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
1、张鹏岩,王开泳等,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①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是指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ees, 1992),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提出,其博士生Wackernagel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Wackernagel et al, 1996, 1997, 2004)。
所谓生态足迹,是为了维持特定地区人口所需消费品折算成的生物生产面积以及容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之总和;通过测算给定区域人口或是活动消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并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便可以进行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比较(刘淼等, 2006; 王云平等, 2009;张泽洪等, 2006)。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N∑(a j)=N∑(C i/P i) (1)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C 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 j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人类的各种消费按照生产力大小的不同归纳为6种生物生产类型,即石能源用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熊德国等, 2003)。
生物资源消费:粮食、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禽类、猪肉;能源消费:汽油、天然气、电。
2、方炫,刘德林等,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
生态足迹计算是指将某个确定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收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折算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熊德国等人对该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扩展与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产性生态足迹是指某个确定人口从生态系统中实际取得的生物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其公式为:ef=EF/n=∑rj(aai)/=∑rj(Ci/Yi)/n(1)式中:ef—人均生态足迹;EF—总的生态足迹;n—人口数;i—产品的类型;j—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aai—i种产品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Ci—i种产品的产量;Yi—i种产品的全球平均产量;rj—用来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的均衡因子。
在计算中,生态足迹账户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两部分(表1)。生物资源帐户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4大类,其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能源帐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4类,本研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
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地面积,电力生产量折算成建筑用地。
本研究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类生物资源和能源的产量数据、区域内所能提供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生态足迹驱动力分析中各指标数据均来自《陕西省1990—2007年统计年鉴》;各类生物资源的全球平均产量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
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818hm2上升到2007年的2.85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说明陕西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003年以后陕西省生产性生态足迹大于消费性生态足迹,区域生态资源呈输出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依赖性更加明显。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是人口、经济、环境、技术、土地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重工业率提高是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倪瑛、王伟,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改进及应用——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
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
能值分析( emergyanalysis) 是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美国生态学家Odum 基于系统生态、能量生态和生态经济理论知识,针对生态—经济系统分析而开发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模型通过使用统一的能值标准,把各种可用资源、终端产品以及服务转换成为太阳能量(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并使用统一的单位太阳能焦耳( so-lar emergyjoules,sej)来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加减。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分析评价了2005 -2009 年中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现虽然西南地区整体上尚有生态承载力盈余,不过四川、重庆、广西和贵州一直处于生态承载力超载状态,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西南各地应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环保理念等方面着手,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任卓、何家军,基于生态足迹的三峡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17
生态足迹法是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从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它指的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满足一定区域或国家的人口生存所需消耗的资源以及吸收该区域人口所排放的废物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或者水域面积。其核心是将维持人类持续生存所需要占用的生态生产性面积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进而评定该区域或者国家当前可持续发展处于何种状态,以便对该区域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计算生态足迹时,生物生产性面积可以根据地貌状况及用途分为以下六类: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为使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转化为等价的生态生产力,故引入均衡因子,将其转化为可进行衡量对比的生物生产型面积。均衡因子是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土地平均生产力水平的比值。
5、潘一萍,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生态足迹分析,经济问题,2013,6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其基本模型是通过计算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年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了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基于需求的标准法和动态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序列的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度量,以及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特定行业、行动等方面的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演进及拓展:
(一)成分法
成分法是自下而上利用当地数据加总个人资源消费以及废弃物产生的所有相关条目计算生态足迹的方法,最早由Simmons 和Chambers 提出,后经Barrett 等进一步改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