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戏剧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
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6、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
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
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
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
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
(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
《雷雨》:经典的解读与丰富
朱栋霖
曹禺的四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将中国的话剧文学与艺术推向了高峰,并且标志着这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在本土文化达致成熟。
70多年来,《雷雨》被频繁搬上各种戏剧舞台与荧屏,《雷雨》和曹禺戏剧呼唤几代中国学人不断解读、提炼、言说。
令人不解的是,许多演了一辈子《雷雨》的导演、演员都说还没有把这出戏悟透,没有把剧中角色演透,那些研究了一辈子曹禺戏剧的学者也不敢断然说已经把《雷雨》解读透彻。
几十年来,时代思潮的变化影响到对《雷雨》的阐释和深刻复杂性的认识。
《雷雨》最初问世时,有人用命运与环境的悲剧、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来称赞这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也有人批评它缺少“对社会有正确认识和剖析”,因而“幻术般的欺骗了观众”。
1937
年周扬的论文将“反封建”主题一锤定音。
但是曹禺说:“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突出周朴园和鲁妈的30年冤仇。
悲剧的结局曾被指为是源于作家世界观的缺陷。
种种对《雷雨》人物的演绎在不断积淀对《雷雨》的认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旅行剧团唐槐秋、戴涯以沉痛深情的表演演绎周朴园,在观众中造成了巨大影响,也为中旅剧团赢得票房;北京人艺郑榕、顾威以内心体验深刻、人物内涵深厚复杂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内心世界复杂、令人难忘的周朴园形象,他们的表演成为周朴园形象的范本,影响了半个世纪《雷雨》的舞台演出。
孙道临自导自演的电影《雷雨》注重表现的是周朴园的沉痛忏悔。
北京人艺朱琳以声情并茂有诗情韵味的念白与自然浑朴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朴实而脱俗、内心高洁而痛苦的梅(鲁)侍萍形象,成为至今无可企及的高峰。
1961年,香港电影《雷雨》受大陆阶级斗争文艺观念的影响,以冷酷专横的资本家演绎周朴园(鲍方饰)、以意志坚强、反对资本家的劳动妇女演绎侍萍(龚秋霞饰)、以玩弄女性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演绎周萍,成为那一时代的历史存在。
繁漪,一朵孤傲艳丽的花在雷雨交加中独自绽放。
被囚禁的心灵在茫茫寻找中迸发出血艳火花,她要做一次困兽的斗争。
中国旅行剧团赵慧深从头到尾以阴郁低沉的声音、压抑的形象处理繁漪形象,只是在最后才爆发,她的独特演绎令人回味。
解放后的演出中,繁漪被塑造成在绝望中抗争、爆发的悲剧女性。
这个形象定型的理论支撑是强调《雷雨》主题的反封建意义,繁漪是现代中国的“娜拉”,是“反封建的斗士”。
在那种政治环境中,《雷雨》主题与繁漪形象的反封建性被政治化与强化,周朴园与侍萍以及鲁大海的关系被强化为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
在陈薪伊导演的《雷雨》中,潘虹以深刻的内心体验将繁漪在痛苦中歇斯底里爆发、绝望的心理宣泄得淋漓尽致。
由于历来演出《雷雨》的话剧团都选用演艺水平高、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扮演繁漪,而这些知名演员的年龄一般都偏高,事实上是将一个偏于中老年的繁漪硬推到观众面前。
于是哪怕再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也难于避免将一个挣扎于爱欲火坑的中老年女性演成一个怪女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电影《雷雨》中,曹禺向孙道临推荐了年轻美丽、气质高贵的顾永菲饰演繁漪,一下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并且因此使观众对剧中为爱而痛苦的繁漪有了真切的理解和同情。
上世纪60年代,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在同名沪剧中扮演繁漪,熟悉旧家庭中这类女性的丁是娥,以柔弱婉转、忧郁的念白与演唱表演繁漪一角,她塑造了一个忧郁苦闷、韵味醇厚的舞台形象,在众多的繁漪形象中完成了又一个独特的舞台创造。
在今年曹禺百年诞辰之际,又有苏州评弹演绎的《雷雨》。
评弹版《雷雨》弱化了传统的反封建主题,渴求爱怜的繁漪因为失去爱而挣扎痛苦。
繁漪曾不顾一切地呼喊:“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盛小云饰演的繁漪优雅而清傲、痴情而压抑、艳丽而乖戾、叛逆而绝望,染上了江南文化韵味——繁漪原就是无锡人。
反目成仇的周朴园、侍萍曾经是《雷雨》中爱得最深的一对。
“始乱终弃”的周萍心中自有道德的痛苦,难怪曹禺要演员替他找同情。
当原版《雷雨》的序幕、尾声被重新发现与提出,基督教的因素就从悲剧的深层被焕发出来。
“专横独断冷酷”的周朴园成了忏悔的教徒。
人们赞叹戏剧大师的悲悯情怀。
他让一群被时代扭曲了人性的人们,在雷雨滂沱、电闪雷鸣烛照之下痛苦地寻找。
周公馆中连绵30年的爱恨情仇,30年的情欲与泪水,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人生悲剧。
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本想主宰自己,却被不可知的命运所主宰。
极端的痛苦与情感在一天中强烈地碰撞,善良、真诚、爱怜、忏悔的心灵被反复撕裂,最终的悲剧无可避免。
悲剧的新质渐渐被焕发出来。
也许再过去几十年,仍感到没有真正认识《雷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经典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呼唤与接受历代读者的重读。
经典在与一代一代读者的对话、交流中,被不断解读出新的意义,焕发出新的文化与审美意蕴。
经典的内涵与意蕴,是一个从它诞生开始被持续解读与丰富的无尽的过程。
从人物关系解读《雷雨》
邓红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因为一部戏剧《雷雨》而成名,更重要的是一部《雷雨》与无数的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所以,《雷雨》被无数次地搬上舞台,被知名不知名的人进行了千百次的评价。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确如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雷雨》进行解读,各具特色。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文本的一切方面,下面我想简单谈谈《雷雨》的人物关系与戏剧情节、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及其与戏剧主题之间的某些联系。
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他们的关系从世俗伦理的角度可分为两大类,即正常的关系和非正常的关系。
前者是:周朴园与周蘩漪的夫妻关系以及他们与两个儿子的父(母)子关系;鲁贵与鲁侍萍的夫妻关系以及他们与鲁大海、鲁四凤的父(母)子(女)关系;周家人同鲁家人的主仆关系;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同周朴园的阶级关系。
非正常的关系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人关系,周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周萍与四凤的情人关系。
更为复杂的是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那段恩怨中,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所以鲁大海又与周朴园有血缘关系,鲁贵就是鲁大海的继父;而蘩漪就成了周萍的后母,鲁侍萍却是周萍的亲娘。
周萍与四凤既是情人又是兄妹,蘩漪与周萍既是母子又是情人。
这还不够,曹禺还安排周冲跑出来和他的哥哥“竞争”四凤,与哥哥周萍又成了情敌。
这样两家人一共才八个人,却形成了三组三角关系,第一组是:周朴园、鲁侍萍、周蘩漪;第二组是:周蘩漪、周萍、鲁四凤;第三组是:鲁四凤、周萍、周冲。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恋情在那个年代注定是个悲剧,继子周萍与后母周蘩漪的通奸更是为现代社会无法容忍,周萍与鲁四凤的兄妹相好是哪个朝代都荒唐不可为的事,哥哥周萍与弟弟周冲同时爱上一个女人倒有点现代浪漫气息,可是也并不轻松呀!儿子鲁大海却是反对父亲周朴园的造反头领。
一看这些关系,就可以嗅到真正的雷雨到来之前的沉闷气息。
就知道一场“好戏”在后头,就知道这场雷雨非常不一般!
二、人物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
我主要以第一幕中鲁贵找四凤要钱的情节来说明这一点。
鲁贵因为欠下赌债向四凤要钱,四凤本是不想给她的,如果不给,这出戏也就简单了。
但是这出要钱的戏却演得有滋有味。
就是因为“聪明”的鲁贵抓住了四凤的把柄,所以他多次向四凤暗示他知道她与大少爷的事情。
四凤几次想逃避父亲的纠缠却不得。
起先,四凤说没有钱,鲁贵就提周萍给四凤钱的事,四凤想走,鲁贵却要和她“商量点事”,要她“随便匀七块八块的好么”,当四凤还是说“我也没有钱”的时候,鲁贵便把周萍给四凤买衣料、买戒指的事抖出来,还说:“你不必这么假门假事,你是我的女儿。
一个当差的女儿,收人家一点东西,用人家一点钱,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
这不要紧,我都明白。
”这下四凤没法了,只得对她的爹说:“您就直说,究竟要多少钱?”“不过,三十块钱就成了。
”鲁贵见点中了女儿的要害,居然一下子由原来的七八块涨到三十块!四凤说让他找大少爷要去,鲁贵就不再含蓄了,鲁贵直逼四凤:“哦,(低声,恐吓地)可是后半夜送你回家的那位是谁?坐着汽车,醉醺醺,直对你说胡话的那位是谁呀?(得意地笑)”“(大笑)你不用说了,那是我们鲁家的阔女婿!——哼,我那两间半破瓦房居然来了坐汽车的男朋友,找我这当差的女儿啦!(严厉)我问你,他是谁?你说。
”正在紧要当儿,鲁大海上场了,但是鲁贵还是不放过已经愣住的四凤,四凤显然不知道父亲知道得这样清楚,所以在父亲当着大海面还要追问的时候四凤对鲁贵说“回头商量”,鲁贵走时还不忘叮嘱四凤“你先别走,我就回来”,四凤当然知道他是要不到钱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在周冲走后,要鲁贵“有话就讲吧”,鲁贵也深知要三十块钱有点让四凤为难,降低了标准,这回说“看没有二十块钱,简直圆不下这个脸”。
照理说,鲁贵应该不再难为四凤了,但是鲁贵毕竟是四凤的亲爹,在得了钱之后,他还没有完全丧失一个父亲的人性,给女儿讲了周家半夜闹鬼的真相,还对女儿说,“孩子,你看开点,别糊涂,周家的人就那么一回事。
”作为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周萍发生关系,但同时他还是希望女儿不要当真,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受伤害。
四凤要走,他又说,“别走,话还没完呢”,接下来他告诉四凤太太要见鲁妈及可能辞退四凤的事,这也是在提前给女儿“通风报信”。
三、人物关系造就人物的命运
《雷雨》中,周鲁两家人,一天内八个中死了三个——周萍、周冲、鲁四凤。
从序幕和尾声中可以知道活着的不如死了——蘩漪和侍萍疯了,鲁大海失踪了,鲁贵喝酒醉死了,周朴园将房子卖给了医院,他在十年后的大年三十去看两个他生命中的女人时,两个疯女人一个也认不得他。
《雷雨》之所以一鸣惊人,关键在于作者独具匠心,将人物的命运安放在复杂的关系中,正是这种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让人物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得自拔。
所以,它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是扣人心弦的,是发人深思的。
两个家庭之间没有如此复杂的关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如此大的变故。
如果鲁四凤和周萍不知道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还可能冲破重重压力最终逃出去,如果蘩漪没有和周萍乱伦的关系,她就不会在周萍和四凤将要远走之前锁了大门并将她讨厌的周朴园喊来,他们就可能在那个雷雨之夜远走他乡了。
四凤在暴风雨中触电而亡,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爱上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哥哥。
而周萍引弹身亡,除了知道与四凤的关系之外,自己与蘩漪的乱伦之事即将暴露在父亲的面前是让他更无颜面对的事,当时,死对他来说便是一种解脱了。
周冲这个对四凤有特殊感情的少年,却也因此而误伤了性命。
这是这个天真的少年的美丽之死。
鲁侍萍三十年前的恶梦在三十年后又一次上演在她最心爱的女儿身上,而且女儿爱上的还是她的亲生儿子,精神的崩溃对她来说是一种必然。
至于周蘩漪,她在那个封建家庭里过着无爱的生活,“她的眼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可是周萍的出现让她的生命里出现了绿意,他后来却爱上了四凤要结束那种乱伦的关系,她说是周萍将她“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的,她还对周萍说:“我已经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
你说,我该怎么办?”看看第二幕中蘩漪说的话,我们就可以想象她内心的郁闷“也不是医生治得好的”。
周萍死了,她那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了,能活下去的当然只会是一个真正疯掉的女人。
四、人物关系影响人物的性格
曹禺说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的心里翻腾着”,曹禺在1959年版的《雷雨》序言中说她“做了所谓的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
我认为蘩漪的不可爱之处与她与周萍的乱伦有着直接关系。
知道周萍爱上了四凤并且决定要离家去矿上之后,文弱的她变得歇斯底里,责问周萍自己该怎么办,并说;“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她早已不是周萍没有从老家来之前的那个冲儿的妈了,什么身份,什么尊严,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大有一种你抛弃我我也不让你好过的架式。
看看在第二幕中她对周萍说的一段话:“我不是,我不是!自从我把我和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
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
”就可以知道是对周萍的爱让她的内心更加矛盾,总是让她做不合情理的事来。
比如,她后来密切关注周萍的行踪,盯周萍的梢,多次在周萍面前认错,后来甚至不顾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冲在场的情况,要将周家的丑事抖出来,逼着周萍说自己不是她的后母。
这时的她,是个下了崽的母狗,谁想破坏她的美梦,就向谁叫嚣——只有自私。
她的改变甚至不尽情理,但是想想她内心所受的苦,我们又能坦然接受她性格的改变了。
五、人物关系揭示文章的主题
一提到《雷雨》的主题,就会有如下的概括:《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曹禺自己也承认《雷雨》“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
从人物关系方面去分析更是发人深省。
第二幕中在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去与周朴园谈判的过程中,大海说出了周朴园故意叫江堤出险等罪恶,周萍还去打了他。
这时的周朴园是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是自己的亲生独生子的。
但是他只是在大海被打得出血了之后说了声“不要打人”,并不说周萍打的是自己的弟弟。
血肉关系也未能改变他开除大海的决定。
在阶级关系面前,周朴园与周萍的本性暴露无遗。
总之,对于《雷雨》来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构成文本的一个关键要素。
读《雷雨》,我们不妨试着从人物关系入手,去解读它与情节的关系,去看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必然联系,去看它如何和人物的性格发生关系,去分析它对揭示主题的作用,这样去读,就会读出一个真正激荡人心的《雷雨》来。
《雷雨》解读
何永国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
过去我们本着传统的阶级观念,在分析人物时,将人物分成资产阶级的资本家周朴园和鲁大海、鲁侍萍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剧本。
我们也总是将鲁侍萍的遭遇归咎于周朴园的始乱终弃。
如果仅仅是这样,《雷雨》也就不成《雷雨》了。
雷雨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不仅仅因为他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而且还因为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刻的情感基调,这种基调使得雷雨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曹禺先生曾多次谈到他的《雷雨》,他说《雷雨》是一首诗。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就外在的剧情来看,《雷雨》的确有这样的矛盾冲突存在,但是这种内在的矛盾冲突只不过是造成人物命运的人物的广阔的社会背景,它构成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结局的一个方面。
但是更主要的是曹禺内心的那种青春的热血与社会的冷漠,以及人的内心的那种强烈的要冲破枷锁,挣脱束缚的愿望,那种在社会面前人的无能为力和人的内在心里的黑暗的冲突,就构成了整个剧本的矛盾冲突。
《雷雨》整个的充满了一种诗一样的思想情感基调,但是,每个人都在极力的压抑着这样的感情,最后,命运之神无一例外的让他们走向毁灭。
雷雨是一首诗,的确。
首先,创作《雷雨》时的曹禺先生还很年轻,但是,曹禺所处的社会又极其动荡。
青春的潮气蓬勃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死气沉沉,造成了他内在心里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使他倍感压抑。
冲决一切束缚,得到彻底的心灵自由和人性的自由,就成了《雷雨》这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这种情感基调就行成了雷雨这部作品的人物处在一种郁热状态。
每个人都有火要喷射,但是每个人都找不到喷射的口。
曹禺不是宿命论者,但是在他的《雷雨》中让我们却读到了一种宿命的感觉。
青春的热血与现实的冷酷构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中的人物都处在一种郁热状态,都有一种要摆脱命运的摆布,冲决生活的牢笼的强烈的愿望。
而当这样的愿望不能在现实社生活中得到现实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从阶级的观点来看,鲁大海和周朴园等周家的矛盾的确是阶级矛盾。
但是,这仅仅是外在的、表象的矛盾,最根本的还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构成了《雷雨》的戏剧冲突。
鲁大海恨资本家的周朴园,但是,当工人的罢工以失败告终,同志的变节,妹妹又与周萍之间的那种关系,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爱恨交织,他像一头迷失了方向的羔羊,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
所以,最后,他只能黯然消失。
阶级之间的恨已经变成了无可奈何地复杂的情感纠葛,此时此刻,也许他恨,但是他的这种恨已经失去了目标,没有了对象。
作为繁漪来说,繁漪炽热的爱着周冲,但是周冲呢,迫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始终背负着一种罪恶感。
他深爱着四凤,但是他又逃不脱与后母通奸的那种负罪感,同时,繁漪的纠缠,让他感到他想逃离,但是他能逃到哪儿去呢?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为他提供一个能够让他的灵魂安身的地方。
最后他只能走想毁灭,也许只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我们再来看周平,他深深的爱着四凤,但是四凤却爱着周冲,当他得知自己爱的是自己的各个索爱的女孩子的时候,他自然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
对于繁漪来说,后母的身份都使她永远摆不脱的枷锁。
他像是被球在笼子里的小鸟,的确,阅读完《雷雨》,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于剧本中的人物的那种强烈的情感的冲击力。
在《雷雨》中,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情感高度的兴奋状态,他们的内心似乎是一座即将要喷发的火山口,他们有无限多的东西要向人们倾诉,但是他们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他们的内心都处在一种剧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他们似乎有许多的情感需要表达,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发泄,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发泄口。
在剧本中,周朴园是一个特例。
他似乎没有情感,显得有点冷酷无情,即或是周朴园这样的人,看起来他很少说话,但我们从他很少的话语中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在的心理冲突。
作为周朴园这样一个所谓的贵族子弟,这样一个所谓的资本家,在剧中他的语言并不多,他的性格似乎有点古怪,有时候似乎有点冷漠,冷漠的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他看到鲁侍萍以后的那种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他失去了鲁侍萍,但是他的内心并没有失去,他的对鲁侍萍的怀念深深的刻在他的内心,是他挥之不去的伤疤。
他留存着鲁侍萍身前的一切东西,他保持着鲁侍萍生前的物品,甚至他还保持着室内鲁侍萍喜欢的装饰风格。
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我们原来所分析的那样时他的虚伪的表现。
人已经死了,他要做给谁看呢,显然只能是他自己。
他的古怪的生活习性和性格,都与这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也不能触摸打他灵魂深处的那种忏悔意识和赎罪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