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动脉筛窦段的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_郎军添
鼻内窥镜手术 相关解剖
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一. 鼻腔外侧壁鼻腔外侧壁结构复杂,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着三个鼻甲,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
大约84%的成年人还可以有最上鼻甲。
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中鼻甲的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等。
鼻腔外侧壁双测中鼻甲气化(箭头)中鼻甲气化可以形成中鼻甲粘液囊肿,巨大的中鼻甲粘液囊肿还可以侵犯眼眶。
1999年,Armengot 等报告一例。
患者女性,65岁,因复视,左眼球突出,内眦部隆起就诊于眼科。
鼻内窥镜检查发现左侧中鼻甲异常增大,但表面粘膜光滑。
CT 显示左侧鼻腔,相当于中鼻甲部位巨大膨胀性病变,其周围骨壁变薄,且突入眼眶,诊断为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侵犯眼眶。
在内窥镜下切开中鼻甲菲薄的骨壁,即有大量棕色液体流出,眼球突出和内眦隆起消失。
中鼻道内有下列重要结构:1.鼻丘:鼻丘(agger nasi)位于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呈小丘状隆起,内含1~3个气房,称为鼻丘气房,是额隐窝气房气化泪骨形成的,代表前组筛窦的最前端。
鼻丘气房鼻丘气房过大,可以妨碍额窦引流。
切除鼻丘气房,充分暴露额隐窝,可以保证额窦引流通畅。
2.钩突:钩突(uncinate process)为一钩状结构,内有一块薄骨片,外复粘膜。
钩突的前上部在鼻丘后下方与筛骨连续,几乎呈矢状位,自前上向后下走行。
钩突下部借鼻甲突与下鼻甲相连,后部(尾部)附着于腭骨垂直突。
钩突的平均长度为14~22mm,高度约4mm。
钩突上缘与筛泡之间的间隙为半月裂,钩突还参与构成筛漏斗的内壁。
正常窦口鼻道复合体CT图正常中鼻道3. 筛泡:筛泡(ethmoid bulla)呈半圆形隆起状,位于中鼻甲外侧,钩突和筛漏斗的后方。
筛泡平均长18mm(9~28mm),平均高5.4mm(2~13mm)。
筛泡代表前组筛窦最大和最恒定的气房。
4. 半月裂:钩突与筛泡之间有一新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hiatus semilunaris)。
鼻内镜解剖课件
上半月裂
• Grunwald描写了第二个半月裂即上半月 裂。 • 当筛泡上和筛泡后有一明显侧窦时,指 筛泡与中鼻道之间这一裂隙,上半月裂 也是一镰刀状,在筛泡后内侧,通过它 能探到侧窦。
筛泡和侧窦
• 筛泡是最恒定的气房,往往是前筛最大 气房,象个气泡,位于纸板内侧,是筛 泡板气化形成。有时筛泡发育差,甚至 完全不发育,鼻窦手术病人中后二者可 达8%。
筛泡
• 过分气化筛泡象一气球充填中鼻道,向 后,筛泡可在不同距离内与中甲基板融 合。 • 向上筛泡板可达筛窦顶,形成一冠状位 骨板,构成额隐窝后壁。这一分隔可为 一残迹或完全缺失,在这种情况下,额 隐窝与筛泡上方气化空间即侧窦直接相 通。
中甲基板
• 在后1/3 附着部,中甲基板通常容易辨认, 呈一突然转向水平位。这一水平部分基 板作为中道后 1/3 顶,中甲游离缘、内侧 和垂直部向中甲后端逐渐变细。
中甲基板
• 右中甲基板的示意图, A:从外侧和前看, B:从内侧和后看。 中甲后端为显示方便 已切断,示中道的后 1/3处中甲垂直和水 平部分
鼻外侧壁骨性结构
• 第三基板即中甲基板,是最恒定完整骨 板,将前后筛迷路分隔。 • 第四基板由上鼻甲构成,偶而最上鼻甲 构成第五基板,这些基板之间的通道形 成鼻道。
鼻外侧壁骨性结构
• 1=钩突,2=筛泡,3= 中甲基板,4=上鼻甲 基板,sf=额窦,osf= 额窦口,rf=额隐窝, osph=蝶窦口,cm=中 甲,ci=下鼻甲。注 意额窦底沙漏样的轮 廓,朝窦口变窄,至 额隐窝又变宽。
鼻内镜解剖
鼻腔外侧壁和筛窦的内镜解剖
• 开展内镜诊断、外科手术需要对鼻腔外 侧壁作详细的研究和解剖。
鼻内镜筛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鼻内镜筛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张念凯;李娜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1986年Kennedy提出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的概念,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鼻内镜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延伸,除鼻窦外科以外,还应用于鼻神经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如鼻内镜下经筛窦眶壁修复、眶内减压、筛前神经切断术、视
【总页数】2页(P211-212)
【作者】张念凯;李娜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66003;266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94
【相关文献】
1.经上颌窦筛窦手术的应用解剖 [J], 萧璧君;王海青
2.鼻内镜手术相关的上颌窦裂孔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J], 冯海燕
3.鼻内镜下翼腭窝区手术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J], 王瑞
4.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 [J], 谌祎玮; 谢昀; 周建波; 肖旭平
5.鼻内镜下筛窦手术安全标志的解剖学测量 [J], 张念凯;温君风;李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ppt课件
2018/12/12
96
鼻中隔偏曲与鼻内窥镜鼻窦手术
鼻内窥镜下的鼻中隔成形术和局限性的鼻 中隔矫正术,已成为鼻内窥镜手术技术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Endoscopic Frontal Recess Approach (Draf I Procedure)
DrafⅡ型手术 复杂的额窦炎,或者是由于DrafⅠ型 手术失败需要进行修正手术时,则可选择 Ⅱ型手术。
DrafⅡA型适用于开放筛气房后有着 一个较大的额窦引流通道,最好选择在 一个较大的A- P径(额窦口的前后径的 估计值,最好大于5mm)鼻内嵴 (internal nasal spine)发育不良和筛 窦发育宽大的患者 。
2018/12/12 52
2018/12/12
53
扩大的上颌窦口
2018/12/12 54
2018/12/12
55
后囟
上颌窦膜部(后囟)
2018/12/12 56
2018/12/12
57
蝶窦手术
进路的选择 •经后筛~定位难 •经嗅裂蝶窦自然口~需要处理中鼻甲后端 •经上鼻道-自然口
2018/12/12
钩突切除 •前上附着部—额隐窝开放 •尾端的完整切除—扩大上颌窦口
2018/12/12
15
2018/12/12
16
2018/12/12
17
钩突
钩突内偏伴息肉
2018/12/12 18
钩突
2018/12/12 19
钩突外偏
2018/12/12 20
2018/12/12
21
筛窦开放 •判断三个边界—纸样板 筛顶 筛凹内壁 •识别三个特殊气房—鼻丘气房 Haller气房 Onodi气房 •注意三个血管和神经—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视神经
筛窦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C h i n J An a t C l i n , J u n e 2 0 1 4,V o 1 .1 9 ,N o .3
.
解剖与 临床知识讲座 .
筛 窦 内镜 手 术 的 应 用 解 剖 与 临 床
廖 建春
不一 。
1 . 2 筛窦 的内部结 构 筛窦 内部 由主隔板和 副隔板构成 。主隔板有4~ 5 个, 分 别 以其连接 的结构命名为钓突板 、 筛泡板 、 下筛 甲板 、 中筛 甲
板、 上筛甲板 , 这 些骨板 将筛 窦分 隔成 多个横 沟。副隔板 不
规则地连接 于两 相邻 主 隔板 之 间, 将 横 沟再 分 隔为 多个 小 腔, 即筛小房 。主隔板 中以下 筛 甲板 最 为恒定 , 该板 由横 贯 即筛顶壁 , 亦 为前颅 窝底部 的组成 部分 。筛
窦 气化程 度有关 , 笔者 曾对 5 0具成人 头颅标 本行 鼻窦冠 状
位 薄层 C T扫 描, 观 测 筛 顶 板 的 大 小, 测 得 筛 顶 板 长
2 8 . 2 mm; 前部左右径为 1 1 . 1 m m, 中 部左 右 径 为 9 . 4 mm, 后
房 。中筛甲板在基 板 的后 上方 , 并将 后 筛窦 分隔 为上 、 下2
组, 该板存在率 为 8 5 . 5 %。上筛 甲板不 同于其 它主 隔板 , 它 从筛顶垂直 向下复盖于后筛 内面 , 下端 游离。
1 . 3 前 组 筛 窦
部左 右径为 1 0 . 6 m m; 筛顶板 的厚 度平均为 0 . 9 mm… 。 筛 顶板是一 向后 向内下倾 的骨板 , 它 由眶顶 向筛板下倾 的形式 有 2种类型 : 一 种是 直接斜 向筛 板 , 称水 平式 或倾 斜
手术讲解模板: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并发症: (2)颅内血肿:系术中损伤颈内动脉和 大脑前动脉所致。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并发症: (3)颅内感染:多系颅底损伤的后期并 发症。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并发症:
(4)颅内神经组织损伤:多发生于脑膜 脑膨出、颅底肿瘤术中。文献中尚有报道 鼻内镜手术引起脑膜炎、颅内出血或直接 脑损伤致死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并发症:
(2)视力障碍:气化良好的后组筛窦和 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关系密切,处理后组 筛窦与蝶窦时易直接损伤视神经管隆起或 视神经所致。亦可因球后血肿、眼内压增 高,导致网膜血管闭塞和局部缺血出现视 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也有局麻药物所 至的眼动脉痉挛导致失明。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手术步骤:
若尾部太厚,一刀未透,须再切时,务使后端全 部切断,才能完整钳除。钩突可因炎症侵蚀而缺少骨质感,或明显增生肥 大,骨质变硬。当钩突骨性增生肥大,且向外侧移位时,切除钩突有一定 难度,此时应当用镰状刀或小剥离子充分分离钩突骨片,再钳夹取出。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手术步骤:
削 钻,将筛窦骨隔和病变黏膜切除。筛窦气化程度不一,筛房的大小、多少, 以及病变程度因人而异,手术中可以随时根据病人的CT片分析判断。内镜 下从前向后细心清理筛窦气房。手术时应锐性切除,不可强行撕拉。 手术中应注意辨认重要的解剖标志,勿损伤筛骨纸样板。清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手术资料: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
术后处理: 5.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呋喃西林麻黄麻黄 碱滴鼻液滴鼻5~6次/d,共5~7d。
《鼻颅底外科内镜解剖与手术图谱》札记
《鼻颅底外科内镜解剖与手术图谱》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内镜外科的发展历程 (3)2. 鼻颅底外科的重要性 (4)二、鼻颅底外科基本概念 (5)1. 鼻颅底区域的定义与结构特点 (6)2. 鼻颅底外科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7)三、内镜解剖与手术基础 (8)1. 鼻颅底内镜解剖概述 (10)2. 手术设备与器械介绍 (11)3. 麻醉方式与注意事项 (12)四、鼻颅底外科手术入路 (14)1. 经鼻入路 (14)1.1 前径路 (15)1.2 后径路 (17)2. 经颅入路 (18)2.1 额底入路 (18)2.2 眶上入路 (19)3. 综合入路 (19)五、鼻颅底外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21)1. 鼻窦炎 (22)2. 鼻息肉 (23)3. 鼻出血 (25)4. 鼻颅底肿瘤 (26)六、手术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27)1. 手术规划与准备 (28)2. 手术操作技术 (29)3. 出血控制与止血方法 (30)4. 颅内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31)七、术后管理与随访 (32)1. 术后观察与护理 (33)2. 出院指导与康复建议 (35)3. 随访计划与评估 (36)八、总结与展望 (37)1. 鼻颅底外科内镜解剖与手术的发展趋势 (38)2. 未来挑战与研究方向 (39)一、内容概括《鼻颅底外科内镜解剖与手术图谱》是一本关于鼻颅底外科领域的专业书籍,其内容丰富、深入,主要围绕鼻颅底外科内镜解剖及手术技术展开。
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即内容概括,主要介绍了本书的主旨、结构以及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本书着重于鼻颅底外科内镜的解剖知识、手术技术以及相关疾病的诊疗方法。
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首先介绍了鼻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及其在内镜下的表现,使读者对鼻颅底区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然后详细描述了各种鼻颅底外科手术的技术要点、操作步骤以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实用性强。
书中还涉及了鼻颅底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
筛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应用解剖・筛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廖建春, 王海青, 郎军添, 范静平孙爱华, 施小恬, 石 明, 杨毓梅(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03) 【摘要】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测量筛泡气房的最大内外径、最大上下径、筛泡骨壁的厚度及其相关临床数据。
结果:测得筛泡的内外径为(9.9±2.9)mm(5.0~16.0mm);上下径为(14.9±7.3)mm(5.0~29.0mm);骨壁厚为(0.2±0.1)mm(0.1~0.4mm);筛泡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39.3±5.2(31.0~50.0)mm;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53.3±9.1)°(32.0~69.0)°。
结论:筛泡气房的气化发育是影响上颌窦开口引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筛泡; 前鼻棘; 鼻窦外科; 内窥镜手术【中图分类号】R3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5X(2002)01-0044-02Clinical anatomy of ethmoid bull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LIAO Jian2chun,WANG Hai2qing,LANG Jun2tian,et al.Department o f Otolaryngology,Changzheng Hospital o 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 sity,Shanghai200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 o provide anatomy basis of ethm oid bulla fo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Methods:The eth2m oid bulla was observed on20adult cadaveric specimens.R esult:The maximum transversal diameter of ethm oid bullawas9.9±2.9(5.0~16.0)mm;its maximum vertical diameter was14.9±7.3(5.0~29.0)mm;its thickness was0.2±0.1(0.1~0.4)mm;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ethm oid bulla to the nasal spine was39.3±5.2(31.0~50.0)mm;the angle between line from the center of agger nasi to the nasal spine and nasal bottom was53.3°±9.1°(32.0~69.0)°.Conclusion:The anatomy structure of the ethm oid bulla and ethm oid in fundibulum was m ostly anatomy com pla2cation for chronic sinusitis.【K ey w ords】ethm oid bulla; ethm oid in fundibulum; sinusitis;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对筛泡的解剖研究越来越引起临床解剖学者的重视[1~4]。
鼻窦临床解剖和内镜手术及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
额窦炎
44
额隐窝与手术
• 不要把额隐窝误认为额窦 • 额隐窝不清除干净,额窦炎不会改善
45
手术中清理额隐窝
良好手术后额隐窝开放引流
46
蝶筛区域解剖
47
最后筛房与视神经
Onodi气房
外侧壁上存在视神经结节的最后筛房
视神经结节:视神经在最 后筛房外侧壁上形成的隆 起
48
Onodi气房 Onodi气房的出现率:48% 位于蝶上筛房外侧壁 的视神经管隆起
26
鼻腔外侧壁模式图
额窦开口 钩突
筛窦开口
中鼻甲附着部
半月裂
前囟门 上颌窦自然口
下鼻甲附着部
后囟门
27
鼻腔外侧壁
28
鼻腔外侧壁
筛漏斗
29
鼻腔外侧壁
• 鼻囟门的解剖 位置
翻开钩突下段后,显示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 口
30
• 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
切除钩突,沿下鼻甲由前向后寻找 切除后囟门和前囟门 切除钩突越彻底,上颌窦自然口暴露越 好,扩大术越方便 切除后囟门较安全,切除前囟门应注意 不要损伤泪骨
清除窦内病变
82
上颌窦黏膜囊肿 属不可逆性病变,应予清除,但保留黏膜。
83
第七步
清理额隐窝并开放额窦
84
开放额隐窝
额周气房病变清理不够,是额隐窝引流不畅 主要原因,应注意勿损伤颅底和筛前动脉
85
完整暴露额隐窝和筛顶
86
Wigand术式
切除中鼻甲后端
87
切除中鼻甲后端
88
Wigand术式 开放蝶窦前壁
23
钩突
• 钩突解剖变异:
– 钩突内偏、肥大
导致中鼻道狭窄,引流障碍
筛窦解剖
鼻显微外科就是鼻科学领域近年来最重要得发展[1,2]。
筛窦手术就是鼻显微外科手术中最为复杂得手术,由于筛窦空间狭小、毗邻解剖关系复杂、气房气化变异大,如果不熟悉该区域得解剖,将会影响手术得顺利进行,甚至引起严重得并发症,如失明、大出血及脑脊液漏等[3,4],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得重视[5-8]。
为适应鼻内窥镜手术得开展,近年国内外有较多得筛窦应用解剖研究报道。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筛窦得位置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筛骨迷路内,由气化程度不同得含气小房构成,每侧有3-18个小得气房,气房得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围极不规则,两侧极不对称。
筛窦小房变异很大,但都有不同程度得发育。
发育良好得筛窦,其气房可伸展入额窦底部、蝶窦上方或侧方、上颌窦后上方及额骨眶部等处,个别得还可通过鼻中隔到达对侧鼻腔或向上伸入鸡冠[9]。
2 筛窦得形态刘清明[10]在100个颅骨上,通过筛骨得水平切面观察到:筛窦呈锥形,尖在前端,底在蝶窦前面。
从整体瞧筛窦得形态为前窄后宽、上窄下宽得长立方体,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下径大于横径。
成人筛窦前后径为40-50mm,上下径为25-30mm。
横径前后不同,后部宽20mm,前部宽不超过10mm[9]。
筛顶壁为一前窄后宽得骨板,参与构成前颅底。
筛顶板长平均为28、8mm,筛顶板前端、中部与后端平均宽分别为7、5mm、9、2mm与9、6mm。
筛顶壁就是一向后向倾斜得骨板,其向内倾斜11º,向后倾斜27º。
筛顶壁厚度前后稍有差别,前部薄(0、8mm),后部稍厚(0、9mm)[11]。
依窦口得部位将筛窦分为前、中、后3组。
2、1 前组筛窦前组筛窦空间狭小(前后径约15mm、上下径约17mm、横径约10mm),骨壁很薄(顶壁0、82mm,其它各壁在0、14-0、20mm之间)。
根据前组筛窦开口位置,将其气房分为4组[8]:①额隐窝筛房,出现率为88、3%;②筛泡筛房,出现率为100%;③漏斗筛房,出现率为85、8%;④上颌窦筛房,出现率为3、3%。
筛窦解剖(课件)
筛窦解剖鼻显微外科是鼻科学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展[1,2]。
筛窦手术是鼻显微外科手术中最为复杂的手术,由于筛窦空间狭小、毗邻解剖关系复杂、气房气化变异大,如果不熟悉该区域的解剖,将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大出血及脑脊液漏等[3,4],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5-8].为适应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近年国内外有较多的筛窦应用解剖研究报道。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筛窦的位置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筛骨迷路内,由气化程度不同的含气小房构成,每侧有3-18个小的气房,气房的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围极不规则,两侧极不对称。
筛窦小房变异很大,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发育良好的筛窦,其气房可伸展入额窦底部、蝶窦上方或侧方、上颌窦后上方及额骨眶部等处,个别的还可通过鼻中隔到达对侧鼻腔或向上伸入鸡冠[9]。
......感谢聆听2 筛窦的形态刘清明[10]在100个颅骨上,通过筛骨的水平切面观察到:筛窦呈锥形,尖在前端,底在蝶窦前面。
从整体看筛窦的形态为前窄后宽、上窄下宽的长立方体,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下径大于横径.成人筛窦前后径为40-50mm,上下径为25-30mm。
横径前后不同,后部宽20mm,前部宽不超过10mm[9].筛顶壁为一前窄后宽的骨板,参与构成前颅底。
筛顶板长平均为28。
8mm,筛顶板前端、中部和后端平均宽分别为7.5mm、9。
2mm和9.6mm。
筛顶壁是一向后向倾斜的骨板,其向内倾斜11º,向后倾斜27º。
筛顶壁厚度前后稍有差别,前部薄(0.8mm),后部稍厚(0.9mm)[11].依窦口的部位将筛窦分为前、中、后3组。
......感谢聆听2.1 前组筛窦前组筛窦空间狭小(前后径约15mm、上下径约17mm、横径约10mm),骨壁很薄(顶壁0.82mm,其它各壁在0.14—0.20mm之间)。
根据前组筛窦开口位置,将其气房分为4组[8]:①额隐窝筛房,出现率为88。
鼻内镜解剖课件
后筛窦
• 如果术中有必要通过前、后筛打开蝶窦 前壁,建议尽可能向内向下方进入。 • 穿透基板后,绝不能沿Onodi 气房最后边 缘的后外侧沿纸板找蝶窦,这是视神经 最容易损伤部位。
后筛窦
• 在内镜术时,Onodi气房往往在后筛沿后 外或向上方呈锥形发展,锥形顶点在离 开术者方向,最好用0°镜观察。
前筛动脉
• 前筛动脉管附着点也称眶颅管,往往直 接在筛顶向前上弯曲形成额隐窝后上边 界处后方,到达纸板的最前筛气房往往 位于前筛动脉管后方,当额窦未发育时, 前筛动脉通常位于向外侧达纸板的第一 和第二个筛房之间。
朝右前颅底的后和上方,从内侧观察。1=眶内眼动脉, 2=横过筛骨在骨管内的前筛动脉,3=穿过筛板的外侧板 后在筛沟内的前筛动脉,4=筛板的侧板,5=筛板,6=鼻 中隔,7=鸡冠,8=筛顶的额骨,9=总鼻道的嗅嵴。B示一 钳子接近前颅底最薄弱处,在筛沟处前筛动脉的附近。
1=筛漏斗,2=额隐窝,3=额窦口,4=额窦,5=上 颌窦,cm=中甲,ci=下鼻甲。
钩突
• 钩突后边缘为一凹面游离缘,不与另外 骨结构融合,与筛泡前表面之间为一镰 刀状裂隙,通常只有1-2mm宽, Zucherkandl称为半月裂,通过半月裂, 向前进入一三维空间,位于钩突外侧, 称作筛漏斗。
钩突
• 钩突是一几乎呈矢状位的薄骨板,从前 上到后下呈一镰刀状,后边缘锋利,呈 凹面,与后方的筛泡表面大致平行。后 端终点有一小骨粒与腭骨垂直板连结, 下方与下甲筛突对应。向上的前边缘凸 起与骨性鼻外侧板连接,可达泪骨。
钩突
• 钩突的最上部分隐藏在中甲附着部,这 一部分变异较大,可附于颅底或向外侧 全部或部分附于纸板,甚至转向额部与 中甲附着部融合,还可进一步分叉,或 以上述各种附着的复合形成出现。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息肉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息肉
萧璧君;郎军添;王海青;施增儒;周为民;王俭
【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1997(020)005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鼻息肉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对154例鼻息肉患者采用鼻窦薄层(2mm)连续冠状扫描,显示鼻腔侧壁,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并行鼻内窥镜检查及手术与33例正常人对照.结果:窦口鼻道复合体畸形组鼻息肉发生率高.结论:鼻息肉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有相关性.
【总页数】3页(P409-411)
【作者】萧璧君;郎军添;王海青;施增儒;周为民;王俭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上
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20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老年鼻中隔偏曲和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的研究 [J], 李进;王能军
2.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鼻窦炎相关性的MSCT研究 [J], 张宏;翟淼;于朝阳
3.能谱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的临床应用 [J], 赵平;陈清生;蔡吉勇;邵林;陈伟
4.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关系 [J], 任盼盼;余文发
5.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常见解剖变异及其CT表现 [J], 韩云志;王琦;张治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廖建春;陈菊祥;范静平;吕春雷;王海青;吴建;郎军添;肖壁君;叶青;林顺涨;孙爱华【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卷),期】1999(17)4【摘要】目的 :为临床开展筛窦外科手术提供影像解剖资料。
方法 :对 5 0具成人头部标本采用高分辨CT进行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水平位薄层扫描 ,观测了筛窦的各主要径线。
结果 :筛窦的左右径 :前端 :左9.4± 1.5mm ;右9.7± 2 .1mm ;后端 :左15 .5± 4.2mm ;右15 .1± 4.1mm ;上下径 :外侧前端 :左2 9.1± 6 .8mm ;右 2 7.3± 6 .9mm ;外侧后端 :左2 1.2± 8.2mm ;右2 1.6± 6 .8mm ;内侧前端 :左18.6± 7.5mm ;右17.8± 6 .9mm ;内侧后端 :左15 .9± 4.3mm ;右16 .1±5 .1mm。
前后径 :上部3 3 .0± 5 .2mm ;下部3 2 .3± 5 .4mm。
结论 :三种不同层面的薄层扫描可给筛窦影像解剖研究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解剖数据 ,为筛窦的三维立体成像提供了方便。
【总页数】3页(P295-297)【关键词】筛窦;影像解剖学;CT【作者】廖建春;陈菊祥;范静平;吕春雷;王海青;吴建;郎军添;肖壁君;叶青;林顺涨;孙爱华【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96;R813【相关文献】1.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切除前颅底肿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J], 郭致飞;万经海;冯春国;徐培坤;程宏伟;汪宇扬;张圣邦;吴德俊2.筛窦三维断层解剖学的应用研究 [J], 杨茂有;李幼琼3.筛窦中部水平断面的解剖学研究 [J], 王金平;王学华;鞠学红;李光宗;蒋吉英;曹焕军;鞠晓华4.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J], 廖建春;郎军添;王海青;范静平;吴建;陈菊祥;吕春雷;叶青;彭玉成;赵舒微5.筛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J], 李文春;黄铁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吴建;陆书昌【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卷),期】1997(15)3【摘要】目的: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时常出现眶内及颅内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为此类手术提供重要解剖数据,依此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方法:在60个完整成人尸体头部标本上对鼻内窥镜下行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通过颅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设计了11条测线、9个测角和5项观察。
结果:①前鼻棘至手术有关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及角度约分别为:钩突中部35mm、49°,筛泡中部37mm、52°,中鼻甲基板43mm、58°,筛板前部50mm、71°;②中鼻甲前端至蝶窦口距离为35mm,中鼻甲前端顶部附着处为筛顶与筛板的分界;③中鼻道外侧壁(上颌窦内侧壁)与纸样板在同一垂直面。
结论:中鼻甲是鼻内窥镜鼻窦切除术的重要内部标志。
【总页数】3页(P174-176)【关键词】鼻内窦镜;筛窦切除术;应用解剖【作者】吴建;陆书昌【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9;R602【相关文献】1.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并发症的解剖分析 [J], 吴建;陆书昌;纪荣明;党瑞山2.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有关的前筛窦应用解剖 [J], 吴建;陆书昌3.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切除前颅底肿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J], 郭致飞;万经海;冯春国;徐培坤;程宏伟;汪宇扬;张圣邦;吴德俊4.CT扫描在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J], 王玉林;谢涛;曲琳5.鼻内窥镜筛窦手术的有关应用解剖 [J], 姜平;童鑫康;翁基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鼻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02(20)1【摘要】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丘气房的大小及其相关临床数据。
结果 :鼻丘气房的最大前后径为(8.4±1.4)mm(6.0~ 11.0mm) ;最大上下径为(10 .8± 2 .3 )mm(7.0~ 16.0mm) ;鼻丘骨壁的厚度为 (0 .1± 0 .1)mm(0 .1~0 .5mm) ;鼻丘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3 9.9± 2 .9)mm(3 4.0~ 46.0mm) ;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77.3± 6.6)°(65 .0~90 .0 )°。
结论 :鼻丘气房的发育大小是影响额窦引流的主要解剖因素。
【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鼻丘;前鼻棘;额窦炎;内窥镜手术【作者】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31;R765.9【相关文献】1.鼻内镜下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J], 唐玲;杨晓琦;徐先发2.鼻内镜下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研究 [J], 唐玲;杨晓琦;徐先发;王田田;赵暕3.鼻窦内窥镜术前CT分析鼻丘相邻结构的临床研究 [J], 贾文波4.改良鼻丘径路额窦鼻内镜修正手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病人的短期临床研究 [J], 丁绍慧5.鼻丘气房的多层CT表现及临床意义 [J], 陶建华;王振常;张罗;李静;葛文彤;鲜军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沈勤峰;郎军添;沈小燕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5(11)1
【摘要】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局部治疗
方法有下鼻甲黏膜下硬化剂或激素注射、微波、射频、激光、冷冻等,但这些方法仅对症状较轻的早期病例有效,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疗效差且复发率高。
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可能发生萎缩性鼻炎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且出血较多,病人痛苦大。
近年来我科采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人5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沈勤峰;郎军添;沈小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吴江,21522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03;江苏省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吴江,215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9;R765.21
【相关文献】
1.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 [J], 范红
2.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观察 [J], 王大鹏
3.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 [J], 费永光;岑瑞祥
4.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 [J], 费永光;岑瑞祥
5.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 [J], 徐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许庚;杨占泉;彭霭旋;苏志文;李源;黄志忠;王继群;史剑波
【期刊名称】《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年(卷),期】1994(29)4
【摘要】采用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修补筛窦、蝶窦脑脊液鼻漏5例。
其中4例是外伤性,经保守治疗无效者,1例是经鼻内窥镜筛板一前颅底进路切除浸入鼻腔的脑膜瘤时发生的严重脑脊液鼻漏。
5例均一次手术治愈。
介绍了修补术的方法,并就经鼻内窥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3页(P231-233)
【关键词】内窥镜术;脑脊液鼻漏;副鼻窦
【作者】许庚;杨占泉;彭霭旋;苏志文;李源;黄志忠;王继群;史剑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山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240.5
【相关文献】
1.经鼻内窥镜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45例围术期护理 [J], 李娜;于德胜;李静
2.鼻内窥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J], 廖建春
3.经鼻内窥镜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45例围术期护理 [J], 李娜;于德胜;李静
4.脑脊液鼻漏鼻内窥镜下修补术的护理 [J], 孙玉彬;岳文江
5.经鼻内窦镜筛蝶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J], 许庚;杨占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INES E J O URN AL OF AN ATOM Y Vol.22No.31999解剖学杂志 1999年22卷3期筛动脉筛窦段的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郎军添 萧璧君 范静平 *党瑞山 *纪荣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喉科,上海 200003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摘要 目的:研究筛动脉在筛窦内的走行特点,为减少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指导。
方法:通过30具湿性成人尸头(男19,女11)的解剖,观测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部位、方向、骨管厚度及其与筛窦气房的关系。
结果: (1)筛前动脉与中鼻甲基板的位置关系密切,多走行于中鼻甲基板之前的紧邻筛房顶(66.6%)及中甲基板顶(26. 7%);筛后动脉则以位于最后筛房顶最为多见(64.9%);(2)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明显薄于上壁(P<0.01);(3)部分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存在部分或全部的缺损;(4)过度气化的额窦或前筛气房的后(下)壁可取代前颅底成为筛动脉骨管的顶壁。
结论:上述解剖特点对于鼻内窥镜手术中避免筛动脉的损伤,减少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筛前动脉;筛后动脉;筛窦;鼻内窥镜手术 术中及术后出血是鼻内窥镜手术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1]。
出血来源多见于筛前、后动脉,蝶腭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
其中,筛动脉出血由于其解剖位置较特殊,不仅难以处理,且易导致延迟性出血或眶内血肿[2]。
因此,如何识别筛动脉并避免筛动脉的损伤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有较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尸头解剖,观察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解剖特点,以期为鼻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湿性成人尸头30具(男19,女11)。
正中锯开,经颅底入眶,去除眶顶骨板,于眶内侧找到筛前、后动脉;去除鼻中隔及中鼻甲垂直部,打开筛窦内侧壁,去除部分筛顶骨质,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以下内容:(1)筛动脉在筛顶的走行,及其与各筛房的位置关系;(2)打开筛血管神经束的骨管,测量筛前、后动脉与纸样板的大致角度;(3)在筛动脉的眶侧、鼻中隔侧及二者中点处各取一点测量筛动脉骨管的上下骨壁厚度;(4)对筛前、后动脉定位:取前鼻棘、中鼻甲基板顶与筛窦外侧壁交点标志点,测量筛前、后孔至各标志点的距离;取蝶窦前壁顶做冠状位的水平线,测量筛前、后孔至该线的垂直距离。
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2.1 30具尸头均完整解剖出筛前动脉,其中3侧尸头在筛窦内未发现筛后动脉(图1)。
其采集数据筛前动脉60侧,筛后动脉57侧。
图1 筛后动脉缺如(左侧头颅,上面观)→所指为筛前动脉,位于前筛房顶。
☆示眶顶,▲所指为纸样板,未见另外的筛孔及血管神经束2.2 筛动脉的走行 筛动脉由筛前、后孔穿出眶内侧壁(纸样板)后,走行于筛窦顶。
筛前动脉多向前内走行,而筛后动脉多向后内走行(表—222—1)。
筛前动脉走行于中鼻甲基板之前的前筛房顶,筛后动脉走行于后筛房,见表2、3。
其中筛泡、筛泡上隐窝及侧窦均是位于中甲基板之前的紧邻气房,占66.6%,而恰好行于基板顶的有16侧(26.7%)。
可见,筛前动脉与中鼻甲基板的关系十分密切。
筛后动脉的走行以最后筛房顶(包括其前、后壁顶)最为多见,占64.9% (图2)。
从筛窦内观察,往往在筛前、后孔处,可以看到筛窦外侧壁与顶壁交界处骨壁呈喇叭口样的隆起,特别是在气化良好的筛房尤为明显,甚至整个筛动脉骨管都向筛房内凸起。
研究中还发现,43侧(71.7%)筛前动脉紧贴筛顶——即前颅凹底走行,其骨管的上壁即为前颅底。
另外17侧(28.3%)标本,额窦、额隐窝气房或筛泡上隐窝等向后过度气化(成为眶上气房),直至筛前动脉及中甲基板的上方,这些气房的后(下)壁就取代前颅底而成为筛前动脉骨管的顶壁了(图3)。
表1 筛动脉与纸样板间夹角与纸样板角度筛前动脉侧数%筛后动脉侧数%<90°5693.31526.3≥90°4 6.74273.7表2 筛前动脉的走行部位部位侧数%额隐窝气房顶4 6.7筛泡顶1728.3筛泡上隐窝顶1525.0侧窦顶813.3中甲基板顶1626.7表3 筛后动脉的走行部位部位侧数%后筛房顶2035.1最后筛房顶2340.4最后筛房前壁顶47.0最后筛房后壁顶1017.5图2 筛动脉的走行部位(右侧头颅,筛顶已除去)1 是中甲基板,2 后筛房,3 蝶窦,4 眶顶。
▲示筛前动脉,行于前筛房顶。
△所指为筛后动脉,行于后筛房顶图3 向后过度气化的额隐窝气房(左侧头颅,右端为前)1 筛前动脉(▲所指)位于其后下壁(部分气房顶已去除),2 为最后筛房(蝶上筛房),筛后动脉(△所指)位于其后下壁,3 眶顶,4 蝶窦。
→所指为副筛动脉2.3 筛动脉骨管厚度 见表4。
经t检验,筛前动脉骨管的上下壁厚度相差非常显著(t=7. 1803,P<0.01);筛后动脉的上下骨壁厚度亦相差非常显著(t=7.4503,P<0.01)。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筛动脉骨管下壁三点之间的厚度,结果显示三点之间无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 1.404和0.999)。
研究中发现,筛动脉骨管的上下壁均存在缺损的情况:有26侧(43.3%)筛前动脉内侧部走行于前颅窝底的硬脑膜中,即暴露于前颅底(图4);有9侧(15%)筛前动脉及10侧(17.5%)筛后动脉的下骨壁存在部分或全部缺如。
但未发现上、下骨壁同时缺如(即筛动脉完—223—全暴露于筛窦腔内)的情况。
表4 筛动脉的骨管厚度(x-±s mm)测量点筛前动脉骨管上壁下壁筛后动脉骨管上壁下壁纸样板侧 1.06±0.600.35±0.260.86±0.460.27±0.14中点 0.77±0.610.28±0.190.71±0.560.24±0.16鼻中隔侧0.81±0.740.32±0.290.52±0.580.31±0.28平均 0.88±0.540.32±0.190.70±0.350.27±0.16 在各测量点,筛前动脉骨管上壁与下壁,筛后动脉骨管上壁与下壁p<0.01图4 走行于前颅底的筛前动脉(右侧头颅,上端为前)筛前动脉穿过筛顶(▲所指)行于颅底,并分支于硬脑膜(△示),→示动脉进入鼻腔处,2为筛后动脉2.4 筛动脉的定位 取前鼻棘、中鼻甲基板顶与纸样板交界点及蝶窦前壁为标志点,测量它们距筛前、后孔的距离。
结果见表5。
表5 筛前、后孔的定位(x-±s mm)标志点筛前孔筛后孔角度*(°)62.94±7.4150.93±7.41前鼻棘56.43±3.9160.79±4.43中鼻甲基板顶 2.81±3.119.3±3.96蝶窦前壁20.85±5.588.88±5.38 *指筛前后孔至前鼻棘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2.5 筛前动脉分支 筛前动脉均有细小分支至硬脑膜,但较大分支仅见一侧(1.7%)。
筛后动脉有明显分支者9侧(15.8%)。
另外在2侧标本(3.33%)上观察到,筛前和筛后动脉中间另有一支由眼眶穿柢样板走行于筛窦顶的动脉,李勇[3]称之为副筛动脉(图3)。
3 讨论3.1 筛动脉筛窦段的术中定位及识别 筛前动脉由筛前孔入筛后由后外向前内走行,与中鼻甲基板的关系十分密切,或者经过中鼻甲基板之前的紧邻气房(筛泡、筛泡上隐窝或侧窦),或者恰好走行于中鼻甲基板顶(26.7%)。
因此,鼻内窥镜手术中,在中鼻甲基板根部及其邻近筛顶区域操作应注意避开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入筛后向后内走行(73.7%)。
据李健[4]等报道,筛后动脉多走行于最后筛房,其位于最后筛房内、最后筛房前壁顶及蝶筛板顶的比例分别为39.5%、27.73%和32.77%。
本研究发现以行于最后筛房顶的为最多见(40.4%),另有相当数量的筛后动脉走行于(非最后筛房的)后筛房内。
故易引起筛后动脉损伤的危险区域在最后筛房,同时也要注意可能在其稍前的部位。
在筛房的外侧壁上由于筛前、后动脉的穿入而形成的喇叭形隆起,以及筛房顶壁上筛动脉骨管的凸起可作为手术中识别筛动脉的重要标志。
3.2 筛动脉骨管的应用解剖特点 (1)筛动脉骨管下壁明显薄于上壁,术中到达颅底(筛顶)时,不可以为颅底骨壁较硬而粗暴操作,以免损伤筛动脉骨管;(2)有15%的筛前动脉以及17. 5%的筛后动脉骨管的下壁存在部分或全部的—224—缺损,术中应注意避开暴露于筛房内的动脉;(3)大部分筛前动脉骨管的顶壁即为前颅凹底,但由于额窦及前筛气房的过度气化,有部分(28.3%)筛前动脉的顶壁被这些气房的底(后)壁所取代,手术中不可因未到达前颅底而忽视筛前动脉存在的可能。
3.3 据上述特点,作者认为以下几点对于减少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①术中到达筛顶区时,注意有无筛动脉走行的标志:如筛窦外侧壁上喇叭样的骨壁隆起,或顶壁上索状的凸起;②手术中对筛窦顶部病灶的处理应灵活掌握,如观察窦顶粘膜无明显病变,可尽量保留,以免损伤筛血管;③术前对CT等影像学资料应认真分析,对筛房的过度气化(形成眶上气房者)、中鼻甲基板的位置及颅底的大致位置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手术的盲目性。
本研究发现筛后动脉存在先天缺如(5.0%),文献中有过报道[5,6]。
我们发现在筛窦内,筛后动脉出现分支的比率高于筛前动脉,未见文献中有类似报道。
可见,筛后动脉的变异较筛前动脉多见,值得在手术中注意。
参考文献1Stammberg er H.Functio nal endo sco pic sinus surg er y:Concept,indications and results o f the M esse rkling er technique.Eur Arch Oto rhino la ry ng ol,1990,247:63.2许 庚,李 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52~156.3李 勇,陆忠琪.筛动脉的临床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1,9(2):9.4李 健,吕光宇,陆书昌.后筛窦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3):138.5Kirchner JA,Ya nagisawa E,Edmund S,et al.Sur gica l a na tomy o f the eth moidal a rter y.Arch Oto la ry ng ol,1961,74:382.6Rontal E,Ro ntal M,Guilfo rd F T.Sur gica l anato my o f the o rbit.Ann O tol.1979,88:382.A PPLIED AN A TOM Y O F ET HM O ID AL AR T ERY IN ET HMO ID INREL A T ION W IT H EN DO SCO PIC SIN U S SU RG ERYLang J untian,X iao Bijun,Fan J ingping,*Dang Ruishan,*J i Rongming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Changzheng Hospital,SecondMil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03,*Department ofAnatomy,Second Mil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bjectiv e:To study the anato my o f ethmoidal artery in the ethmoid and to provide instructions fo r endo scopic sinus surgery.M ethods:30damp adult cadaveric heads(19m ales,11 females)w ere observ ed and m easured to study the ana 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moidal a rtery in the ethmoid,invo lving its course,locatio n,osseous canal thickness and a natomic interrela tionship with ethm oidal cells.Results:(1)Most of the 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 passed through the ro of of the ethmoidal cell in fro nt o f the basal lamella(66.6%)o r the basal la mella itself(26.7%).Mo st of the posterio r ethmoid artery passed throug h the roof of the posterio r ethmoidal cell(64.9%).(2)The osteal canal's low er wa ll of ethm oidal v essel w as remarka bly thinner than tha t o f the upper w all(P<0.01).(3)There w ere bony defects o n the canal's low er—225—w all of the ethmoid artery.(4)The po sterior(low er)w all of frontal sinus o r anterior ethmoidal cells,w hich w ere excessiv ely pnum etized,mig ht act as the roof o f the anterior ethmoidal a rtery instead o f the floo r o f a nterio r skull fov ea.Co nclusion:The results prov ide valuable instructio ns fo r avoiding the injury of ethmoid v essels and elimina ting the com plica tion of hem orrhage in endosco pic sinus surg ery.Key words anterio r ethm oidal artery;po sterio r ethmoidal a rtery;ethmoid;endo scopic sinus surg ery解剖学杂志 1999年22卷3期听小骨包埋技术蔡雪彦 *李朝阳 *胡 彬 吕端远 **林 清(广东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骨生物研究室,**物理学教研室,湛江 524023) 听小骨体积细小,传统包埋法对其结构细节显示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