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信号发生器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电气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2( 1 )班

一、课程设计( 论文) 题目:简易信号发生器设计

二、课程设计( 论文) 工作自2015 年 1 月12 日起至2015 年1 月16 日止。

三、课程设计( 论文) 地点: 电气学院机房10-303

四、课程设计( 论文) 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1)综合运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电路及程

序设计,从而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发展;

(2)熟悉和掌握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proteus 软件的使用;

(3)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以及书写课程设计报告可提高综合应用设计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内容及任务

(1)可产生频率可调的正弦波(64 个点)、方波、锯齿波或三角波。

(2)显示出仿真波形。

(3)通过按键选择输出波形的种类。

(4)在此基础上使输出波形的幅值可控。

3.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要求

(1)设计说明书用A4 纸统一规格,论述清晰,字迹端正,应用资料应说明出处。

(2)说明书内容应包括(装订次序):题目、目录、正文、设计总结、参考文献等。应阐述整个设

计内容,要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文字通畅。

(3)报告内容应包括方案分析;方案对比;整体设计论述;硬件设计(电路接线,元器件说明,硬件资源分配);软件设计(软件流程,编程思想,程序注释,)

调试结果;收获与体会;附录(设计代码放在附录部分,必须加上合理的注释)

(4)

学生签名:

2015 年 1 月16 日

课程设计( 论文) 评审意见

(1)总体方案的选择是否正确;正确()、较正确()、基本正确()

(2)程序仿真能满足基本要求;满足()、较满足()、基本满足()

(3)设计功能是否完善;完善()、较完善()、基本完善()

(4)元器件选择是否合理;合理()、较合理()、基本合理()

(5)动手实践能力;强()、较强()、一般()

(6)学习态度;好()、良好()、一般()

(7)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好()、良好()、一般()

(8)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正确()、较正确()、基本正确()、不正确()

(9)程序代码是否具有创新性;全部()、部分()、无()

(10)书写整洁、条理清楚、格式规范;规范()、较规范()、一般()

总评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评阅人:

年月日

简易信号发生器

摘要:这次课设的主要目的自己动手做一个可以实现简易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在

设计中考虑到波形可以在一定范围里的频率和幅值的调整和不同波形的变换,可

以准确地将信号在示波器中显示出来。

信号发生器应用广泛,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分类也不尽一致。按照频率范围分类

可以分为:超低频信号发生器、低频信号发生器、视频信号发生器、高频波形发生

器、甚高频波形发生器和超高频信号发生器。按照输出波形分类可以分为:正弦信号发生器和非正弦信号发生器。非正弦信号发生器又包括:脉冲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

发生器、扫频信号发生器、数字序列波形发生器、图形信号发生器、噪声信号发生器

等。按照信号发生器性能指标可以分为一般信号发生器和标准信号发生器。前者指对

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度的准确度和稳定度以及波形失真等要求不高的一类信号发生

器。后者是指其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度、调制系数等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并且读数准确、稳定、屏蔽良好的中、高档信号发生器。

此次的简易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将采用单片机编程方式,通过数模转换来实现正

弦波、三角波、锯齿波、方波的输出。在程序运行中,当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命令,可按实际的需要调整信号波的频率幅值及波形,需要输出某种波形时再调用相应的中断

服务子程序和波形发生程序,经电路的数/模转换器和运算放大器处理后,从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口输出。

目录

一、总体方案论述 (6)

1.1 任务分析 (6)

1.2 方案对比 (6)

1.3 系统总设计 (6)

二、硬件电路 (7)

2.1 主控电路 (7)

2.2 按键电路 (7)

2.3 显示电路 (8)

三、软件设计 (11)

3.1 正弦波 (11)

3.2 方波 (13)

3.3 锯齿

波 (14)

3.4 三角波 (15)

3.5 延时程序 (16)

3.6 总程序 (17)

四、系统调试结果 (18)

4.1Keil 软件调试应用 (18)

4.2Proteus 软件仿真过程 (18)

4.3 仿真结果 (19)

五、总结与体会 (24)

5.1 收获与体会 (24)

5.2 不足与改进 (24)

附录 (25)

参考文献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