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36fa42cccbff121dd3683d4.png)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一|、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描绘北京的大杂院儿、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胜景在老舍笔下成了一张张色彩鲜明地图画,充满了诗意美。
同时,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像繁缛的规矩礼节,办婚丧大事的讲究排场图阔气,“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等等,都为其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北京味。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造的最能显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
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职员、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审视社会,而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弱点,同时也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秉性。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有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有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还有意识流小说。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其语言风格是俗白,简练,纯净,生动,又风趣幽默。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cdfd4d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3.png)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
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三年写作自述》)。
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的子民。
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
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
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
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
老舍的创作风格
![老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9d6d08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f.png)
老舍的创作风格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他的作品以真实、生活化为特点,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他的写作手法、题材选择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探讨老舍的创作风格。
首先,老舍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
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他的语言简练而通俗,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他通过运用北京方言和俚语,成功地刻画了祥子这个角色的生动形象。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其次,老舍的题材选择广泛而多样化。
他的作品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从贫苦农民到市井小民,从知识分子到地痞流氓,他都有着深入的刻画。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人物,揭示了他们的困境和苦难。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老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其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以及与他人的互动等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他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准确,能够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或表情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坚毅和顽强就通过他在困境中的表现得到了生动地展示。
最后,老舍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他以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通过作品传递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愤怒和关切。
总而言之,老舍的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他的作品以真实、生活化为特点,通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他的题材选择广泛多样,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老舍的创作风格
![老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832e381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c.png)
老舍的创作风格引言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以细腻真实的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老舍的创作风格,以分析他在文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真实与生活的写照1. 角色鲜活•老舍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明确的特点和独特的个性。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成功地将他们融入到生活中,使读者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舍弟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有着不屈意志的穷小子,他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底层劳动者的价值观和梦想。
2. 社会观察与批判•老舍是一位犀利的社会观察家。
他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描绘一个北京茶馆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僚主义的丑恶。
他通过剖析人们的交往方式、底层百姓与权贵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形式与语言的运用1. 白描与细腻描写•老舍的作品以白描和细腻的描写为特色。
他运用精确的语言和独特的观察力,将生活的细节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情感的冲突。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四代同堂的生活场景。
他通过对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的描写,展示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深刻地抒发了对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2. 看似简单的对话•老舍的对话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他善于透过人物形象的对话,展示出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思考和反应,从而更加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龙须沟》中,老舍通过一对老夫妻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儿子脱离他们父母传统观念的不满和苦恼。
这种简洁而富有感情的对话,使读者更加贴近角色的内心,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迷茫。
主题与思想的表达1. 批判封建社会•老舍的作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f612d258fb770bf68a55ab.png)
目录1.京味小说与老舍 (1)以及成因 (1) (1) (2) (2) (3) (4)参考文献 (4)内容提要:老舍是现代作家中的有个性、成就卓著的作家,他京味小说的成就不容忽视,正如矛盾所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始祖和奠基人。
”之所以对他的小说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的京味小说在取材上颇具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作品追求幽默;他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平易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显示了其京味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题材语言文化心理幽默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老舍对与各种文学体裁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泛佳作。
尤以长篇小说有影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三大高峰。
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尤其以反映老北京的社会面貌和百姓生活见长。
令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老舍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有明显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1、京味小说与老舍以及成因京味小说作者所面对的清末民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其形态有更具体的成因。
较之其他地域性文化如湘西文化,上述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
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
其一,清王朝乾嘉以还日渐式微,贵族社会带有颓靡色彩的享乐气氛造成了文化的某种畸型繁荣。
浓厚的消费空气、享乐要求,从来是刺激艺术生产、工艺进步的,尽管这繁荣或许正是所谓的“亡国之兆”。
在这里也有必要区分社会历史与文化史的不同眼光。
其二,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人民间,对于造成清末民初北京的文化面貌为力甚巨。
于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某种合流之外,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
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cd6501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1.png)
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导语: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同时,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涉猎的范围有长中短篇小说、戏剧、童话、散文、小品等多种文学形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创作体裁形式最多的一个作家,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做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诞生于一个忧患深重的年代,他在19世纪末(1899年)出身于现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中、下层,此时此刻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危亡。
老舍幼年一直在北京贫困的大杂院中生活,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他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体验主要来自这里,他的小说的材料也来自这里。
1924年初到1929年夏天,老舍在伦敦整整生活了五年,同时老舍全部创作生涯,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欧美度过的。
老舍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舍作品的创作视角1 满族旗人文化八旗制度在建立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对原来处于纷乱状态的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整合,主要是移风易俗。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他的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本在童年时期的满族文化的培育下开始茁壮成长,这一点在老舍的小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篇老舍的小说,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满族旗人的影子。
《正红旗下》是其满族文化的代表作,《正红旗下》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物形象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风俗礼仪、审美需求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表达了满族旗人生活中的空虚、沉沦、自得、腐败、迷信和衰落。
《茶馆》表现了满族人礼仪周全的文化生活方式,采取了温情的笔调和比较公平公正的态度反思批判满族文化的原生态。
《骆驼祥子》不仅触及到了人力车夫祥子灵魂的深处,更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省,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老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中实现了对满族文化的压抑和张扬。
2 矛盾的宗教观念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c51299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79.png)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
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
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
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
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3fac5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a.png)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老舍在其创作生涯中的长篇小说、戏剧、散文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写作特点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探讨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一、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老舍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笔触描绘了都市中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观察。
他熟悉并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将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言语和特点具体描写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对人性的关注老舍在作品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表达。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恶、善、美、丑。
他以人物的丰满性和矛盾性为创作原则,力图将人性的多样性呈现给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不断成长和变化,通过与社会的冲突和磨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在苦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对语言和对白的处理老舍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命力。
他善于运用白话对白和富有音乐性的描述,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对话和描写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更具有可读性和戏剧性。
他的语言既真实自然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化,使之能够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四、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老舍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人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还涉及到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以一种犀利而幽默的手法,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改良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其他社会现象中的种种弊端和虚伪。
他通过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现了社会的种种荒诞和悲剧,同时也呼吁人们发扬人性的光辉面,争取社会的进步和美好。
五、对男女关系的思考老舍的作品中,男女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描写了种种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亲密关系的复杂性。
他对婚姻的看法往往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认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还有社会和人性的因素在其中交织。
他塑造了许多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并展现了她们在无法被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的挣扎和坚持。
论建国后老舍文学的生成与走势
![论建国后老舍文学的生成与走势](https://img.taocdn.com/s3/m/a612af7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4.png)
论建国后老舍文学的生成与走势建国后,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新时代的来临,老舍文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建国后老舍文学的生成与走势。
一、老舍文学的创作背景介绍老舍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
二、老舍文学的取向及主题介绍老舍文学的文学取向和主题倾向,如老舍文学的现实主义取向、强调生活本身的价值等。
三、老舍文学的文学语言从语言、文体等方面分析老舍文学风格的特点,如老舍文学的书写技巧、语言技巧等。
四、老舍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介绍老舍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特点,如老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等。
五、老舍小说思想内涵分析老舍小说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如反映现实社会、探索人类生存等。
六、老舍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介绍老舍文学中的代表作,如《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七、建国后老舍文学的评价从文学批评角度对老舍文学进行评价,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八、老舍文学的影响力分析老舍文学的影响力,如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九、老舍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探讨老舍文学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如如何在当代中国和世界范围内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1.老舍文学的创作背景在这个部分,需要介绍老舍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需要对文学史进行研究,如二、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大革命,抗日战争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也可以着重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政策,如《文艺报》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等。
2. 老舍文学的取向及主题在这个部分,需要介绍老舍文学的文学取向和主题倾向,如老舍文学的现实主义取向、强调生活本身的价值等。
同时,也可以探讨老舍小说思想内涵,如反映现实社会,探索人类生存等。
3. 老舍文学的文学语言在这个部分,需要对老舍文学风格的特点进行分析,如老舍文学的书写技巧、语言技巧等。
可以从文学语言的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常用的语言风格、创新的表现方式等。
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
![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2d3fe8c50e2524de4187e26.png)
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作者:马英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受世人敬仰的文学大师,其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语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时作品所表达出的艺术内涵也深受读者的好评。
本文主要是就老舍小说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老舍;文学创作;创作艺术老舍先生一生中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样式众多,内容丰富,同时其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深受读者的推崇。
一、老舍小说关于“市民世界”的探讨老舍先生所处的市民世界中最常见的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城市贫民、理想市民等几种类型。
在这其中前几种类型是老舍先生公开批评和改造的对象,而理想市民则是老舍先生所推崇的市民构建的标准和模式。
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将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生动细致的刻画出来,同时将这两类市民群体身上长期积淀的传统沉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
而对于新派市民身上所流露出的轻浮麻木的西方文化色彩,老舍先生不仅深恶痛绝,同时也给予了更加尖锐的讽刺和嘲弄。
在老舍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还是《赵子曰》中的李景纯、又或者是《二马》中的李子荣等等都是老舍先生文学创作过程中理想人物构建的模式,而这也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中国未来理想人物模式的向往。
虽然赵四、李景纯、李子荣等人物都是来自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侠义之气,已经充分体现出了老舍先生早期文学创作过程中对理想市民形象的要求。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赵四表现出的是助人为乐。
杀富济贫的好汉形象;李景纯则是为了寻求社会的安定而刺杀军阀,从而表现出一股狭义冲天的情怀;李子荣则是勤劳务实,敢作敢当。
1944年老舍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时,其已经完全投身于全民抗战的洪流中,这部根据其夫人在沦陷区所见所闻而精心构思和创作的长篇巨著,不仅充分的体现出老舍先生对民族未来的思考和构建,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达到改造、创造民众文化观的目的,为迎接光明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老舍的文学创作风格如何演变
![老舍的文学创作风格如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0561c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8.png)
老舍的文学创作风格如何演变要说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啊,那可真是有得聊!老舍先生,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创作风格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在岁月中不断变化、演进。
早期的时候,老舍先生的作品透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就像是我们每天清晨在胡同里听到的那些家长里短。
比如说《老张的哲学》,他把那些平凡人的小算盘、小心思刻画得那叫一个生动,仿佛这些人物就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跟我们唠着嗑儿。
就拿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来说吧。
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那里有个修自行车的大爷。
大爷每天守着他的小摊,脸上总是带着那种有点儿无奈又有点儿满足的神情。
有一天我自行车坏了,去找大爷修。
大爷一边摆弄着零件,一边跟我唠叨着他的生活。
他说他儿子在外打拼不容易,他自己守着这个小摊,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但能帮衬着点儿家里。
我当时就觉得,这大爷的故事,不就跟老舍先生早期作品里的那些人物很像嘛!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过着平凡却又充满滋味的日子。
慢慢地,老舍先生的风格有了些变化。
在《骆驼祥子》里,我们能感觉到那种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关注和批判。
祥子,一个满怀梦想的年轻人,却被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一步步逼向了绝境。
这时候的老舍先生,不再仅仅是讲述老百姓的生活琐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揭示出那些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无奈和悲哀。
再后来,到了《四世同堂》,老舍先生的笔触更加深沉厚重。
他描绘了一个大家庭在战乱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民族的苦难和坚韧。
这个时期的他,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用文字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总的来说,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从早期的生活琐事描绘,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再到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不断地发展和成熟。
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灵世界。
回顾老舍先生的创作历程,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1f5ac6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f.png)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老舍先生,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先来说说他语言上的独特魅力。
老舍先生的文字呀,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是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在跟你唠家常,朴实、生动又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比如说在《骆驼祥子》里,描写祥子的样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这简简单单几句话,一个憨厚老实的祥子就活脱脱地站在咱眼前了。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作家能做到的,非得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
我想起有一次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闲逛,听到两个老爷子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聊天。
其中一个说:“昨儿个我那小子,又闯祸啦!”另一个接茬:“哟,咋的啦?”这种对话,普普通通,却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老舍先生的语言就跟这差不多,平平常常却能把人、把事儿说得明明白白。
再来说说他对人物的刻画。
那叫一个绝!他笔下的人物,没有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全是有血有肉、优缺点并存的普通人。
就像祥子,他勤劳、善良,一心想靠自己的力气过上好日子,可又有着小市民的狭隘和自私。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心里怀着爱国的热情,却又在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理想之间纠结挣扎。
这些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有一回,我在菜市场看到一个卖菜的大姐,为了几毛钱跟顾客争得面红耳赤。
可转头看到一个乞丐,又从兜里掏出几块钱递了过去。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复杂又真实。
还有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那也是毫不留情。
在他的小说里,你能看到社会的黑暗、不公,能感受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但他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地呐喊,而是用一种冷静、深沉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到痛心和愤怒。
记得有一次看新闻,报道了一些农民工讨薪的艰难经历,老板跑路,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让人感慨万千。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e1b33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1.png)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有:(1)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2)老舍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对此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3)老舍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了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他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老舍作品创作风格
![老舍作品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c78ad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7b.png)
老舍作品创作风格老舍作品创作风格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舍作品创作风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
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
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
1960年是义和团起义的六十周年,于是写出了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试析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创意性构思
![试析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创意性构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20801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1.png)
读·闻·观72摘要:老舍是我国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有着很丰富的经历,这些创作经历让老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老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方法,以及探讨小说在构思上的创意性,以供文学界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老舍;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创意性构思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星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语言大师,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在当今社会仍然脍炙人口。
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性地提高小说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多年的创作艺术融入到小说当中,通过理论丰富内容,将经验升华为艺术,他是现代小说本体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现代化艺术的创新创造者。
一、老舍小说的创作方法老舍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可以归纳为“融合了多种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通俗的讲就是,老舍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反映时代的内容,不同于浪漫主义小说中理想主义的表达,老舍是基于现实主义题材,将现实的人情世故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
老舍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通过敏锐的眼睛,洞察世界,才能将现实不着假迹地表现出来。
另外,老舍在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会恰如其分的吸收其他的创作方法,单独的依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难以将情感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
老舍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着合理的学习。
现实主义创作出来的小说,具有真切感,真实地展现时代的美与丑、善与恶,将人世间的温暖和冷漠充分展示出来,但是单单靠现实主义的表达是无法体现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的,无法表达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
于是老舍就科学的借鉴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将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美好的期盼写下来,即便存在一定的幻想,但是感情却十分的充沛。
比如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通过利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对年轻人的爱情进行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尤为动容。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中穿插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让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除了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种种心酸后,心中仍然存在一丝丝的期盼和希望。
老舍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老舍对文学创作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88098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9.png)
老舍对文学创作的看法老舍,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骆驼祥子》,真的是个经典。
不过,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可比他的作品还要有趣!说起老舍,我总觉得他就像一个老朋友,特别亲切,能把一些大道理说得简单明了,让人听了心里暖暖的。
他曾说过,文学创作其实就像一个人在家里煮饭,心里得有谱,得知道什么材料该怎么搭配,煮出来的东西才能好吃。
他最看重的,就是“真实”两个字。
他觉得,作家得把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写出来,不能编得天花乱坠。
就像我们平时聊天,夸张点也没问题,但如果总是虚构,大家就会觉得没意思了。
他的故事里,总有那种市井小民的生活,像是从街头巷尾走出来的人物,活灵活现,让人一看就觉得熟悉。
老舍也特别强调“情感”这玩意儿。
他觉得,文学不光是字句的堆砌,更是心灵的碰撞。
要写出动人的故事,首先得有感情,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就好比我们平常讲故事,讲得感情到位了,大家听得都入迷了。
他用文字把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写得细腻动人,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老舍对于语言的把握也是相当了得。
他常常说,写作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没必要用那些高深莫测的词汇。
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他喜欢用俚语、方言,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文字里,读起来就像喝了一口清茶,透心凉,特别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总能让人一读就上瘾,像是吃了糖果一样,甜蜜又过瘾。
再说到老舍的幽默感,他可是个高手。
他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严肃的主题。
让人在笑声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就像在茶馆里,听到那些曲艺演员的段子,笑中带泪,回味无穷。
老舍的作品里总能找到那些轻松幽默的小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能引发深思,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舍还特别关心社会问题,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反映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苦乐。
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把那些无声的呐喊通过文字传递出去。
这样一来,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力量,恰恰让他的文字更加厚重,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让人感受到那份坚实。
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
![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c560d6d51e79b8969022611.png)
作者: 段威[1]
作者机构: [1]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254-25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老舍;老舍小说;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创新
摘要:老舍先生在小说创作上颇有造诣,在写小说的道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即既重视现实主义,又在现实主义中融入多种创作方法。
他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颇丰的创新成果,如在语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简明”“俗白”“幽默”风格。
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首先探讨了老舍小说的创作方法,然后讨论了老舍在艺术形式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笑永远是自觉的——论老舍的幽默创作风格
![笑永远是自觉的——论老舍的幽默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ae1aad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c.png)
笑永远是自觉的——论老舍的幽默创作风格
王晓琴
【期刊名称】《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02
【摘要】老舍认为,笑永远是自觉的,对于幽默创作风格有独到见解和自觉追求.其理论主张:寓理于谐、寓悲于谐、寓讽于谐、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其幽默创作风格形成原因,在于家庭、民族、社会、时代的影响,以及中外喜剧艺术的滋养;而发展历程,可谓历经波折,多方探索,才终至出神入化妙境;其主要艺术技巧:夸张渲染、嗜癖重复、语言错位、自相矛盾、巧用比喻和谐趣句式.老舍实现对自我与前人的超越,成为20世纪中国蜚声海内外的幽默大师.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王晓琴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浅析老舍的幽默观——笑的哲人 [J], 杨晓燕
2.笑的艺术——读《老舍幽默讽刺诗文选》 [J], 李克让
3.言语幽默概论视角下对老舍小说《离婚》中言语幽默翻译的探讨 [J], 陈芳
4.跳出“性灵闲适”圈子的老舍幽默——兼论老舍短篇小说的幽默艺术 [J], 吕国
中
5.笑的艺术——谈老舍的幽默艺术与狄更斯的创作 [J], 李冰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王本朝老舍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建树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作为现代小说大家的老舍,他所拥有的文化启蒙眼光与批判精神,鲜明而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以及他的创作里所隐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满族文化素质都显示出他的文化思想的宏富与文学成就的不可替代。
在文体形式上,自称“写家”的老舍具有鲜明的文体自觉意识与创新意识,他的小说文体以叙事的简洁、干净,语言的俗白、生动,结构的匀称、严谨,风格的幽默、诙谐,体式的多样,成为现代小说文体实验与走向成熟的见证和标志。
一现代小说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也就是探讨如何以现代汉语言与文体形式去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它体现出两大质的规定性:一是现代语言及文体形式,二是现代思想观念与感情心理。
就现代小说的语言文体形式而言,它在对传统汉语的有效转化基础上,大量吸收西方语汇和句法结构,同时提升各地方言与民间、民族语汇,完成现代汉语表达的自由、简炼、生动的美。
进而对小说结构、表现技巧、叙事方式进行多方面的创造与突围,实现现代小说文体形式的无限可能性与多样化。
老舍围绕“我如何写作小说”,“什么是小说”两大命题进行不断地小说创作实践和深刻的理性反思,最终形成了他小说世界的复杂意蕴与文体形式的独特个性。
老舍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双重追求中创造出他的小说文体世界的。
他创作的《老张的哲学》因“只是写着玩”的创作目的的局限,“大胆放野”地叙述,由着自己的性子,让劲儿往多处使,如“摄影机”式的“到处照像”,因过份的“招笑”和“夸张的陈述”①使其出现了“在故事上没有完整的设计,在文字上没有新的建树”等文体缺陷②。
《赵子曰》体现了作者某种自我突破和超越的创作欲望,结构趋向“紧凑”,文字也更“挺拔利落”③,干净清爽。
《二马》的文体形式最能显示老舍早期小说走向自觉地追求与创造,结构、叙述、语言都有显著的“长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小说文体的“形式之美”。
随着写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阅读西方小说的眼光的扩大,使他确立了写作《二马》的文体形式目标;描写、叙述的“往‘细’里写”,注重“故事的全盘设计”,“要像康拉德那样把故事看成一个球,从任何地方起始它总会滚动的”;语言文字上努力“作出一种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使用极“俗浅的字”,“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体现语言“真正的原味儿”④。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边写作边对他人朗读,让听者“听出句子的顺当与否,和字眼的是否妥当”,这样,读者的口语化感觉也就参与进《二马》的再创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之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这也是老舍小说创作的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马》文体形式所具有的描写叙述的精细、结构的修饰、语言的俗浅、生动既显示出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基本模式,又成为他不断修正、创新的追求目标。
《小坡的生日》的写作使老舍真正明白了“白话的力量”,“敢用最简单的话,几乎是儿童的话,描写一切”,创造出“文字的浅明简确”⑤。
在文体上采用拟童话的方式,大胆实验各种小说文体,拓展既有小说体式的规定性。
从《老张的哲学》到《小坡的生日》,是老舍小说文体的形成阶段,它确立了老舍小说文体创作的基本思路,为三四十年代老舍小说文体的成熟与精深博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三四十年代的老舍对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主要体现出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创作出《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和以《微神》、《月牙儿》、《断魂枪》、《柳屯的》等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它们在语言风格、叙述方式、结构形式、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富于成效的探索,为现代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文体的成熟与多样化提供了非常个性化的小说文体模式,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进程。
另一方面,老舍借助于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与反思⑥,对文学创作与理论的深入探讨⑦,对他人文学作品的读解与欣赏⑧,他逐渐建立起一系列“什么是小说”,“如何创作小说”的理论知识,这为他的创作实践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视野和眼光,使他不但成为现代小说文体的实践大师,而且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现代小说文体理论家。
老舍写作《大明湖》和《猫城记》是想对既有的幽默文体进行突破与超越,最终结果是因对生活的隔膜而带来思想的“失败”,但在文体上仍有弥足可贵的地方。
《大明湖》追求文字的美与生动影响了老舍的短篇小说文体风格。
《猫城记》创造出一种现代寓言讽刺体小说,其故事的荒诞性,表现技法的变形、夸张,价值眼光的讽刺都是很有成效的探索。
现代小说文体重在写实、追求历史、现实的包容量,限制其向虚构、夸张、变形的一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猫城记》在老舍小说文体中有其独特个性,在整个现代小说文体中也与张天翼的《鬼土日记》等具魔幻、象征、讽刺性的小说一起成为风格独特的一支。
《离婚》在老舍小说文体演变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具体体现为“明白了怎样控制”叙述,使叙述者处在一个恰当的位置⑨,怎样又在叙述中融注自我个性,使叙述者与叙述对象,叙述的放纵与节制之间能始终处在一个有意义的关系中。
并且学会了“把人物都拴在一个木桩上”的叙述和结构方法,这种方法在叙述过程中能起到阿基米德的“世界之点”的作用,老舍以后的创作如《我这一辈子》、《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小说都从这里获得了经验。
老舍在《离婚》以后,他的小说文体获得质的飞跃与进步。
短篇小说从长篇中脱离出来,作为“后起的文艺,最需要技巧,它差不多是仗着技巧而成为独立的一个体裁”⑩。
在这样的理性与感性认识过程中,老舍创作的以《月牙儿》,《断魂枪》为代表的短篇名作显示出文体的成熟与形式的完美。
有研究者这样概述老舍短篇小说文体形式的特点:“引入诗歌笔法”、“幽默诙谐的风格”、“在有限的篇幅里”“延展小说多向的社会穿透力”,营造“艺术氛围”以及语言的更加“个性化”⑪等等。
老舍的短篇创作使他在小说文体的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更加成熟,更趋多样化。
在他写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过程中,短篇小说文体的精细,结构的紧凑,语言的直白完全融人到它们的每一片断与情景的描写之中,此时,老舍小说文体已走向成熟与灿烂,如一棵大树既挂满累累硕果,又枝叶茂盛,多姿多彩。
二我们对老舍小说文体的形成进行了动态性的描述与考察,值得提出的问题是,老舍小说文体创作的自觉并不仅仅是小说与小说之间的层层递进、嬗变关系,它应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其他文学形式如话剧、鼓词、诗歌等等的合力的结果,是它们相互制约与反叛,影响与渗透的挣扎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老舍小说文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内在冲突与挣扎过程。
就其语言的追求而言,老舍小说语言从对文言的整合,到摆脱传统文言的限制,以浅显、朴素的现代白话写作作为终极的追求目标,其间自然隐藏有难以明示的语言困惑与痛苦,其具体情状只有深入到他的创作里面才能有比较确切的感受。
就其叙述方式的精巧与粗野的二难选择,也是老舍小说文体的一大困惑。
他意识到伟大作家的作品“是很欠完整的”,“粗野是一种力量,而精巧往往是种毛病”⑫。
他的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粗野,摆脱缺陷的追求过程,最终定向精致与完美;同时他又不断反叛精致,向往粗野,展示自己的复杂性。
相对于《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等作品的精致、细腻而言,《老张的哲学》、(猫城记》、(牛天赐传》、《火葬》、《四世同堂》就显得粗野得多。
叙述、思维的精致、完美与粗野、缺欠之间的冲突性应该是任何小说家都会遇到的困惑。
老舍当然毫不例外,只是我们暂且搁置不论,重点探讨老舍小说文体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老舍小说文体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故事性。
在《文学概论讲义·小说》中,他认为:“凡是小说都须有个故事”,“小说是诗与史的合体”⑬。
在《怎样写小说》中,既声明“小说并没有一定的写法”,又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倡“写小说应先选择个故事”⑭。
在《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一文中谈到他最喜爱的作家康拉德时,承认“永忘不了康拉德的恩惠”,因为他是一个“最会说故事的人”,并且说:“我不信自己在文艺创作上有个伟大的将来;至好也不过能成个下得去的故事制造者”⑮。
老舍自称创作小说接受了康拉德的影响,是从他那里学会小说结构的多种方法,学会写小说就是讲故事。
这不仅仅是老舍初人文坛所确立的小说眼光,也是贯穿他小说文体的存在方式。
在他三十年代所撰写的重要的小说理论文章《景物的描写》、《人物的描写》、《事实的运用》和《言语与风格》里,有关“景物”、“人物”、“事实”恰恰是构成小说故事的三个基本元素,它们是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本质规定性,简而言之,故事就是小说的本体形式。
对“景物”、“人物”、“事实”的描写与运用就是如何创造和表现故事,就是如何创作小说。
现代中国小说的诞生是以摆脱,反叛传统小说为契机,吸收、转化西方小说模式为发展动力的,它抛弃传统小说的史传意识逐渐走向个体心理意识,反叛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和大团圆模式,而追求片断体与悲剧意识。
总的说来,现代小说具有一种故事弱化,观念理性强化的发展态势。
老舍小说文体的出现及其对小说故事的偏重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他承续了古典小说重故事的写作传统,同时又对这种传统进行了现代性改造,他的小说很有故事的史传性,如《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同时,他小说中的史传意识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社会经历,更主要的是人的内心与精神变迁史;同是史传故事,老舍的叙述方式、角度、态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叙述出来的故事也就具有现代性特征。
比如《骆驼祥子》的叙述方式就体现了叙述者的内在矛盾与紧张,具有丰富的主体意识⑯,传统小说的故事叙述却追求客观与公正,达到“补史”的目的效果。
老舍小说文体的故事性是对现代小说的校正与完善,尤其是对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建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迟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空间的限制,创作主体的精神包容量,艺术技法的提高等等都是相互关连的。
但其中一点对小说故事性的弃毁与拒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篇小说在老舍那里得到了充分表现,让现代小说回到了它的形式本体中去:讲述故事。
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都是在讲述一个(或多个)故事中完成的,早期小说因不善于讲故事而显得零乱、枝蔓,到他写作《离婚》以后,才逐渐认识到讲故事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讲自己熟习的故事,二是借助故事阐释人生,“追求更深的意义”⑰。
老舍小说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讲述了自己陌生的故事,或者是没有发现恰当、准确的个性化的讲述方式。
老舍的短篇小说也很注重故事性,相对于鲁迅的片断、横截面小说而言,老舍30年代的短篇小说更强调以故事表现人物,同时区别于废名、沈从文小说中故事的散淡和幽远的意境,尽管老舍小说中也有意境的存在,氛围的烘托,但他笔下的故事更趋完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