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亚里士多德强调: 1、一定长度——以太阳一周为宜 2、是对行动的模仿 3、主人公性格有一定的欠缺。 ◆问题随之而来: 既然“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 而引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如此沉迷于对 这出悲剧的阅读、观看呢?
面对作为灾难的悲剧,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是 出自某种恶意还是同情?(“恶意”说或“同情” 说问题)
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经典定义
《俄狄浦斯王》的情节线索
1、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斯卡斯忒结婚多年,生下俄狄浦斯; 2、由于拉伊俄斯早年曾劫掠珀罗普斯国王的儿子,阿波罗的神谕因而 说,作为报应,拉伊俄斯将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3、为此,俄狄浦斯出生后,为使预言不可能实现,只有不让俄狄浦斯 活下去,于是召牧人将他丢弃到荒野,但这个牧人不忍心俄狄浦斯这样 死去,就将他送给玻吕波斯国王的牧人; 4、玻吕波斯国王没有孩子,就将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有人点 破说俄狄浦斯不是玻吕波斯的亲生儿子; 5、俄狄浦斯很苦恼,就去得尔福神庙祈求,但阿波罗没有回答他是否 为玻吕波斯的亲生儿子,只是告诉他未来将弑父娶母; 6、又由于俄狄浦斯仍旧想着自己是玻吕波斯的儿子,因而,离开玻吕 波斯就是离开阿波罗预言实现的可能性; 7、于是俄狄浦斯走在离开玻吕波斯的路上,遇见一个老人和他的几个 随从,老人很急地赶路,甚至用马鞭抽俄狄浦斯,后者于是反抗,那老 人死了,随从仅一个逃跑; 8、俄狄浦斯继续赶路,来到忒拜城解答斯芬克斯之谜,为此当上了忒 拜城国王,并娶国王遗孀为妻……
3、以灾难结束。作为杀害拉伊俄斯“凶手”的俄 狄浦斯,其作为“凶手”之身份是逐渐揭开的。 (悲剧的结构问题)
亚里士多德谈史诗和悲剧的不同
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情节是最重 要的
情节中的两个成分:突转和发现
所谓发现,“是指情节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 向相反的方面”;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 转变”。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是突转和 发现同时发生。
亚里士多德谈性格——悲剧主人公不十分 善良,也不十分公正
“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向逆境,因为这只能 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二,不应 写坏人由逆境转向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精神— —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 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 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 但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 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 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 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 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俄狄浦斯王的再分析
1、俄狄浦斯杀害拉伊俄斯起于争执,冲动鲁莽是一个 方面,但俄狄浦斯终归不是一个“坏人”——其有责任 心——那么,他杀死拉伊俄斯则可以说来自“过失”而 不是罪恶。(悲剧的“过失”说问题)——俄狄浦斯王 是坏人吗? 2、在剧本中我们也看到,俄狄浦斯总是试图逃避命运 的拨弄,离开信以为真的“父亲”波吕玻斯,就以为远 离了“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命运或不可知的力量 问题)
1)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 2)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 3)艺术技巧和程式 4)抒情成分 5)超自然的气氛
也许这里涉及一个重要问题——欣赏的 “距离”
作为演出或文本的悲剧中,其场面悲惨是一 个方面,沉醉其中的人其实是审美的人,是 以审美的态度而非实用的如功利的态度表现 出来的。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 种态度》中区分为三种:审美的、科学的、 实用的。
其实,从悲剧本身和生活的差距也能看出, 这也属于一种距离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中,悲剧观是最重要的。上 次课提到,如果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俄狄浦斯王》 为例,结Biblioteka Baidu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可以提出几 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这部悲剧和死亡等巨大的灾难有关 2、灾难一般来说是令人恐惧的,甚至可以说—— 避之唯恐不及,但《俄狄浦斯王》这样的悲剧我们 为什么喜欢看? 3、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带来怜悯和恐惧后,也 带来快感。而经验中,悲剧是令人难过的,有何愉 悦可言?
恶意说或安全感、优越感的问题
1、欣赏悲剧和折磨小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1)审美的态度和实际的态度的不同 2)作为艺术品的悲剧和实际苦难场面的不 同 2、是否有着邪恶本性的人才会喜欢看悲剧 呢,有例证可以说明面对现实苦难无情的人 却可以为作品中的苦难掬一把同情之泪;也 有例证可以说明演出过于惨烈的情节并不受 人欢迎。
1、恶意说: 1)我们的儿时经验:以折磨小昆虫或者其他小动物为 乐——人性邪恶本性的残留——所以以观看悲剧中的痛 苦为乐 2)从恶意说延伸的两种观点: A、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 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 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 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B、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 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 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