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PPT
2、鸦片战争前后士林风气的变化
(1)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清抗斗争惊醒了
沉睡中的士大夫,使其对国计民生和时事 政治问题再也不能不闻不问了;
(2)西方列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的入侵及中国的战败促使一批忧国忧时 之士不能不考虑应对时局之策。
3、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 改革派主要分为两大类:
目录
▪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
▪ 第七章 五四时期的社会改良
▪
阶级改革派的政治
▪
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
▪
思想
▪
思潮
▪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
▪ 第八章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
▪ ▪ ▪
第三章 第四章
的政治思想 洋务运动与洋务思潮 19世纪末叶的维新变法
▪ ▪
第九章
题论战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
思想
▪
思想
2、《天朝田亩制度》
其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 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纲领 性文献,被公认为太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3、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发展的 历史产物,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对立面, 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其所宣扬的平均主义 思想及实施在客观上包含了为中国资本主 义开辟道路的因素;其作为平均主义的纲 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空想性。
2、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1)组织编译外国书报 《四洲志》 《澳门月报》 《澳门时报》 《华事夷言》
(2)初步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查英吉利在外国最称强悍,诸夷中 惟米利坚及佛兰西足与之抗衡,…… 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 ——《林则徐集·奏稿》第769页
四、魏源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经世致用主张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课件 课件23 人教课标版
2.王守仁的“心学”
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明清之际对儒学的反思与批判
1. “异端”思想家李贽
1)批判孔孟思想、程朱理学,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主张万物源于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 定天理的存在
明清之际对儒学的反思与批判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 主张“为政以德” 。
3.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儒家:孟子
1. 仁政学说(核心) 2. 民贵君轻 3. 人性本善说 4.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被尊为“亚圣”
儒家:荀子
1.“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董仲舒
必修三复习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指什么?
儒家思想
总体认知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创立 形成
•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明清之际对儒学的反思与批判
1. “异端”思想家李贽
1)批判孔孟思想、程朱理学,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主张万物源于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 定天理的存在
明清之际对儒学的反思与批判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 主张“为政以德” 。
3.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儒家:孟子
1. 仁政学说(核心) 2. 民贵君轻 3. 人性本善说 4.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被尊为“亚圣”
儒家:荀子
1.“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董仲舒
必修三复习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指什么?
儒家思想
总体认知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创立 形成
•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兴起原因:内忧外患+学术流变( 汉学和宋学的弊端) •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阮元、林则徐(《四洲志》)、龚 自珍、魏源(《海国图志》)、徐 继畲(《瀛环志略》)、黄爵滋、 包世臣、姚莹(《康輶纪行》)等 。
• 近代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
• 批判现实: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在深度、广度和历史影响 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批 判思想,其代表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大 势、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学 术风气和对外政策等,都进行了冷静的审 视和深刻的批判。 • 改革弊政:四大政:漕运、盐法、河工、 兵饷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ppt课件岳麓版必修3
5.“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 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是( D )
A.洋务派对守旧派的抨击 B.开展洋务派运动的理论依据 C.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抨击 D.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
6.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 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 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B )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但反对不顾中国 国情,一切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思潮,而是中西并举,其意在于 借助传统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 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 亡意识的觉醒,D 项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 项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 族危亡,而非“革命”,B 项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 思想,C 项不正确。
4.影响 (1)“ 7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 8 民族 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 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19 世纪 60~90 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3.表现 (1)洋务派:倡行“ 9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初步发展和 19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危机 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 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PPT课件
以毛泽东为例:“我第二次到北京时,读了许多关
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 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 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阶级斗争》 (考茨基著)和《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1920年 冬,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进步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 有三种类型: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如陈独秀、李大钊等 有“南陈北李”之说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 蔡和森等;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 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如董必武等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 纷涌现。 第三是若干进步刊物的创办。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第二,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 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 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示 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 的偏向。
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 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 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阶级斗争》 (考茨基著)和《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1920年 冬,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进步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 有三种类型: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如陈独秀、李大钊等 有“南陈北李”之说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 蔡和森等;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 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如董必武等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 纷涌现。 第三是若干进步刊物的创办。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第二,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 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 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示 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 的偏向。
新思想的萌发 PPT课件 5 人教版
•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
•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1、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
的思想是
B
A、道家思想
B、程朱理学
C、法家思想
D、民主思想
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
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C
A、认识清政府的腐败
B、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C、主张向西方学习
D、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 C
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 B、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效仿 C、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D、树立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
《中国近代史下》课件
政治派别与党派
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党 派,推动政治多元化发展 。
社会运动与变革
工人运动
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进行罢 工、示威等斗争,争取权益。
农民运动
农民起义、抗租抗税等运动,反 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妇女运动
女性开始争取选举权、教育权等 权益,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
国际关系变化
列强在华势力的重新分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出现 了地主、资本家、工人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 沿海城市和内地大城市逐渐崛起。
社会问题凸显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出来,如贫富差距、失业、社会治安等。
教育与文化发展
1 2 3
新式教育的兴起
术,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
工业革命影响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中国近代 工业开始发展,包括轻工业、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等。同时,民族资本 主义也开始兴起。
商业与金融发展
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中国近代商 业和金融业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 近代商业城市和金融机构,如银行 、证券交易所等。
社会结构变化
阶级分化加剧
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03
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历史相互交织。通
过了解中国近代史,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
合作。
THANKS
谢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促使清政府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如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 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PPT参考课件
2021/3/10
授课:XXX
3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 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 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 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2021/3/10
授课:XXX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
(一)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讲近
代中
国贫
困落
后的
根源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纲要教研组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021/3/10
授课:XXX
3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思考: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1/3/10
授课:XXX
25
思考: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 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 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 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 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 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2021/3/10
授课:XXX
授课:XXX
2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
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
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
政和经济命脉,而且
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
治,日益成为支配中
国的决定性力量。
2021/3/10
赫德:掌握中国海
授课:XXX
关大权达40余年
2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 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 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近现代主流进步思想的演变
理 论 三 民 主 义
思 升 中 想 华 国 化 新 马 文 克 毛 化 思 泽 东 运 主 思 动 义 想
受新 升 挫发 华 展 左 邓 三 倾 小 个 错 平 代 误 表
理 论 观
科 学 发 展
1、外部刺激
2、国人探索(层层递进)
1.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 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 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侵略改变了中国现状、惊醒了国人 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 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C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年代 开始年 结束年 全民 41.5 54.5 集体 3. 2 17.1 公私合营 4 27.2 私营 30.7 0.04 全体手工业 20.6 1. 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B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三、怎么样?
1、救亡、建设 3、经济 2、社会、风俗 4、理论完善
1、外部刺激 2、国人探索(层层递进) 8.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 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 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 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B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巨变ppt课件
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发展中国。
5
中共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道路 内容 领导 (涵义) 人
标志Leabharlann 社会 农村包围 主义 城市、武 革命 装夺取政 道路 权
毛 泽 东
1927年, 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 的建立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 会主义
报 的大胜利。
告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
摘
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 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
要 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7
界所瞩目。
中共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
江
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 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泽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开始改革开 小平理 放(1978年)论)
共 是共和国和共产党
产 党
历史上重要的转折 点,开始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
•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江泽民十五大报告摘要)
9
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 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 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 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毛泽东、 邓小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发展中国。
5
中共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道路 内容 领导 (涵义) 人
标志Leabharlann 社会 农村包围 主义 城市、武 革命 装夺取政 道路 权
毛 泽 东
1927年, 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 的建立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 会主义
报 的大胜利。
告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
摘
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 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
要 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7
界所瞩目。
中共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
江
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 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泽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开始改革开 小平理 放(1978年)论)
共 是共和国和共产党
产 党
历史上重要的转折 点,开始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
•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江泽民十五大报告摘要)
9
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 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 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 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毛泽东、 邓小平”。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
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展和近 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其著作由许同莘编为《张文襄公全集》。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此一思想在他的代表 西学应世事”。所谓“中学”, 张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通我中国历代之治 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
2、“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
民国元年7月,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封 建旧教育以成人之自存成见强加于儿童,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阻
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民国之新教育,则立于儿童之地位,按照
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儿童自然地自由地发展”(《蔡元培教育论 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民国七年(1918
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学堂虽好,
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60-63页)。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的生平及哲学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人,出身
于钱庄经理家庭。自幼聪颖好读书,17岁中秀才,18—20岁曾在家
年),他又作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指出:教育要
深知“儿童心身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进而 提出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新思潮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削 弱和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新思潮促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出中世纪,并加 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发、多变的原因
• 空前的社会巨变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的 尖锐化。前所未有的经济变迁,激烈的政治斗争, 新的阶级、阶层及其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造成了 思想界空前活跃的局面。
•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 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 思想发展趋势。
• 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 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方学习”成 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步深化的科学民主意识。
• 具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追求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 社会功效和影响:
• 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由旧到新 的转变,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巨大的启蒙作用。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 体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 ,成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 国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 或者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 诸说并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是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概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 况 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
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开
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岳麓版)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 思想的复杂性。
•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 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性 要求向西方学习,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具有鲜明的爱国主
质
义性质。
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
影
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岳麓版)
响 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索、学习下,逐渐
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岳麓版)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 4、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进步性,即“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其价值在于能够“唤起人们从事有益于社 会变革、进步的事业”。说到底,其价值 在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 步的社会思潮应是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的 号角和先导。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背景
时间 主张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崛起,加紧侵略中国。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 习的思想。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 新思潮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削 弱和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新思潮促使中国社会开始走出中世纪,并加 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发、多变的原因
• 空前的社会巨变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的 尖锐化。前所未有的经济变迁,激烈的政治斗争, 新的阶级、阶层及其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造成了 思想界空前活跃的局面。
•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 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 思想发展趋势。
• 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 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方学习”成 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步深化的科学民主意识。
• 具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的追求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 社会功效和影响:
• 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由旧到新 的转变,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巨大的启蒙作用。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 体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 ,成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 国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 或者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 诸说并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是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概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 况 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
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开
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岳麓版)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 思想的复杂性。
•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 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性 要求向西方学习,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具有鲜明的爱国主
质
义性质。
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
影
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岳麓版)
响 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索、学习下,逐渐
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岳麓版)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 4、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进步性,即“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其价值在于能够“唤起人们从事有益于社 会变革、进步的事业”。说到底,其价值 在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 步的社会思潮应是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的 号角和先导。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背景
时间 主张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崛起,加紧侵略中国。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 习的思想。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