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 旧唯物主义者依靠感性直观去观察人,所看 到的只能是生物学的人、受本能支配的人。 用这样的抽象人和他的抽象人性解释社会生 活,当然只能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 淖。社会是人的社会,而实践就是 人的存在 方式。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社会人的物质实践 活动所创造的。而人的社会本性也只有在社 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并不断获得新的素质。 这就是人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人的辩证法。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离开实践的观点就不可能对社会生活 做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
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9页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都没有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主体能动作用 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因而首先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这 个认识论基本范畴上没有得到真正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认识论是从 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开始,又通过批判费尔 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认识论实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66-167页
唯物史观
•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 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 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 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 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 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 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 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 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 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 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康德和费希特的对比: 前者保留“物自体”而限制“自我”的绝对自由 后者抛弃“物自体”而大大扩张了“自我”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7页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将康德的“物自体”和主体中的追求 把客体还原 绝对认识的理性同时加以客观精神化 为自然界, ,化为“绝对理念”,从而将思维与 把主体还原 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于客观的“绝 为人,把主 对理念”。绝对理念既是认识的客体 、客体的统 ,又是富于能动性的认识主体。绝对 一归还为人 理念外化而设置对立物即创造自然界 的感性的经 和人类社会,形成客体与主体的对立 验活动。 的反思关系,通过这种反思关系中的 一系列的差别和矛盾以及矛盾的转化 ,主体认识到客体并不和自身对立, 而是同自身统一。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5-116页.
主体与客体是在对象性的相互作用中确 立的,只有人与客观事物发生对象性关系, 外部自然界才成为客体,人也才成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无客体的主体, 无客体的主体是抽象的、设想出来的主体; 也没有无主体的客体,无主体的客体是抽象 的、与人隔绝的自然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6页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主体与客体在客观的绝对理念 中达到同一,他想消除对立的一方——客体、 自然,却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 费尔巴哈认为主、客体不是处在同一中 ,而是处于统一中,这种统一就是人,人是兼 有物质和精神、灵魂和肉体、思维和存在的实 体。实在的人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然只 有在人身上才达到了其发展的顶点,自然创造 的人,不仅被当作有形的实体,也被当作精神 的实体。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4页
• 康德:在他整套先验主义体系中研究实践概 念,其丰富的实践思想包括: • 实践是人按照先天的理性、目的、意志的、 合乎理想、合乎规律的道德行动。“实践理 性”,理性指导下的有道德的行动。 •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它具有指导行动的 能动作用。 • 研究道德行动时涉及到实践的结构:目的、 工具、行动。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 费希特:世上没有“物自体”,唯有“自我” 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自我设定自身”不仅意识到自我,而且也就 意识到区别于“自我”的“非我”,构成了主 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自 我”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主体。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3页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 认识论最高的概念和范畴,对它们本身及 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几乎贯穿全部的认识 论史。
前人的观点: •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 (认识主体思想的萌芽) •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提出了阻碍主体认识的因素: 一是来自客观的问题复杂晦涩; 二是来自认识主体的“人寿短促” • 中世纪侧重研究认识的客体,认识是由于感性对 象的作用或通过直观而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6-38页
• 费希特: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自我包括 自我本身和非我,两者在自我之内相互作 用,就非我作用与自我、自我被非我限制 而言,叫理论认识;反之,就自我作用于 非我来说,就自我凭借自己主动的力量去 克服非我的限制来说,叫实践活动。实践 是自我发挥能动性克服非我的限制,揭示 了实践的主观的能动的因素。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 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 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 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 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 真实过程。 •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历史领域做到 对事物作唯物辩证的分析,就是因为马克 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社会历史的研究。
• 作为进入实践的客体,劳动的静态材料、工具等等,这 是由工业对象化了的存在,它包含着前人实践的结晶, 凝聚着前人的智力。这是就历史的实践而言,揭示人的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代一代的连续性,人们不能离 开或超越这个连续性 • 就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现实的实践活动而言,它是在历 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对客观世界新的实践关系。现实 的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动态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超越前人的新的认识,只有通过亲身变革现实的实践活 动中才能获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7-118页
三、关于实践概念
前人的观点: • 斯多葛派:最早使用实践概念,在行动的意 义上使用 • 达`芬奇:“最大的不行是理论脱离实践” • 弗兰西斯`培根:把实践的一种形式,即 “实验”引入了认识论,主张应当面向科学 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科学发现进行检验。 • 狄德罗:提倡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认识 事物,并且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以上这些人都没有系统的实践思想。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2页
• 马克思、恩格斯: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 等等的生产者。思想、观念、意识等等是 人们物质生产与人们之间物质交往的产物 ,并且“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 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 (辨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社科部 吴雪吟
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分离,甚至导致两个从 业群体的对立:从事哲学史研究的学者往往认为从事 哲学研究的学者不懂哲学史,没有掌握真正的哲学知 识,所以当他们谈论哲学理论时不免流于空洞虚妄, 而当他们谈论现实问题时又不免流于政治文件的释读; 而研究哲学理论的学者则认为研究哲学史的学者混淆 了知识和思想的根本区别,所以他们炫耀自己所掌握 的既有哲学知识,却提不出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摘自 丁立群《一种生长的哲学史观》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9-80页
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辨证关系的观点:
• 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并且“对象地活动着” ,那么,与它相对应的对象就是认识的客体。 • 主体的感觉、思维,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 在,才产生出来。如果外部对象本身没有某种 性质,那么主体决不可能产生对这种性质的感 觉和认识。 • 客观外部事物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客体,事物的 各种属性的哪种属性能为主体所感知和认识, 也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的制约。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41页
•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实践观的唯心主义性质 ,恢复了实践的唯物主义性质,但是,由于 他把人仅仅看成是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的活 动只看成认识活动,而这种活动又只是优越 于抽象思维的单个人的感性直观,而“不是 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因此,他不理解 实践和人的存在的真实关系,不了解人的存 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9页
•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改造了康 德、费希特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把 实践纳入了认识论。 • 实践是有目的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 把手段(工具)提到比目的更高的地位。 • 实践高于理论 • 实践及其结果的直接现实性,反转过来, 就是真的客观性。(实践为检验真理提供 了标准)
黑格尔在回答主体与客体关系上的局限:
• 黑格尔没有真正把人当做认识的主体,没 有客观地考察人的能动作用。他讲的主体 归根到底不是具有物质形体和思维机能的 人,而是绝对理念,人只是绝对理念的外 壳,人的能动性归根到底是绝对理念的能 动性,人是绝对理念的载体。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3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9页
???人的认识怎么发生和发展??? • 认识、思想、观念等等对客观外界事物的 反映是在变革客观外部事物的社会实践中 实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65页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 包含两重意思:
• 此外,马克思还将主、客体对象性关系概括为 受动与能动的关系。 • 人“一方面```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 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 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 马克思在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主、客体之间的 被动反映关系后,利用黑格尔的合理因素,在 这种关系中加进了“能动”的方面,强调人对 自然之间是能动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论史上的一个 崭新阶段。作为一种新的认识学说,它也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源出发”。 以往的任何哲学变革都是在那个时代对 它以前认识论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同样,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以往的认识论的合乎规 律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前史简介
认识论是人类认识、思维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只是提出一些片段的、零 星的思想,而没有系统的认识理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有所改变 ●欧洲中世纪虽围绕认识论问题进行过探讨,但进展 不大 ● 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把认识论提到突出 地位,不少哲学家主要研究认识论 ●康德、黑格尔比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了认识论的各 个问题,形成完备的认识论体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页
• 弗兰西斯`培根:客体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是存在的影象” 。(近代唯物主义的开拓者、奠基者) • 莱布尼兹:实体只是灵魂的异在,而主体 则是“能够思维的精神”。 • 康德:将客体二重化为“物自体”和“现 象界” 。“物自体”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实 体世界,对人来说是不可认识的,人只能 认识“现象界”。(强调主体的能动性, 但又为主体能动性设定了界限)
• 旧唯物主义者依靠感性直观去观察人,所看 到的只能是生物学的人、受本能支配的人。 用这样的抽象人和他的抽象人性解释社会生 活,当然只能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 淖。社会是人的社会,而实践就是 人的存在 方式。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社会人的物质实践 活动所创造的。而人的社会本性也只有在社 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并不断获得新的素质。 这就是人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人的辩证法。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离开实践的观点就不可能对社会生活 做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
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9页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都没有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主体能动作用 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因而首先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这 个认识论基本范畴上没有得到真正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认识论是从 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开始,又通过批判费尔 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认识论实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66-167页
唯物史观
•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 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 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 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 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 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 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 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 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 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 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康德和费希特的对比: 前者保留“物自体”而限制“自我”的绝对自由 后者抛弃“物自体”而大大扩张了“自我”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7页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将康德的“物自体”和主体中的追求 把客体还原 绝对认识的理性同时加以客观精神化 为自然界, ,化为“绝对理念”,从而将思维与 把主体还原 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于客观的“绝 为人,把主 对理念”。绝对理念既是认识的客体 、客体的统 ,又是富于能动性的认识主体。绝对 一归还为人 理念外化而设置对立物即创造自然界 的感性的经 和人类社会,形成客体与主体的对立 验活动。 的反思关系,通过这种反思关系中的 一系列的差别和矛盾以及矛盾的转化 ,主体认识到客体并不和自身对立, 而是同自身统一。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5-116页.
主体与客体是在对象性的相互作用中确 立的,只有人与客观事物发生对象性关系, 外部自然界才成为客体,人也才成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无客体的主体, 无客体的主体是抽象的、设想出来的主体; 也没有无主体的客体,无主体的客体是抽象 的、与人隔绝的自然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6页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主体与客体在客观的绝对理念 中达到同一,他想消除对立的一方——客体、 自然,却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 费尔巴哈认为主、客体不是处在同一中 ,而是处于统一中,这种统一就是人,人是兼 有物质和精神、灵魂和肉体、思维和存在的实 体。实在的人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然只 有在人身上才达到了其发展的顶点,自然创造 的人,不仅被当作有形的实体,也被当作精神 的实体。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4页
• 康德:在他整套先验主义体系中研究实践概 念,其丰富的实践思想包括: • 实践是人按照先天的理性、目的、意志的、 合乎理想、合乎规律的道德行动。“实践理 性”,理性指导下的有道德的行动。 •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它具有指导行动的 能动作用。 • 研究道德行动时涉及到实践的结构:目的、 工具、行动。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 费希特:世上没有“物自体”,唯有“自我” 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自我设定自身”不仅意识到自我,而且也就 意识到区别于“自我”的“非我”,构成了主 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自 我”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主体。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3页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 认识论最高的概念和范畴,对它们本身及 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几乎贯穿全部的认识 论史。
前人的观点: •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 (认识主体思想的萌芽) •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提出了阻碍主体认识的因素: 一是来自客观的问题复杂晦涩; 二是来自认识主体的“人寿短促” • 中世纪侧重研究认识的客体,认识是由于感性对 象的作用或通过直观而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6-38页
• 费希特: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自我包括 自我本身和非我,两者在自我之内相互作 用,就非我作用与自我、自我被非我限制 而言,叫理论认识;反之,就自我作用于 非我来说,就自我凭借自己主动的力量去 克服非我的限制来说,叫实践活动。实践 是自我发挥能动性克服非我的限制,揭示 了实践的主观的能动的因素。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 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 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 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 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 真实过程。 •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历史领域做到 对事物作唯物辩证的分析,就是因为马克 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社会历史的研究。
• 作为进入实践的客体,劳动的静态材料、工具等等,这 是由工业对象化了的存在,它包含着前人实践的结晶, 凝聚着前人的智力。这是就历史的实践而言,揭示人的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代一代的连续性,人们不能离 开或超越这个连续性 • 就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现实的实践活动而言,它是在历 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对客观世界新的实践关系。现实 的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动态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超越前人的新的认识,只有通过亲身变革现实的实践活 动中才能获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7-118页
三、关于实践概念
前人的观点: • 斯多葛派:最早使用实践概念,在行动的意 义上使用 • 达`芬奇:“最大的不行是理论脱离实践” • 弗兰西斯`培根:把实践的一种形式,即 “实验”引入了认识论,主张应当面向科学 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科学发现进行检验。 • 狄德罗:提倡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认识 事物,并且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以上这些人都没有系统的实践思想。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2页
• 马克思、恩格斯: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 等等的生产者。思想、观念、意识等等是 人们物质生产与人们之间物质交往的产物 ,并且“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 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 (辨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社科部 吴雪吟
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分离,甚至导致两个从 业群体的对立:从事哲学史研究的学者往往认为从事 哲学研究的学者不懂哲学史,没有掌握真正的哲学知 识,所以当他们谈论哲学理论时不免流于空洞虚妄, 而当他们谈论现实问题时又不免流于政治文件的释读; 而研究哲学理论的学者则认为研究哲学史的学者混淆 了知识和思想的根本区别,所以他们炫耀自己所掌握 的既有哲学知识,却提不出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摘自 丁立群《一种生长的哲学史观》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9-80页
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辨证关系的观点:
• 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并且“对象地活动着” ,那么,与它相对应的对象就是认识的客体。 • 主体的感觉、思维,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 在,才产生出来。如果外部对象本身没有某种 性质,那么主体决不可能产生对这种性质的感 觉和认识。 • 客观外部事物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客体,事物的 各种属性的哪种属性能为主体所感知和认识, 也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的制约。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41页
•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实践观的唯心主义性质 ,恢复了实践的唯物主义性质,但是,由于 他把人仅仅看成是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的活 动只看成认识活动,而这种活动又只是优越 于抽象思维的单个人的感性直观,而“不是 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因此,他不理解 实践和人的存在的真实关系,不了解人的存 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9页
•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改造了康 德、费希特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把 实践纳入了认识论。 • 实践是有目的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 把手段(工具)提到比目的更高的地位。 • 实践高于理论 • 实践及其结果的直接现实性,反转过来, 就是真的客观性。(实践为检验真理提供 了标准)
黑格尔在回答主体与客体关系上的局限:
• 黑格尔没有真正把人当做认识的主体,没 有客观地考察人的能动作用。他讲的主体 归根到底不是具有物质形体和思维机能的 人,而是绝对理念,人只是绝对理念的外 壳,人的能动性归根到底是绝对理念的能 动性,人是绝对理念的载体。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3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9页
???人的认识怎么发生和发展??? • 认识、思想、观念等等对客观外界事物的 反映是在变革客观外部事物的社会实践中 实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65页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 包含两重意思:
• 此外,马克思还将主、客体对象性关系概括为 受动与能动的关系。 • 人“一方面```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 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 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 马克思在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主、客体之间的 被动反映关系后,利用黑格尔的合理因素,在 这种关系中加进了“能动”的方面,强调人对 自然之间是能动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论史上的一个 崭新阶段。作为一种新的认识学说,它也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源出发”。 以往的任何哲学变革都是在那个时代对 它以前认识论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同样,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以往的认识论的合乎规 律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前史简介
认识论是人类认识、思维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只是提出一些片段的、零 星的思想,而没有系统的认识理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有所改变 ●欧洲中世纪虽围绕认识论问题进行过探讨,但进展 不大 ● 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把认识论提到突出 地位,不少哲学家主要研究认识论 ●康德、黑格尔比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了认识论的各 个问题,形成完备的认识论体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林京耀,张帆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页
• 弗兰西斯`培根:客体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是存在的影象” 。(近代唯物主义的开拓者、奠基者) • 莱布尼兹:实体只是灵魂的异在,而主体 则是“能够思维的精神”。 • 康德:将客体二重化为“物自体”和“现 象界” 。“物自体”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实 体世界,对人来说是不可认识的,人只能 认识“现象界”。(强调主体的能动性, 但又为主体能动性设定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