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极地地区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668b4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c.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其成因。
(3)搜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
3. 人类活动在极地地区的实例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Step 3: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极地地区的地貌和生物特点。
Step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Step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Step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特点,搜集和分享资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9d4a489e314332386893af.png)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
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
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
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
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
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
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
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
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
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
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
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
“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
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
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
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1549581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d.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极地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冰川以及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景色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2d385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5.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bb6b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8.png)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人类活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极地地区吗?能描述一下它的位置吗?2. 总结:极地地区位于地球的两极,包括南极和北极。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分析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介绍极地地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特点吗?2. 总结:极地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介绍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哪些特殊的生态环境吗?2. 总结: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包括冰川、海洋、陆地生物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46af1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8.png)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方向。
4. 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范围。
三、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冰川、雪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狂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
五、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学生观察图示,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六、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分钟)1. 教师阐述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科学考察、旅游管理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5327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5.png)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地理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关爱地球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教学重点: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重点: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极端低温、干燥等。
教学难点:理解极地气候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教学难点:认识到极地地区资源开发的挑战与矛盾。
4. 第四课时: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教学重点:掌握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如科学考察、捕鲸等。
教学难点:分析极地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地图、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直观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空间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极地地区问题的思考。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极地地区的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第六课时:南极洲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掌握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质构造等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南极洲的冰川形成、冰盖运动等地质现象。
七、第七课时: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利用教学重点: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油气、矿产等,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bffdc24afe04a1b171de24.png)
《极地地区》教案【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简析】本章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环境保护”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学考察”。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 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极地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秘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本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
但是本校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学习压力小,凭兴趣去听课学习。
【教学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知道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说明自然环境的成因。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等。
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方法】本节课设想以“设计第五座科考站的外观和内部部分设计”为主线,教学内容分“where—位置?”,“what—环境和资源—科考”和“how—保护极地”,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2bbd9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8.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教材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有一定的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图片。
3.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910c7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c.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等。
他们对地球的各个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活动:模拟极地考察,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气候、冰川、海洋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南极的科研考察、北极的石油开采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贡献,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黄河站的建设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92a94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a.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极地地区概述.定义:极地地区主要包括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两大区域,这些地区以严寒的气候为主要特征。
.重要性:极地地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二、南北极地理位置.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南冰洋包围,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
.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组成,包括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
三、气候特点与成因.气候特点:极地地区气候极端寒冷,风速大,降水少且以雪为主。
.成因:由于纬度极高,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冰雪反射阳光,导致地表进一步降温;同时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四、生物种类与适应性.生物种类:极地地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
.适应性:极地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极端寒冷的环境,如厚实的脂肪层保暖、冬眠、集群等。
五、资源分布与开发.资源分布:极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
.资源开发:在开发极地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六、环境保护与意义.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保护极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保护极地环境有助于维护全球气候稳定、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福祉。
七、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极地探险:极地探险活动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人类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方式。
.科学考察:通过科学考察,人类可以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八、极地地区与人类关系.科学研究:极地地区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
.气候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旅游资源:极地地区的独特景观和生物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旅游胜地。
总结:极地地区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来说既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又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RJ)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RJ)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9f0cd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0.png)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半球位置:北半球
海陆位置: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大洲部分地区。
2.纬度高。
3.北极温度比较高。
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南极地区海拔高;南极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雪有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
4.“冰雪高原”、、
、
承转: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多人。
极地环境如此恶劣,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考察呢呢?
科学考察的宝地
考察项目(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极地考察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ccb2d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人教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极地地区
![人教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极地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319fb1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5.png)
第十章极地地区
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视听交融,动静交织”的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
激活学生原有的学问储藏,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讨论、表达思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特性得以彰显,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教学目的
学问与技能: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知道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可以利用已有的地理学问,说明自然环境的成因。
方法与过程:通过对呈现资料的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到达对两极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相识。
看法情感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新奇心和探究欲;养成对生存世界的关注;培育热爱自然、勇于探究自然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分辨方向。
2.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判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
教学策略
1.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分辨方向”实行温故知新,运用已有的学问,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2.对于“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实行引导发觉的策略。
教学用具CAI 课件;地球仪;白色、蓝色空白卡片若干。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02 10.1极地地区【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02 10.1极地地区【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2e746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d.png)
极地地区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的形式展开,“极”限又与极地地区的主题契合。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如“冰山一角”的含义,干燥的南极地区为什么有2 000多米厚的冰层,企鹅和北极熊的御寒本领是什么,去极地地区旅游应准备哪些物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学习目标1.从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角度,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学会在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重点难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代表动物、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2.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视频、图片、歌曲、地图、PPT课件。
(二)工具1.智慧黑板。
2.网络搜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今天我们来一次真正的“极”限挑战,走进极地,畅游极地,保护极地。
二、预习检查课前分组搜集极地地区的图文资料,多角度展现极地地区真实景观。
三、学习任务一续表四、学习任务二续表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认识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企鹅和北极熊。
认识了极地地区的我国的科考站,也了解到极地地区现在面临着环境问题,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同行动起来。
七、布置作业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精品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d51e5fd0a79563c1e72b9.png)
第十章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教学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工具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对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1.独特的自然环境(1)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读图10.5南北极气温,比较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42cc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4.png)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下册教案 第10章极地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下册教案 第10章极地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669c96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c.png)
第十章极地地区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章,是所学世界地理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区域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本章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两极地区,把两极地区同太空、海洋并列起来,称其为人类待开发的三大领域。
从认识世界、面向未来考虑,两极地区这一章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这些内容在安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且以寒冷贯穿始末。
首先,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终年冰封。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人类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因此,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等地理学科能力,以及对地球的运动、世界气候分布等基础知识,但一学期过后,学生可能有所遗忘,且之前的认识世界过程中也未运用到地球的运动相关知识,未能从南北极点的视角俯瞰地球;在学习极地地区这节课程之前,虽然已经学习过如何认识地区,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极地地区的内容相较前面学习的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因此,从整体来说,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可能没有那么容易。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考站、开发与保护。
教学难点:学会在极地地区的地图上判断方向,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极地地区的景观视频,请同学们猜一猜视频中展现的是哪里的景象。
教师过渡: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新知(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教材“南极地区图”,B 组同学观察教材“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任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6da3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5.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对于远程地区的认知有限。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极地地区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现象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极地地区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资料: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动物、人类活动等。
2.PPT课件: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学习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文章、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特殊现象和人类活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分析其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学生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为主。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
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
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103图10.3“南极的暖季”和图10.4“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
再让各组1名同学模拟企鹅和北极熊作自我介绍。
然后就两极地区各自的生物资源状况、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点拨板书:教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点拨。
使学生知道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构成了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板书:企鹅——南极的主人(北极)北极熊的故乡扩展探讨: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讨论下列一个问题:(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2)假设你在南极地区生活,清晨直接操斧头砍柴,会出现什么现象?(3)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4)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固定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会发生什么变化?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点拨讨论结果。
(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斧头会折断。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严寒,这时斧头失去了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很容易折断。
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在—50℃,最低气温达—88.3℃,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
(3)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
(4)不到第二天就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南极地区,风速常达30米/秒至50米/秒,这已经比我们所知道的最大风力12级台风(32.6米/秒)大得多了,而其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这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大风速,这种风可以把20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把装满汽油的油桶卷到10千米外的冰山上去,是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库”。
教师小结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
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
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板书设计反馈练习:投影展示: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读图分析“南极地区”图、“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教学反思: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
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
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
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105图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106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107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
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
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
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