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案(3篇)
![《诗三首》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72f39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6.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三首》,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2.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
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诗三首》2. 教学课件3. 学生笔记本4. 诗歌朗诵音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 提问:你们能从诗歌中感受到什么?二、新课讲授1. 朗读诗歌,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
4.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5.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如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三、互动环节1. 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 诗歌朗诵比赛:每组派一名学生朗诵所选诗歌,其他学生评价。
四、巩固练习1. 背诵诗歌。
2. 创作诗歌:以“自然”为主题,写一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诗歌,熟读成诵。
2. 课后阅读其他诗歌作品,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
第2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第五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6e4a9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6.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欣赏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背景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比较法:对比三首诗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优美的诗歌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诗歌讲解1、第一首诗(1)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和成就。
(2)诗歌诵读:教师示范诵读,然后让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诗句解读: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念等。
(5)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结构安排等艺术特色。
2、第二首诗(1)按照与第一首诗相同的步骤进行讲解。
3、第三首诗(1)同样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
(三)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讨论三首诗在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引导学生总结诗歌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四)诗歌创作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作品。
(五)课堂总结1、回顾三首诗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1、背诵三首诗。
2、继续修改自己创作的诗歌。
五、教学资源1、三首诗的文本资料。
2、相关的诗歌赏析文章和书籍。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对诗歌的理解。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0428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d.png)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诗三首》教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
![《诗三首》教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6a5baa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2.png)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诗三首》这个教材来进行指导和教育,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拓展学生的文学才华与学习道路。
一、前置知识的激活在学习《诗三首》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些前置知识的激活,如《论语》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或者《乐府诗集》的开篇品,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诗三首》。
二、识读与感受学习诗歌,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韵、律、格等,这是识读的基础;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和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一首诗的内涵。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述了爱情的苦涩与无奈,较为适合用柔和的声调来朗诵,而苏轼的《江城子》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宜用悠扬的声音朗诵,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
三、比较鉴赏在学习《诗三首》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着让学生与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将苏轼的《江城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两位大诗人对于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者将唐代做诗高手之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苏轼的《赤壁》进行比较,考察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的演变历程和鉴赏技巧。
四、创作与阐释通过学习《诗三首》,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来提升语文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适当的词汇和技巧来进行创作。
通过课后的互评和点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和阐释他人的作品,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思考与拓展《诗三首》的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思考热点话题,例如青春与爱情、社会与人生等等,以此扩展学习范围,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能力。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c7291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7.png)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诗三首》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57cfe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a.png)
《诗》的教学设计《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教材2第13页)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
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
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67b5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2.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等。
2、教学难点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艺术特色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几幅与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或者讲述一个与诗歌有关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营造出浓厚的诗歌氛围。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为理解诗歌的内涵打下基础。
(三)诵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秋风、落花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3、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乡、爱国等,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五)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这三首诗的主题分别是什么?诗歌中的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比较这三首诗在艺术特色上的异同点。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3258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7.png)
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设计的主题是“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并且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和描述诗;•能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一:《静夜思》教学目标•了解抒情诗的特点;•理解《静夜思》的情感表达;•能够朗读和理解《静夜思》。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静夜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2.介绍李白和《静夜思》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静夜思》,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学生朗读《静夜思》,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的情感。
5.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一首与夜晚有关的抒情诗,可以借鉴《静夜思》的写作方式和意境。
诗歌二:《咏鹅》教学目标•了解叙事诗的特点;•理解《咏鹅》的情节和表达方式;•能够朗读和理解《咏鹅》。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咏鹅》,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2.介绍骆宾王和《咏鹅》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咏鹅》,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节和表达方式。
4.学生朗读《咏鹅》,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中的情节和表达。
5.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一首关于动物的叙事诗,可以借鉴《咏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诗歌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了解描述诗的特点;•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意义;•能够朗读和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2.介绍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赋得古原草送别》,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意义。
4.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85d2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f.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欣赏三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或者展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诗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三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诵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内容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主要情节或画面。
5、诗歌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的分析,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6、艺术手法探讨(1)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7、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三首诗歌在主题、情感、艺术手法上有哪些异同?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歌,为什么?(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8、课堂总结(1)回顾三首诗歌的重点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
9、布置作业(1)背诵三首诗歌。
(2)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写一篇赏析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诗歌的解读和讨论中。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a356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3.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理解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讲解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朗读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比较阅读法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或几首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诗歌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授新课讲解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讲解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4. 讨论诗歌组织学生讨论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比较阅读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或几首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体裁、主题、意境、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84de6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4.png)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阅读领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析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
2. 掌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方法:1. 导读法。
2. 课堂讲解法。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互动。
4. 诗歌表演和赏析。
教学准备:1. 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件、多媒体设备。
3. 对诗歌的解读和评析。
板书设计:《菩提树下》主题:修行与领悟诗体:散文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题:怀古思今诗体:古体诗修辞手法:对仗、对偶、典故、咏物《卜算子·咏梅》主题:咏物颂德诗体:现代诗修辞手法:象征、对偶、等比例句、比喻教学过程:Step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树林图,引导学生联想,并放映一段与“树”有关的视频,然后以“树”为主题组织短暂的言语游戏,激活学生大脑。
Step2. 自主学习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菩提树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卜算子·咏梅》这三篇诗歌,然后每人写下对这些诗歌的感受、理解和评析。
时间为15分钟。
Step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按照老师安排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及对他人的看法与建议。
时间为20分钟。
Step4. 整体评析老师带领全班呈现每个小组的精彩讨论,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每篇诗歌及各组评析,采取问答方式展开讨论,及时加深理解,使得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认知更深刻。
Step5. 诗歌表演随机抽取学生表演这三首诗歌之一,展示其表演技巧和理解能力,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展示班级文化的好机会。
2024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0a4a8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6.png)
2024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及诗歌特点。
2.分析三首诗歌的作者、主题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三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与欣赏。
2.汉魏晋时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难点词语解释。
2.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其一》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诗歌。
请大家先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及背景。
2.作者简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佚名,据传为东汉末年的一位女子所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执着。
3.诗歌解析(1)诗歌内容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词语解释青青: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园中葵:园中的向日葵。
朝露待日晞:早晨的露水等待太阳升起。
阳春布德泽:春天的阳光洒满大地,给予万物生机。
焜黄华叶衰:秋天到来,植物枯萎。
百川东到海:比喻时光流逝,岁月如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不努力,老年时只会感到悲伤。
4.诗歌欣赏这首诗以向日葵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并思考诗中的寓意。
第二课时:《观沧海》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十九首·其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请大家先了解一下作者及背景。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这首诗作于曹操北征乌桓途中,表达了作者对壮阔景象的赞美和对事业的追求。
3.诗歌解析(1)诗歌内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c6a0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9.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3篇)《诗三首》篇1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二,指导预习.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三,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1)教师范读.(2)指名学生读.(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A.指名试读.B.理解字义.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D.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A.指名试读.B.理解字义.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3,朗读全诗.4,总结全诗:(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五,作业:1,背诵《墨梅》.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指名背诵《墨梅》.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学习《竹石》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抓字眼,明诗意.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3,想意境,悟诗情.(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三,学习《石灰吟》.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2,教师点拨.(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2)抓字眼,明诗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3)想意境,悟诗情.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D.朗读全诗.四,总结复习.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1,朗读背诵古诗.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诗三首》教学设计篇2【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羡xi 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人教版高一语文《冰心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冰心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736e8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8.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冰心诗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冰心诗歌的意蕴。
2.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学习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单介绍冰心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展示冰心的照片,让学生对冰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母爱》,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学生自读诗歌《生命》,思考诗歌的主题。
3.分析诗歌(1)讨论诗歌《母爱》中“母爱如水”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生命》中“生命是一树花”的意象。
(3)探讨诗歌《青春》中“青春如梦”的寓意。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分享自己对于母爱、生命、青春的感悟。
5.创造性思维(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关于母爱、生命或青春的诗歌。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母爱》和《生命》。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母爱、生命或青春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感悟冰心的诗歌,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学习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1.导入(1)介绍冰心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冰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展示冰心的照片,让学生对冰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母爱》,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6e47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9.png)
诗三首教案诗三首教案 - 《采莲曲》、《静夜思》、《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学习《采莲曲》、《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 学习并理解这三首诗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和学习三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诗歌文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导入上节课的内容,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知识。
2. 提问:你们对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有什么了解?步骤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采莲曲》,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内容。
2. 导入:请一位同学朗读《采莲曲》,大家注意听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4.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这首诗。
5.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这首诗的诗歌鉴赏角度和特点。
步骤三:学习《静夜思》(20分钟)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静夜思》,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内容。
2. 导入:请一位同学朗读《静夜思》,大家注意听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4.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这首诗。
5.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这首诗的诗歌鉴赏角度和特点。
步骤四:学习《登鹳雀楼》(20分钟)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登鹳雀楼》,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内容。
2. 导入:请一位同学朗读《登鹳雀楼》,大家注意听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4.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这首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fb08f7b307e87100f69688.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76ca8f866fb84ae45c8d9e.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主备人:骆正魁辅备人:高一备课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
2.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引导】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汉魏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进入汉魏诗歌的大门,领略它的魅力。
【组内合作】一、诵读诗歌1.听录音朗读《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
2.学生齐读。
二、交流学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准备展示1.你认为《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1-4组)2.《短歌行》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具体分析诗歌。
(5-9组准备)【班内交流】各组派学生代表发言,同组同学补充发言。
教师评价,并作阐述。
问题1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
题奠定基础。
2.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
3.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
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理笔记。
题奠定基础。
2.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
2.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
3、归纳总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诗歌形象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