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服 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 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
YOUR LOGO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就业情况分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三产业的 发展历程
第三产业对 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 就业情况分 析
第三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 就业前景
促进第三产 业发展的政 策建议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的岗位数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将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逐渐上升,显示出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年龄分布:第三产业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第三产业中就业。
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就业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持续上升 信息技术、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超 过第一、第二产业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九华社区农村劳动力调查情况分析报告为进一步健全对城乡劳动者政策统一、服务共享、机会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根据街道劳动保障所《关于开展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的通知》的工作部署,我村自2013年10月至11月对全村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工作,布置了为摸清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实现充分就业。

镇江新区劳动就业管理处在全区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对全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形式此次调查目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情况,对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完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

此次调查对象:九华村法定劳动年龄内,即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的南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

调查内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劳动力结构状况、就业情况、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收入情况、权益保障情况等。

调查形式:由本村调查人员入户调查、登记《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后汇总、完成后统一上交。

二、调查工作要求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由村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各驻组干部组成统一的团队,切实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

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做好本村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能够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为此,我们根据街道的工作要求把调查思想统一到这项中心工作上来,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调查工作。

3、落实责任,确保质量。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由本村村书记统一开会布置工作,组织调查员由各驻组干部负责,深入到千家万户,采取逐户逐人调查,逐户逐人登记,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确保调查质量,严禁不入户登记搞闭门造车,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作者:尉秀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第三产业弹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1就业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弹性是指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其实质是对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其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

就业产值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用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系数,用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弹性可表示为:E=利用弹性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与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简单易行、概念直观。

但它只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比较粗糙。

2 三次产业间就业产值弹性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具体见表1(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纵向来看:Ⅲ就业弹性一直为正值,并且值数都较大,长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且与Ⅰ的劳动力转出形成呼应,主要源于Ⅲ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

Ⅱ的就业弹性变动较为平稳,除1999-2002年出现负值,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一定拉动效应。

(2)横向上看:1992-1996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Ⅰ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Ⅱ变现出对就业的小幅度的拉动作用,而Ⅲ则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较大幅度的拉动效应,从0.211上升为0.370,1995年最值为0.375,这说明我国Ⅲ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增加主要靠Ⅲ来拉动。

201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结构分析

201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结构分析

2018年重庆武汉天津成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相对较少,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均不足1%。

表2 2018年部分城市1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单位:%整体上看,重庆、武汉、成都3个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结构较为相似。

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占比均较高,是非农产业就业的主要支柱,而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占比均相对较少。

具体来看,重庆非农产业就业结构较其他2个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就业支柱行业支撑作用相对较弱。

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三大支柱行业就业人员占比,重庆分别比武汉和成都低16.4和9.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就业人员占比相对较低。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行业就业人员占比,重庆也是3个城市中最低的。

三、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为66.0%,其中私营经济占比为23.3%,个体经济占比为26.7%,其他经济占比为16.0%;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为34.0%,其中,国有经济占比为6.6%,集体经济占比为27.4%。

图2 2018年重庆就业人员所有制结构单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四、就业人员的城乡结构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持续转移,促使就业人员的城乡分布进一步优化。

2018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1.8%,乡村就业人员占38.2%。

重庆就业人员的城乡结构优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比高出全国水平5.8个百分点。

12018 年天津分行业就业数据未发布,行业就业结构比较缺少天津。

图3 2018年重庆和全国就业人员城乡结构单位:%重庆全国城镇乡村重庆城乡就业结构也优于同处于西部地区的成都,城镇就业人员占比高出成都0.9个百分点,差距比去年扩大0.3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86个地级市就业弹性的分析

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86个地级市就业弹性的分析
据,对全国和三大区域分别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考察较强就业吸纳能力是否以牺牲城市
生产效率为代价;第四部分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城市
的就业弹性差异,分析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主要影
响因素;最后,总结文章的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二、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的就业弹性测算方法为定义法,所谓
就业弹性,是指产出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
最后,根据联合国《 世界城市化展望(2011 年修
订版) 》 ( United Nations,2012) 中采用的方法,依据
2010 年人口规模数据将中国 286 个地级市划分为
A、B、C、D 共四类,具体情况见表 1②。
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以初始年和结
束年的均值作为计算增长率时的分母,见公式(1) 。
取了一定措施解决点弹性法导致的波动现象,如张
以往研究中使用较多,如张车伟等( 2002) 、李红松
在观测期的选择问题( 丁守海,2009) 。 个别研究采
(2012) 的研究中均使用到这种计算方法。 弧弹性
车伟等(2002) 、蔡昉等(2004) 尝试采用 3 年移动平
业数据计算就业弹性,相关文献如齐建国( 2000) 和

他经济增长因素不变的假设,导致对就业弹性的测
测期长度,如 3—5 年。 通过分析近年中国实际经济
增长率和经济周期趋势可以看出,2007 年中国经济
处于偏热时期,而 2008 年在“ 次贷危机” 的影响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剧烈波动,2011 年和 2012
年宏观经济再次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 因此,为规
性方法能够将更多的滞后影响包含在内。
对于观测期的选取,学界尚无定论。 如果观测

中国各地区吸纳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中国各地区吸纳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1 吸纳 就 业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1 1 经 济 实 力 .
经 济实 力是 一个 地 区解 决 就业 问题 的 基 础 。通 过 对 地 区 生产 总值 ( , 元 ) 劳均 地 区生 产 总值 亿 、 ( 亿元 ) 地 区生 产 总值增 长率 ( 。 % ) 第 三产业 地 区生 产总值 比重 ( % ) 财政 收入 ( , 元 ) 货 z, 、 z, 、 z, 、 亿 、
辽 宁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1 3 就 业 水 平 与 结 构 .
第3 卷 4
就业 水平 是评 价 一个地 区吸纳 就业 能力 的一 个重 要 方 面 。为 了清 晰 地 了解 就 业情 况 , 评 价 就业 在 能 力时 , 选取 了就 的 比重 ( z 、 %) 以及私 营企业 和个 体 就业 人 数 ( 万 人 ) 为指 标 。第 三产 业是 国 民经济 的一 个新 的增 长点 , 劳动 密集 型 产业 , 营 企业 和个 z 作 是 私 体 经济 也在 很大 程度 上解 决 了就业 问题 。
析 方 法 , 中国 大 陆 3 对 1个 省 级 地 区 吸 纳 就 业 能 力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名 与 分 类 , 深 了 对 各 地 区吸 纳 就 业 能 力 排 加 差 异 性 的 明 确 认 识 。提 出 了有 差 别地 进 行 区域 化控 制 等 增 强 地 区吸 纳 就 业 能 力的 建 议 。
J n ,0 1 u . 2 1
中 国各地 区 吸纳就 业 能 力 的综 合 评 价 与分 析
唐 志 丹 , 凤 美 代
( 宁科 技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辽 宁 鞍 山 14 5 ) 辽 1o 1
摘 要 : 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 建立了吸纳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

发展重庆市传统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和城市化

发展重庆市传统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和城市化

1 65, }1 一 3让肠 3 1.0 3 }1 9 72 }1一 }3 17 6 757
为了 更加详细的分析传统第三产业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我们 引入就业增长弹性的概念,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进行分析,以说明第 三产业的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所谓就业增长弹性,就是指某一时 期内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变动对其产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可以反映第 三产业G 每变动1% P D ,相应的就业变动的百分比,即:
}1 .8 肠3 }1 .2 9 48 }1 7.2 59
1 5 {5:.5 1民的 }5 8 注1 }, 6 .65
56.1 2 16 夕8 2 49 5 .4 , 71.27 }53., 3 4 4 2 31 }51.6 8 }2 肠 }5 7 6 4 o.6
}, 6 .33 127.55 } 67 11 一 。 2 87 3

19 8 9 19 (月 ,
庆1995 2002年 ( 由 于2003年和2004年统计数据口径有变化,暂不与 其他年份一起分析) 的数据分别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和传统第 三产业进行具体的测算。
就业增长弹性:

199 9
2( X X)

产业类别
第三产业
1.175 0 .9 50 仓《珍 0‘ 230

19 8 9 !9 99 2( 旧 X
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身处祖国西部,人口 0 多万,其 300 中农业人口占到大约7 %。重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的发 5 展情况。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传统第三产 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重庆农业人口 众多,并且农村人口 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整体来说文化素质不高,也不具备特殊技能,不 具备投资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传统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 的技术要求低,文化要求低的特点就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农村人口 收入普遍不高,尤其相对于城市人口平均收入更低,所以其储蓄非常 有限。又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农业人口的 储蓄固定用来作为医疗、养老等的保障以及应对其他紧急事件,所以 实际可以灵活运用的资金非常少。这就决定了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不 可能投资资本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再者,传统第三产业单位投入 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这就可以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多的解决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就业环境评估报告(3篇)

就业环境评估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日益繁荣,就业环境评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就业环境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本报告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就业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

二、就业环境现状分析1.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2018年增加33万人。

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逐步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2.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占比逐年上升。

此外,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蓬勃发展,为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3. 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稳定,但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性别、年龄、地域、学历等方面的歧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求职者的就业机会。

4. 企业招聘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逐渐平衡,企业招聘成本逐年上升。

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不断提高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

三、就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 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对就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降低企业负担、促进就业创业、优化劳动力市场等,为就业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就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就业环境逐渐改善。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就业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如人口结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

4. 企业因素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源政策对就业环境有直接影响。

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招聘渠道等。

四、就业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评估我国就业环境,本报告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1. 就业形势指标(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失业率(3)就业人数增长率2. 就业结构指标(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2)新兴行业就业人数占比(3)企业招聘成本3. 就业歧视指标(1)性别歧视指数(2)年龄歧视指数(3)地域歧视指数4. 企业招聘指标(1)企业招聘成本(2)企业招聘渠道(3)企业招聘效率五、就业环境评估结果分析1. 就业形势稳定根据评估结果,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本,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项目的加速推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

市场规模与结构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重庆市的GDP总量为xxxx亿元,同比增长了x.x%。

市场结构方面,重庆市的经济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金融业。

市场特点与竞争态势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区位优势:重庆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与中西部其他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连接,便于物资流通和市场开拓。

2.产业结构多元化:重庆市没有依赖于单一产业的经济结构,拥有众多的产业类型,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

3.消费市场潜力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庆市的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各类消费品需求旺盛。

4.竞争激烈: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迅速,各类企业涌入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

5.政策支持:重庆市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市场机遇与挑战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面临一些机遇和挑战:1.优势产业发展机遇:重庆市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来提升竞争力。

2.城市建设项目带来的机遇:重庆市的城市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为相关产业链提供了机遇。

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建材和工程机械,提供了市场需求。

3.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挑战:由于重庆市地理位置特殊,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物流网络建设和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4.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会对重庆市的经济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应对。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作业)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作业)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08金融A班 第八小组)摘要:本文对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弹性。

第一节实证项目研究的选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增劳动力、下岗转移劳动力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问题日趋凸出。

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联问题,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些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但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它行业的产品,引致其它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最终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增加。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可以使各行业吸纳劳动力达到最大。

因此,研究我国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对扩大就业潜力和制定就业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

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对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

产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 的状态,据统计,全国城镇每年都要新增劳动力供 给1000万人,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 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 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劳动力供过于求在1000万 人左右。①而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供求 的差距就更大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
2009年 11 月 总第 469 期 第 21 期
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Nov. 2009 Gen.469 No.21
产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文/徐天祥 王晓芸 朱雪晶
【摘 要】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发展落后于产业结构 的发展,三大产业结构偏差大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并且第三产业将在以后承 担起接受新增和从其它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部分劳动力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 【作者简介】徐天祥,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王晓芸、朱雪晶,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政策、 农村发展。
年为- 0.6,说明在当时我国就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和 模型进行测度。令L=aYb,对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式
隐性失业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E离0值 (2) lnL=lna+blnY,将相关统计数据用Eviews软件对
越来越远,第一产业结构偏差越来越大,到2005年 式 (2) 进行计算及回归分析,可以求出b 的值,b

第三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的城市经济体系中,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

它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活力,还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第三产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迅速崛起。

以金融业为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的服务,促进了资本的有效配置,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信息服务业则通过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商务服务业如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广告策划等,为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的产值,还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其次,第三产业对于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城市经济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过度依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弥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不足。

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城市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例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渠道,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再者,第三产业在促进城市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通常具有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一方面,第三产业涵盖的行业众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这些行业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新时期劳动就业问题分析论文

新时期劳动就业问题分析论文

新时期劳动就业问题分析【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体制改革,中国劳动力面临着严峻的失业形式。

针对各种失业,国家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其主要政策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关键词】失业;公共政策失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失业现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所谓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然而,伴随着新旧体制转轨,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而临着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城市职工的下岗数量增大,使我们在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其带来的附产品—失业。

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应对劳动就业的挑战。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但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力素质低,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差。

因此,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并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而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

国外经验也表明,第三产业既是增加值比重上升最快最大的产业,又是吸纳劳动人数最多的产业。

中国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而且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较大,多数要求不高,比较适合中国下岗失业人员的素质现状。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
第3 2卷
2 0 1 3年
第 5期
1 0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 EARCH AND DEVELOPM ENT
Vo 1 . 3 2 No. 5 0c t .2 01 3
重 庆 市产 业 结构 与就 业 结构 协 调 性 测 度研 究
秦 琴 ,李长春
( 重 庆三峡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 院, 重庆 万州 4 0 4 1 2 0 )
关 键 词 :产 业 结 构 ; 就业结构 ; 相 似 系数 ; 协 调 系数 ; 重 庆 市
中 图 分 类 号 :F 0 6 2 . 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5 — 0 0 4 6 — 0 5
0 引 言
收入的差异会促使 劳动力 向能 够获得更 高收入 的部 门
移动 , 就 业 结构 的变 化 始 终 与 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化 保 持 着 相 关性 ; 其后 , S i m o n K u z n e t s 在 此 研 究 基 础 上 得 出 如 下 结 论: 在 经 济发 展 过 程 中 , 第 一 产 业 从 业 人 员 数 量 在 全 部 三 次 产业 中的 比重 处 于 不 断 下 降 之 中 , 随 着 第 二 产 业 的 国 民收入 相 对 比重上 升 , 第 二 产 业 从 业 人 数 的相 对 比重
0. 91 % [ 3 1

运 用建 立 在 相 似 系数 公 式 基 础 上 的 协 调 系 数 测 度 了 我
在 总体 上 是 较 为迟 缓 的 。近 几 年 来 , 相 关 研 究 文 献 甚 多 。从 研 究 方 法 上 看 , 一 是主要 采用 比较劳动 生产率 、

谱系聚类法

谱系聚类法
6.2系统聚类法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系统聚类法又称为谱系聚类法,是聚类分析
诸方法中用得最多的一种。
基本思想是:开始将个样品各自作为一类,并 规定样品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然后将 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 类的距离;重复进行两个最近类的合并,每次减少 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合并为一类。
G1 G1 G2 G3 G4 G5
G2
0
G3
G4
G5

0 1
2.5
6 8
1.5
5 7
0
3.5 5.5 0 2 0
然后 G1 和 G2 被聚为新类 G6 ,得 D (1) :
定义距离:D pq Mindij:xi G p,x j Gq
递推公式:Drl MinD pl,Dql
hclust(d, method = “complete”, members=NULL)
method是系统聚类的方法,其参数有 “single”(最短距离 法), “complete”(最长距离法), “median”(中间距离法), centroid”(重心法), “average”(类平均法),“ward”(离差平 方和法), “mcquitty”(相似法).
4、重心距离法 (Centroid clustering)
均值间的距离
Dpq d ( x p , xq )
x p , xq是Gp,Gq的重心.
若Gr Gp Gq ,
新类 Gr 与任一类 Gk 之间距离的递推公式为
D
2 rk
np np nq
D
2 pk

nq np nq

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增长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增长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增长分析发布日期:2008-11-24 浏览量:379第三产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近年来,我市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GDP增速保持在20%左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同步发展。

本文重点就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测算,量化第三产业及内部主要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对劳动就业的带动情况(一)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建设成就显著。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发展,各类特色店、便民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尤其是永盛成、北京华联等一大批超市的出现较大程度地繁荣了商贸流通业。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第三产业投资370.46亿元,所占比重为40.3%,比上年增长62.8%。

在消费、投资需求中,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成为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第三产业自身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不断发展,有效拓宽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随着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新兴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形式方兴未艾,房地产开发、商品房买卖迅猛发展。

会计和审计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积极发展,加快了会计师、律师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

规范发展了典当、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稳步发展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了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人制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三)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200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2.6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9%。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是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产业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大致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各个产业结构的特点如下:1.第一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劳动力需求较少的特点。

它是农村地区和资源型地区主导的产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减少。

2.第二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等特点。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较大,对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要求高,并且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

3.第三产业:具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包括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

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就业的贡献度较高。

三、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优化和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使地区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几个关键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手段来实现,以提高地区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产业附加值,同时推动城市地区服务业发展。

3.打破瓶颈: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些产业可能已经处于饱和或者发展受限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引入新兴产业或者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打破瓶颈,开辟新的增长点。

4.加强产业链的整合:整合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路径探析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及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课题假设 (3)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5)2.1 农村劳动力规模、结构及就业特点 (6)2.1.1 农村劳动力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7)2.1.2 农村劳动力结构演变分析 (8)2.1.3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0)2.2 农村就业渠道及特点 (11)2.2.1 传统农业就业结构调整分析 (13)2.2.2 非农产业就业发展现状 (14)2.2.3 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及就业贡献 (1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探析 (17)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18)3.1.1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拓展就业空间 (19)3.1.2 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3.1.3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和蓄积人才 (22)3.2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3)3.2.1 推广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 (25)3.2.2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26 3.2.3 推广新型就业方式,培育农村创业就业主体 (27)3.3 加强乡村人才引进和留存,构建良好就业生态 (29)3.3.1 通过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吸引优质人才回乡创业 (30)3.3.2 努力优化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人才流向 (31)3.3.3 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本土发展力量 (32)4. 结论与展望 (33)1. 内容描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描述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就业意愿、技能培训、产业转移等方面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题目:重庆(1990-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有着明显的改善。

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就重庆地区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重庆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

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亟待改善,传统服务业供过于求和新兴服务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报告通过对重庆20年(1990——2010)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人均GDP等8个对第三产业产生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具体分析每个因素变化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并建立简单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第三产业内部生产和消费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大于政策因素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

关键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因子分析线性回归一、引言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

产业结构体系的构成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的。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一个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根据《2011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资料,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 年达到了7925.58亿元。

单从绝对数量上看,20年来重庆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4 倍。

经济总量的扩张使三大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

1990 年重庆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为91.73亿元;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2881.08亿元,绝对数量增长了31 倍,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分析
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进行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然后分行业分析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找出在吸纳劳动力上比较有潜力的行业。

关键词:第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表明,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超过60%,第三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就业的主要产业。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不仅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更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是多年来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也是许多学者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重庆市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转移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下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在这一期间不高,所占比重不到20%,但整体稳定且从2001年开始略有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虽然不高,但增长最快,从1997年的349.47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511.8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89%。

重庆市的就业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重庆市吸收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从1997至200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出4.8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幅都比GDP比重的增幅低。

这说明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进一步考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联系会发现,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不相称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尽管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随着它的产值在GDP中的份额下降而快速下降,到2005年,它的产值份额仅占15%,但吸纳的就业人数却近就业总人数的50%。

第二产业的情况与其相反,它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1%,但因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高,劳动力占其全部总量的比例不足1/5。

第三产业在1997—2005年间,其劳动力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的幅度虽远远大于GDP比重的增幅,但是由于它的发展速度趋缓及发展水平较低,阻碍了它进一步吸纳劳动力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从就业弹性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就业产值弹性指某一时期内某一行业就业量变化百分比与产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用来反映行业产值增加对就业的带动能力,即该行业的产值平均每变动1%,劳动力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1997-2005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最大,第一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二产业。

但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从2001年开始持续为负,第二产业的平均值虽然为负,但其绝对值小于第一产业,而且从2000年起持续为正。

因此我们认为在这期间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

总的看来,当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劳动力将平均减少0.41%,估计在3.9万个劳动力左右;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劳动力将平均减少0.01%,减少2300个就业岗位;而当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劳动力将增长0.36%,创造了1万个就业岗位。

因此第三产业始终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并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分析
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各有差异。

从绝对数来看,从2000—2005年,批发与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这四个行业的就业人数之和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75%;从相对数来看,虽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最多,但增速缓慢,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下降,住宿和餐饮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而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比重上升,增速较快。

因此在上述四个行业中吸纳就业较有潜力的是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在第三产业中,年均就业增长率最大的行业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6%)、教育(4.8%)、计算机软件业(3.2%)等行业。

在五个重要行业(表3的前五个行业)中,就业人数年均增长最快的前三位是房地产(3.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5%)和批发与零售业(2.3%)。

从弹性来看,就业产值弹性最大的是批发与零售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房地产业,其中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较稳定,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除2003年外的其他年份的弹性较小,其他服务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因此,吸纳劳动力较稳定且有潜力的行业是批发与零售业和房地产业。

由于资料的限制,其他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无法计算,为了得到其他行业更多的信息,下面引入吸纳就业指数:
这里的比重是第三产业内部某行业数据与第三产业数据相比的结果。

吸纳就业指数反映某行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其值越大,表明该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吸纳就业的优势。

计算所有行业的就业指数,按大小顺序在表3中列出了排在前六位的行业就业指数。

吸纳就业指数大于1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等,这些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

但排在前面的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速缓慢,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下降,因此发展潜力不大。

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近几年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6%,排在第一位,又加上它吸纳就业指数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是重庆市吸收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重庆市要加快就业增长就要依靠第三产业。

在重庆市的第三产业中,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其内部的就业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就业的增长潜力较大。

虽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缓慢,但毕竟其就业人数的基数大,微小的增长速度可带来较大的绝对数增加,因此也应重视他们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