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

管 婧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 要: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表演特点,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它是一种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独特风格、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文章以在分析漳州布袋木偶戏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了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以及漳州布袋木偶戏现存的问题和反思。

关键词: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for T raining Coming Generations of Fujian Puppetry Practitioners

——Safeguarding and Fransmission of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GUAN Jing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has a long thousand-year history, its defin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is the use of fingers and the palm to directly control the puppet during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such control lends itself to lively, lifelike actions which are capable of displaying the full gamut of emotions and physical actions present in a traditional non-puppet opera. Furthermore, it allows actions difficult for human performers to perform. It is an ancient form of highly skilled, elegant and characteristic puppet performance theat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e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performance and engrav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f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Keywords: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safeguarding and transmission

作者简介:管婧(1987-),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E-mail:******************.

漳州布袋木偶戏俗称掌中戏或“景戏”“指花戏”,为傀儡戏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据载“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至今已流传千年。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布袋木偶戏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地,它的表演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木偶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它是一种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独特风格、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1]

1历史、研究与传承价值推动漳州布袋

木偶戏的弘扬与传播

(1)历史价值。漳州历史悠久,自公元686年建州开始,至今已有1 332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唐宋以来漳州的傀儡艺术得到快速发展。据载,布袋戏“源于晋,兴与宋,盛与明”。南宋时漳州木偶戏已相当兴盛,漳州知州朱熹(公元1190年)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

掠财物,装弄傀儡”,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南部地区及台湾省[2]。

(2)研究价值。漳州布袋木偶戏偶像造型精美,表演技艺精湛,表现内涵丰富,是中国戏剧史和木偶史中特征鲜明的艺术品种。研究和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特别是对其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考研,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木偶戏史以及中国戏剧学史,而且可对世界木偶戏史的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弘扬传播价值。1960年漳州布袋木偶表演大师杨胜、陈南田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荣获表演金质奖章,名扬海外,为祖国赢得荣誉。改革开放后,漳州市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出访亚、欧、美、澳、非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国外观众以及外国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第一流艺术”。通过对外交流活动,使传承人了解当今世界木偶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创作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同时,扩展剧目创作和传承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在增进交流与友谊中扩大漳州布袋木偶艺术的影响。

2 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

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汇集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体现出丰富布袋木偶戏的内涵。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持着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其传承可以追溯至清中晚期[3]。

(1)灵巧生动、出神入化的表演技艺传承。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3派,各有特色(后来有人将“牡丹亭”派列入“福兴派”)。“福春”派创始人是陈文浦,“福兴”派创始人是林鹏。近200年来,至今已传承7代人[4]。代表性的传承人如下所列。

郑福来(1899—1965),“福春”派第三代传人,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浦园村人。13岁出师,在布袋戏班当乐手,拜名艺人洪和尚学表演,同时向戏班的木偶雕刻师蔡金钟学习雕塑、粉刷木偶技艺,成为漳州布袋戏一位不可多得、全面的艺术家。他表演的布袋木偶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动作灵活、语言风趣。1952年12月他和陈南田主演的《大闹天宫》被拍入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闽南傀儡戏》。

杨胜(1911—1970),福建漳浦县佛昙镇大白石村人,出生于布袋木偶艺术世家,是杨家第三代传人,享有“童子头手”的美称。其艺术继承了“福春”派戏状元杨高金的传统,并吸收了各家木偶戏流派的精华和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福建北派布袋戏艺术的杰出代表。杨胜的木偶表演,富有京剧韵味,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舞台动作明快,节奏感强。他尤其善长武打戏和抒情戏。双手能同时表演两个思想、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如在《雷万春打虎》这出戏中,他先后操纵5个木偶,创造了5个不同的形象。

陈南田(1914—1980),台湾台南市人。自幼酷爱布袋戏艺术,15岁从台湾渡海到漳州,先跟杨港(“福兴”派第四代弟子)学艺。翌年,正式拜郑福来为师,18岁出师,擅长表演“金殿戏”与“武打戏”。1952年在排练《三打祝家庄》剧目时,他和师傅郑福来将这个剧目由“坐式”改为“立式”的表演,以容纳4位以上演员上场。这一改变推动了布袋戏表演技艺的创新与提高。

杨烽(1951—2003),出生于漳浦佛潭,木偶表演大师杨胜的二子。他继承了木偶世家的一套技艺,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为漳州木偶艺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此外,还有陈锦堂(陈南田之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导演),庄陈华(国家一级演员),吴光(国家一级演员),洪惠君(国家一级演员)等卓越表演艺术传承人。

(2)雕刻技艺的传承。漳州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细腻,人物造型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工艺品的珍藏价值。布袋木偶头造型分为:生、旦、净、未、丑5大类。各大类又分成若干小类,有200多种造型。近代负有盛名的雕刻技艺传承人主要有徐年松家族和许盛芳家族。

徐氏家族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①徐年松(已故),漳州民间著名布袋木偶雕刻家,祖传木偶雕刻世家,是徐氏第五代传人,以徐氏家族“大头旺仔”为特征。②徐竹初,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布袋木偶雕刻家。③徐聪亮,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徐年松次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布袋木偶雕刻师。

许氏家族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①许盛芳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