。
土料场(红石料场)位于坝下3~4km,已做B级勘探,质量、储量均可满足要求。
1.6 水利动能
红石水电部是第二松花江上游白山水电站的下一梯级电站。
电站的主要任务是发电。
结合水库特性、地区要求可发挥养鱼等综合利用效益。
电站建成后将同白山水电站一起投入东北主网,担任系统调峰、调相及少量的事故备用,同时兼向吉林省盘石、桦甸地区供电。
水库下游红石至丰满电站区间河段内,无防洪要求,加上红石库小,不承担下游防洪任务。
地区对工农业用水、航运、过木、过鱼等均去要求。
水库蓄水后提供了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需重点清库以利捕捞。
第二松花江白山至红石河段,河谷狭窄,沿江两岸无大的城镇、工矿企业及大片农田等重要保护对象;坝区地形地质条件较好,加之上游白山电站的兴建对第二松花江的天然来水进行多年调节,大大改善了来水的不均匀性,使红石水电站能以较少的淹没损失和工程量获得较好的电能指标。
所以红石水电站设计蓄水位的选择取决于同白山水电站尾水位的合理衔接,以充分利用白山以下河段的水力资源。
鉴于白山水电站机组安装高程为286m,水轮机运行期间的吸出高程H
=-5m左右等技术
s
指标,并考虑白山坝下施工堆渣将壅高发电尾水位的情况,选用设计蓄水位为290m高程为宜。
白山至红石区间河段集水面积不大,百分之九十来水经白山水库进行调节,红石水库库小,仅能考虑日调节,增加水库削落深度将增加电能损失,故水库水位削落过大显然是不合适的。
根据上述情况,按日调节要求,并考虑在必要时尚能满足一台机组担任事故备用八个小时这个条件确定水库设计低水位(死水位)为289m。
东北地区电网大,发展快,而水力资源又较少,开发条件较好可用于调峰的电站为数
不多。
红石水电站不但上有白山电站调节,而且地理位置适中,因此适当加大装机容量以满足电力系统的要求是很必要的。
建议红石水电站装机容量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因素:(1) 机组过水能力应与白山机组的总过水能力900m3/s相适应;(2) 年利用小时数控制在2000h 左右;(3) 参照国内机组的实际生产情况。
1.7 坝线与坝型
红石坝线的选择曾进行过大量的工作。
曾对小陈木匠沟以上至鸡冠砬子一段的上坝段研究了四条坝线。
经比较认为上-II坝线较为优越。
后来又对小陈木匠沟以下至兰旗一段的下坝段选了三条坝线作为当地材料坝的比较坝线,经地质勘察论证,下-I坝线地质条件较好。
最后又对上-II坝线和下-I坝线进行了比较,认为上-II坝线地质条件较好,故推荐上-II坝线为选用坝线。
各坝线位置见图2。
红石大坝坝型,经对当地材料坝和混凝土坝比较后,相应推荐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及混凝土重力坝方案。
后对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又进行了分析,共比较了五种混凝土重力坝坝型,即重力坝、宽缝重力坝、空腹坝、支墩坝及空腹支墩坝。
五种坝型在稳定及坝基应力条件上均可满足要求。
重力坝和宽缝重力坝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缺点是:混凝土及开挖工作量均较大;两种轻型支墩坝的主要优点是比重力坝可节省混凝土25%~30%,但缺点是增加模板约30000m2,施工麻烦;空腹坝属于混凝土重力坝型,比重力坝能节约35000m3混凝土,且可结合坝体挡水降低围堰高度,有加快施工进度的条件,但缺点是空腹拱顶有一部分混凝土需采取较严格的温度控制措施,且有一部分倒悬模板,施工也较麻烦。
鉴于红石坝基岩石比较破碎,有七度地震要求,轻型坝在坝基应力分布及横向抗震性能方面要比重力坝型差些,因此不宜采用。
至于前三种重力坝型工程量差别不大。
考虑近些年来在东北地区修建的中等高度的混凝土坝如回龙山、参窝、太平哨等均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型,施工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建议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型方案。
图1-2 坝线位置图
1.8 枢纽布置
本工程为坝式水电站,主要包括拦河大坝与发电厂房两大部分。
红石坝址主河床偏向右岸,左岸河床为河漫滩地,F6断层从左岸河床与坝轴线斜交约30 通过。
该断层破碎带较宽,对溢流坝及厂房布置等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曾对左右岸厂房布置方案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
经过分析比较认为左岸厂房的主要优点是:
(1) 溢流坝布置在河床右侧,泄流洪水可从主河床宣泄,能适应下游天然河床流态,不会造成河道严重冲刷或淤积,尤其对避免厂房尾水渠回流淤积也较有利。
(2) 溢流坝下游冲刷部位大部分可避开F6断层,对保护下游坝基安全比较有利。
(3) 左岸山体平缓,对副厂房、变电站布置比较方便,输电线路出线也较方便。
(4) 施工场地、对外交通、电站管理及生活区均在左岸,故对施工及运行管理都较方便。
左岸厂房的主要缺点是:
(1) 厂房要有一部分位于或接近F6断层,对机组沉陷有一定不利影响。
(2) 尾水渠覆盖层开挖多约13万m3。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认为左岸厂房优点较多,且很重要。
关于F6断层对机组沉陷的影响,由于机组部位开挖较深,且F6断层要经过工程处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厂房的不利影响。
因此建议用左岸厂房布置方案。
关于厂房型式曾研究过坝后厂房与河床厂房两种型式。
因后者厂房为正体结构,厂房混凝土可作为大坝的一部分共同满足大坝抗滑稳定需要,故河床厂房可接生混凝土约2万m3,因此选用河床式电站型式较适宜。
红石大坝的设计泄流流量较大,加之坝基不够理想,岩石较为破碎,且下游有F6断层通过。
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消能型式甚为重要。
经过初步水力计算表明,由于下游水位较高,鼻坎挑流难以形成,底流消能比较理想。
但流量变化过大时,流态很不稳定。
近年国内外倾向研究消力戽消能型式,且在我国石泉水电站已采用,效果尚好。
因此,曾重点对消力戽型式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共进行了三个消力戽圆弧半径(7.5m、10m、12.5m)及四种鼻坎角度φ(35︒、40︒、45︒、50︒)的比较,试验表明以R=12.5m、φ=40︒的型式为最好,流态为淹没混合流,比较平稳,对尾水渠回流淤积影响较小,下游冲刷深度也较浅,最深约为3~9m。
因此建议选用消力戽消能型式。
1.9 对坝基处理的意见
坝址基岩岩脉较多,断层裂隙均较发育,岩石比较破碎,透水性强。
因此,主要断层应做彻底处理,防渗帷幕需要加强,坝基应做全面固结灌浆。
主要断层F6应做开挖处理,开挖深度10m,并回填混凝土,混凝土塞沿断层走向向坝基上下游边缘以外各延伸10m,断层开挖后两侧和局部进行固结灌浆。
其余断层,宽度不大,倾角较陡,均考虑挖至一定深度回填混凝土的方法处理。
坝基帷幕:因岩石表面裂隙发育,透水性强,距地表30m以内,单位吸水量W≥0.03l/min.m,30m~40m单位吸水量约为0.01~0.02 l/min.m。
据此,在坝基轴线下游约4m处,设防渗帷幕一道,孔距2m,孔深从基岩面算起在河床部位约25m,岸坡部位20m,F6
断层附近加深至30m 。
为提高帷幕效果,在主帷幕前另设辅助帷幕一道,孔距10m ,孔深10m 。
防渗帷幕灌浆可在灌浆廊道中进行。
帷幕后设基础排水幕一道,另在排水廊道内设一道排水幕。
为了提高坝基基岩的完整性,在坝基范围内全面进行固结灌浆,孔距排距2m ,孔深6m 。
在岩石破碎部位,固结灌浆可在坝基混凝土浇筑约为2m 厚度以后进行。
1.10 红石河段水位流量关系等曲线(见附图)
0.0
0.5
1.0
1.5
2.0
2.5
3.0
265
270275280285290295
300库水位 (m )
水库容积10 8
m
3
图1-3 库水位与容积关系曲线
5
10
15
20
25
260
265270275280285290295
300库水位 (m )
水库面积(km 2
)
图1-4 库水位与水库面积关系曲线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64
266268270272274276278
280水位 (m )
流量(m 2
/s)
图1-5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具体数据见下表。
02468101214161820
22242.6x10
4
2.8x10
4
3.0x104
3.2x104
3.4x104
3.6x104
3.8x104
负荷(M W )
时间(小时)
图1-5 东北地区2000年电力系统负荷图
1.11 红石上一级白山水电站简介
白山电站水库设计蓄水位413m ,相应库容53.1×108m 3,死水位为372m ,电站二期工程扩建后,死水位抬高至380m 高程,相应库容分别为17.7×108m 3与22.4×108m 3,电站枢纽主要由149.5m 高的混凝土重力拱坝及两岸厂房组成。
坝身设溢流高孔及泄水深孔泄洪。
第一期电站采用右岸地下式厂房,装三台单机容量为300MW 的机组,保证出力为167MW ,年发电量为20.0×108kW.h 。
左岸预留二期扩建电站容量为600MW 。
电站最终总容量为1500MW 。
白山百年洪水泄量为6900 m 3/s ,千年洪水泄量为9950 m 3/s ,保坝洪水泄量17000 m 3/s 。
十年洪水泄量5250 m 3/s ,三十三年(P=3.3%)洪水泄量为6000 m 3/s 。
有效兴利库容28×108m 3。
2 红石水电站的有关水能计算
2.1 水能计算的目的
水能计算的目的是确定红石电站的保证出力N 保、装机容量N 装与多年平均发电量年E ,为后面的计算提供必要的数据。
2.2 红石电站的径流量Q 红石
径流是指流域表面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川,并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过程。
径流量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段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 3/s 。
红石电站的水能计算的根据是红石电站的径流量,而红石电站的径流量=上游白山电站的调节流量+白山~红石区间的径流量,即
区间白山红石Q Q Q α+= (2—1)
式中 α——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通常乘以一个系数,本设计取
1.5α=
2.2.1 白山电站的调节流量
2.2.1.1 水量差积曲线
参考《水利水能规划》(第二版)中的兴利调节时历图解法P 49,采用水量差积曲线计
算白山电站的调节流量过程线,并画出调节流量过程线,然后作出水量差积曲线与满库线的公切线(这是难点)。
水量差积曲线是在水量累积曲线基础上得到的。
水量累积曲线表示来水或用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从计算起始时刻0t (坐标原点)到相应时刻t 之间的总水量为纵坐标,以直坐标绘制。
天然径流不会是负值,故水量累积曲线呈逐时上升状。
当历时较长时,图形在纵向将有大幅度延伸,使绘制和使用不便。
若缩小水量比尺,又会降低图解精度。
针对这个缺点,在工程设计中常采用水量差积曲线来代替水量累积曲线。
若保持横坐标网格原有宽度不变,使水平横轴向下倾斜一个角度即作一种“错动”,也就是说把表示流量值等于零的水平横轴Ot 错动到Ot ’位置,这就称斜坐标水量累积曲线。
从斜坐标水平轴上x t 时刻量到水量累积曲线的纵距,表示自起始时刻0t 到x t 期间的总水量与以水平轴方向所代表流量的同期水量之差,称差积水量。
这种在斜坐标里绘成的水量累积曲线对水平轴而言,叫做水量差积曲线。
即把斜坐标网格换成水平横坐标网格,却不动其曲线,这是曲线就成水量差积曲线。
差积水量的数学表达式为
dt Q Qdt dt Q Q W t
t t t t t ⎰⎰⎰-=-=0
)(定定差积 (2—2)
或近似表示为
∑∆-=t
t t Q Q W 0
)(定差积 (2—3)
式中 Q ——在式(1—2)和式(1—3)中分别为瞬时流量和时段平均流量;
Q 定——接近于绘图历时平均流量的整数值,在本设计中设Q Q =定。
根据设计资料有
239=Q (m 3/s),为绘图和计算方便,取240=Q (m 3/s),即240=定Q (m 3/s)。
2.2.1.2 水量差积曲线计算表
水量差积曲线计算表是绘制水量差积曲线的基础。
参考《水利水能规划》(第二版)P 52~53及表2—11,本书取月1=∆t 。
该表包括月平均流量月Q ,月水量月W ,水量差值及水量差积值。
月平均流量参见设计资料表2——白山电站年月平均流量表。
以1956年1~3月份为例:已知240=定Q (m 3/s);1956年1月6.38=月Q (m 3/s),月水量按下式计算
t Q W ∆月月= [(m 3
/s)·月] (2—4)
那么6.38=月W [(m 3/s)·月],水量差值按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