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幻灯片2

引言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反对专制、宗教迷信和愚昧落后,鼓吹自由、平等

和博爱,高扬理性、提倡科学进步、教化大众。

●一、法国启蒙哲学所面临的问题

●————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启蒙。

● 1、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2、为新兴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构筑思想上层建筑。

幻灯片3

二、启蒙运动内涵

1、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

————用理性的人代替全能的上帝。

2、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树立理性至高无上的权威。

3、理性指思维的悟性和人性。

————以理性为工具开始西方现代化的进程。

幻灯片4

三、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

1、用人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对抗神权

和君权神授;

2、用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和洛克的感觉经

验论反对唯心主义;

3、用无神论反对宗教神学;

幻灯片5

四、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的逻辑线索

分两个阶段:

1、早期启蒙学者是温和的批判者:

代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理论特征:理神论(自然神论)

2、后期启蒙派则是激进的批判者(即百科全书派)

代表:狄德罗、孔狄亚克、拉美特里、霍尔巴赫

特征特征:以机械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

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兴起:自然神论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生平:(1694-1778)

1.出身于巴黎大资产阶级家庭,

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歧视。

2.文笔犀利,对宗教和封建制度

的批判惊世骇俗,闻名天下,

其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

3.两次被捕和流放,流放英国后,

第一个引进英国的先进思想。

4、代表著:《哲学通信》

幻灯片7

一、经验论

对天赋观念的批评

幻灯片8

二、自然神论(理神论)

●上帝创世之后,不再干预世界。

●即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一)哲学上提出自然神论的世界观。

● 1、承认上帝创世,自然由自然规律主宰。

● 2、把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说成是按照上帝

●的意志巧意安排的。

● 3、是从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过渡重要环节。

●(二)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

●————宗教是理性的敌人。

幻灯片9

三、社会政治思想

●自然法是人为法的基础。

●国家是由暴力产生

●自由是天赋人权

●(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

●政治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和开明政治制度

●开明君主制优于共和制。因为后者能带来混乱和“集体的暴政”。

幻灯片10

孟德斯鸠

(1689-1755)

1.出身于贵族家庭,担任

过律师、法院院长。

2.后不满于官场腐败,卖掉

官职,一心做学问。

3.学识渊博,被授予法兰西

科学院院士等学术头衔。

4.资产阶级法理学的奠基人。

5.代表著:《论法的精神》

幻灯片11

一、法的精神

(一)孟德斯鸠“法”的世界观

他以伏尔泰的自然神论为基础,提出“法”的世界观。

1、“法”即“自然规律”是由事物性质产

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2、法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不必求助于上帝。

3、“法”即自然规律带有神圣性和普遍性。

幻灯片12

(二)孟德斯鸠的法理学他把自然规律推广到人类社会中提出了自然法和人为法1、从人的生命本性中派生出来的——自然法。

1)自然法——人类也有自己固有的法(规律),

自然法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2)四种:

和平、自保、爱他人、交往(合群)

幻灯片13

2、人进入社会即“战争”状态时,必须受国家制定“人为法”支配,才能保证人的自由和平等。

1)人为法——制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法”。

A,国际法:处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B,政治法: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法律。

C,民法——处理一切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幻灯片14

二、三权分立说

最好的政体就是英国按照洛克的“三权分立”学说建立的君主立宪制

三、改进了洛克的“三权分立”的学说。

1、立法权——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修

改或废止已有的法律(应由资产阶级掌握)。

2、行政权——和谈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

确保国家安全,预防侵略(由君主掌握)。

3、司法权——惩治罪行,审理个人争端。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四、地理环境决定论

幻灯片15

三、政体学说

●共和(民主)政体

● ----人民或部分人民执政

●君主政体

● ----君主在法律框架之下执政

●专制政体

● ----君主在无法律之下任意执政。

幻灯片16

四、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国的法律有特殊性。

●一国的法律和这个国家的具体环境相适应,地理环境的作用尤其重要。

●气候

●土壤

●领土大小:共和制—小国

●君主制—中等国家

●专制 --大国

幻灯片17

卢梭哲学

一、生平(1712-1778)

1、出生于钟表匠家庭。

2、自学成材。

3、机遇:

与华伦夫人的相识;

第戎科学院征文获奖。

幻灯片18

卢梭的生平

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

“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4、代表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

幻灯片19

二、卢梭哲学的特征和任务

1、浪漫主义之父。

——其哲学的特征是“反潮流”和“非理性主义者”。

2、哲学的任务:

回答现实社会中不平等、不自由等现象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

幻灯片20

三、主要哲学观点

(一)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现实原因

1、它把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原始社会)和

社会状态(阶级社会)。

2、按照抽象的分析方法推导人的自然状态。

1)自我保存 2)怜悯情感 3)自我完善

3、自然状态下:“人有自由和平等”

幻灯片21

4、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不平等、不自由、罪恶

是伴随文明进程而加深。

文明进程分三个阶段:

1)私有制的确立富人和穷人经济上的不平等

2)国家的产生强者和弱者政治上的不平等

3)权利变为专制主人和奴隶全面的不平等

幻灯片22

●两种不平等:自然的和精神的(政治的)

●1、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立。

●富人欺骗穷人订立契约,保障他们的财产。

●2、官职的设置,制度的完善。

●3、专制权力的出现。

●一切人平等,因为他们都等于零,暴力革命的可能性。

幻灯片23

自然状态社会状态民主共和国

平等不平等新平等

自然天性私有制签订社会契约

文明丑恶文明的确立

私有制是人的自我完善化的结果,是不平等的起源

“人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

幻灯片24

(二)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契约的目的:

●寻找合理的社会契约,取代不平等的契约。

●合理契约是合法权利和正常政治制度的必要条件。

幻灯片25

●2、核心是“公意”思想:

1)是国家的灵魂,去异存同,公意=/=众意。

●2)是全体缔约成员的最高的共同意志。

3)公意必须是剔除了不同意见的共同意愿。

● 4)是自由的普遍性和意志的绝对性的统一

●公意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既是一般的,也是个别的;

●既是自由的,也是服从的;

幻灯片26

●公意——个人意志的总和,但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个人意志相同的部分。国家和法律是

公意的代表。

●(法式直接民主制)

●众意——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英美代议制)

幻灯片27

3、关键是权利的转让的不同:

1)“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自由)转让给一切人”

权利转让的对象既不是个人,也不是政府机构,

而是转让给一个代表公意的共同体。

不是部分转让,而是全部转让。

2)“惟有服从自己制订的法律,才是自由的。”

公民的唯一主权就是立法权,它受公民的自由意志制约,它不受行政权、司法权制约。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反对三权分立。

“强迫自由”:个人不服从公意,则全体要强迫个人服从。

幻灯片28

4、公意实施的客观保证:————民主共和制

提出:人民主权”思想,最高权利属于人民,法律须得人民的直接批准。

1)自由主权不可分割,反对三权分立。

2)自由主权不能转让,反对党派、集团代表。

3)自由主权不可代表——参加选举必须是全体公民。

幻灯片29

(三)良心论——提倡意志自由

1、是以性善论为伦理基础的。

2、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不学而能。

3、良心既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又是判别知识真伪的标准。

4、良心是内心体验到的意志的能动力量。

5、人的本质(人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良心。

幻灯片30

(四)宗教观

1、上帝存在于它所创造的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信

仰者的心中。

2、宗教的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3、用“上帝的道德论”代替“上帝的知识论”

对康德影响极大。

幻灯片31

对卢梭哲学的评价

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一本辩证

法的杰作,对马克思影响极大。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精华——人民主权思想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普选制的确立影响极大。

3、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

以及两国宪法的核心内容都体现卢梭社会

契约论的思想。

幻灯片32

对卢梭哲学的评价

4、卢梭哲学的反潮流的表现:

1)用“性善论”代替“性恶论”

2)用“美德”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

3)用“人民主权”代替“三权分立”

4)用“意志主义”代替“理性主义”

幻灯片33

第二节启蒙运动的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一、基本特征:

1、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对17世纪机械唯物

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2、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纠正了17世纪

唯物主义二元对立的状态。

3、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机械性、直

观性、唯心史观。

4、反对宗教神学的无神论,克服了泛神论和

自然神论的不彻底性。

幻灯片34

●5、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6、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唯心论

幻灯片35

二、主要代表及哲学观点

1、孔狄亚克感觉主义洛克镜面反映原则

2、爱尔维修功利主义洛克“人是环境的产物”

3、狄德罗生机唯物论洛克“物质具有感受性”

4、拉美特利机械唯物论笛卡儿“人是机器”

5、霍尔巴赫机械决定论笛卡儿“人是自然的产物”

幻灯片36

幻灯片37

一、狄德罗

●Diderot

●1713-1784

幻灯片38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

●生机论唯物主义,不同于机械论

●2、观察、思考和实验三结合

●观察—收集事实

●思考—组合事实

●实验—证实思考

幻灯片39

二、拉美特利

●La Mettrie

●1709-1751

幻灯片40

1、心身关系

●二者有紧密联系

●心灵对身体的依赖。

●心身统一性。

幻灯片41

2、人是机器

●--心灵与身体都是由物质构造的,服从机械运动的规律。

●--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后,提出人也是机器。

●--动物和人没有根本区别,在生理构造上相似。

●--人是机器,但是比动物更完善一些。产生了理性

●--他否认独立的心理实体—心灵存在。

●--他认为心灵是物质性的。

幻灯片42

●局限性:

● ----否认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动物有道德。

● ----将人的身体运动完全等于机械运动,没有看到生命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

● ----将人的思想、意识活动也看成机器。

幻灯片43

三、爱尔维修

●Helvetius

●1715-1771

幻灯片44

(一)利益论

●首次将利益引入哲学,幸福导致对利益的追求。

●自爱是自私为己,趋利避害,是共同的人性,人的本性。

●正义公平都来自于自爱。

●利益的区分:

●个人利益

●小集团利益

●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是最高法律。

幻灯片45

●功利主义的哲学体系:

● 1)以洛克的感觉经验论为基础

2)人的肉体感受性(趋利避害、趋乐避苦)

●是支配人的行为(道德)的基础。

3)“自爱”的利益原则提高到自然规律的高度

●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

4)主张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结合,反对小

●集团(教会、王室、贵族)的利益。

幻灯片46

(二)环境与意见

●“人是环境的产物”

●——提出“教育万能论”的社会改革思想。

1)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环境的产物。

(环境主要指社会政治法律环境)

●2)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法律制度的产物

●3)改变环境即改变立法的人,唯有依靠教育

●4)陷入“环境决定思想,思想决定环境”的怪圈。

幻灯片47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

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

幻灯片48

3、对爱尔维修思想的评价:

1)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功利主义道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人是环境的产物”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实质上看仍然是唯心史观的。

幻灯片49

五、霍尔巴赫

●Holbach

●1723-1789

幻灯片50

●1、自然的整体性和必然性

●物质定义:6个特性、可认识性

●一切联系都是必然联系

●2、对宗教的激进批判

●3、缺点:机械性、决定论、激进性

幻灯片51

全章小结

1、启蒙哲学对现代西方国家政治、法律、道德等

价值观念的影响极大。

2、机械唯物主义把近代唯物主义发展到最峰。

3、从怀疑论—自然神论—无神论,对于反宗教和

反封建专制意义极大。

4、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和以人

的理性为工具的现代化进程。

幻灯片52

思考题

1、机械唯物主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如何正确理解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

3、18世纪法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卢梭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弊病是什么?它对我国建构和

谐社会有何启示?

儿童哲学启蒙书

儿童哲学启蒙书,是最近几年出现在中国童书市场上的新成员。与文学类童书不同,这一类书引入哲学视角,引导儿童探讨人生的大问题,更加注重孩子的智性的培育,而不是以生动精彩的故事取悦孩子,因此逐渐成为童书市场上的新宠,并刺激着出版社更加积极引入此类书籍。宏大的人生命题,深沉的哲学思考经由一帧帧风趣幽默的图片,浅显的话语表述出来,哲学不再是书斋里古板的老头儿,哲学坐在了小凳子上,成为了孩子的玩伴。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公交车上,一个四岁的孩子,问他的父亲:“我用一只眼睛就能看见你,为什么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的还是只有一个你?”父亲听了很发愁,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涉及的领域有光学、哲学、神经学、数学……正沉思中,孩子突然高兴地说:“哦,我知道了,还有一个你,在另外一辆公交车上。” 这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场景,而实际生活中,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更多,他们也经常会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超级答案,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丰盈怪诞,让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甘拜下风。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童年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他撰写了《哲学与幼童》一书,以证明儿童是具有独特的哲学思考能力的,他们天然地亲近哲学。 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成年人设计出来,目的是协助孩子们构建他们的世界,解决他们的困惑、疑问,发展他们的思维。但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作者本身的素质。一个优秀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的作者,在对孩子充满柔情与爱的同时,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哲学知识,然后是构建故事的能力。 世界上第一套系统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主持出版。李普曼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创立“儿童哲学研究所”,组织编写了儿童哲学教材,并成功地在美国中小学推行实践,之后很多国家都将其引进。 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教材的编写非常用心,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需要来设计内容,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哲学教育内容,在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 中国在1997年引入这套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但是,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完整而持久地开展过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这套书,除了当做儿童读物外,更多地被用来培训新教师。 很多时候是孩子们教成年人 李普曼的哲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有创见、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自其创建以来,赞美与批评之声一直同时存在。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 我惊呆了!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我惊呆了! 作文,是考验一个学生的思考水平的方式。 法国是一个善于启蒙的国度 产生过近代很多思想家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文题目吧! 2015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 Série L (littéraire)(三选一) 1. 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Respecter tout vivant est-ce un devoir moral?) 2. 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Suis-je ce que mon passé a fait de moi ?) 3. 对法国政治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 的一段文本作出解读。(Explication d'un texte extrait de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d'Alexis de Tocqueville) “无论什么时代,或多或少总是存有着专断的信仰。信仰产生的方式 不同,其形式和对象也会产生变化;但是完全没有信仰,就是说没有 人们不经争论、放心接受的意见,那是不可能的……” “Les croyances dogmatiques sont plus ou moins nombreuses, suivant les temps. Elles naissent de différentes manières et peuvent changer de forme et d’objet ; mais on ne saurait faire qu’il n’y ait pas de croyances dogmatiques, c’est-à-dire d’opinions que les hommes reoivent de confiance et sans les discuter……”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Série ES (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

简析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法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8世纪初期到中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启蒙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代表了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是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温和派”代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法院院长,喜欢钻研科学。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其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罗马盛衰原因考》(1734)和《法的精神》(又译《法意》1748)。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它是由160封信组成的一部书信体的哲理小说。作品通过郁斯贝克和黎加两个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时与家人、朋友的通信,对法国绝对君权的黑暗统治、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种种恶习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作品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了教皇。作者还通过波斯贵族后房生活的描写,谴责了违反人性、摧残人性的多妻制和闭奴制度,并塑造了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洛克莎娜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思想。《波斯人信札》既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零星的故事、寓言和杂感,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 伏尔泰(1694一1778)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封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侨居英国,从事英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研究工作,最后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菲尔奈。伏尔泰的创作极为丰富,他是哲学家、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兼诗人。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50多出剧本和26部哲理小说,一万多封信。主要著作有《英国通信录》(1732)、《哲学辞典》(1764),悲剧《俄狄浦斯》(1718)、《布鲁图斯》(1730)、《穆罕默德》(1742)和《中国孤儿》(1755),小说《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等。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天真纯朴老实人的曲折遭遇。他非常信奉其老师、“哲学家”邦葛罗斯所鼓吹的“一切皆善”的说教,可是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这一信条。他是一个男爵的养子,因与养父的女儿相爱而被逐出家门,在流浪中又吃尽了苦头。他的老师邦葛罗斯也历尽了灾难,险些死于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他的情人居内贡的遭遇也同样极为悲惨。面对这样的世界,老实人觉醒了。他对那个可恶的“哲学家”叫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观主义了。”老实人认识到现实的丑恶,最后发出感慨说:“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结尾又提出了“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求实精神。《老实人》叙事流畅生动,繁简得当,开朗、乐观,富有传奇色彩。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这是法国启蒙文学的全盛期。代表作家是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他们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更为激烈,并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因此被称为“激进派”。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卫韦 [提要]法国的启蒙运动给了近代世界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科学和理性。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甚至法国大革命也深受其影响。法国的理性不再扮演人的天赋能力的角色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无一不贯穿于法国的各个领域:,而是作为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本位的主旨就是证明理性如何作为一种方法被法国人运用到极致的。 [关键词 ]法国理性启蒙运动哲学自然科学法国大革命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使西方处于世界的焦点。各国评论家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一启蒙运动留给了西方国家一笔巨大的财富————自然科学以及理性,这是当代许多非西方国家无法渴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埋没了曾将科学和理性推崇为人的最高官能的时代。18世纪身为启蒙运动主要战场的法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天才式的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在自己专属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正是在这批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法国于18世纪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启蒙时代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 一、18世纪法国的哲学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已不再追求系统化,哲学家们让哲学自由的运动并在这内在的形式中发现现实的基本形式————整个自然和精神存在的形式。哲学形式的转变带来了两种变化: 11哲学不再采用由于一般的、不变的原理以及由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东西,而是主张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一切,这就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整个18世纪法国就是不断的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思维方式。21“哲学不再是位于自然科学、法和政治等学科的原理一旁或之上的特殊的知识领域而是一个贯穿一切的媒介,用这个媒介便可以归纳、发展和建立这些原理。”[2]哲学不仅能与历史学、政治学甚至宗教相分离,反而成为这些学科可以存在和在法国发挥作用的大气候。18世纪法国没有跟着以往的哲学学说中的那种思维方式亦步亦趋,相反,它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3]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泰斗级人物,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典型代表。他一方面热衷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又是一位桀骜不驯的批评天主教者。在伏尔泰看来:牛顿自然哲学体系、牛顿的方法决不只限于物理学,还适用所有一般的知识,它逐渐代替了笛卡尔的传统(全部知识都是以第一原理为根基————分析的策源地)。启蒙时期的哲学采牛顿物理学的方法论模式,立即把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这就意味着人们开始用一种不同的、比较朴素的眼光看待理性。理性不再是限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现在,人们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后天获得物而不是遗产。他不是一座精神宝库,把真理象金币一样窖藏起来,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力量。经过这样确定真理,是一切真实的确定性的种子和不可或缺的前提。整个18世纪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理性的,即不是把它看作知识、原理和真理的容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力量,这种能力和力量只有通过它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充分理解。所以法国人毫不迟疑地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运用到各个自然科学领域、折回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经过法国启蒙思想的洗礼,又经过以宗教革命为外表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以不同于英国的强硬态度和革命结果将彻底的完成了宗教改革。但是,法国又建立了理性宗教。然而法国人就是凭借着对理性的信仰,真正发挥了理性这一媒介积极作用。《社会契约论》开宗明义的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也写到:“由一种原始的理性存在着;智能的存在物可以有自己创造的法律。” 二、18世纪法国的科学 18世纪的自然科学开始由分门别类的收集材料,经历了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与理论概括阶段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时候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众多的资产阶级先驱们,展开了一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辉煌一页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 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他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 与封建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启蒙运动意味着用光明驱逐黑暗,开启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几乎贯穿整个18世纪。 启蒙就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启民智。 启蒙运动就是一场驱逐黑暗,开启光明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 当时老百姓迷信上帝,统治阶级于是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宣传他们的统治权力是上帝所赋予的,即所谓君权神授,因此,神圣不可侵犯。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先知先觉走在时代的前面,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宣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人们的思想于是得到了解放,统治阶级的面纱被揭开,原来,国王、贵族和神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人回归了理性,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明白事理。 启蒙思想家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他们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奏响了消灭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的雄浑乐章。 伏尔泰(1694-1778年),多产的剧作家、诗人、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核心是平等,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否定。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主张言论出版自由,人身自由等等。 《哲学通讯》是他全部启蒙思想最集中、最明确的表述,他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孟德斯鸠(1689-1755年),1716年,他承袭父亲和伯父的职业,成为波尔多法院院长和男爵,踏入仕途的孟德斯鸠对朝政的腐败和贵族的堕落深恶痛绝。 他苦心钻研30年,写成历世不衰的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一书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

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陈锐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中图分类号: B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 -2146 (2008) 01 -0065 -06 摘要:“启蒙”历来是一个有诸多争议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体现了时代的风格和当时文明进步的顶峰,但又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19世纪则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差异和断裂,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植根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的反动。它们作为两种对立的倾向在人类的历史和精神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 关键词: 启蒙;浪漫主义;理性;宗教 一对于当代中国的思想界来说, 18世纪欧洲的“启蒙”在许多领域中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使是那些对西方文化价值持保留态度的新儒家,也不敢完全否认它们的重要。在理解西方文化的时候,人们简单地将之看成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和19世纪实证科学的进步过程;对于古老的中国文化,则依据这个启蒙的模式去对传统中许多消极和落后的方面进行批判和否定,就像伏尔泰嘲笑中世纪的教会那样,人们或者从历史中找到某些类似于启蒙的成分去进行赞美,例如先秦的理性精神和对人的肯定,以及明末的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等等。总之,启蒙确实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它帮助人们认识和批判传统中那些落后的封建糟粕,并吸收西方文化传统中科学、理性和进步的那些基本价值,在现实的政治和精神文化中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启蒙的概念是如此地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世界的变迁和人们的理解却产生了许多变化。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和科学,但最后却导致了战争、动乱和浪漫主义对启蒙的反动。在20世纪初的时候科学和民主曾经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的目标,但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最后却也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当中国从80年代的启蒙走向90年代后的市场经济时,许多预期的目标也像五四时代一样没有得到实现,对来自西方的真理和理性的兴趣冲淡了,而传统的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许多与经验主义相关的东西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在对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现实的感受也使得我们的视野扩大了,并认识到了西方思想中那些不同于启蒙的复杂的方面,诸如法国的启蒙与德国、苏格兰启蒙的差异,浪漫派与启蒙的对立,还有19世纪贡斯当、柏克、托克维尔的政治保守主义,在20世纪则有伯林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评等。顾准文稿中对卢梭思想和法国革命的批评以及对经验主义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有人则在保留五四精神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指出其较多地否定了传统和权威,还有人在指责五四时代的激进主义,或者在把法国的启蒙理想和英国、美国、德国的政治现代化模式作比较。当然,还有一些人在继续倡导启蒙的理想,或者提出某种“新启蒙”的口号,以将那些对启蒙的批评和对启蒙的坚持调和起来。人们在启蒙的问题上所遇到的困惑源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和变化,源于人们特定的利益和不同的视角。米歇尔·福科在他的《什么是启蒙?》中说,对于启蒙这个问题“现代哲学一直无法回答,但也从未设法摆脱。这是在一个两百年来以各种形式重复的问题,从黑格尔、中经马克思或尼采,直到霍克海默尔或哈贝玛斯,几乎一切哲学都未能成功地面临这一问题,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摆脱和回答,都只不过是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执着于那些特殊和有限的价值,是如庄子所说的“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整个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会停留在原处不动,启蒙以及人们对启蒙的看法也是这样。在某一个阶段你也许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历史就像自然一样,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直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直线都会逐渐加大它的曲率和弧度并可能成为一

比较齐全的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A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物质,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精神,也不是题中所犯的错误;D项是否认物质

和意识的区别,和题干所犯的错误无关。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有

哲学的分支

[编辑本段]哲学的分支 由于研究范围种类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史伊斯兰哲学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哲学 o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生存哲学分析哲学人文哲学解释学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 * 美学美学史艺术美学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数学哲学* 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哲学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 思辨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 体用一源 *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EPR悖论 * 坚白相盈*矛盾论* 仁为万物之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哲学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道德经》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精编版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一、选择题 1.雪崩真的发生了,卷走了所有的滑雪者。直升机和救生员还在不断地搜寻受难者。因为害怕,()躲过了一劫。 A康斯坦丝B希林C罗贝尔太太D弗洛里昂 2.怎么样找到开始行动的动力?() A勇气B时间C害羞 D 害怕 3.通过()训练,我们可以体验到每天增加一点勇气的快乐。 A勇气B胆怯C行动D竞争 4.索尼娅为什么没有为热拉尔德.费斯杜目的书说好话?() A为了出名 B 忠于职责 C 为了赚钱D为了权力 5.安托万为了改变自己学校门口的现象,她做了很多,以下()是她没有做的事情? A在校门口摄像B写信送给警察局C利用课余时间挨家挨户访问D写信签名并交给校长6.布莱斯总是受到老师的惩罚,成绩也下降了,其中不是原因的是()? A布莱斯放学在校门口与5个扔纸团的同学打架。 B只要老师一转身,布莱斯就会受到布满墨水的纸团的轰炸。 C布莱斯套上夹克衫,把手插在兜里,感觉全是番茄酱,赶紧跑去清洗。 D下课铃响,布莱斯冲到食堂,5个扔纸团的同学吧盐倒到他的土豆泥中。 7.()摔了几十跤、经历无数失败后,造就了最后的成功:学会了走路。 A都妮亚B居伊C姚安D艾玛 8.我们以为生活就是一场竞赛,唯一有价值的成功,就是()。 A超过别人B考全班第一C比邻居挣更多的钱D要拥有全小区最靓的汽车 9.刚进厨师学校的时候,()进入了一个疯狂的世界,日复一日,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厨师。A玛丽蓉B费尔曼C吉尔D吕克 10.话语不仅仅是词汇,它还包括嗓音、口音、()、讲话速度等。 A语法B技巧C语调D语音 11.自从()找到了工作以后,人变得好多了,感觉自己能养活自己,对自己充满了希望。A克莱蒙蒂娜小姐B索菲亚C凯文D布律诺 12.桑德拉真的受够了,她还得背着那个重重的书包爬上()层楼梯。 A15 B16 C17 D18 13.弗朗希娜去找朋友米莉亚,按响米莉亚家的门铃,米莉亚()岁的小弟来开门。 A3 B4 C5 D6 14.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考试要写出提包、汽车、铅笔盒()的用途。 A司机B建筑师C电视D人 15.吕斯夫太太把买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看了桌子上的信件:超市的广告、电话单、电费单和一封给她女儿()的信。 A罗西娜B罗曼C弗朗希娜D珍妮弗 16.()是一位智者,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村子里的人出谋划策,整个地区的人都尊重他。 A索里曼B吉米C热罗姆D维维亚娜 17.热罗姆既没有给夏尔两记耳光,也没有朝他屁股上踢一脚,二十直接把他送到()。A班主任B警察局C家长D校长 18.()和索莱娜再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里成功地实现了他们愿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 D )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C )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思维和存在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

十八世纪法国看中国人

书摘->2006年第1期 十八世纪法国画家笔下的中国“猴形人物” 刘海翔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曾掀起过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中国在欧洲人想象中的“开明君主制”等等,都是法国宫廷和主流社会里时髦的谈论话题和积极的摹仿对象。本文作者十多年前赴美留学,十分关注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这个课题,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短期研究工作,深入该馆库房探访亚洲 部藏品,也曾四访欧洲,探寻欧洲艺术“中国风”的遗迹,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品味艺术品上记载的世纪风云。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一书,就是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以清晰缜密的理论脉络为线索,用生动优美的文笔,将大量“中国风”的图例 贯穿起来,再现十八世纪法国艺术里的一个特殊风貌。下面摘选的是该书中的一章。 一、“猴形人物”(法语:Singerie)现象 在十七世纪快要落下帷幕的时候,让·贝然(Jean Bérain)在把中国艺术的素材引入他的装饰设计中去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支流——“Singerie”,即猴形人物。在猴形人物作品中,猴子穿着人的服装,做着人的事情。他用猴子代替了传统艺术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的形象,创作了一些这一类的作品。后来比较正式地画“猴形人物”的,是华铎的老师克劳德·奥德安,他在1709年装饰玛利城堡时,作了一幅猴子坐在桌边的画。后来,华铎也画过一幅“猴子画家”(法语:Les Singes-Peintres)的图画。 其实贝然、奥德安和华铎笔下的猴子,就像一群衣着光鲜的巴黎人,只不过他们猴性十足,在造型中显示出一种轻松的幽默和略微的讽刺。也有学者考证说,早在十六世纪末在欧洲,特别是在北欧,人们就已习惯地把雕塑家和艺术家戏比作猴子。 到了1735年,当克里斯托夫·休耶在香地里城堡画了一“大幅猴形人物”(法语:Grande Singerie)画作的时候,其装饰图案已经非常华丽复杂,要仔细察看才能分辨出图案中部两侧的猴形人物。也就是从这幅图画开始,“猴形人物画”的特性趋于鲜明。(附图59) 也是在那一年,休耶为波旁公爵作了十幅涉及中国和东方人物的画。在休耶的“大幅猴形人物”画中,那些猴形人物开始穿上中国衣袍。比如其中有一幅表现身穿中式衣服的东方人物悬空似地坐在棕榈树叶上,看着一群猴子在拉紧的绳索上表演走绳索。那组画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画家只是随意地借用东方题材,来达到一种表现异国情调的装饰目的。 二、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状况的了解 在进一步探讨“猴形人物”之前,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当时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服饰等习俗的了解。早在1667年的一幅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印制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铜版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穿戴的中国宫廷服饰被很写实地描绘了出来。 汤若望于1591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他本人是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期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在德国完成学业后,他跟随金尼阁神父于1622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 机械唯物主义 导言 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其在18世纪的法国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法国哲学家。让我们来探讨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启蒙时期的渊源——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18世纪在法国的迅速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正文 1、经验论与唯理论 2、机械唯物主义 3、结语 经验论与唯理论 机械唯物主义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有莫大的联系。这时期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神学与经院哲学,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经验论的有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唯理论的有笛卡尔、斯宾诺萨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也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把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集文集》等。 霍布斯则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被认为是18世纪意义上的“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物体之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他反对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加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霍布斯著有的《论物体》、《论社会》、《论人》等理论作品对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主导作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的笛卡尔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来源。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他提出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精神。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极为崇拜笛卡尔,认为“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我们可以注意到,起源于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派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却起到了促进作用,其理论归宿是自然科学。这是因为,笛卡尔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清楚明白的概念”来研究自然,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为后来的发明和校正奠定了基础”,(注:《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卷,第202页。)并“提供了自然科学的骨架和基础”。(注:《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卷,第123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神圣家族》认为,笛卡尔的唯物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注:《马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正文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从启蒙运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第二阶段即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形态。这种唯物主义理论汲取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承袭了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见经验论),沿着R.笛卡尔的物理学思想路线,紧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社会生活,从18世纪40年代以前还披着自然神论外衣的形式一直发展到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O.de拉美特里、C.A.爱尔维修、D.狄德罗和P.-H.D.霍尔巴赫等。 自然观和认识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全面描绘了一幅唯物的世界图景。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大机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物质和运动外什么都没有。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种种结合产生出万事万物;物质本身便是世界的原因,即便是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追溯到物质,是物质的一种职能。从无机到简单生命形式直到人,存在着一条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链条。对自然的解释,既无需诉诸任何超自然的原因,也无需假设独立的精神实体。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还包含有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以及进化论的辩证法思想。以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为基本前提,法国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他们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但不是简单停留在洛克的学说上,而是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原则推进到它的逻辑结论,从而消除了17世纪各种形而上学体系中的心物二元论或身心平行论因素,克服了洛克学说本身关于观念的两种来源的不彻底性。法国唯物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源于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观念,简单观念起于简单感知,复合观念则是简单观念之间不同的排列或组合。不存在作为观念之独立来源的“内省”,所谓“内省”,实际上只是将感觉材料进行种种配合,寻求其中内含的种种关系,从而获得不能直接由感知得出的观念。一切貌似独立的抽象概念,也无非是抽取感觉材料中的共性而成。诸如判断、推理和比较等高级认识活动,无不在感觉中有其根据,或者说实质上只是感觉的变形。这种认识论观点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同时表现出明显地将精神活动简单化、消极化的倾向。然而在这种总倾向中,也存在一些辩证法思想。譬如狄德罗就提出观察自然、思考和实验三种方法,表明他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无神论思想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结合在一起,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最高成就。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和打出公开的无神论旗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国唯物主义者是用唯物主义支持自己的宗教批判。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神或任何超自然原因创造的,物质加运动就能解释世界。所谓神的存在,是僧侣和统治者的捏造,是无知加欺骗的产物。僧侣和王公们利用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迷惑不解所产生的恐俱感和希求得到解救的愿望,造出种种偶像来欺骗、麻醉和吓唬人民。宗教提出君权神授说,要人民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君主,即便在悲惨的奴役中生活,也不许反抗,否则上帝便会愤怒,给予更加严厉的惩罚。宗教提出原罪说,鼓吹人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承受人世苦难来赎罪,只有毫无怨言地忍受苦难,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宗教用虚妄的天堂掩盖尘世苦难的真实原因,既使教会和专制君主成为崇拜对象,又剥夺了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权利,因此被法国唯物主义者称作是万恶之源。他们的这些揭露和批判虽然在理论上不够深入,但在启迪人们的头脑、摧毁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政治学及伦理学恩格斯曾指出,法国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判局限在宗教信仰问题上,而是将它扩展到每一个科学传统和政治设施。社会、国家制度和传统道德观念同样是他们的批判对象。他们的学说不是纯理论教条,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他们自觉地把哲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爱尔维修甚至认为,三者研究的都是人的幸福问题,是同一门科学。他们从经验主义引申出一套利已主义原则,宣称人并非上帝的宠儿,只不过是一种能感知的物质实体;人类最基本的感受性是趋利避害,自爱或利已原则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宗教的禁欲主义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因而是不道德的。只有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按利已原则行动才是道德的。这种学说鲜明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为了批判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论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必然性,他们还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宣称人类起初曾生活在享有充分自然权利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障人与人的权利彼此不发生冲突和侵害,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法律和国家,以保障自己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君主的权力源于契约,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如果君主实行暴虐统治,侵犯公民的上述基本权利,人民就有权推翻暴政。法国唯物论者一般都没有明确主张暴力革命,而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 历史局限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作一部机器,试图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们一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过去和未来都属同一时间流程,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的过程。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主张环境决定意见,但又宣称意见支配环境。他们蔑视人民群众,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

17.18世纪西方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17,18世纪西方哲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7.18世纪西方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期,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