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在线第三方支付、资产管理(货币市场基金)对于银行的影响较大,因为直接导致了手续费和佣金、存款的变化;而、众筹、供应链金融、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相对影响较小。

银行卡手续费:来自网络/移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压力

▪网络/移动第三方支付平台削弱了银行的银行卡交易手续费收入。这些平台提供了完全不同的银行业务终端用户体验,动摇了银行与商户之间的传统关系。

▪在传统的银联网络下,收单行(给商户安装POS 机的银行)要对每笔银行卡交易向商户收取交易额的1-2%作为手续费,然后收单银行将总手续费的70%分给发卡行、10%给银联、20%留给自己(收单行和发卡行可以是同一家银行)。在银联的平台下,发卡行可以拿到交易额的.7%-1.4%作为手续费收入。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下, 以支付宝(淘宝网的支付系统)为例,支付宝能绕开银联系统。支付宝向商户收取交易额的

0.3-0.5%作为手续费,将手续费的70%分给发卡行。在这种情况下,发卡行只能拿到交易额的0.2%-0.4%作为手续费。

▪这意味着发卡行每宗交易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能降低70%。我们估算对于A 股银行,来自银行卡的手续费收入占银行整体手续费收入的21%。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是信用卡产生的(信用卡贷款的利息收入不包括在手续费收入、而包括在利息收入中)。假设20%-100%的银行卡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潜在影响敏感性分析(对银行手续费收入)。

理财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理财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抢占银行在基金/保险/信托销售领域的市场份额:这些平台动摇了传统银行作为基金和保险的主要销售渠道的地位。例如,东方财富网()是一家金融新闻网站,通过天天基金网(有牌照的独立第三方共同基金产品销售平台)销售共同基金产品。

货币市场基金(MMF)推动脱媒加速

▪货币市场基金(MMF)吸引了原本存在银行的客户存款,将其吸纳的存款借给银行。在美国MMF 是重要的短期融资提供者,尤其对金融业。作为短债投资者,MMF 是金融媒介重要的流动性提供方(通过购买银行发行的存单、商业票据及回购交易)。例如,MMF 持有着43%的金融商业票据、29%的存单。

▪我们认为在中国,存款流出银行业系统、流向MMF 才刚刚开始。我们预计MMF 将改变银行的资金结构,给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依据下列假设没,我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MMF 的收益率基于过去12 个月的平均7 天年化收益率3.935%;

▪我们估算综合存款利率为2.2%;

▪MMF 取代存款的比例大银行从2-15%不等,小银行为4%-27%。

平安证券互联网金融股票推荐列表

宏源证券推荐列表

一篇点拾写的关于移动支付的文章【觉得还不错,可以一看】: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写过移动支付的个人思考。从2014年全球科技趋势来说,移动支付也是一个比较确定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中国市场去年也大量炒作了移动支付芯片的上市公司。然而国内最终移动支付是否会有大家认为的NFC近场支付模式。未来路径又是如何呢?我周末自己做了一些研究,认为NFC的支付模式在中国会有几个问题:

1)这种技术需要商家安装读卡器,中国在这种硬件普及方面做很差,目前中国许多商家都没有这种支持NFC的POS 机。我在中国的信用卡都不是那种带芯片的IC卡,而我在美国很多年前就用了那种带芯片的IC卡。IC卡相比传统的磁条卡安全性能更高。由于NFC芯片和金融IC卡可以通用具有“闪付”功能的POS机,所以支持NFC的POS机在商家端大发展需要IC金融卡的大发展。我目前似乎没看到(比如,我13年4月新老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到期时,给我换的新卡还是磁条卡,而不是IC卡)。目前在上海,我只有在一个地方看到过手机支付,就是做地铁。而我观察过,因手机钱包做地铁的人也很少。

2)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标准问题。这种现象似乎只有中国才有,在中国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移动支付标准,中国移动的2.4G和中国银联的13.36M。而在2012年8月30日的时候,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联签署了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银联标准第一次得到官方证实,也说明中国移动在和中国银联的标准之争上失败了。虽然中国银联内心并没有大力推进移动支付的动力(在海外,推进移动支付的都不是银行)。但是中国银联肯定不想中国移动把这一块支付做起来。因为中国移动一旦做起来,通过话费充值,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沉淀,自己就变成一个类似银行了,对于中国银联的地位威胁会很大。

3)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微信这种扫一扫移动支付对中国移动推进的NFC模式会有巨大的威胁。而且微信这种扫一扫模式非常可能在中国成为主流。微信的优势有好几方面。首先,成本更低,商家不需要任何硬件设备的升级。其次,微信有巨大的客户群体,非常容易推进,对消费者也非常方便。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商家通过这些客户支付信息,了解到了客户的消费习惯,这些信息才是真正产生附加值的。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如果仅仅解决支付技术本身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NFC技术在全球推进了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移动支付在美国去年才真正开始爆发,今年大家真的都开始谈论移动支付了呢?就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后,商家看到了移动支付信息背后的价值。海外已经有商家做自己的APP了(星巴克已经把移动支付做成功了,许多超市也在做),国内目前更多是扫一扫二维码。无论哪种方式,消费者在完成移动支付后,商家还会推送更多信息,和消费者互动,产生一个良性的生态圈。而以前NFC模式在完成支付后,消费者和商家又不会有任何互动,对于商家没有太大意义。

从上面几个问题看,未来中国移动支付的路径可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推行的扫一扫模式,或者类似这种。从引导消费者的角度看,历史上中国消费者习惯和模式从来不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不是政府制动一个什么标准,或者推行一个什么优惠政策,就能推动的。而是自下而上,自己消费需求,方法,体验的改变形成。所以未来这一块的争夺可能是腾讯和阿里。腾讯有着巨大的入口价值微信,目前扫一扫和银行卡绑定已经很方便了。而阿里有余额宝,许多人把钱放在余额宝。如果在余额宝移动端增加一个商家支付功能也很方便。

从全球的移动支付看,我把日本,美国以及新兴市场的巴西做了国际比较。

日本是全球移动支付,而且是NFC模式做得最领先的国家:日本早在2004年就已经大面积普及NFC近场支付的模式。在日本,移动支付可以用来做地铁,在便利店完成支付,自动售货机购物,以及去餐馆吃饭。我看到过一个惊人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