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董娜
( 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南京211169)
摘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当前大学生身上所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信仰迷失和道德失范等现象,反
映出人文精神教育的迫切性,高校必须坚持从理念到行动、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堂到课外齐抓共管,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
神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途径选择
收稿日期: 2012 - 07 - 2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2) 09-0049-04 作者简介:董娜( 1974 - ) ,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前北大副校长何芳川教授在“21 世纪高校科学与
人文教育研讨会”上曾经指出,“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
时代将是一个残缺的时代,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世纪
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纪,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
族将是一个残缺的国家和民族。

”[1]大学生关乎国家
的未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关乎整个国家的人文
素养和文化软实力,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历来
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虽然中国古代早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但从现代化的视角关注人文
精神、把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中国始自上个
世纪的90 年代。

1993 年,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第6 期上发表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拉开了
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序幕。

到了90 年代中期以后,
人文精神研究进入全面深入、系统认识阶段,特别是
《文史哲》杂志在创刊50 周年之际,召开了一次“人文
精神与现代化”讨论,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人
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人文精
神与市场经___________济和现代化、人文精神的重构等问题作了
激烈的争辩。

有学者通过汇总整理,把学界对人文精
神的认识,归纳为以下五方面的含义: ( 1) 科学层面上
体现为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 ( 2) 道德层
面上体现为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
格的看重与追求; ( 3) 价值原则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
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 ( 4) 人本主义层
面上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期盼
与高扬; ( 5) 终极关怀层面上体现为对生死、信仰、幸
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


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高扬人的
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珍视人类留下来的各种文化
现象,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
格。

[2]说到底,“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关怀。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文
化思想的体现。

它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地位、
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
展,他关注人性的提升,给与人类命运以终极关怀,为
人类心灵归属寻觅精神家园。

”[3]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经非常透彻地论述过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说: “人文科学教育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社
会是怎样组织发展的; 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
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
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 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
弃? 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了解对社会的责任。

”[4]
可见人文精神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
社会的文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

( 一) 人文精神教育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追求
人文精神决定了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没有人文精
神,教育就没有灵魂。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
史,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追求学生人格
的健全和完善,促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
是高等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

美国新人文主义的领袖欧文·白壁德在《文学与
美国的大学》中强调,大学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量化
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
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
·49·
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而这一切都关键在于
人文”。

[5]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也一再强调,人文教育应该是现代大学要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他指
出: “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
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材……我们的教育
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
界,就失去了一切。

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
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
直接培养人的教育?”[6]其实,我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
人文传统。

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
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倡导通过修行发扬人性之善,改良社会风气。

虽然这里的
“大学”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但它强调的同样
是做学问的终极追求,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
人文精神。

但当下,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
显。

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
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大学便培养什么
人才,一种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形成,人文精
神教育某种程度被忽视。

面对这种现象,社会开始呼
唤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正如学者
所言,“教育上讲人文精神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实
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让人的品行得
以发展,而不仅仅把学生培养为社会、市场需要的
人”。

[7]
( 二) 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
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
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
即学会认知,通过学会学习,从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机
会中受益;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 学
会生活,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会
发展,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
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
展。

[8]与这份报告对教育的认识相比,我们当下的教
育基本上只是一种认知教育,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全
面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单面人式的教育。

生活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体,与此相适应,教育
也应该是一个整体。

高校对学生应该是技能教育与人
文教育的结合,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而
当众多高校把学生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和毕
业证学位证书挂钩的同时,对学生的历史、哲学、艺术、
文学等人文素养却缺少有说服力的考___________评体系。

爱因斯坦指出:“我也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
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

除开
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
待。

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
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

”[9]掌握科学技
术的人必须有追求正义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
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足以证
明,当科学技术为非正义、非人道的力量所控制时,会危
害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 三) 人文精神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固本之策
当前高校频发各种惨剧,清华大学的高才生硫酸
泼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虐待小猫、马加爵把屠刀举向
了朝夕相处的舍友、网名“走饭”的大学女生微博留言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然后自杀,种种类似
报道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今天的高校再也不是与社
会隔绝的象牙塔,我们也无法在社会和学校之间拉起
一面幕墙,向学生隔绝社会消极丑陋的那一面,来自于
不同家庭的学生,本身就会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
会问题,社会的种种矛盾必然反映到大学校园里,造成
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心理失衡。

大学教育如果缺少对
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就难以帮
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钱理群在《中国大
学的问题与改革》中指出: 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
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
和个性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
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心灵的反面。

[10]当我们的教育
没有办法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___________引导学生通过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正确看待各种社会
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会带来各种校园悲剧的
发生。

三、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 一)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
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我们的
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
主义者’……”这段话被参会嘉宾写上了微博后,迅速
被转发3. 5 万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11]。

刘道玉
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
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其中一重危机就是,功
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
野短浅[12]。

“利己主义者”也好,“功利化的学生”也
好,其实正是大学教育本身的功利化影响并加重了大
学生的功利化,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以后,科技教育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文教育的
空间被挤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在今日仍有广阔的市场。

高中文理分科时成绩较好的
同学更愿意选择理科,反映出许多中学生在教师和家
长的指导下,自幼就产生了重数理化、轻文史哲的偏科
心理。

另外,还有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促进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
的负面效应,比如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
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现实的
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片面的“经济人”而忽视
·50·
全面发展的“文化人”,造成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功
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大学
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找一个好工作”、“求一份高
收入”、“有一个好家庭”等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方
面,而忽视了理想、奉献、社会责任等内容。

正如有学
者指出,中国大学现在最需要的是,坐下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教书,做学问。

七十多年前,由于国难深重,时人感慨“诺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今老话重提,也有了时代的特色,过去是由于政治的混乱,现在则更多是因为商业的冲击。

( 二) 信仰危机与价值观迷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带来人们思想
观念的更新和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
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和迷惘。

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金钱”、“权势”而不是社会责任和贡献,作为人生价值评价以及就业选择的首要标准。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入党动机
的调查中,“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谋取好职业而增加竞
争力”是学生选择积极入党的首要原因,而“信仰共产主义”只列第三位,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大学生的精神
世界里社会主导价值和理想信仰的基础相当薄弱。

( 三) 道德失范现象令人堪忧
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奖学金、考试作
弊、网上摘抄论文、伪造个人简历、拒绝归还助学贷款,这些关于大学生的报道屡见不鲜。

当前大学生道德失
范现象大致可归纳成三点: 一是对道德认同感降低; 二是对道德的贬低; 三是对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在公
共汽车上不让座”等非道德行为已渐渐被青年人默
许,反而让座的行为却被视为另类表现。

究其原因,就是个人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对于不利己的事坚决不予
实施,哪怕冒些风险,甚至推崇投机取巧,而对讲原则却不以为然。

上课玩手机游戏司空见惯,考试是否作
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谴责,而是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对先进文化的麻木。

一些传统的美德和原则
被消解,而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却披
上了“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容忍甚至赞同。

四、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选择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单
独的学科所能解决的,必须坚持从理念到行动、从教学到管理,从学习到考核,从课堂到课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齐抓共管,系统化地推进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 一) 高校的教学须树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理
念,管理则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
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首先是大学教育理想的失
落,复兴大学人文教育,首先就要重建大学教育理想。

这就要求改变那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观念,改
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观
念,明确地把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规定为人格的培养
和人自身的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的推
行,都曾经助长过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90 年代初北京
大学就曾宣布过“面向社会,适应市场”,“使学科建设和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的需
要”这样的改革“指导思想”,[13]类似这样的教育理念显然无法承担起人文复兴的重任。

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有学者指出,大学应该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即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执行其服务社会经济建
设的功能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

[14]
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不仅仅单纯是教学的要求,
高校的管理与教学不能“冰火两重天”。

高校除了要
清除过去管理规章条例中的非法内容以外,更要使新
的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具有人性化,不能再采取简单
粗暴武断的方式管理校园。

高校的管理惟有以人为
本,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促进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 二)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
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体现为历史的视野、哲学
的思辨、信仰的坚守和责任的担当; 而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教学内容中恰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资
源。

比如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理想信念的
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和法治精神的追求,内化为学
生的人生价值选择;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历
史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革命的不易和历史的沧桑,培
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教
师可以把哲学的思辨演绎成为观察和理解现实社会生
活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哲学精神发展升华为现
实的人文精神;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上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的介绍,演绎成为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境遇的观察和体验的素材,激励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社会的道
德信仰体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在于道德信
仰体系的动摇和迷惘,而________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