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课件PPT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蒙养学堂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私学兴起: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改变,私人办学逐渐兴起,打破了官学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教育普及。
学术自由: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学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老师,老师也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
A
B
D
C
总结词:统一思想,推崇儒学,太学与郡国学的设立。
详细描述
推崇儒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崇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学,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定和统治。
教育形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
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注重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加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太学与郡国学:汉武帝设立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并下令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太学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和官员。
总结词:分裂割据,多元文化交融,私学发展。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民族迁徙,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PPT课件带内容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PPT课件带内容


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


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咸阳……在今陕西咸阳

陇西郡……郡冶在今甘肃临洮

勃海……今渤海
东海……包括今东海和黄海
辽东郡……郡治在今辽宁辽阳
临洮……在今甘肃岷县
南海郡……郡治在今广东广州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

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
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
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
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问题思考


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有什么好处?


答: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
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

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的 措
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来自皇为消除文施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

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
小篆,也叫秦篆,指笔画较简 省的篆书,秦朝李斯等取大篆稍
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
加整理简化而成。后来,社会上 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
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
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秦始皇

四史教育ppt课件小学

四史教育ppt课件小学

02
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文明起源、国家形成
详细描述
介绍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 展和文化成就,重点讲述了这一时期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 的过程,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总结词
青铜文明、社会等级
详细描述
阐述了青铜文明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发展,以及社会等级制 度的形成和特点。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各种青铜器物和典 型的文化符号,揭示了青铜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
总结词
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详细描述
介绍了秦汉时期统一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分析了这一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通过讲述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功绩 ,展现了秦汉时期的辉煌成就和时代特色。
秦汉时期
总结词
疆域扩张、民族融合
详细描述
讲述了秦汉时期疆域扩张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分析了这一时期在边疆开发和 民族政策方面的成就。通过介绍秦始皇南征北伐、汉武帝开拓西域等历史事件, 展现了秦汉时期的疆域范围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四史教育ppt课件小 学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世界史 • 四史教育实践与思考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四史”指的是中国革命史、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国改革开
放史、中国新时代发展史。
学习“四史”有助于小学生了解 中国历史和现实,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自信心。
通过学习“四史”,小学生可以 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 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
古罗马文明
概述了罗马帝国的崛起、政治制度、 建筑和法律等方面的成就,以及罗马 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在教育上表现为强调纪律、规范和法制 意识的培养。
重视知识教育
法家重视知识教育,尤其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等实用知识的传 授。
04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
在汉朝初期,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和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文化混乱,百家争鸣。为了统 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以军事、政治、 道德和宗教为主,注重培 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 。
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及变革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更加完备,形成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 校系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传统 的经史之学外,还增加了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变革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 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如隋唐时期 的科举制度、宋代的书院制度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

汇报人:
2023-12-31
•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 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教育思想 •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 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历程 •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与挑战
01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概况
01
02
03
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 活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教 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中进行的。
唐代韩愈“师说”中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职责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 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师生关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 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
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
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育理论的
结晶。
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国
别教育史、断代教育史、专题教育史、地方
教育史

▲教育史的性质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 容 总课时 3 3 3 3 3 2
理论课 时
3 3 3 3 3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人格 科举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中学和西学的碰撞与会通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以及大学办 学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期末考查
Hale Waihona Puke 序号1 2 3 4 5 6
中国教育名著
孔子 荀子 思孟学派 颜之推 朱熹 杨贤江 论语 荀子 学记 颜氏家训 四书集注 新教育大纲
▲ 历史分段 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 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代教育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 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 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 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

中国教育史2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2PPT课件
15
16
17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郡——郡守 县——县令、县长 乡——三老(掌教化,主赋役,窥伺居民的行为 ) 里——村、村落、街道办事处
郡县制始于春秋,秦朝利用
18
“ 汉承秦制 ”
19
汉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太常 光禄勋(即秦朝的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
(东汉)诸生、太学生
30
教师的待遇:
太学还建有“博士舍”供博士居住, 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朝廷又经 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 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 奉使、巡行等职责,使得汉代太学博士 因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 人仰慕的职位。
31
太学生的待遇:免其赋役,且还享有一定的俸禄。
22
23
24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一)设五经博士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三)以儒术取士 (四)视学制度
25
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26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 察举选士制度
27
汉代的学制
28
汉代的学校
(一)太学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贵族教育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
学校,在教育史上首开专科学校之先河 (三)地方学校
郡——“学” 县(道、邑)——“校” 乡——“痒” 聚——“序”
29
汉代的太学
一、太学的教授与学生 教授——“博士”(博学多能之意)

《中国古代教育》课件

《中国古代教育》课件

重视学术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学术研究, 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研究,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强化记忆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记忆训练, 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经典和文献

推崇科举
中国古代教育推崇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
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02
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教育制度
太学和国子监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创立于汉武帝时期。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 养官员和学者,学生通过考试合格后可进入仕途。太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 、考试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国子监
国子监是隋唐以后设立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太学和其他官办学校。 国子监的学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始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官职。科举制 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 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教育制度 •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 中国古代教育的评价和影响
01
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
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夏、商、周 时期,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 育。
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家 庭教育走向学校教育,从官学到 私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 系。
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注重德才兼备、人文素 养等,对中国现代教育理念产生
了积极影响。
教育制度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课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课件
典型案例: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 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 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 对话: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 答:非正义类。 •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 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 吗? • 答:不能。 •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 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课件指的是欺骗朋友。
(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在中国教 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课件
返回
孔子创办私学图
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语记录《论语》 里。A.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 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主张“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D.强 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强调进行因材施教。 F.倡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件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认为绅士教育是 最重要的,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 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件

二 、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的口号在教 育 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参加平民教育的有: 1、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以广大人民为教育的对象。 教育实践:1919年邓中夏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毛泽东 在 湖南一师办的平民夜校,他们的活动,为后来工人运动的开 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六三三学制
192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此学制一般称“新 学制”或“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的六 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 1、七项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 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 地。
2、六三三分段
2、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资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 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 (民主)政治。 教育实践:1919年北高师师生组织的平民教育 社;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总会。
平民教育动员大会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 基本观点: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 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 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 农结合的思想。 4、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观点可称为纯粹的 工读主义 基本观点: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 的好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
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 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 潮逐步形成。 ●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 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 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 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过到 高潮。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3.师生观:“尊师爱生”和“宽严结合”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 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 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 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 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 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范。

4、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御定统一的教材。《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 育课程,如熹平石经。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设科射策” 。 影响: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三、唐代完备的中央官学体系
1、唐代学制系统:六学二馆 2、唐代学校行政管理与制度 (1)师生来源 (2)入学制度 (3)教学计划 (4)学校管理 3、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六经 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思想 ” 教育与军事 教育与法律
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熙宁---元丰兴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整顿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与内容 (3)崇宁兴学 重新推行三舍法,并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 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 三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需要: B、对需要的自我认识:
讨论:P3 “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 活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启示:人类社会任何事物的起源均来源于 人们自身的需要及其主体对它的自我认识。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氏族公社:约5万年前-5千年前-BC21世纪)
(一)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取火[氏族]、渔猎、 种植、原始手工业)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上)
(春秋:BC770年——BC476) 一、春秋时期变革 农业生产力发展(铁器大量使用\牛耕\水利灌溉) 土地私有(中下层贵族\自由民开荒);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承认土地私人占有)——封
建制度形成; 政治上王权衰落; 旧教育没落,新教育兴起
二、官学的衰败情况
30岁办私学 50-54,任中都宰——后为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有教无类”
孔子的办学指导思想。人不分种族、贵贱 都可以入学。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制 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文化 的下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根据《论语》、《史记》载,孔子招录学 生:
育、)
西周
宗法制(分封) 周天子——诸侯国(71)——卿、大夫—
—士——人民(-奴隶)(等级制度)[嫡 长子继承制] 周礼: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上下 尊卑关系的规定,贵族衣食住行、丧葬婚 嫁等一切行为的准则,以及政治、军事、 法制制度的总称。(姬旦:周公)
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制度
教育原始性
1、目的原始 2、内容原始 3、形态原始(生活中进行,没有独立于
生活) 4、方式原始(言传身教)
四、氏族社会末期“学校”的萌 芽
农业、手工业发展-私有制发展-阶级分化 -(氏族公社)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度
部落显贵世袭(政治)-文字-“学校”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前—5万年前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BC21世纪
北京人:4、50万年前(1927) 蓝田人:5、60万年前(1963-1965) 元谋人:170万年前(1965) 巫山人:200万年前(1985)
二、原始“教育”起源之“迷”
(一)原始“教育”起源于生产与生活经验传递的 需要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教育史》
绪 论 教育史——重构教育 未来的珍贵资源与智慧
一、历史作为动态和永恒的范畴 二、历史的未必是落后的 三、不能遗忘的镜子——我的历史价值
观 四、我对“历史”的态度——具体·宽
容·现实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约200万年 前)
审查; 改变了官学中师生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子贡) 2、评价 积累教育经验,推动教育理论发展 推动学术与文化的下移 扩大了人才来源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儒家(中国古代) 教育智慧的缩影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东 曲阜)
BC21世纪-BC476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 夏 (BC21——BC 16世纪) 商(BC16——11世纪) 西周(BC1066——771年) (春秋:BC770年——BC476)

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教育目的——战士; 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宗教教育、人伦道德
教育
商 有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陶文、金文) 大学、小学;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
生活习俗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 成年礼等)
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 腾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善神、恶鬼])
原始艺术教育:(歌舞、绘画、雕刻)
体育(与军事)训练:
(二)原始教育的特点
P、10讨论 [教育目的一致,教 育权利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 容,包容多种方面;教育手段局限 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教 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不重视教育、衰败;忙于战争; 三、私学兴起 社会变动打破教育垄断的局面,典章文物与知
识分பைடு நூலகம்流落民间; 政治、经济需要; 诸侯国统治者 新兴地主阶级 邓析(BC545-501,郑国)、少正卯(?-
BC498,鲁国)、孔子
特点与评价
1、特点: 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摆脱了政教合一\官教合一的体制; 一切教育事务,由主持者负责,不受国家限制和
家庭教育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 婉,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处入门 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 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 书记,……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婴儿在自己能吃东西的时候,要教他用右手进食。在 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先要教会他怎让应答大人的招呼, 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婉。男孩要佩革制衣带,女 孩要佩丝制衣带。孩子六岁,教他数数,并教认识东 西南北中的方位。七岁,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张 席子上了,也不共用一份食具。八岁,开始进行礼让 训练。出入门户和吃东西时,都要让年龄长者先于己。 九岁,要教儿童学习计算日期。除教用自然数排列年 代、日期外,还要学习中国古代特用的天干地支相配 法。十岁,男孩外出上学,学习书写和计算,也可以 不再住在内室了。女孩子十岁不再出闺门,由保姆或 母亲教女德女工。学理麻、抽丝。
小学教育(8[王侯太子]、10或13[公卿太 子]、15,学习年限7年,学习道德行为准则 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大学教育(15[太子]、20)
设在王都为国学,地方为乡学。 管理制度:考核、奖惩
六艺(教育内容)
礼乐 射御 书数 特点:多方面教育因素(思想道德、文
化知识;传统文化、实用技能;文事、 武备;礼仪规范、内心情感修养;)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